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茹
- 目录
- “慈竹茹”在《*辞典》
- “慈竹茹”在《中华本草》
《*辞典》:慈竹茹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
Cí Zhú Rú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
【炮制】
鲜用或姜汁炒用。
【性味】
味甘,性微寒,无毒。
【归经】
入肺、胃、肝等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除烦止呕。治胃热呕逆,上焦烦热,吐衄,崩中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慈竹茹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
Cí Zhú Rú
【英文名】
Shavings of Omei Mountain Bamboo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采收和储藏:砍取茎竿,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晒干。
【原形态】
慈竹 植株呈乔木状。高5-10m,梢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节左右;节间圆筒形,长15-30(-60)cm,径3-6cm,表面贴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环平坦;箨环明显;箨鞘革质,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宽广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箨耳无;箨舌呈流苏状,连同繸毛高约1cm许;箨片两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脉。竿每节约有20条以上的分枝,呈半轮生状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显着,其下部节间长可10cm,径约5mm。末级小枝具数叶乃至多叶;叶鞘长4-8cm,无毛,具纵肋;叶舌截形,棕黑色,高1-1.5mm,上缘啮蚀状细裂;叶片窄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细柔毛,次脉5-10对;叶柄长2-3mm。花枝束生,常弯曲下垂,长20-60cm,节间长1.5-5.5cm;假小穗长达1.5cm;颖0-1,长约6-7mm;外稃宽卵形,具多脉,边缘生纤毛,内稃脊上有纤毛;鳞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为2-4羽毛状柱头。果实纺缍形,黄棕色,易与种子分离而为囊状果。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续数月之久。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现多见于农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各地。
【炮制】
鲜用或姜汁炒用。
【性味】
甘;微寒
【功能主治】
除烦止呕;清热凉血。主胃热呕逆;上焦烦热;吐血;衄血;崩漏;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