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药材>凤仙根
 
中药材



凤仙根

目录
“凤仙根”在《*辞典》
“凤仙根”在《中华本草》

 

《*辞典》:凤仙根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Fènɡ Xiān Gēn

【来源】 凤仙花科植物凤仙

【性味】 ①《纲目》:"苦甘辛,有小毒。"

②《岭南采药录》:"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软坚,消肿。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扑肿痛,咽喉骨哽。

①《纲目》:"治鸡、鱼骨哽,误吞钢铁,杖扑肿痛。散血通经,软坚透骨。"

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崩带,风湿瘫痪,筋骨疼痛。"

③《岭南采药录》:"去红肿之毒。浸酒甚佳。"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跌扑伤,红肿紫瘀,溃烂:凤仙根、茎捣敷。(《本草正义》)

②治跌打损伤:凤仙花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三至五钱。水酒冲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③治骨鲠喉:金凤花根,嚼烂噙下,骨自下,便用温水灌漱,免损齿,鸡骨尤效。(《世医得效方》)

④治水肿:凤仙鲜根每次四至五个,炖猪肉吃,三、四次效。(《泉州本草》)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凤仙根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Fènɡ Xiān Gēn

【英文名】 Root of Garden Balsam

【别名】 金凤花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balsamin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凤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肉质,直立,粗壮。叶互生;叶柄长约1-3cm,两侧有数个腺体;叶片披针形,长4-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锐锯齿,侧脉5-9对。花梗短,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密生短柔毛;花大,通常粉红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片2,宽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圆,先端凹,有小尖头,背面中肋有龙骨突;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先端2浅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花药钝。蒴果纺锤形,熟时一触即裂,密生茸毛。种子多数,球形,黑色。

【生境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份】 根含矢车菊素甙(Cyanidinmono一glycoside)。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利湿消肿。主跌扑肿痛;风湿骨痛;白带;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6-15g;或研末,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凤仙根,通经活血之药也。李氏方,治杖扑肿痛,血脉瘀凝。此寒滑走散之品,其性快便捷烈,又不宜多服久服,恐损脾胃,泄元气也。

2.《纲目》:治鸡、鱼骨哽,误吞铜铁,杖扑肿痛。散血通经,软坚透骨。

3.《分类草药性》:治一切崩带,风湿瘫痪,筋骨疼痛。

4.《岭南采药录》:去红肿之毒。浸酒甚佳。

【摘录】 《中华本草》

 

回目录
返回中药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