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Giotto cli Bondone)是意大利画家,生于1267年,死于1337年。瓦萨里(Vasari)在评论乔托时写道:“多年以来,优秀绘画的方法与原理已被掩埋在了战争所造成的废墟之中。正是乔托,孤身一人,蒙受天恩,拯救并且复兴了艺术。”瓦萨里的这个说法基本上代表了在西方艺术史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乔托的态度。在古典时代(Antique)和文艺复兴(Renaissance)之间的中世纪艺术缺少一种“科学”的说服力。而乔托及其代表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的出现,则是这种现象发生本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乔托13岁时,就被亲友送到了齐马步埃(Cimabue)那里去作学徒。一开始,乔托和其他学徒一样,为齐马步埃出去办事、清扫画室和研磨颜料。1305年,乔托开始在佛罗伦萨拥有了一间自己的画室。1311年,乔托加入了当地的画家公会,他为佛罗伦萨教堂和城堡创作的诸多壁画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在现代文献中提到了很多被归在乔托名下的作品,如阿西西的圣芳济各教堂(S. Francesco at Assisi)壁画系列、帕多瓦的阿瑞那教堂(Arena Chapel at Padova)壁画、巴迪教堂(Bardi Chapel)及佩魯兹礼拜堂(Peruzzi Chapel)壁画等等。(因为乔托的许多壁画真迹都已湮毁无存,所以并非所有的材料都是可靠的。)
油画:往十字架上钉人者,画家:乔托
《往十字架上钉人者》是乔托所作的诸多基督行传壁画系列中的一幅。十字架上的殉难是基督教艺术的中心形象,也是集中了基督徒思想观念的形象。一般认为,最早出现“钉上十字架的基督”的形象是在6世纪,到了卡洛林王朝时代,才大量涌现出用象牙雕刻的或金属制的、或手抄本彩色插图上的这种形象。《福音书》中讲到的一些人物如圣母玛丽亚、施洗者约翰、百夫长、抬尸人、两个偷盗犯和抽签的士兵们……在我们看到的壁画《往十字架上钉人者》中,画面形式处理得较为简洁,哀悼的圣母、使徒,持矛的兵士,飞动的天使,十字架上的基督……都没有那种过于夸张的、剧烈的动作。色彩的配置也非常庄重、明了,红黄蓝三色组成的大小、形状各异的色块穿插、呼应,起到了很好的色彩装饰效果。
《往十字架上钉人者》是一幅湿壁画。湿壁画(Fresco Buono)是刷地壁画的一种,另一种叫干壁画(Fresco Secco),即在干的墙壁上画壁画的技法。湿壁画是接近胶彩画(属粗地壁画)的一种画法。它利用石灰水表面一层薄薄如冰霜似的表膜,这层表膜能起牢固颜料的作用。它必须趁墙面未干时画上去,用水调和颜料,利用湿壁面上的石灰表膜使颜色牢固附着于墙面上。因不易修改,所以对作画者在绘画技巧上要求也比较高。
在美术史上,乔托是使艺术摆脱拜占庭刻板传统的伟大解放者。根据乔托同时代人的描述,乔托的作品在当时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清朗、明亮的色彩,自由的动势,以及暗示空间的力量,都那么忠实于自然的精神(人们惊讶地发现,乔托开始把画中人物画得和真人一样大小)。在乔托的壁画和拼板画中,各种条条框框消失了,金色的背景也没有了,画中的人物开始牢牢地站立在地上,枯燥、呆板不见了,而平面上的景深错觉却开始被表现出来。一切不必要的细节都被删除了,乔托把他所感兴趣的人或物画得既宏伟又简朴,在乔托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锡耶那画派的温柔的美,画中也没有那种剧烈的、不自然的表情,乔托的表达是有控制的,丝毫没有故作姿态之感。
乔托的艺术极大地扩张了绘画的再现能力,自此以后,对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和空间定位的研究成了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主题。乔托开创了这个伟大的传统,并以自己的热情,激励着人们将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