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胆
- 目录
- “鲫鱼胆”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 “鲫鱼胆”在《*辞典》
- “鲫鱼胆”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鲫鱼胆
【拼音名】
Jì Yú Dǎn
【别名】
空心花、嫩肉木、丁药
【来源】
紫金牛科鲫鱼胆Maesa perlarius (Lour.)Merr.,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接骨消肿,生肌祛腐。治跌打刀伤,疔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鲫鱼胆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Jì Yú Dǎn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鲫鱼的胆。
【功能主治】
①《纲目》:"取汁涂疳疮、阴蚀疮,杀虫止痛;点喉中,治骨鲠、竹刺不出。"
②《陆川本草》:"治白喉。"
【附方】
①治小儿脑疳,鼻痒,毛发作穗,面黄羸瘦:鲫鱼胆滴于鼻中,连二、五日用之。(《圣惠方》)
②治砂眼:冰片一分,琥珀二分。共研细末,大鲫鱼胆五个调涂。(贵州)
③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侯。(《水事方》神效散)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鲫鱼胆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Jì Yú Dǎn
【英文名】
Goldfish gallbladder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胆囊。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捞后,剖腹,取出胆囊,洗净,鲜用。
【原形态】
鲫鱼,体侧扁,宽而高,腹部圆。头小。吻钝。口端位。无须。眼大。下咽齿1行,侧扁,倾斜面有一沟纹。鳃耙37-54,细长,呈披针形。鳞大,侧线鳞。背鳍4,15-19,鳍长,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之中间。臀鳍3,5,背、臀鳍均有硬刺。全身呈银灰色,背部色略暗。各鳍均为灰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鲫鱼适应性很强,是一种广温性鱼类。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杀虫;敛疮。主消渴;砂眼;疳;疮;阴蚀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点眼、滴鼻或调涂。内服:调它药。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直接吞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附方】
①治小儿脑涪,鼻痒,毛发作穗,面黄赢瘦:鲫鱼胆滴于鼻中,连二、五日用之。(《圣惠方》)②治砂眼:冰片一分,琥珀二分。共研细未,大鲫鱼胆五个调涂。(贵州)③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未,用卿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
【各家论述】
1.《纲目》:取汁涂疳疮。阴蚀疮,杀中止痛;点喉中,治骨鲠、竹刺不出。
2.《陆川本草》:治白喉,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