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汤
- 目录
- “黄耆汤”在《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 “黄耆汤”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 “黄耆汤”在《重订严氏济生方》
- “黄耆汤”在《济阴纲目》卷九
- “黄耆汤”在《医学心悟》卷三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二八九
- “黄耆汤”在《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 “黄耆汤”在《赤水玄珠》卷十四
- “黄耆汤”在《赤水玄珠》卷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黄耆汤”在《古今医鉴》卷七
- “黄耆汤”在《会约》卷十一
- “黄耆汤”在《臞仙活人方·附录》
- “黄耆汤”在《审视瑶函》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二七二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一四四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二十八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十七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三五三引《便产须知》
- “黄耆汤”在《痘疹全书》卷下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黄耆汤”在《保婴撮要》卷五
- “黄耆汤”在《鸡峰》卷十九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 “黄耆汤”在《兰室秘藏》卷上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黄耆汤”在《阴证略例》
- “黄耆汤”在《洁古家珍》
- “黄耆汤”在《保命集》卷中
- “黄耆汤”在《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 “黄耆汤”在《全生指迷方》卷二
- “黄耆汤”在《鸡峰》卷二十三
- “黄耆汤”在《温疫论》卷一
- “黄耆汤”在《鸡峰》卷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五
- “黄耆汤”在《兰室秘藏》卷下
- “黄耆汤”在《银海精微》卷上
- “黄耆汤”在《外科选要》
- “黄耆汤”在《种痘新书》卷十二
- “黄耆汤”在《医家心法》
- “黄耆汤”在《本事》卷五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黄耆汤”在《兰室秘藏》卷下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 “黄耆汤”在《验方新编》卷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 “黄耆汤”在《千金翼》卷二十二
- “黄耆汤”在方出《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三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九十一引《指南方》
- “黄耆汤”在《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
- “黄耆汤”在《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
- “黄耆汤”在《外台》卷三十七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 “黄耆汤”在《鬼遗》卷四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 “黄耆汤”在《鬼遗》卷三
- “黄耆汤”在《千金翼》卷十七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 “黄耆汤”在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外台》卷十一
- “黄耆汤”在《医方类聚》卷一五九引《济生》
- “黄耆汤”在《千金》卷十七
- “黄耆汤”在《千金》卷八
- “黄耆汤”在方出《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 “黄耆汤”在《千金翼》卷二十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 “黄耆汤”在《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九十
- “黄耆汤”在《千金》卷十九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 “黄耆汤”在《千金翼》卷二十二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 “黄耆汤”在《鬼遗》卷三
- “黄耆汤”在《鬼遗》卷三
- “黄耆汤”在《鬼遗》卷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十九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十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十三
- “黄耆汤”在《鬼遗》卷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十
- “黄耆汤”在《千金》卷二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十三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六引《古今录验》
- “黄耆汤”在《妇人良方》卷十二
- “黄耆汤”在《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 “黄耆汤”在《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 “黄耆汤”在《朱氏集验方》卷十三
- “黄耆汤”在《直指小儿》卷三
- “黄耆汤”在《直指》卷十七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
- “黄耆汤”在《千金翼》卷二十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 “黄耆汤”在《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 “黄耆汤”在《鬼遗》卷三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 “黄耆汤”在《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60克(锉)知母30克 石膏60克 白芍药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锉)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熟干地黄30克 人参30克(去芦头)
【制法】
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益气阴,去客热。治痈溃后,气血两虚,内热口渴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至四次。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黄耆汤
【处方】
绵黄耆 陈皮(去白)各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补气通便。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大麻仁6克研烂,以水投取浆150毫升,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20毫升,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时服。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60克 人参 滑石 五味子 白茯苓(去黑皮)磁石(煅,醋淬七遍)旱莲子各30克 桑根白皮22克 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各15克
【制法】
上十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
治肾虚劳淋,结涩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重订严氏济生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去芦,蜜水炙)45克 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去心)麻黄根 龙骨各30克 五味子 小麦(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济阴纲目》卷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炒)白术(炒)白茯苓 前胡 人参各9克 川芎 甘草(炒)各6克
【制法】
哎咀。
【功能主治】
益气安胎。治妊娠胎不长。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
《济阴纲目》卷九
《医学心悟》卷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9克 五味子3克 人参 麦冬 枸杞子 大熟地各4.5克
【功能主治】
补肺益肾。治消渴。肺肾两虚,饮少溲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普济方》卷二八九:黄耆汤
【别名】
神效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细锉),麦门冬(去心,焙)1两,熟干地黄3分(焙),人参3分,甘草(炙,锉)3分,白茯苓半两(去黑皮),当归半两(锉,焙),芍药半两,芎䓖半两,桂半两(去粗皮),远志(去心)半两(一方有五味子)。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去脓汁,理虚劳,内补。主发背已溃者。痈毒内虚,毒不起化,及溃后诸虚,不能收口。
【用法用量】
神效黄耆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八九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川归(酒洗)1两,大黄5钱,芍药5钱,陈皮5钱,炙甘草5钱。
【功能主治】
一切疮肿、痈疽。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赤水玄珠》卷十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蜜炙)2钱,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白芍(炒)1钱,甘草(炙)8分,桂枝5分。
【功能主治】
汗多气虚发痓。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四
《赤水玄珠》卷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5两,橘红2两,甘草1两,白茯苓1两半,防风4两。
【功能主治】
风湿相搏,脉沉而弦,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6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半,酸枣仁(微炒)1两半,甘草(炙,锉)1两,萝摩白皮1两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虚损,阴阳废弱,津液不荣,口燥咽干,多卧少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古今医鉴》卷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2钱2分,当归1钱2分,生地1钱5分,天门冬1钱5分,麦门冬1钱,五味子7分,防风5分,白茯苓1钱5分,麻黄根1钱,甘草8分,浮小麦1撮(炒)。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元气虚弱自汗。风伤于卫,令人善病风厥,漉漉然汗出。
【用法用量】
《增补内经拾遗》有熟地黄。
【摘录】
《古今医鉴》卷七
《会约》卷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1钱半(蜜炒),熟地1钱半,茯苓1钱,天冬1钱,肉桂1钱,小麦8分(炒),当归8分,甘草(炙)8分,五味子3分。
【功能主治】
房劳过甚,致阴阳两虚而遗精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5分,水煎出,用龙骨细研末1钱,合服。
如有汗者,加净麻黄根(蜜炒)1钱;如汗冷者,加附子7-8分;如发热自汗,或口渴者,加石斛2钱。
【摘录】
《会约》卷十一
《臞仙活人方·附录》: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1钱,人参6钱,五味子4钱,甘草6钱,当归3钱。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清和匀调镇定。主风寒湿初发,发热及热退后外汗内闷,因热血伤,气失管摄,百脉动摇,有如虫行,自踝骨有气上升,相火上攻心,常烦悸头重脑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6分,临卧服,不拘时候亦得。
【摘录】
《臞仙活人方·附录》
《审视瑶函》:黄耆汤
【处方】
黄耆、麦门冬(去心)、白茯苓、防风、人参、地骨皮、漏芦、知母、远志(去心)、熟地黄各等分。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阴漏症。眼脓漏不止。
【用法用量】
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热服。
【摘录】
《审视瑶函》
《普济方》卷二七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当归1两,大黄5钱,芍药5钱,陈皮3钱,甘草3钱(炒)。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疮肿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二
《普济方》卷一四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半两(锉),芍药半两,桂半两(去粗皮),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五味子半两,前胡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去黑皮),当归半两(切,焙),人参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补气。主伤寒后,骨节烦疼,不欲饮食,及气胀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
《普济方》卷一四四
《普济方》卷二十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锉),熟干地黄(焙)2两,桂1两(去粗皮),白芍药1两,当归(焙,切)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白龙骨半,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痿。小便数,无力,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八
《普济方》卷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焙),瓜蒌根(锉)1两,黄连(去须)、甘草、茯神(去木),熟干地黄(洗,切,焙)4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心虚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十七
《普济方》卷三五三引《便产须知》:黄耆汤
【别名】
延寿汤
【处方】
黄耆、白术、防风、熟地黄、牡蛎粉、白茯苓、麦门冬各等分(一方有甘草)。
【功能主治】
产后血虚为风邪所搏,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红枣2个,煎大半盏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三引《便产须知》
《痘疹全书》卷下:黄耆汤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黄连、桂枝。
【功能主治】
痘收之后,卫弱自汗出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全书》卷下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生地黄4两,甘草(炙,锉)1两半,芍药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石膏(碎)1两,芎䓖1两,大黄(锉,炒)1两,人参1两,当归(切,焙)1两,半夏(姜汁制)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退风热。主热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保婴撮要》卷五:黄耆汤
【处方】
人参1钱,黄耆1钱,茯苓1钱,白术1钱,芍药1钱,干姜5分,陈皮5分,藿香5分。
【功能主治】
小儿感冒风邪,咳嗽喘逆,不时咬牙,右腮色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保婴撮要》卷五
《鸡峰》卷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半,茯神1两半,瓜蒌根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1两半,麦门冬2两半,熟干地黄2两半。
【功能主治】
止渴退热。主男子消渴,小便极多,水饮1斗,小便1斗。
【用法用量】
水煎服。先服肾气丹补其虚损,食后宜此药。
【注意】
此病切忌慎者三:一饮酒,二行房,三咸食及面食。
【摘录】
《鸡峰》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2两,人参1两,茯神(去木)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当归(切,焙)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1两,生干地黄(焙)1两,五味子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2片、大枣1枚(擘),同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兰室秘藏》卷上:黄耆汤
【处方】
木香1钱(气通去之),藿香叶1钱,当归2钱(酒洗),陈皮2钱,人参5钱,泽泻5钱,黄耆1两。
【功能主治】
补胃除湿,和血益血,滋养元气。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大盏,煎至1盏,食远热服。
如欲汗,加生姜煎。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葛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犀角(镑)1两,升麻1两,甘草(炙)1两,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疮肿痈疽。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阴证略例》:黄耆汤
【处方】
人参1两,黄耆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白芍药1两,甘草7分半。
【功能主治】
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志,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微、弦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
呕吐者,加藿香半两,生姜半两(如无,以干者代之),陈皮半两。
【摘录】
《阴证略例》
《洁古家珍》: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人参2钱半,地骨皮5钱,桑白皮2钱,甘草2钱半。
【功能主治】
小儿热入经为客热,咳嗽喘逆,身热,鼻干燥,呷呀有声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放温,时时温服。
【摘录】
《洁古家珍》
《保命集》卷中:黄耆汤
【处方】
黄耆、白术、防风各等分。
【功能主治】
止汗。主伤寒太阳证,春夏有汗,脉微而弱,恶习风恶习寒。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5-7钱至10余钱,或半两面三刀1两,水煎,温服。
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
【摘录】
《保命集》卷中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甘草、地骨皮、防风各等分(焙干)。
【功能主治】
痔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用半两,水3升,煎3-5沸,滤去滓,通手淋洗。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全生指迷方》卷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蜜炙)1两,白术(炒)2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白芍1两,陈皮半两,藿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悲忧伤肺,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线,痛引胁下,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二
《鸡峰》卷二十三:黄耆汤
【处方】
川芎半两,地黄半两(生干者),黄耆半两,芍药半两(赤者),防风半两,羌活1分,甘草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大热有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葱汤调下;荆芥汤亦可。
【摘录】
《鸡峰》卷二十三
《温疫论》卷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3钱(蜜炙),五味子2钱,当归1钱,白术1钱,甘草5分(炙)。
【功能主治】
时疫愈后表虚,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1钱5分。
【摘录】
《温疫论》卷一
《鸡峰》卷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1分,人参1分,秦艽1分,甘草1分,紫菀1分,桑白皮1分,五味子1分,前胡1分,陈橘皮1分,白茯苓1分,贝母1分,桔梗1分,山药1分,白芍药1分,当归1分,天门冬1分,干地黄1分,半夏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禀气怯弱,将温过度,积温成热,熏蒸五脏,或外触微寒,搏于咽膈,寒热相壅,攻冲肺经,或咳嗽曲折,或胸满短气,或壅邪渐退,气血犹弱,或胃口虚烦,饥而不欲饮食,或余邪尚留经络,小劳辄剧,又不可服诸补药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五: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芍药、知母、升麻、犀角屑1两半,苦竹叶50片。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眼上下赤脉贯黑睛。热毒攻眼,黑睛通赤。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少许,再煎沸,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忌炙煿、热面。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
《兰室秘藏》卷下:黄耆汤
【处方】
黄耆5钱,甘草3钱,香白芷2钱5分,藁本2钱,升麻2钱,草豆蔻1钱5分,橘皮1钱5分,麻黄1钱,当归身1钱,莲花青皮7分,柴胡6分,黄柏少许。
【功能主治】
表虚恶风寒。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黄耆补胃汤”。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下
《银海精微》卷上: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车前子1两,细辛1两,黄芩1两,五味子1两,苍术1两,黄连1两。
【功能主治】
小儿两睑时常赤烂。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银海精微》卷上
《外科选要》:黄耆汤
【处方】
黄耆1钱(盐水拌,炒),当归1钱,柴胡1钱,木瓜1钱,连翘1钱,羌活5分,肉桂5分,生地黄5分,黄柏5分。
【功能主治】
腿内近膝股患痈,或附骨痈初起,肿痛,脉细而弦,按之洪缓有力。
【用法用量】
水、酒各1钟,煎一半,空心热服。
【摘录】
《外科选要》
《种痘新书》卷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1钱,白芍1钱,桂枝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
痘疹身痛者。
【用法用量】
加防风5分,姜、葱为引,水煎服。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医家心法》:黄耆汤
【处方】
黄耆3钱(炙),当归3钱,枣仁2钱(炒),白术2钱,远志(蜜炙)1钱,补骨脂(盐水炒)8分。
【功能主治】
命门虚衰,肺气大虚,腠理不固,小腹隐痛,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无度,终夜不寐,盗汗不止,精滑梦遗。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
《医家心法》
《本事》卷五:黄耆汤
【处方】
黄耆3分(蜜炙),熟干地黄3分(酒洒,9蒸9晒,焙干称),白芍药3分,五味子3分(拣),麦门冬3分(水浥,去心),白茯苓1分(去皮),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生津液,专补五脏之阴。主口干烦躁,不思食。
【用法用量】
《医方集解》有天冬、人参。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黄耆、人参补气,熟地、芍药补血,乌梅、五味敛耗生津,天冬、麦冬泻火补水,茯苓淡以利湿,甘草甘以和中。湿去气运,则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摘录】
《本事》卷五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赤石脂1两半,阿胶(炒令燥)1两,黄连(去须)1两,黄柏3分,白术1两(锉,炒),龙骨1两半(火烧红)。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赤白痢,脓血相兼,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人参半两,赤芍药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地骨皮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草(炙,锉)1分,磁石(煅,醋淬7遍)1分,牡蛎粉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精极,肾气内伤。梦泄盗汗,小便余沥,阴痿湿痒,少腹强急。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枣大(拍碎)、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腹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炒)1两,人参1两,白术(炒)1两,桂(去粗皮)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麻黄(去节)1两,柴胡(去苗)1两,半夏(汤洗去滑,焙)1两,甘草(炙,锉)1两,桔梗(锉,炒)1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气极虚寒,皮毛枯燥,津液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当归(切,焙)1两,大黄(锉,焙)1两,槟榔(煨,锉)1两,枳实(炒)3分,防已3分,木香3分,黄芩(去黑心)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肠风壅,积滞不通,变成气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分,蒺藜子(炒,去角)1分,黄芩(去黑心)1分,大黄(锉,焙)1分,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丹毒。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下朴消半钱匕,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锉),芍药2两,甘草2两(炙),赤茯苓2两(去黑皮),人参2两,石膏2两(碎),生地黄2两(切,焙),生姜2两(切,焙),麻黄2两(去根节,汤煮,掠去沫),麦门冬(去心,焙)2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发,胸背头中游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2盏,加竹叶10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早晨日午夜卧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圣济总录》卷一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茺蔚子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地骨皮1两,玄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焙)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眼睑硬赤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碎)1两,芍药(锉碎)1两,枳壳(去瓤,麸炒),牡蛎粉1两,羚羊角屑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蓐劳,肌瘦烦闷,喘急多汗,倦怠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猪肾1枚(切去筋膜),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黄耆汤
【别名】
菖蒲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菖蒲(米泔浸1宿,切)1两,木通(锉)2两,磁石(火烧醋淬17遍)3两,五味子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玄参1两1分,人参1两1分,杜仲(去粗皮,锉,炒)1两1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1分,熟干地黄(焙)1两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盘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五聋鸣闹,不闻人声,出黄水;耳内生疮。
【用法用量】
菖蒲汤(原书卷一一五)。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升麻1两半,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切,炒)半两,芍药半两,远志(去心)半两,甘草(生)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乳结核,或肿痛,渐成痈,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麻黄(去节)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细辛(去叶)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牛黄(研)1分,蛇蜕1寸(炙焦黄),蚱蝉(炒)4枚(并微炙,去翅足),蜣螂4枚(并微炙,去翅足)。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风痫,发无时,数下之后,风虚不足。
【用法用量】
3-4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放温服,日3-4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3分,人参3分,当归(切,焙)半两,芍药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芎䓖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吐(口见),胸中冷气停结。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切,焙)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1两,芎䓖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胎寒,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分3次温服,早晨、日午、近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芎䓖半两,干姜(炮制)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去粗皮)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下痢白脓;小儿胃风,腹胀下痢。
【用法用量】
1岁儿每服1钱匕,水半盏,同煎至3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日晚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连翘半两,升麻半两,恶实(炒)半两,玄参1分,丹参1分,露蜂房(炙)1分,枳壳(去瓤,麸炒)1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痈疽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兰室秘藏》卷下:黄耆汤
【别名】
调元汤、参耆饮
【处方】
黄耆2钱,人参1钱,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内固外护,扶阳助气。主小儿惊风。小儿虚弱痘证。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面青(白光)白,饮食少进,睡卧宁静而不振者,不分已出未出者。
【用法用量】
调元汤(《痘疹心法》卷二十三)、参耆饮(《准绳·幼科》卷四)。本方方名,《直指小儿》引作“保元汤”。用水一盅半,生姜一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注意】
气壮实者不宜。
【各家论述】
1.《兰室秘藏》:此三味皆甘温能补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白芍药酸寒,寒能泻火,酸味能泻肝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虚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风之邪。(2)《直指小儿》:人参、黄耆、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而能泻火,故虚火非此不去也。三味之剂借以治痘,以人参为君,黄耆为臣,甘草为佐,上下相济,治虽异而道则同。予尝计其药性之功,用黄耆能固表,人参能固内,甘草能解毒,究其治痘之宜治,必须此三味之神品。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下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白术(锉,炒)1两,牡蛎(熬为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防风(去叉)1两,生干地黄(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荣卫虚损,汗出不止。产后阴虚,又遇邪,虚汗不止。
【用法用量】
《玉机微义》有甘草、大枣;《金鉴》有浮小麦、甘草;《女科指掌》有当归、甘草。
【各家论述】
《济阴纲目》: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为易于固表也;牡蛎肾家药也,以肾液入心为汗,故止汗又宜固肾,其他可意解也。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熟干地黄(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白术半两,续断半两,人参半两,茯苓(去木)半两,当归(锉,炒)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芍药半两,赤石脂半两,陈橘皮(去白,焙)半两,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桂(去粗皮)3分,甘草1分(炙)。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产后体虚力乏,四肢羸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擘破),同煎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微炙,锉)3分,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当归(切,微炒)半两,桑寄生(微炙)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3分,陈曲(微炒)半两,干姜(炮裂)半两,桔梗(炒)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气血虚乏,内燥引饮,心下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碎)1两,白术(锉,炮)1两,当归(切,炒)1两,甘草(炙,锉)1两,人参1两,白羊肉1斤(去脂膜,切碎,每服用3两)。
【制法】
上除羊肉外,捣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血气不利,心腹急痛,上下攻冲,气逆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先以羊肉3两(切),用水3盏,煮取1盏,澄靖,去滓沫,入前药,加生姜3片,同煎7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圣济总录》卷一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熟干地黄(锉)1两,芎䓖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人参3分,防风(去叉)1分,当归(切,焙)半两,白茯苓(去黑皮)1分,细辛(去苗叶)1分,芍药1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除诸痛,补不足。主产后恶露不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苦参(洗,锉)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恶实(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气血壅滞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夏半两(汤洗7,焙),芎䓖半两,甘草(炙)1分,人参3分,白术3分,陈橘皮(去白,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诃黎勒皮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和脾胃,思饮食。主妊娠痰逆。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圣济总录》卷一五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阿胶(炙燥)2两,甘草(炙,锉)1两,大枣(去核)50颗。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妇人漏下赤白,淋漓不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白芷1两半,龙骨1两半,干漆(炒烟尽)1两半,代赭(煅,醋淬)1两半,牡丹皮1两半,桂(去粗皮)1两,地榆1两,白术1两,当归(切,焙)1两,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黄连(去须)1两,诃黎勒皮(炮)1两,桑耳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妇人经血不断,面黄肌瘦。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挫)3分,人参半两,槟榔(锉)半两,白术半两,百合半两,酸枣仁(微炒)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肝虚胆寒,心神不安,卧即惊觉,目昏心躁,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验方新编》卷十一:黄耆汤
【处方】
生黄耆5钱,归身5钱,甘草5钱,白芍5钱,穿山甲5钱。
【功能主治】
搭手、发背、对口,痈疽及一切大小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用淡陈酒1茶碗、水1碗,煎至1碗热服。避风盖被暖睡汗出即愈。小儿减半。未成者散,已成者溃,已溃者易收口。
上部,加川芎5钱;中部,加杜仲5钱;下部,加牛膝5钱。
【注意】
孕妇忌服。未出汗时忌一切冷热汤水,汗出1时后不忌。
【摘录】
《验方新编》卷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人参3分,当归(切,焙)1两,黄柏(去粗皮,蜜炙)1两,黄连(去须)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时气病目暗。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当归(切,焙)1两半,芎䓖1两半,龙骨半两,芍药2两,桂(去粗皮)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诸痔下血,虚损甚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沙糖半分,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芎䓖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芍药1两,生姜(切,焙)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因攧扑坠堕,内损瘀血;一切伤损吐唾出血,日渐痿瘦。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炒)1两,升麻半两,犀角(镑)半两,紫葛3分,木通(锉)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痈疽恶疮久远,脓水不尽,变为瘘。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下芒消半钱匕,滤去滓,空心温服。取利2-3行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熟干地黄(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白术半两,远志(去心)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痈疽内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干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炙,锉)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山栀子仁半两,黄芩(去黑心)1分,人参1分,赤茯芩(去黑皮)1分,槟榔(煨,锉)1分,贝母(去心,麸炒)1分,紫菀(去苗)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咽喉疼痛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2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咽喉中肿痒,微嗽声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破),大枣2枚(擘),煎至5分,去滓,空腹食前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半两,桔梗(炒)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山萸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肺气虚寒,咳嗽喘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黄耆汤
【别名】
黄耆散
【处方】
黄耆半两,芍药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续断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1两,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大黄(生)1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伤折,恶血凝滞肿痛。
【用法用量】
黄耆散(《普济方》卷三一一)。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千金翼》卷二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麦门冬(去心)3两,芍药3两,黄芩3两,人参3两,甘草(炙)3两,石膏(碎)2两,当归2两,半夏4两(洗),生姜5两(切),生地黄半斤,大枣30枚(擘),淡竹叶(切)2升。
【功能主治】
发背。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先煮竹叶,取9升,去竹叶,纳诸药,更煮取3升,分4服,如人行20里又服,良久进粥,消,又进,消息。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二
方出《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附子1两(炮),大枣14枚,甘草2两(炙),蜀椒1两(炒出汗),生姜6两,芍药3两,茯苓3两,当归3两,人参3两,黄芩2两,桂心2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体虚少气,羸瘦不堪,荣卫不足,善惊,胸膈痰冷而客热,欲冷水,饮食则心腹弦满,脾胃气少,不能消食,或时衄血。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半,去滓,分5服,日3夜2,适寒温。
【注意】
忌海藻、生葱、菘菜、猪肉,冷水,大酢。
【摘录】
方出《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三
《普济方》卷九十一引《指南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炒)1两,蒺藜(炒)1两,枳实1两,赤小豆2两(炒),牵牛(取粉)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肾风毒足肿。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饮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九十一引《指南方》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6分,黄芩6分,芍药6分,当归2分,甘草4分,芎䓖4分,生姜8分。
【功能主治】
小儿胎寒,腹中 (疒丂)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煮1升5合,去滓,100日儿半合,分3服。
【摘录】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
《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1分,芍药1分,芎䓖1分,黄芩1分,当归1分,细辛半分。
【功能主治】
少小儿7日以后患惊,吐(口见)。
【用法用量】
上水8合,煮取3合,加牛黄1小豆大,分为4服。
若生2-7日以上热多者,加1分;生3-7日而胸上恶聚唾,口青,热甚者,加黄芩、黄耆各3分,益水2合,煮4合;1岁以上恣意增水药服之。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
《外台》卷三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石膏(碎)2两,芎䓖2两,当归2两,生地黄8两,甘草(炙)3两,芍药3两,生姜5两(切),大枣30枚(擘),半夏4两(洗去滑),竹叶1握。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胸背游肿痈。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竹叶,取9升,去滓纳药,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
【摘录】
《外台》卷三十七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茯苓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1两,半夏3两(洗),生姜5两,当归1两,大枣30枚,人参2两,桑螵蛸20枚(熬,2片破)。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虚乏,四肢沉重,或口干吸吸少气,小便利,诸不足。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4升,分服1升。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大酢。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鬼遗》卷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4两,甘草2两(炙),桂心3两,芍药8两,半夏8两,生姜8两,饴1斤。
【功能主治】
痈未溃。
【用法用量】
上以水7升,煮取3升,饴化,分3次服。
【摘录】
《鬼遗》卷四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黄耆汤
【别名】
黄耆建中汤、黄耆姜桂汤
【处方】
黄耆3两,半夏1升(洗),大枣20枚(擘),生姜4两,桂心4两,芍药4两,人参2两,甘草2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大虚不足,少腹里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伤寒后脏气不足,虚乏。
【用法用量】
黄耆建中汤(《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黄耆姜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手足冷,加附子1两。
【注意】
忌生葱、海藻、菘菜、羊肉、饧。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鬼遗》卷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麦门冬3两(去心),黄芩6分,栀子14枚,芍药3两,瓜蒌2两,熟地黄2两,升麻1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除热止渴。主痈肿热盛,口燥患渴。乳石发动,热渴口干。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温服。
【摘录】
《鬼遗》卷三
《千金翼》卷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当归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白术2两,乌头(炮,去皮)2两,芎䓖2两,防风2两,干地黄2两,生姜4两(切),前胡1两半。
【功能主治】
八风十二痹,手脚疼痛,气不和,不能食饮。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1升,煮取3升半,分4服。
有气者,加半夏4两。
【摘录】
《千金翼》卷十七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栝楼根1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暴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外台》卷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茯神3两,栝楼根3两,甘草3两,麦门冬3两,干地黄5两。
【功能主治】
消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日进1剂,服10剂佳。
【注意】
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
【摘录】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外台》卷十一
《医方类聚》卷一五九引《济生》:黄耆汤
【处方】
黄耆(去芦,蜜水炙)1两半,白茯苓1两(去皮),熟地黄1两(酒蒸),肉桂1两(不见火),天门冬1两(去心),麻黄根1两,龙骨1两,五味子半两,小麦半两(炒),防风半两(去芦),当归半两(去芦,酒浸),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
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五九引《济生》
《千金》卷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4两,人参2两,白术2两,桂心2两,大枣10枚,附子30铢,生姜8两(一方不用附子)。
【功能主治】
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肺劳。短气虚寒,皮毛枯涩,脉来迟缓。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4服。
【各家论述】
《医方考》:黄耆、人参甘温者也,故能补气,《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热者也,气虚则阴凑之而为寒,热能壮气,是故用之;白术、姜、枣脾胃药也,《经》曰:虚则调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
【摘录】
《千金》卷十七
《千金》卷八:黄耆汤
【处方】
蜀黄耆2两,人参2两,芍药2两,桂心2两,大枣12枚,生姜6两。
【功能主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服7合,日3服尽。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即《金匮》黄耆桂枝五物汤,乃血痹门中首方。《千金》以血痹之病元气本虚,乃易桂心,加人参,力助开痹。裁去甘草者,嫌其无刚毅之性,反有缓于他药之力也。
【摘录】
《千金》卷八
方出《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黄耆汤
【处方】
芍药6两,黄耆4两,甘草2两(炙),桂心2两,干姜4两,当归4两,大枣12枚,饴糖6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虚劳里急,少腹痛,气引胸肋痛,或心痛短气。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饴糖令消,分3次服。
【注意】
忌海藻、生葱、菘菜。
【摘录】
方出《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千金翼》卷二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干姜2两,当归2两,桂心2两,大枣20枚(擘),麦门冬(去心)3两,芍药3两,半夏4两(洗),生姜5两(切),人参1两,芎䓖1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
大虚客热,发背,上苦牵痛,微有肿,肿气来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取4升,去滓,分5服,日3夜2。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细锉)1两,山芋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白术半两,五味子1分,熟干地黄(焙)1两半,桂(去粗皮)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脱营,气血伤惫,四肢痿瘁,腿膝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食后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圣济总录》卷八十: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3分,桑根白皮(炙,锉)半两,柴胡(去苗)半两,赤芍药(锉,微炒)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恶实(微炒)3分,甘草(炙)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水气,面体浮肿,咳嗽气促;虚劳,上气喘息,不得安卧,咳唾,面目虚浮,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炒)2两,大枣肉1两,白石英(碎)半两,石膏(碎)半两,水通(锉)半两,白石脂半两,甘草(炙,锉)1分,藁本(去苗土)1分。
【制法】
上(口父)咀,拌匀。
【功能主治】
脾气劳伤。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取6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五味子(去茎叶)半两,人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3分,前胡(去芦头)1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夏(汤浸去滑,焙干)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不足,四肢羸瘦,脾胃虚冷,痰饮停积,不欲饮食,食即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去核),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1服,如人行3-5里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款冬花1两半,贝母(去心,焙)1两半,麻黄(去节)1两,柴胡(去苗)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人参1两,生干地黄(焙)1两,桑根白皮(锉)1两,紫菀(去苗土)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暴急劳疾,痰嗽喘满。
【用法用量】
方中黄耆、款冬花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槐实1两半,小蓟1两半,桑耳1两半,干地黄(焙)1两半,当归(炙,锉)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白芷1两半,草豆蔻2枚(去皮),芎䓖2两,赤石脂2两,天雄(炮裂,去皮脐)2两,龙骨2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红蓝花1两,诃黎勒皮1两,延胡索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桂(去粗皮)1两。
【功能主治】
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取8分,去滓,食前温服,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细锉)1两,柴胡(去苗)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肉豆蔻(炮,去壳)1两,白芷1两,秦艽(去苗土)1两,桂(去粗皮)1两,桔梗(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熟干地黄(焙)半两,海桐皮(锉)半两,芍药半两,木香半两,酸枣仁(炒)半两,沉香(锉)半两,荆芥穗半两,槟榔(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寒热,周身疼痛,咳嗽痰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近夜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石斛(去根)半两,当归(焙)半两,白芷半两,藿香(择叶)半两,沉香半两,五味子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木香1钱,芎䓖3钱,白蒺藜(炒,去角)3钱,桑寄生3钱,附子(炮裂,去皮脐)3钱,白术3钱。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肝元虚冷,多困少力,口无滋味,耳鸣眼暗,面色青黄,精神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枣1枚(擘破),煎1-2沸,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圣济总录》卷九十: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炒)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3分,甘草(炙,锉)半两,当归(炙)半两,人参半两,干姜(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不得眠。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粳米1合,大枣2枚(擘破),煎至1盏,去滓,空腹分2次温服,相次服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
《千金》卷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芍药3两,桂心3两,麦门冬3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当归1两,细辛1两,人参1两,大枣20枚,前胡6两,茯苓4两,生姜8两,半夏8两。
【功能主治】
虚劳不足,四肢烦疼,不欲食,食即胀,汗出。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4升,煮取3升,每服8合,每日2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小建中、黄耆建中、内补建中三方合用,表里兼赅;加细辛、前胡祛风下气;半夏利膈除痰;人参、茯苓、麦冬滋培津气;五味子以收津;以无胶饴,所以革去建中之名,而曰黄耆汤。
【摘录】
《千金》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细锉)1两,栝楼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甘草1两,黄连(去须)1两,知母(锉,焙)1两,生干地黄(焙)1两,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锉,焙)1两,石膏(煅赤)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气虚燥渴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锉),人参2两,生干地黄2两(焙),甘草2两(炙,锉),白芍药2两,桂1两(去粗皮),黄芩1两(去黑心),赤茯苓(去黑皮)1两,升麻3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调顺阴阳,去热益气。主乳石热盛,虚弱痞结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3枚(擘破),生姜3片,同煎数沸,次下竹叶7片,更煎2-3沸,去滓取1盏,空心温服,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千金翼》卷二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白蔹2两,玄参2两,黄芩2两,大黄2两,甘草(炙)2两,竹叶(切)1升。
【功能主治】
毒肿发背。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1日令尽。
【注意】
忌猪肉。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二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2两,茯神(去木)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栝楼根(锉)2两,熟干地黄(洗,切,焙)4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心虚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鬼遗》卷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人参3两,甘草3两(炙),芍药3两,当归3两,生姜3两,大枣20枚,干地黄2两,茯苓2两,白术1两,远志1两半。
【功能主治】
痈疽内虚。
【用法用量】
上以水1斗3升,煮取4升,去滓,分4次温服。
【摘录】
《鬼遗》卷三
《鬼遗》卷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生姜2两,石膏末2两,甘草2两(炙),芍药2两,升麻2两,人参2两,知母1两,茯苓1两,桂心6分,麦门冬2两(去心),大枣14枚,干地黄1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痈疽坏后,补虚去客热。主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4升,分4次温服,日3夜1。
【摘录】
《鬼遗》卷三
《鬼遗》卷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黄芩2两,远志2两,麦门冬(去心)2两,干地黄1两,人参1两,芎䓖1两,甘草1两(炙),芍药1两,当归1两,大枣20枚,生姜5两,鸡膍胵2具(勿去皮),桑螵蛸14枚(炙)。
【功能主治】
发背。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先煮取4升5合,1服9合,日3服,夜1服。
【摘录】
《鬼遗》卷三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麻黄根2两,牡蛎粉3两,人参1分,地骨皮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盗汗不止,及阳虚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擘),煎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远志2两(去心),麦门冬2两(去心),茯苓2两,生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炙),半夏2两(洗),当归1两,前胡2两,橘皮2两,蜀椒1两(汗),芍药2两,乌头3枚(炮),大枣20枚,桂心2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丈夫虚劳,风冷少损,或大病后未平复而早萦劳,腰背僵直,脚中疼弱,诸不足。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分3次服。增减量性服之。
【注意】
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猪肉、冷水、酢物等。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3两,芍药3两,桂(去粗皮)3两,当归(切,焙)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菖蒲2两,人参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脉痹,身体不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去滓,取1盏,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黄连(去须)1两,大黄(锉,炒)1两,芎䓖1两,甘草(炙)1两,鹤虱半两,红蓝花(炒)半两,连翘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羌活(去芦头)1两半,牵牛子(炒)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热毒风疥疮。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三
《圣济总录》卷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薄切)1两,犀角(镑)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人参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升麻1两,秦艽(去苗)1两,芎䓖1两,木香1两,桑根白皮(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防风(去叉)1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肉豆蔻(去壳,炒)1两,天麻1两,鳖甲(醋浸,炙,去裙襕)1两,地骨皮1两,甘草(炙,锉)1两,羌活(去芦头)3分,当归(切,焙)3分,青橘皮(去白,切,炒)3分,槟榔(锉)半两,桔梗(去芦头,炒)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消,气血虚弱。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三
《鬼遗》卷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人参1两,芎䓖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远志2两(去心),干地黄2两,大枣20枚,生姜5两,麦门冬(去心)5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客热郁积在内,或生疖。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分3次温服。
【摘录】
《鬼遗》卷四
《圣济总录》卷十:黄耆汤
【处方】
黄耆4两,防风(去叉)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芎䓖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5两,当归(焙)1两,甘草(炙,锉)半两,芍药1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历节风,日夜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去核),生姜1分(擘碎),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
《千金》卷二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芍药2两,生姜2两,桂心2两,当归2两,甘草2两,麦门冬1两,干地黄1两,黄芩1两,大枣30枚。
【功能主治】
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每日3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虚劳少气是宿病,故用黄耆、甘草、归、芍、地黄以资气血;消中小便数是新病,故用黄芩、麦冬、桂心、姜、枣以通津液。
【摘录】
《千金》卷二十一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枳壳(去瓤,麸炒微黄)3分,防己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术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赤芍药3分,当归(切,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身体肿满,心胸壅闷,喘促气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麦门冬2两(去心),大枣30枚(擘),芍药2两,干地黄2两,黄芩1两,桂心2两,生姜2两,当归2两,甘草2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虚劳少气,小便过多。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猪肉、冷水。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
《圣济总录》卷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2两,人参2两,麻黄根3两,牡蛎(煅赤)3两,枸杞根白皮2两半,龙骨4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虚多汗,夜卧尤甚,床席衣被尽湿。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大枣1枚(擘破),同煎,去滓,取6分,空心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三
《外台》卷十六引《古今录验》: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当归2两,甘草(炙)2两,桂心6两,苁蓉3两,石斛3两,干枣130枚,白蜜2升。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虚损失精。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4升,纳蜜,煎取3升,分为4服,日3夜1,以食相间。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古今录验》
《妇人良方》卷十二:黄耆汤
【处方】
糯米1合,黄耆1两,川芎1两。
【制法】
上细锉。
【功能主治】
安胎。主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法用量】
水2大盏,煎至1盏3分,温服。
【摘录】
《妇人良方》卷十二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茺蔚子2两,防风1两半,地骨皮1两,茯苓1两,川大黄1两,人参1两,黄芩1两,甘草5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风牵睑出外障。初患之时,乍好乍恶,发歇无时,多因泪流不止,盖因胃气受风,肝膈积热,壅毒在睑,皆致使眼皮翻出。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先宜镰洗散去瘀血,熨烙3-5度,然后服黄耆汤,煎摩风膏摩之,睑内涂白蔹膏即愈。
【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黄耆汤
【处方】
绵黄耆半两,陈皮(去白)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用大麻仁1合(烂研),以水投,取浆1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1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秘甚者不过2服愈。常服即无秘涩之患,此药不冷不燥。
【摘录】
《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朱氏集验方》卷十三:黄耆汤
【处方】
枳实30个(炒,为末),黄耆2两,甘草半两,红枣30个(同枳实末捣烂,慢火焙焦黄)。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伤损大吐血,或因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至多,并血妄行,口鼻俱出,但声未失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米饮调服。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三
《直指小儿》卷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3钱(蜜炙),当归3钱,川芎3钱,白芍药3钱,生干地黄3钱,虾蟆3钱(去足,炙焦),鳖甲(醋炙焦)3钱,人参2钱,白茯苓2钱,橘皮2钱,半夏曲2钱,柴胡2钱,使君子2钱(略煨),甘草(炙)2钱。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疳劳,咳嗽不定,虚汗骨蒸,渴而复泻,乳食迟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煎,食前服。
【摘录】
《直指小儿》卷三
《直指》卷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茯神1两,瓜蒌根1两,麦门冬(去心)1两,北五味子半两,甘草(炙)半两,生干地黄1两半。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诸渴疾。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新水煎服。
【摘录】
《直指》卷十七
《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人参1两,芍药2两,生姜半斤,桂肉3两,大枣14枚,当归1两,甘草1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艹盳)(艹盳),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4升,分4次服。
有寒,加厚朴2两。
【注意】
忌生葱、海藻、菘菜。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
《千金翼》卷二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4两,升麻3两,桂心(冷用)2分,黄芩1两,竹叶(切)1升,茯苓2两,生姜(切)2两,甘草2两(炙)。
【功能主治】
痈肿虚弱。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斗,煮竹叶,减5升,去之,澄取9升,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三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干姜(炮)半两,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远志(去心)1两,五味子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防风(去叉)1两,泽泻1两,熟干地黄(焙)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肾脏虚损劳伤诸病;胞痹,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用法用量】
每以水1盏半,先煮羊肾1只,取1盏,去肾,入药3钱匕,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黄耆汤
【别名】
十华饮
【处方】
黄耆(细锉)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五加皮(锉)1两,桔梗(炒)1两,羌活(去芦头)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锉)1两,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肾脏虚损,风冷相搏,在脐腹不散,胀满疼痛不已。
【用法用量】
十华饮(《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圣济总录》卷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炙,锉)1两,独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酸枣仁(炒)1两,茯神(去木)1两,白鲜皮3分,羚羊角(镑)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腰脚不随,腿胫(疒帬)痹,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心、晚食前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桂(去粗皮)2两,丹参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干姜(炮)1两半,五味子(炒)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甘草(炙,锉)1两半,芎䓖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上焦虚寒,气短,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大腹皮半两,黄连(去须)3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芍药1两,甘草(炙)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下痢赤多白少,所注涩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防风(去叉)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柏子仁(别研)半两,陈橘皮(去白,焙)半两,人参半两,甘草(炙)1分,芎䓖半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钱。
【制法】
上除研者外,粗捣筛拌匀。
【功能主治】
中焦虚寒,目中急痛,耳鸣胫寒。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生姜5片,大枣2枚(擘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3分,人参3分,白术3分,当归(切,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1两,百合1两,糯米1两,桔梗(锉,炒)1两,桑根白皮(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调脾肺,养气。主三焦咳嗽,减食息高。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紫苏5叶,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稍热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2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柴胡(去苗)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桔梗(锉,炒)半两,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寒热不能饮食,羸瘦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枣3枚(擘破),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芎䓖3两,白柘皮(无刺者)3两,白术4两,通草4两,芍药4两,甘草2两(炙),桂心2两,大枣40枚(擘,去核),石膏8两(碎,绵裹),竹叶(切)1升。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调筋,止怒,定气。主筋实极则好怒,口干燥,好嗔,身躁不定。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等。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3两,五味子2两,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桑根白皮2两,枸杞1两1分,熟干地黄(焙)1两1分。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补肺平心。主肺消,饮少溲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细锉)半两,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京三棱(锉)1两,芎䓖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桔梗(炒)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牡丹皮3分,甘草(炙,锉)3分,芍药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胃热肠寒,食已复饥,小腹胀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3分,甘草(炙,锉)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干姜(炮)3分,桂(去粗皮)1两,白术1两,熟干地黄(焙)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脾胃气虚弱,四肢少力,肌体羸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白术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桔梗(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进食。主脾胃气虚弱。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心虚言语错谬,精神恍惚,多惊。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鬼遗》卷三:黄耆汤
【处方】
生地黄8两,竹叶(切)3升,小麦2升,黄耆3两,黄芩3两,前胡3两,大黄3两,瓜篓4两,通草2两,芍药2两,升麻2两,茯苓2两,甘草2两,知母2两,人参1两,当归1两。
【功能主治】
痈疽内虚,热,渴甚。
【用法用量】
上先以水2斗,煮竹叶及小麦,取1斗2升,去滓,复煮诸药,取4升,分4次服,日3夜1。
小便利,除茯苓、通草,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3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摘录】
《鬼遗》卷三
《圣济总录》卷四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2两(锉),茯神(去木)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当归(切,焙)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五味子1两,生干地黄(焙)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则呕血烦闷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心顿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3两,白茅根(锉)3两,麦门冬(去心,微炒)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石膏8两,车前子(去土)5两(生),甘草2两半(炙,锉)。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消渴,心中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黄耆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干草(炮)1两,芍药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心腹彻痛,诸虚冷气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冷气多者,加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