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药材>石松子
 
中药材



石松子

目录
“石松子”在《*辞典》
“石松子”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石松子

【出处】 《现代实用中药》

【拼音名】 Shí Sōnɡ Zǐ

【来源】 为石松科植物石松孢子。7~9月间当孢子囊尚未完全成热或未裂开时,剪下孢子囊穗,在防水布上晒干,击震,使抱子脱落,过筛后应用。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伸筋草"条。

【性状】 干燥孢子微细而疏松,呈粉末状。淡黄色,质轻,无吸湿性。于器皿中稍加振摇即易滑动。比重1.062,入水时浮悬于水面,煮沸则下沉。能浮在氯仿表面,但在松节油及纯乙醇中则下沉,吹入火焰中燃烧,有闪光,并闻炸响。无臭无味。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为三棱形的锥体,表面有细小六角形的蜂窝状网膜。

石松的同属植物玉柏(参见"玉柏"条)、地刷子石松(参见"过江龙"条)、高山石松、杉蔓石松等的孢子,亦作石松子用。

【化学成份】 石松子(孢子)约含脂肪油50%。油的主要成分为石松子油酸80~86露)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孢子中尚含纤维素(10~15%)、木聚糖(10%)、精蛋白。

【药理作用】 孢子口服1克/天,连续2天,可引起切除卵巢之大鼠出现动情期;其氯仿提取物也有雌激素样作用。

【功能主治】 ①《现代实用中药》:"为撒布剂,治皮肤糜烂。"

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浸酒可作强壮剂。与甘草同服,能止咳。"

【附方】 治小儿夏季汗疹及皮肤湿烂:石松子粉、滑石粉等分,混合研匀扑。(《现代实用中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松子

【出处】 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拼音名】 Shí Sōnɡ Zǐ

【英文名】 Lycopodium,spores of Common clubmoss spores of Staghorn clubmoss,spores of Wolf's claw clubmoss,spores of Tree clubmoss,spores of Annotinous Clubmoss,spores of Bristly clubmoss,spores of Interrup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玉柏石松、高山扁枝石松及单穗石松的孢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L.clavatum auct.non L.]2.Lycopodium centro-chinense Ching3.Palhinhaea cernua(L.)Franco et Vasc.[Lycopodium cernuum L.]

采收和储藏:7-9月间当孢子囊尚未完全成熟或未裂开时,剪下孢子囊穗,在防水布上晒干,击震,使孢子脱落,过筛后应用。

【原形态】 石松,多年生草本。匍匐茎蔓生,分枝有叶疏生。直立茎高15-30cm,分枝;营养枝多回分叉,密生叶,叶针形,长3-4mm,先端有易脱落的芒状长尾;孢子枝从第二、第三年营养枝上长出,远高出营养枝,叶疏生;孢子囊穗长2.5-5cm,有柄,通常2-6个生于孢子枝的上部;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而具尖尾,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孢子囊肾形,淡黄褐色,孢子同形。7、8月间孢子成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沼泽地、潮湿草原或流水、滴水石上。春季至秋季习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干燥孢子微细而疏松,呈粉末状。淡黄色,质轻,无吸湿性。于器皿中稍加振摇即易滑动。相对密度1.062,入水时浮悬于水面,煮沸则下沉。能浮在氯仿表面,但在松节油及纯乙醇中则下沉,吹入火焰中燃烧,有闪光,并闻作响。无臭无味。

2.显微鉴别 孢子为三棱形的锥体,表面有细小六角形的蜂窝状网膜。

【化学成份】 石松子(孢子)约含脂肪油50%。油的主要成分为石松子油酸(Lycopodiumoleic acid,80-86%)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孢子中尚含纤维素(10-15%)、木聚糖(Xylan,10%)、精蛋白。

【药理作用】 孢子口服1g/天,连续2天,可引起切除卵巢之大鼠出现动情期;其氯仿提取物也有雌激素样作用。

【性味】 苦;温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收湿;敛疮;止咳。主皮肤湿烂;小儿夏季汗疹;咳嗽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内服:入丸、散,3-9g;或浸酒。

【各家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为撒布剂,治皮肤糜烂。

2.《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浸酒可作强壮剂。与甘草同服,能止咳。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回目录
返回中药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