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拼音H列表>和中丸
 
中药方剂



和中丸

目录
“和中丸”在《丹溪心法》卷二
“和中丸”在《医学心悟》卷三
“和中丸”在《幼科直言》卷四
“和中丸”在《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
“和中丸”在《青囊秘传》
“和中丸”在《摄生众妙方》卷五
“和中丸”在《御药院方》卷三
“和中丸”在《脾胃论》卷下
“和中丸”在《东垣试效方》卷一
“和中丸”在《痘疹一贯》卷六
“和中丸”在《宣明论》卷四
“和中丸”在《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和中丸”在《片玉心书》卷四
“和中丸”在《慎斋遗书》卷五
“和中丸”在《普济方》卷一六八
“和中丸”在《杏苑》卷六
“和中丸”在《玉案》卷三
“和中丸”在《玉案》卷六
“和中丸”在《少林寺伤科秘方》

 

《丹溪心法》卷二:和中丸

【处方】 白术72克 厚朴60克 陈皮48克 半夏(泡)30克 槟榔15克 枳实15克 甘草12克 木香6克

【制法】 上药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 治下痢,泄泻,气滞湿阻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送下,空腹服。

【摘录】 《丹溪心法》卷二

《医学心悟》卷三:和中丸

【处方】 白术(陈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实(面炒)60克 陈皮90克 神曲(炒黑)麦芽(炒)山楂(炒)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参(酒蒸)60克 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90克

【制法】 荷叶1叶,煎水迭为丸。

【功能主治】 治鼓胀,痞积。

【用法用量】 每日上午、下午开水送服6克。

若寒气盛,加干姜、吴萸、肉桂;若湿热盛,加黄连连翘;若大便闭结,先用三黄枳术丸下之,随用本方渐磨之;若兼瘀血,加厚朴、赤芍;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吞服此丸,或以补中益气汤送下。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幼科直言》卷四:和中丸

【处方】 厚朴1两(炒),白芍1两(酒炒),苍术1两(土炒),广木香3钱,陈皮1两,砂仁3钱(去壳),青皮5钱,真神曲1两(炒),甘草5钱。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食伤脾胃,有似疳痞之症,腹痛呕吐泄泻,或吐虫食,或受冷气冷物。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淡姜汤化下。

【摘录】 《幼科直言》卷四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和中丸

【处方】 良姜4两,乌梅肉1两,白茯苓1两,甘草1两,苍术1两,干姜半两,神曲半两,小麦蘖半两,茴香1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不和,寒气积聚,饮食减少,肢体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1粒,以米汤嚼下,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

《青囊秘传》:和中丸

【处方】 台白术2两,云茯苓2两,生甘草5钱,奎白芍2两,制首乌2两,银柴胡2两,知母2两,淮山药2两,地骨皮2两,使君子2两,生香附2两,木香1两5钱,川朴2两,陈广皮2两,油青皮2两,南楂肉2两,花粉2两,枳实2两,莱菔子2两,缩砂仁1两5钱,淡黄芩4两,柴胡4两5钱,木通2两,车前子2两,台乌药2两,泽泻2两。

【制法】 上药各炒,共为细末,用瓷瓶收贮,每于用时即将饴糖打糊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和中理气,消痰祛湿。主

【用法用量】 老年及小儿服1丸,多则2丸,饭后服。

夏月,加香薷2两、六一散2两。

【摘录】 《青囊秘传》

《摄生众妙方》卷五:和中丸

【处方】 鸡腿白术(去芦)4两,山楂2两,白芍药(炒)1两,黄连(姜汁炒)5钱,陈皮(淡盐汤煮干)1两,山药2两,香附子5钱。

【制法】 上为细末,神曲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 脾胃病。

【用法用量】 饭后白滚水送下。

【摘录】 《摄生众妙方》卷五

《御药院方》卷三:和中丸

【处方】 藿香叶1两,人参1两,陈皮1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白术2两,白茯苓(去皮)2两,半夏2两(汤洗,生姜汁浸),巴豆2钱半(与陈皮同炒焦,不用巴豆)。

【制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和中顺气,升降阴阳,消痰止呕,长肌退困,美进饮食。主脾胃怯弱,阴阳不和,三焦气涩,心腹痞闷,呕逆痰甚,头目不清,困倦少力,饮食减少,肌体瘦瘁,肢节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煎生姜汤送下。

【摘录】 《御药院方》卷三

《脾胃论》卷下:和中丸

【处方】 人参1钱,干生姜1钱,橘红1钱,干木瓜2钱,炙甘草3钱。

【制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补胃进食,理气消痰。去湿滞,厚肠胃,调和脾胃,补益中气。主脾虚胃弱,纳少脘痞,干呕吞酸,或肿满。服寒药脾胃虚弱。久病虚弱,厌厌不能食。鼓证肿满初起,或因郁而成者。胃弱痞积,脾胃病纳少化迟。

【用法用量】 《医学六要》有白术

【各家论述】 《脾胃论注释》:方中人参补气,又用橘红利气,则补而不滞,利而不耗;重用炙甘草配干生姜,辛甘阳药有温脾助运的功用;配木瓜酸以敛阴,有养胃生津的效力。蒸饼为丸,有养脾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摘录】 《脾胃论》卷下

《东垣试效方》卷一:和中丸

【处方】 干姜2钱,干生木瓜3钱,炙甘草2钱,陈皮4钱,人参2钱,白术3钱,益智仁2钱。

【制法】 上为末,用汤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胃进食。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前温水送下。

【摘录】 《东垣试效方》卷一

《痘疹一贯》卷六:和中丸

【处方】 青皮3两,苍术2两5钱(米泔水炒),山楂(净肉)2两,枳实2两(麸炒),香附米2两(炒),陈皮2两,神曲2两(炒),厚朴2两(姜炒),甘草4两(生)。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胸膈饱闷。

【用法用量】 大人2钱重1丸,小人1钱或5分重1丸。寒则生姜汤化下;火则灯心汤化下;常服滚白水化服。

【摘录】 《痘疹一贯》卷六

《宣明论》卷四:和中丸

【处方】 牵牛1两,官桂1分,大黄半两,红皮半两,黄芩半两,茴香半两,木香1分,滑石2两。

【制法】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宽膈美食,消痰止逆。主一切风壅,口燥舌干,咽嗌不利,胸胁痞满,心腹痛闷,小便赤涩,大便结滞,风气拂郁,头目昏眩,筋脉拘急,肢体疼倦。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生姜汤送下,温水亦得,1日3次。

【摘录】 《宣明论》卷四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和中丸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3两,甘草(炙)1两,木香1两,茴香子(炒)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沉香半两(炙),藿香叶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汤浸炊饼和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 宽中脘。主脾胃冷热气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白汤送下,食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片玉心书》卷四:和中丸

【处方】 黄连(炒)5钱半,陈皮5钱半,泽泻2钱,车前子2钱,白茯苓2钱,山药2钱,白术2钱,木香2钱,石莲肉2钱,肉豆蔻(面包,火煨)2钱,干姜(炒)2钱,人参2钱。

【制法】 共为末,醋糊丸。

【功能主治】 小儿赤白痢。

【用法用量】 陈米饮送下。

如脱肛者,升麻汤送下。

【摘录】 《片玉心书》卷四

《慎斋遗书》卷五:和中丸

【处方】 广皮4两,白术3两,肉桂3钱,薏苡仁2两,川椒3钱,泽泻1两,白茯苓2两,砂仁2两,车前子1两,炮姜5钱。

【制法】 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 和中。主

【摘录】 《慎斋遗书》卷五

《普济方》卷一六八:和中丸

【处方】 木香1两,沉香1两,白豆蔻1两,砂仁1两,槟榔1两,枳实(去瓤)1两,蓬术(去皮)1两,当归(酒浸)1两,木通(去皮)1两,黄芩(去腐)1两,黄连1两,大黄4两,郁李仁(去皮)1两,猪牙皂角半两。

【制法】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脾气,益肾水,消肠胃中积滞,调三焦气,开胸膈痞满,润大便,清小便,进美饮食。主心腹闷痛,筋脉拘急,肢体闷倦。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茶清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六八

《杏苑》卷六:和中丸

【处方】 白术5钱,白芍药3钱,缩砂仁3钱,半夏3钱,桃仁2钱,黄连2钱,神曲2钱,橘皮2钱,当归3钱,僵蚕1钱,人参1钱,甘草(炙)1钱。

【制法】 上为末,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摘录】 《杏苑》卷六

《玉案》卷三:和中丸

【处方】 苍术(米泔浸,炒)4两,橘红(姜汁拌,晒)4两,黄芩4两(酒炒),半夏(姜矾制)3两,香附3两(醋炒)。

【制法】 上为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 湿痰症。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摘录】 《玉案》卷三

《玉案》卷六:和中丸

【处方】 陈皮1两5钱,厚朴1两5钱,枳壳1两5钱,麦芽1两5钱,山楂肉1两5钱,白茯苓1两,白术1两,神曲3两。

【制法】 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 小儿痘后,伤食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滚白汤送下。

【摘录】 《玉案》卷六

《少林寺伤科秘方》:和中丸

【处方】 当归(酒洗)1两,桃仁(去皮)1两,香附(童便炒)1两,莪术(醋炒)5钱,三棱(醋炒)5钱,赤芍药5钱,沉香末5钱,槟榔5钱,降香末5钱,乳香5钱,没药5钱,甘草5钱,麝香(火酒浸化)5钱,木香4钱,地鳖虫4钱,乌药2钱,枳壳2钱,延胡索6钱,苏木6钱,姜黄6钱,炙鳖甲8分,牡丹皮8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损伤后瘀血壅滞不散,肿痛青紫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腹陈酒送下。

【摘录】 《少林寺伤科秘方》

 

回目录
返回中药方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