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文化
- 目录
- 珠穆朗玛峰上明珠:藏医药文化
-
- 藏医药:特色优势奠定发展之基
-
- 快速发展的西藏藏医药事业
-
- 西藏藏医学院20年跨越式发展纪实
-
珠穆朗玛峰上明珠:藏医药文化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西藏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是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编制的《天文气象历书》。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
天下名山,自成风流。登过五岳之首的泰山,吟诵过“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再仰望珠穆朗玛,会有别样的感受。
当带着中西医为中心的惯常思维,来到青藏高原深处,看到藏医药是怎样在漫长岁月里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斑斓多彩的藏医药文化之中徜徉,惊叹其疗效神奇、理论深邃的同时,更有别样的触动和震撼,进而心生敬畏。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因为文化的多元,文明的多样,世界才更有意义。不必比较谁更优秀,相信所有的民族医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本民族的选择和心爱。我们要做的,唯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曼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它是医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我见到闻名已久的全套80幅曼唐。馆长介绍,这里每幅曼唐都需要3名工匠一起描画1个月。曼唐是大有讲究的,用纱或亚麻织物涂上胶水或白土,放在石灰水中反复浸泡,随后用贝壳或其他器具摩擦,直至光滑。用于作画的颜料大多很贵重,如黄金、朱砂和银粉等。正是这些上等颜料的使用,保证了曼唐永不褪色。
经常有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观察和学习,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每幅曼唐由几个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图案组成,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藏医学的起源、理论及实践,甚至医生的修养品德等内容。据说,曼唐的收藏遍及世界各地,如印度的藏医学中心、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威尔康医史博物馆等,许多藏学家都以拥有一幅古老的曼唐而感到荣幸。
如今在西藏,眼见这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宏大而集中地反映整个藏医药学,而且代代传承,我不禁艳羡这些藏医药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福分。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幅反映藏医药胚胎学的曼唐。它形象地展示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鱼期、龟期、猪期”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一致。藏医药学者占堆评价:“这些观点比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
此外,图书馆特藏部存放着近5000卷用黄绸布包裹的长条形古装藏文书,大多用的是韧性极强、印色不褪的藏纸,所以时隔百年而字迹清晰。但有人推测,就是这种用高原上特有的狼毒草做成的剧毒藏纸,可能导致长期接触藏医经典的人中毒。
天文历算
西藏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是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编制的《天文气象历书》,发行量达30多万份,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每家每户都要购买,有的甚至把它供奉起来。
在去年11月出版的历书中,已推算出今年7月22日日食精确时间为9时到11时,并用4幅图画勾画了日食过程。历书内容涉及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各地农耕牧作时间、各种藏药的采集时间等,对生活生产有很大指导意义。天文历算研究所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西藏气象局等有长期合作关系。
藏医药和历算之间联系紧密,历史上学识修炼极高的藏医或僧侣,大多通晓天文历算。但天文历算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难于深入理解和运用。一名研究员笑着说,“钻研了30年,但只掌握了天文历算学的1/10。”8月5日,在藏医院研究所,67岁的贡嘎仁增研究员亲自为我演示沙盘推算,可惜外行的我看不出什么门道。
贡嘎仁增说,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正常人体的生理变化、脉搏心率等,都和天文历算有关。治疗病人,藏医要根据时令和季节对症下药,采挖和炮制药品,也有严格的时间讲究。
中医药学有河图洛书、五运六气,藏医药有天文历算,二者在基本理念、预测天象和疾病、指导治疗等方面有相通之处。随着中藏医学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不知是否有更多合作的可能与空间?
藏医药:特色优势奠定发展之基
藏医药主动借鉴西医、中医的优秀成果,越来越现代和开放。藏民对藏医药的认可和喜爱程度越来越高,藏药和糌粑、酥油茶一样,在农牧民的家中随处可见
沧桑巨变五十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至今,随着我国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政策的实施,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雪域高原的藏医药也卸下神秘面纱,走进更多百姓生活,越发显示出独特魅力和活力。
中医中药中国行西藏活动前夕,记者两次踏上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从人声鼎沸的自治区藏医院,到全球海拔最高的浪卡子县人民医院,藏医药带给200多万藏族同胞温暖和健康。老中青三代2000多名藏医、18家藏药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秉持传统和公益至上,共同寻觅着做大做强之策。
科学·发展·开放
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厚重的藏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信赖度及显效率,使藏医药近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攀升。
和原有印象不同,藏药其实很便宜,除少数贵重药以外,基本上一周的疗程不超过10元,每天1元钱左右。藏药以丸散剂为主,汤剂很少,这和高原沸点低、丸药便于携带有关。全藏医疗保障以西医和藏医为主,藏医药在维护西藏地区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藏医药的传承主要在佛教寺庙,僧人掌握着藏医药文献和技术,少数贵族享有完善的医疗服务。解放前,旧西藏只有3所规模极小的官办藏医机构,从业人员不足百名,广大劳动人民有病得不到医治。如今,以自治区藏医院为龙头,全区有18所藏医独立机构,藏医药工作人员2139人,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尤其是新农合开展以来,藏医就诊人数逐年增加。
和以前研究藏医的贵族和僧人不同,现在西藏藏医学院的在校生90%都是农牧区藏民子女,他们更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当然,工资待遇也不错,相当于内地的2.5倍,由财政全额拨款。
西藏藏医学院组织专家编写的《21世纪藏医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广泛使用。几年前该院还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目前有77名藏医硕士和2名博士毕业。
一位汉族女孩,从云南老家来拉萨学习藏医。刚开学,学校把她和五名藏族女孩分在一间宿舍,三个月不到,她就基本掌握了藏语。女孩学习成绩很好,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硕士,希望成为一名“传播藏医药的使者”。西藏藏医学院和世界40多个国家都有研究性交往和学术交流,很多外国人希望能来留学。
民间的藏医大多被吸纳到公立医院,他们带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多却乡有位“明星藏医”,12岁就能背诵《四部医典》,现在任乡卫生院院长。贡嘎县人民医院的藏医科吸纳了家传藏医罗布,由他担任科主任,罗布把父亲留下的金针及多种珍贵器械与同事共用,还组织采药、做标本、配药浴方等,带活了整个藏医科。
藏医药主动借鉴西医、中医的优秀成果,越来越现代和开放。自治区藏医院骨科,能开展钢板内固定等多项外科手术,但他们始终坚持“先藏后西”的原则,用酥油制成的涂擦剂效果很好,病区满是酥油香,因为效果好、痛苦少,病床不足,医院常在走廊加床。
该院心脑血管病专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配合使用CT诊断,也用西药针剂,但口服药坚持只用藏药。该科对出血量30~50毫升的病人也敢于保守治疗,效果“让人民医院很服气”,很多藏民抬着进来,走着出去。
山南藏医院是全国百家中医示范医院,院长边巴次仁带领全院走藏、西、中医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该院外治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除放血、牛角吸、火灸、药浴以外,藏医们还学习借鉴中医的针灸、按摩手法,桌上摆放着中医教材和针灸人。院长还打算派人到洛阳正骨医院骨科和北京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进修。
藏医药科研涉及临床研究、藏药生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各方面,区藏医药研究院先后完成170多项课题。自治区的所有藏药厂都通过国家GMP认证,全线无菌、机械化生产,甘露、雍布拉康作为西藏的知名品牌,在国内各大城市开设销售点,还销往蒙古、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地区。
传统·仁爱·公益
由于文化认同、历史习俗等原因,藏民对藏医药的认可和喜爱程度非常高。藏药和糌粑、酥油茶一样,在农牧民的家中随处可见。一些藏药在西藏供不应求,很多藏民都在颈上系着药囊,包一粒七十味珍珠丸,以备救急。
藏医人数仅占全区医护人员的1/10,但服务人数却占到总量的1/3。“在很多县人民医院,一个藏医科的门诊量相当于其他科室的总和”,自治区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巴桑介绍。
“这甚至对西医院造成很大影响。”比如,那曲地区的索县藏医院,日门诊量上百,住院病人多得需要搭帐篷,而不远处的人民医院日门诊量仅十几人。再如自治区藏医院、山南藏医院等,门诊量均高于同级的人民医院。
在农牧区,藏医的受欢迎程度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的才多,曾在那曲地区嘉利县人民医院藏医科工作6年,“当地人对藏医,像活佛一样供着。”才多说,藏民是真诚的,对给他们治过病的藏医,会发自肺腑地感激。他骑马到乡下出诊常一去几天,吃饭不用发愁,百姓们抢着送来糌粑。
一些藏医在地方还转行担任县长、乡长或卫生局局长等职。这可能和知识结构有关,既懂藏语,又懂汉语、英语和计算机,掌握医疗知识的藏医综合素质好,对老百姓很有亲和力。
藏医藏药的从业者很讲求“菩萨心”,《四部医典》对医德有重要论述和要求。在藏医院,没有红包、回扣之说,对病人出院带药有明确规定,比如脑溢血病人不能开肠胃类药、多开一盒药要罚款500元等。国医大师强巴赤列曾担任自治区藏医院院长,那时的要求更加严格,每天清晨,医生们要绕着院内宇妥·贡布的塑像转经,医生是绝不能抽烟的。
索朗欧珠副主任医师现今是自治区藏医院外治科的大忙人,每天限号40个,患者常从半夜开始排队。在诊室,记者看到了藏医独特的“尿诊”,他把病人带来的尿液倒在一个白色的搪瓷杯中,用细长的木棍搅拌并观察,再把沾着尿液的木棍拿到鼻子前嗅,甚至还用舌头舔。
药厂也遵循严格的道德规范。技术人员普遍认为,“造假药就是作孽,对不起祖宗和老百姓。” 藏成药的味数一般较多,如七十味珍珠丸有70种药物,常觉则需要100多种药材,但即便缺少一味,药厂也坚决不予生产。区藏药厂多年停产二十味明目丸,就是因为缺少一味叫扎阿娃的藏药。
据了解,自治区藏药厂的盈利依靠10%的品种,而90%的品种都是明知亏损,仍坚持生产。这是因为药厂始终按照上世纪80年代物价局的定价为藏医院供货,虽然原材料价格在不断上涨。比如,沉香从原来每斤180元涨至500元,但制成的八味沉香丸,仍按原价格供应。虽然盈利产品是供不应求,但为保障院内制剂的供应,药厂仍挤出有限的生产线。这种济世利民的责任心,也是藏医药企业的普遍特性。
爱知识、尊师长是藏医的优良传统。几年前李雅君从咸阳调到西藏藏医学院担任副书记,她惊讶于这里浓厚的学习气氛。并不是考试时间,但在办公室门前的过道里、房檐下、操场上,到处摆放着卡垫,学生们盘腿坐在上面背书的情形随处可见。尊重老师有多种表现,比如,“学生在楼梯上看到老师经过,不论多急,肯定会止步、侧身贴墙,请老师先行。”
背诵是藏医药经典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从入学开始,每名学生都力争把《四部医典》背诵下来,能在全校大会上接受《四部医典记颂证书》和奖学金,是藏医学生莫大的荣誉。然而过程是辛苦的,从春夏到秋冬,一部经典常需一二年的时间背诵,考试同样严格,在多名老师面前,学生要一口气从头背到尾,有一处失误就得重头再来。当然,这些少数拥有“记颂证书”的学生就业时,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佐台”是制作贵重藏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术,外治法也是藏医的传统特色,但受文革的影响,曾一度失传。改革开放以后,藏医药人想办法克服困难,重新使这些技术恢复。包括金针在内的300套传统医疗器具,也正在藏医药管理局的监控下加紧制作,将发放到全区的县级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
启发与思考
透过西藏藏医药5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中央、自治区政府以及中医药主管部门对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中央确定自治区、6个地区和20个县藏医院的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亿4千万元,西藏自治区近几年下达9000多万元用于藏医院建设,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在去年,为藏医药管理局安排中医药部门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自治区把藏医药列为西藏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发展。
和其他传统医学相比,西藏藏医药工作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藏医药发展没有经历过多的迷惘和困惑,对自己的优势领域,看得准、守得住。他们认为,急诊急救并非藏医药的强项,但在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类风湿等慢性病领域,藏医药则独具优势。明确专科发展方向以后,他们努力探索各种口服藏药的配方,恢复贵重藏药佐药的炮制生产,以及传统藏医的放血、火灸、牛角吸、药浴等多项外治法,在全区向各级医院推广。
然而,藏医药事业还存在一些发展难题,如医疗服务“头重脚轻”、有限的药材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矛盾等。地区级藏医院在超负荷运转,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却“吃不饱”,基层患者流失严重。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由于一些乡镇卫生院不能提供藏医药服务,少数农牧区的藏民还吃不到藏药。此外,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年轻藏医很难扎根基层。全区虽然有200多名民间藏医,但因为诊所处方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也影响其发挥作用。
全区的18家藏药厂多数规模不大,力量分散,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如同样一盒二十味珍珠丸,有几个厂家同时生产,价格从60元到120元不等,不仅令消费者无所适从,还导致无序生产、浪费药材资源。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沟通国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等不同体制的药厂,组建西藏藏药集团。
西藏生态脆弱,植被薄,有些山上的草皮仅一寸厚,一旦破坏很难再生。近年某些藏药材的价格直线上涨,加重采挖药材的无序,而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来约束。如何培养引进研究土壤、种植的专业人才,模拟高原冰川环境,做好从野生到种植的转变,成为藏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快速发展的西藏藏医药事业
藏医药学是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它借鉴和吸收兄弟民族及周边国家医学的精华,结合西藏的条件和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不断研究,反复实践,逐步提高,形成的一门融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制剂和特殊治疗等方面的体系,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与众不同的本民族医学体系,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解放前的旧西藏,作为藏医药的发祥地,西藏仅有三所规模极小的官办藏医药机构,没有一张病床,从业人员不足百名,民间藏医数量十分有限,藏医药事业发展缓慢,广大劳动人民有病得不到医治,挣扎在贫病交加的死亡线上。从藏药产业而言,改革开放前,只有自治区藏医院制剂室一家藏药生产部门,其年产量只有35.7吨,产值约28万元,藏药生产技术人员不足50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把藏医药纳入西藏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在藏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保障西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西藏政治局势稳定中越来越发挥出自身独特和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亲切关怀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藏医药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把继承、提高和发展藏医药作为工作重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作为藏医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加强了藏医药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努力促进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藏医药业开创了新局面。
一、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截至2008年底,全区有独立的藏医医疗机构18所。其中,自治区级1所,地区级6所,县级10所,现建10所县级藏医院,乡镇民营1所,没有设藏医院的县在县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藏医科。全区地区级以上藏医医疗机构藏医病床达到650张,全区藏医药工作人员2139人,其中技术人员总数1879人,还有农牧区个体行医的民间藏医297人。藏医药技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19.9%,地区以上藏医医院病床占全区病床总数的7.4%。目前,山南、昌都、那曲、日喀则和林芝5所地区级藏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级甲等藏医医院”评审,自治区藏医院也通过了“三级甲等藏医医院”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三级甲等”藏医医院。
随着各级藏医院综合管理进一步规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地区级以上藏医医院诊疗人次从2003年的37.99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60万人次,全区藏医诊疗人次占全区总诊疗人次的33.9%。全区20所县级藏医院和60多所县藏医科能够运用藏医艾灸、火罐、药浴、放血和牛角吸等特色和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部分县级藏医院及藏医科利用本地藏药材资源能够自制100多种常用藏药制剂,不仅满足本院(科)的临床用药需求,还可以满足本辖区内的乡镇及村里的部分藏药需求。
二、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西藏藏医学院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发展思路,完善了《全国藏医本科教学大纲》,填补了藏医教育、教学历史上没有《教学大纲》的空白。截至2008年,该校已有64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生毕业,为全国培养了1311名藏医药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在校生总数1194人。
藏医药继续教育成效显著。开展了国家名老藏医药专家师带徒继承项目,第一、二、三批共36名徒弟已正式出师,并成为各级藏医药机构的骨干,第四批8名指导老师和16名继承人的继承项目正在实施。先后开展了300多名地区级以下藏医药机构技术骨干和50多名藏医急诊急救技术骨干的培训。截至2008年底,已招收了455名西藏农牧区无学历藏医专业技术人员在西藏藏医学院接受为期三年的中专学历教育,179名学员已顺利毕业。
积极推进“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 2009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中,西藏自治区国家级专家强巴赤列荣获“国医大师”称号;自治区确定16位名老藏医药专家为首批“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三、藏医药科研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进一步加强了藏医药科研机构建设,2006年6月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特批准组建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目前,藏医药研究院已经具备藏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与临床研究和藏医天文历算研究能力和条件,具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研究资源优势,藏医药研究院的建立对藏医药的创新和推动产业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藏医药文献典籍的挖掘、整理、编著和出版工作进展顺利。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论著和专著。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著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藏传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唐卡系列挂图全集》、《晶镜本草》、《藏族历代名医略传》、《四部医典大详解》、《中华本草·藏药分卷》等。2007年出版了《藏药方剂大全》、《藏医药学大辞典》、《藏药方剂现代研究》和《四部医典彩色挂图解难蓝琉璃之光》等藏医药巨著。完成全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项目《藏药处方大全》、《诀窍金升》等11部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课题《藏医药大词典》的编写、出版以及《后藏地区藏药材普查》的研究工作,自治区藏医院自筹资金整理、印刷1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
在对经典方、验方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总结和整理出了治疗肝病、骨折、皮肤病、妇科病等各种疾病的优良配方,经临床应用观察和资料分析,为新药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十味龙胆花等四种传统藏药进行了剂型改造,在传统处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工艺研制成纯天然藏药新药的基础上,近几年新研发了2个外用新药,并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批件,3种新药品种正在研发当中。
自治区藏医院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目前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高水平的藏医药临床研究平台,极大地提高藏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藏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发挥
各级藏医医疗机构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办院方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病专科建设。自治区藏医院先后设立了心脑血管专科、肝胆专科、消化专科、骨伤专科、外治专科和眼病专科及19个专科门诊,并派专业人员到区内外各专科医院进修学习,配备相关医疗设备,使该院的专病专科工作得到了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地区藏医院也加大了专病专科建设力度,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设立专病专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治区藏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外治科、林芝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和昌都地区藏医院肝病科4个专科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自治区藏医院骨伤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列入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加强藏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为全区县级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300套藏医传统医疗器具,编印了《农牧区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用手册》,培训了一支农牧区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使藏医药适宜技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推广,完善了农牧区藏医药服务功能。
运用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藏医药积极参与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自治区藏医院组织老专家和技术骨干,先后研究制订了手足口病、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藏药处方及防控方案,并已经介入了艾滋病的筛查工作。
五、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藏药生产企业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逐步发展壮大,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区藏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8家,且均通过国家GMP认证,能够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的有298个品种,18个藏药品种收载在中国药典,200种藏药品种、137个藏药材收载在藏药部颁标准;54个批准文号的20个品种获得了《中药品种保护证书》; 33个藏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8年自治区藏医院获得了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机构资格,2005年自治区藏药厂“甘露”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产值达到6亿多元。
六、藏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开创了新局面
随着2000年“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在拉萨顺利召开,藏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极大地推动了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来西藏考察藏医药的国外专家、学者逐年增多,区内藏医药专家也多次应邀出访、讲学,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七、对藏医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确定自治区、6地区和20个县藏医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4205万元,已到位12110万元。200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已下达9687万元投资用于自治区和日喀则、昌都、林芝、山南4地区藏医院以及20个县级藏医院新改扩建,阿里和那曲地区藏医院初步设计正在进行修改论证阶段。对自治区藏医院的改扩建国家和自治区将投入9725万元,改扩建筹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中央财政对西藏农牧区藏医药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先后投入了1670万元,使基层藏医服务条件得到很大改观,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自治区对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也不断增加,已由原来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000万元。
回顾和总结西藏藏医药建设与发展,西藏藏医药工作与全国其他医学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非常特殊的一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科学发展。要正确认识藏医药学在西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藏医药作为藏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藏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继承和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和国外的高度关注,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藏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藏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力地反击了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所谓“西藏文化灭绝论”的谬论,对推动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前途更加辉煌,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西藏藏医学院20年跨越式发展纪实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
今年九月,西藏藏医学院将迎来建院20周年!20年来,藏医学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藏医药高等教育”为办学宗旨,坚持“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校训,努力走以藏医药教育为主的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四位一体”的办学路子,已成为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
藏医学院于1989年在西藏大学藏医系和原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1993年被批准独立设置。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藏医学硕士授予单位”,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藏医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藏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教学条件逐步完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民族医学发展的骄傲。
教学改革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动力之本
传统与特色是藏医学院发展的灵魂和基石。20年来,藏医学院始终坚持以特色办学,特色育人,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在保持藏医药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遵循现代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闯出了一条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点和本校特色的办学路子。
教材规划日趋规范。为改变以《四部医典》为教材的单一局面,1990年藏医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共24本藏医本科现代教学专用教材;1993年又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部《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从1997年开始,在措如·才郎教授的指导下,组织编写了藏医药权威性注释《四部医典大详解》。2004年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1世纪藏医专业本科规划教材”项目中11本的编写任务,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藏药专业本科教材,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21世纪藏药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目前,教材建设实现了整体优化,得到藏医药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特色学科日益突显。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藏医学院十分重视特色学科的建设,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藏药(生药)学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民族医药学(藏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藏药学)。现有藏医人体解剖学、藏医内科学、藏医外治学等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同时,藏医学院还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面向21世纪藏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和自治区“藏医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推动了藏医药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
专业设置逐步合理。针对藏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临床体系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结合办学经验,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根据西藏藏医药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藏医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对藏医和藏药两大主体专业实施分离,分别形成了以藏医、天文星算(大专)、藏医护理(大专)为方向的藏医系和以藏药、藏药营销为方向的藏药系。藏医学院根据2007年教育部对西部高校实施的对口支援“质量工程”需求,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的建设,“藏医学”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藏药学”为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藏医学院还承担了“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项目建设。
教学方式逐渐科学。藏医学院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客观辨证地分析,医典要义记诵、野外采认药实习、师徒传承等众多传统特色教学方式得到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学院自身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藏医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讲座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比赛等多种活动,借鉴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促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尤其是在“质量工程”的总体安排下,藏医学院数字化教室的建设,为实现校园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了保障。
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性教学手段。现在拥有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藏医学基础实验室、藏药学基础实验室、藏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重点实验室)和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藏药新药实验室、藏医临床实验室、藏药种植实验室和传统藏药炮制工艺实验室)。藏医学院还拥有1所教学门诊部、1个教学药厂、2个采药认药基地、5个教学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个非直属教学药厂等重要教学实习基地。
科研突破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智慧之源
“科研促进教学”是藏医学院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建院初期,藏医学院围绕继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抢救、挖掘和整理了大批珍贵的藏医药典籍、经验配方等。1996年,藏医学院藏医药科技研究所成立;2009年,藏医学院科研处成立,为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管理平台。
藏医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等2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项目。2004年获科技部“863”项目——藏医药技术研究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藏医精要饰花集”和“名医精粹选集”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抗缺氧藏药新产品缺氧康研发”等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重要常见病病发机理与防治新方法研究”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濒危藏药材人工栽培”和“传统藏药治疗疑难病症秘方、验方集整理”等项目;2006年获国家自然基金的“藏药多血康对高原多血症红细胞及EPO及HIF基因表达的影响”项目、国家科技部的“十一五”支撑项目——“滋补酥油丸新剂型改造”、国家教育部的“濒危藏药材种植研究”等项目;2007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藏药止咳颗粒剂基础研究”和“藏药材质量标准化建设”等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方法的研,究”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子课题——藏药传统特色炮制工艺及其安全性评价。另外,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藏医学院自筹资金近百万,开展“月光护肝宝”、“十味甘露丸”等32个院级科研项目。
藏医学院的科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藏医水银提炼法”、“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藏医外治疗法”等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申报的《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措如·才郎教授主编的《四部医典大详解》获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宇妥杯”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三届国家图书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西藏自治区科研进步一等奖;由嘎务副教授主编的《晶镜本草》荣获西藏自治区级论著二等奖;整理出版了《四部医典配方大全》、《藏药浴秘方验方集》、《藏医精要饰花集》等藏医药著作60多部;收集、整理了专治疑难病症的260种濒临失传的藏医药秘方库并刻制了174幅木刻版;藏医学院主办的《藏医药教育与研究》于1996年创刊,200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家级学术刊物,为藏医药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截至2009年6月,全院教师发表藏医药专业论文340余篇。其中,SIC收录3篇,国家级刊物收录50篇。
藏医学院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学院主持完成了25味珍珠丸、25味珊瑚丸等24种藏成药获得“国药准字号”。
优化师资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是藏医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藏医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以人为本,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院之初,藏医学院教师仅有25名,主要来源于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以及藏医药系统中理论水平较高、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务工作者,但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满足藏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藏医学院采取“内培养,外引进,以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作法,把老教师、老专家丰富的医学知识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培养高层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倡导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坚持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请教学能手谈教学经验,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校任教、从各地藏医院调进优秀人才等办法充实师资力量。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培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藏医学院先后选派34名青年教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中医药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洪堡大学等大学与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2007年在“质量工程”的安排下,藏医学院又先后派出54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内地高校进修锻炼,改善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藏医学院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教师进修制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藏医学院教师出国学习暂行规定》、《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选拔培训管理办法》等。这些措施规范了师资队伍管理,以教学观摩、教学督导为手段,以“师德”和“实绩”为重点,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重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提高了课时津贴,采取参加国家职称评审和学院内评相结合的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公条件,调动教师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
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藏医学院有一支90人的以藏医药专业为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正在攻读博士的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7人,正在攻读硕士的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人,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2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人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2009年,藏医学院的“藏医临床学科组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德育为先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思想保障
藏医学院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藏医药专业人才。
建院之初,在措如·才朗教授的带领下,藏医学院组织专家逐字逐句地对传统藏医药教材进行详细地审订,对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全部予以删除,促进了藏医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藏医学院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根据西藏的特点和我院的实际,增加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四观”课,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西藏历史的基础上树立了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
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藏医学院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加强课外科技文化活动。2003年,藏医学院“三下乡”服务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7月,藏医学院文工队自编的《雪域男子汉》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舞蹈类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09年2月,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赞美家乡》获声乐类二等奖。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学生管理。提出“五不准”要求,即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搞不正当的老乡关系、不准去不正当的娱乐场所、不准参加情况不明及不正当的社会活动;同时,还实行院级领导和部门领导“联系班级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体制。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藏医学院根据生源中90%以上为农牧民子女、贫困生多的实际,坚持严格管理与细心关怀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确定办法》,努力实施“奖、贷、助、补、减、免”的政策。近年来资助贫困学生196万元,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
20年来,藏医学院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建筑面积达到50127.37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拥有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实验标本中心、藏医药典籍齐全的图书网络中心和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以及多家藏医院、藏药厂等教学实习基地。学科建设从藏医药专业发展到藏医、藏药、天文星算三个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本科教育发展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局面;学生规模从最初的不足300人发展到当今的1500余人。20年来,藏医学院为全国藏医药界输送了2400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7人。这些毕业生在区内外卫生医疗教育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