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
- 目录
- “海浮石”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 “海浮石”在《*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浮石
【拼音名】
Hǎi Fú Shí
【别名】
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
【来源】
药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两类。海浮石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块;海石花为胞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或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的干燥骨骼。海浮石全年可采,自海中捞出,拣净晒干。海石花夏秋自海中捞出,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性味】
咸、寒。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3~5钱。
【备注】
(1)山东烟台产一种小海石,为海滨石灰华。系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呈不规则块状。直径1~2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空洞而无细孔。质实体重,断面灰白色,无臭、味淡。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含有少量海水中所含的其他盐类。上海产者较大,直径2~4厘米,多圆形突起,断面可见层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海浮石
【出处】
《本草从新》
【拼音名】
Hǎi Fú Shí
【别名】
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
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
①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
②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原形态】
浮石(《千金方》)
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
】①脊突苔虫
固着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胳。体前端有口,口缘有马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
常附着于海滨岩礁上。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各地。
②瘤苔虫
与上种近似,群体呈肿瘤状,淡黄褐色。
常附着于海藻、柳珊瑚、岩石上。分布同上。
【性状】
①浮石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租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
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②石花(《本草衍义》)
为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胳,㈠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㈡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
产浙江、福建、广东。
【化学成份】
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有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
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炮制】
海浮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
咸,寒。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②朱震亨:"咸。"
③《纲目》:"大寒。"
【归经】
入肺、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肾。"
【功能主治】
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①陶弘景:"止咳。"
②《本草拾遗》:"主渴。"
③《日华子本草》:"止渴,治淋,杀野兽毒。"
④《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
⑤朱震亨:"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
⑥《纲目》:"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
⑦《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注意】
虚寒咳嗽忌服。
《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附方】
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
⑾治疳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
①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
②《纲目》:"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摘录】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