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药材>麋肉
 
中药材



麋肉

目录
“麋肉”在《*辞典》
“麋肉”在《中华本草》

 

《*辞典》:麋肉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Mí Ròu

【来源】 为鹿科动物麋鹿

【性味】 ①《食性本草》:"大热。"

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益气,强筋。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

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

②《嘉佑本草》:"补五藏不足气。"

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注意】 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

②《随息居饮食谱》:"诸外感病忌之。"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麋肉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Mí Ròu

【英文名】 David's deer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去皮,取肉,鲜用。

【原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

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补中气;益肾精;强筋骨;调血脉。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产后风虚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注意】 外感热病者禁服。

【各家论述】 1.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

2.《嘉桔本草》:补五藏不足气。

3.《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4.《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摘录】 《中华本草》

 

回目录
返回中药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