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现代文学朱邦复作品集老子止笑谭>章十九

老子止笑谭

作者: 朱邦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前提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假设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推论

◆前提-分析现象(承接章十八)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
    │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注
  客观真实1:人的行为及价值观受到环境的影响。
  客观真实2:人的能力高低视个体的条件而定。
  客观真实3:在人为设定的环境下,不可能培养、发挥能力的机会,人人均等。
  解
  老子认为:不崇拜圣贤,不追求智谋,人民获得的利益更多;不强调仁德,不追求
  义行,人民自然返归孝慈;不标榜机巧,不鼓励功利,偷盗之徒即无以产生。
  通
  ●《庄子˙胠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
  ●《庄子˙天道》:『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
    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
    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
    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庄子˙天运》:『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
    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释
  本章承接上章,进一步分析治理天下者,应该如何安民、育民。
  人之能力有生而具备者,如反应力;有用而形成者,如记忆力;有学而得之者,如
  联想力;有困而知之者,如判断力,有迫不得已而生者,如意志力。
  以能力相比,人与人的反应力相去有限,记忆力可差达十倍,联想力约千百倍;判
    断力则为有无之别。至于意志力,则全决定于环境变化之因果,非求而可得。
  圣者需意志力,智者需判断力,常人不可能达到。苟起而效尤,不仅徒劳无功,尚
  恐蒙受其害。「仁义」乃人订之标准,唯智者能行。「巧利」为满足欲望之技
    俩,人有欲而难加满足,自然而然沦为盗贼。故去此三者,天下大治。

◆假设-归纳
    ┌───────────────┐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
  注
  客观真实1:有欲有能力的人,常以一己的理想为实现目标。
  客观真实2:所有人为设定的观念,皆不符合自然律。
  解
  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都是人造的观念,并非出于自然,应当
    摒弃,使人民另有遵遁。
  释
  因『大道废』,不得已以忠孝仁义达到约束人心的目的,并以圣智巧利做为役民的
    手段。
  常人若有所图,必先取之;智者若有所图,在取之前,必先予人。「圣智、仁义、
  巧利」三者,为智者所施之饵。而所欲取者,为使人民竞逐利益,终生忙碌,
    患得患失,以免顾及其它。

◆推论-自然之理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注
  客观真实: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与自然共存。
  解
  老子认为:如果要身心平安,社会和睦,必须保持朴素的环境,杜绝私念私欲。
  通
  ●《六祖坛经˙般若品》:『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
    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
    用无滞,即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释
  其实「大道」虽废,天理犹在,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不求根本解
  决之道,却一误再误,因循苟且,于社会上大建违章。
  人生本无事,庸人每自扰。所谓自扰,乃因欲也,私也。欲、私为一种心理状态,
  起因于得、失之经验,为求多得是「欲」,为求少失是「私」。然而所谓得、
    失,是因社会上耳目渲染,导致人心虚妄。更何况多、少原为一比较值,在主
    观经验中,因无从比较,对多、少之认知往往各趋极端,与客观事实格格不入
    ,故为「自扰」也。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法门,乃是『见素抱朴』。有得即得,有失即失,心不染着,无
    所谓圣智、仁义、孝慈,即近道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