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壳
- 目录
- “胡桃壳”在《*辞典》
- “胡桃壳”在《中华本草》
《*辞典》:胡桃壳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Hú Táo Ké
【来源】
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
【化学成份】
含6%的戊糖。
【功能主治】
治血崩,乳痈,疥癣。
《纲目》:"烧存性,入下血、崩中药。"
【附方】
①治妇女血气痛:核桃硬壳二两,陈老棕一两。烧成炭,淬水服。(《重庆草药》)
②治乳痈:胡桃壳烧灰存性,取灰末二钱,酒调服。(《本经逢原》)
③治疥癣:胡桃壳煎洗。(苏医《中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胡桃壳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Hú Táo K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glans regia L.[J.orientis Dode;J.sinensis(C.DC.)Dode]
采收和储藏:采收胡桃仁时,收集核壳(木质内果皮),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20-25m。树皮灰白色,幼时平滑,老时浅纵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显的叶痛和皮孔;冬芽被芽鳞;髓部白色,薄片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50cm,小叶5-9枚,有时13枚,先端1片常较大,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6-15cm,宽3-6cm,先端钝圆或锐尖,基部偏斜,近于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有侧脉11-9对,脉腋内有一簇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与叶同时开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长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长圆形,小苞片2,长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状,直立,生于幼枝顶端,通常有雌花1-3朵,总苞片3枚,长卵形,贴生于子房,花后随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线形,高出总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2裂,呈羽毛状,鲜红色。果实近球形,核果状,直径4-6cm,外果皮绿色,由总苞片及花被发育而成,表面有斑点,中果皮肉质,不规则开裂,内果皮骨质,表面凹凸不平,有2条纵棱,先端具短尖头,内果皮壁内具空隙而有皱折,隔膜较薄,内里无空隙。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带。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份】
胡桃壳(内皮)含抗艾滋病病毒及肿瘤及肿瘤的多糖。
【性味】
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止痢;散结消痈;杀虫止痒。主妇女崩漏;痛经;久痢;疟母;乳痈;疥癣;鹅掌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煅存性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纲目》:烧存性,入下血、崩中药。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