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顶草
- 目录
- “大白顶草”在《*辞典》
- “大白顶草”在《中华本草》
《*辞典》:大白顶草
【出处】
《贵州草药》
【拼音名】
Dà Bái Dǐnɡ Cǎo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白顶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茎具纵条纹。叶互生,叶片长倒卵形,有不规则的羽状浑裂,裂片边缘具小尖齿。头状花序顶生,排成疏散的伞房状;总苞钟状,苞片线状披针形,基部有数枚线状小苞片;花多为管状,黄色,先端5裂。瘦果短,圆筒形,具纵棱,冠毛多数。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村边路旁。分布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贵州草药》:"甘,平。"
【功能主治】
《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小儿白口疮,疔疮。"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捣汁搽。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大白顶草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
Dà Bái Dǐnɡ Cǎo
【英文名】
Herb of Field Groundsel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田野千里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oryzetorum Diel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原形态】
田野千里光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茎直立,上部或全部多分枝,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叶片羽状深裂或不裂,长4-8cm,宽1-3.5cm,裂片3-5对,开展,多少条形,边缘有疏齿或无齿,基部常有扩大抱茎的耳郭,稍肥厚,两面无毛;上部叶常条形。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端排成伞房状;梗细长,有条形短苞叶;总苞近钟状,长6-8mm,直径4-5mm;总苞片15-18个,条形,边缘膜质,先端尖,基部有数个短小苞叶;舌状花约10个,舌片知小,长约5mm;筒状花多数,黄色,先端5裂。瘦果,圆柱形,被短毛,长达2.5mm;冠毛白色,长约3mm。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荒地、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贵、云南。
【化学成份】
含生物碱(senecio alkaloids)。
【毒性】
1.对肝脏之毒性 千里光生物碱主要之毒性为引起肝脏之病变,牛、马、羊、猪、鸡、鹅等食之皆可中毒,引起死亡。急性中毒乃严重之肝脏损害、坏死;慢性中毒则为进行的肝变性,乃至肝硬化,直至腹水、昏迷而死。主要病变可能是肝中央小叶静脉发生部分或完全的阻塞,故名肝静脉阻塞症(V.O.D.或HepaticVeno-occlusiveDi-sease),此外尚有肝中央小叶的出血性坏死、肝细胞的巨细胞症(Megalocytosis)。人类亦有食此植物而得病之报告。
2.其他作用 本类生物碱对肺脏的严重毒性,最近引起了重视。它们还多能伤害肾小管及肾小球;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升高、惊厥、子宫收缩、肠管松弛。对氨甲酞胆碱(Carbachol)引起大鼠及兔的离体肠管的痉挛,本类生物碱以千里光灵碱、千里光菲灵碱之解痉作用最强;它们的N-氧化物,一般即丧失了此种抗胆碱的作用;双稠吡咯定环的饱和,却可增加此种活性。某些生物碱(天芥菜碱、毛果天芥菜碱等)对神经-肌接头(大鼠、猫)有阻断作用,与十烃季铵有类似处,如低浓度或作用开始时有增强收缩现象;但也有不同处,如箭毒不能拮抗其抑制等。对胆碱酯酶无抑制作用。另外,根据其能引起大鼠的肝、肺中实质细胞的增大及巨形核,有抗肿瘤作用,还能引起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的遗传突变,植物及大鼠细胞中染色体之破裂,大鼠的胎仔畸形等,因而认为它对细胞分裂有干扰作用;在体外、体内本类中某些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吡咯衍生物),皆属强的烃化剂,因此有人认为,双稠吡咯定对肝、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他作用,皆与其烃化作用有关。
【鉴别】
本类生物碱引起肝脏毒性,在化学结构上必需具备3条:1.千里光原碱应有双键;饱和者如阔叶千里光碱(Platyphylline)即无肝脏毒性。2.千里光原碱上的伯醇基必需酯化,特别是形成环化酯后,方有毒性。3.酯的侧链上,至少有一个分支碳链。千里光原碱本身并无毒性。
【性味】
味甘;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小儿白口疮;疔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搽。
【各家论述】
《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小儿白口疮,疔疮。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