臭黄荆
- 目录
- “臭黄荆”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 “臭黄荆”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黄荆
【拼音名】
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
斑鸠站、斑鹊子、短柄腐卑
【来源】
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以根、叶入药。根四季可采;叶夏秋采收,均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
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根1~2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臭黄荆
【拼音名】
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
斑鹊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止痒。主风热头痛;风疹篷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