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鹞鱼齿
- 目录
- “海鹞鱼齿”在《*辞典》
- “海鹞鱼齿”在《中华本草》
《*辞典》:海鹞鱼齿
【出处】
《本草拾遗》
【拼音名】
Hǎi Yào Yú Chǐ
【来源】
为魟科动物赤魟等的牙齿。
【性味】
《本草拾遗》:"无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遗》:"主瘴疟,烧令黑,末,服二钱匕。"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海鹞鱼齿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
Hǎi Yào Yú Chǐ
【英文名】
Red stingray teeth
【来源】
药材基源:为魟科动物赤魟、花点魟及其近缘种的牙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asyatis akajei(Muller et Henle)2.Dasyatis uarnak(Forskal)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取其牙齿,洗净,晒干。
【原形态】
1.赤魟,体盘亚圆形,平扁,前缘斜直,与吻端约成60°。一般重1-2kg,大者可达10-20kg,体盘长达1m,盘宽比盘长约大1.2倍。吻短,稍突出。眼小,眼球红与喷水孔等大。口小,波曲,口底具乳突5个,中间3个较大。外侧乳突细小。牙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幼体较光滑,头后正中有1个扁平结刺。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约20余枚,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红1枚。眼后具一小群小刺,尾上几个结刺较大而尖利。腹鳍后缘平直,前后角均钝圆。尾细长,为体盘长2-2.7倍。上下方均具膜,上皮膜短而低,下皮膜明显延长。体赤褐色或绿褐色,大者色较深,于眼前、眼下、喷水孔上侧和后部及尾的两侧呈赤黄色;腹面白色,近边缘外橙黄色。
2.花点魟,体盘宽达1.5m以上,重100余kg。吻颇尖,相当突出眼颇小,稍突起,眼球比喷水孔稍小。口小,波曲,口底乳突4-7个,近中部2个最显着。牙细小,平扁,具横突,上颌30多纵行。腹鳍颇狭长,在雌体较短宽,里缘与后缘连合,外角圆钝。鳍脚平扁,后端颇尖。尾鞭状,很长,约为体盘长的3倍以上,上下皮膜幸免消失。具尾刺,在尾刺以前的尾部具一平扁鳞片狭带,尾刺后的尾部密被尖细鳞片。体背黄褐色或灰褐色,密具黑褐色圆形或多边形斑块,大斑与眼球约同大。尾具暗青色横环70余条。腹面淡白,边区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暖水性底层魟类,栖息于近海沙泥质海底,主食贝类与甲壳类,冬季生活于深水处,夏季移栖于内湾浅水区,有时溯江而上,也可生活于淡水。
2.暖水性大型魟类,栖息于近海底层,卵胎生。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我办发布于东海和南海。
【性味】
无毒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截疟。主瘴疟
【用法用量】
内服:煅研末,1.5-2g。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主瘴疟,烧令黑,末,服二钱。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