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学九论 作者: 朱邦复 第三论 层次论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华山,始知天下之大;登天山,
但见白雪皑皑;若登喜马拉雅山,仰望苍天而无语。
───────────────────────
系统定义:
系统名称:层次。
前系统:观念。
后系统:天理。
上系统:知识。
下系统:认识。
系统接口:生机。
系统基因:功能。
系统结构:系统、关系、条件
系统性质:连续、极限、规范、真实
系统应用:层次分类
一、层次的系统关系
本系统:层次-天之地。
释文:「层」-前缀:尸,形体。字身:曾,时空接口,有过。*曾有尸,叠
加之意,引申接口之形。
「次」-字身:二,数字,居一之下者。前缀:欠,象气从人上出,不
足也。*比较于一有所不足者,在一以后也。
定义:在时间、空间上依序相叠的现象。
前系统:观念-天之人。
观念为层次之本体。
后系统:天理-天之天。
层次是理解天理的系统本体。
上系统:知识-地之地。
层次来自知识的整理。
下系统:认识-人之地。
因层次之分类,人得以产生真正的认识。
二、层次的接口关系
系统接口:生机。
释文:「生」-象草木长出,存活也,起始也。
「机」-前缀:木,树木。字身:几,将及,少。*树木即将及于某种
状态;又指木制,部分可变动之器物,巧械也。
定义:有生命力、可变化的结构系统。
人类所知所识无限无尽,若无有效的分类方法,则知识的功效不彰。现阶段的知识
分类,是沿袭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平面分类方式。他的原旨在于思想的整理,但后
人只求速成,各门各类分途发展,最后相互独立。
这种分类之缺点,首在失真,因宇宙本不分彼此,人为的分类难免会有欠周之处。
而分类后,各类之间又无共同的「接口」,以致相互隔阂,学习认知不易。时到今日,
各种知识多如牛毛,已经无人能了解全部,更不可能有效地应用。
例如,早期希腊人因探索宇宙人生之起源,形成一股灿烂的思潮,亚里士多德将宇
宙探索划归科学,人生属于哲学,心灵则为宗教。自后科学偏向唯物,哲学沦于唯心,
宗教演为信仰。而今,当讨论到人生时,科学只承认生理,哲学仅重视现象,宗教则完
全依归神灵,生命究竟是什么?学术分类又所为何来?
当今号称知识爆炸时代,意思是说,知识已经不再受人掌控。这是知识分类的必然
结果,分类越精,泾渭越明,原本是一,现已成亿成兆。当各行各业,人专一技之际,
无人能全面融会贯通,知识之利尚未明,而遗害已处处可见。
层次也是一种分类方法,是以【生机】作为接口,视宇宙现象为相关系统,从纵向
及横向,经纬相连。也就是说,分类的目的,不是无机的切割,而是找到彼此生成、生
长的契机,并以之做为理解的接口。
生机决定于系统设定的目的,也确定了方向,生成、生长则是固定的向量。因此,
层次的定义方式,首先要根据目的以决定层次,因上层的需要,透过生机,由下层提供
浓缩的精华。方向是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地,借着生机,直达目的。
兹以树木为例,树本为一,理解的方式可达无限。若不作分类,自是难以理解,若
欲分类,首先需要确定目的,厘定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接口,再逐步理解之。
假设目的为「了解树的生长现象」,封闭系统为树木,上系统为自然环境,下系统
为木质结构,前系统为苗,后系统为枝干,各系统间的接口为新陈代谢。
再设目的为「了解树的生理现象」,则封闭系统为树干,上系统为枝叶,下系统为
树根,前系统为皮,后系统为木质。在各系统之间,接口为维管束之输送水及养分。
再设目的为「了解树的生命现象」,封闭系统为树体之支撑,上系统为光合作用,
下系统为生殖作用,前系统为保护,后系统为新陈代谢,各系统之接口为生存。
三、层次的基因
系统基因:功能。
释文:「功」-字身:工,作也。前缀:力,象人筋之形。*工作之力,力所
导致的结果。
「能」-兽名,熊的一种,其骨节实而有力,故称贤能,可也,力也。
定义:一系统所能做的功。
层次之基因,为形成本层次之【功能】。
层次分类之目的,是求有系统地了解及应用知识,每一种观念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以此功能为基因,即足以了解本层次以及相关层次间变化的关系。
基于「组合律」,基因有排列组合的特性:在同一层次中,功能是基因,组合时,
如其功能保持不变,是称「量变」。再若量变产生了「质变」,意即连功能性质也产生
了变化,是则经过「生机」接口,另一较高的层次随之而生。
在这两个层次中,层次较高者,涵盖较低层次的功能性质,但却衍生出新的功能。
根据「组合律」,组合的结果,复杂度增加,但数量减少。以此推演,层次组合有如金
字塔之堆积,以各层的结构而言,下层为上层之因,上层是下层之果。
如有机物具有无机物之特性,而其有机结构则为无机物所无,故前者的分类层次较
后者为高。又如人的感性可视为一个层次,当感性之组合,将一己的利害,扩大与群体
相同时,其功能丕变,衍生另一层次,是称理性。理性涵盖感性,但感性却不具理性。
这种上层次涵盖下层次之观念,即为「极限律」之应用,意即上层次为其下层次之
极限。此即以功能作为基因,而每一层次之分类,概以其极限为区隔。
再以物质层次为例,该层次的基因为「质量」。所有的物质,不论如何组合变化,
只要具有质量,均属物质层次。一旦物质组合产生了生命,而生命现象无法仅用质量解
释,即意味着生命已超过本因次的认知「极限」。同理,由生命进入感觉,由感觉形成
本能,皆因基因超过极限,必须在该层次之上另设一层次。
层次分类,无绝对的标准,多半根据主观理解的目的而定。这并不表示层次分类就
是各说各话,由于有理解的目的,就有达成目的与否之判断。各种事物变化无穷,只要
利用这种系统观,找到各个层次之中,合理的接口、基因与结构,就可以循体用、因果
律,逐步分析、理解。
然而,基于人性之同,人之理性相通,在客观标准下,层次分类不失为一种兼具个
人立场与整体认知的多维架构。本论所列举之范例,无不根据客观事实之左证,力求摒
除主观的成见,以期明确地表达观念的各种层次关系。
四、层次的结构
系统结构:系统、关系、条件。
释文:「系」-丝之相连也。
「统」-前缀:纟,细丝。字身:充,使实。*以丝总束众丝的端绪。
定义:以单一之主题,依序列逐一将相关者连为一体者。
释文:「关」-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廾,象连系之形。*闭
门的横木,象征系统控制,时间终态,空间集中封闭态。
「系」-前缀:人,人类。字身:系,系也。*系人,继也,相关联。
定义:系统与系统间相互关联的维系因素。
释文:「条」-字身:攸,顺行而深。前缀:木,树木。*自树木长出之枝,
长也,脉理也,可罗列者。
「件」-前缀:人,人的观念行为。字身:牛,耕牛。*古人以牛为重
要财产,故以之代表事物的数量。
定义:一系统成立的要素,可以陈列表达者。
不论是开放或封闭系统,皆可分割成若干层次,是以在系统观的立场,层次即为垂
直向的连续【系统】。又在一层次中,不论是什么系统,皆可继续分割。如此这般地,
层层分割下去,其基本的结构,仍旧为一封闭系统。
层次在其连续的分割中,系以生机为接口,功能为基因,其系统结构,必有相互的
承接【关系】。由此承接的关系,才能将分割的对象,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系统分割后,关系底定,自必有其独特必要的【条件】。根据其条件的理解,从
而得到对此一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系统的立场,已知水平向的层次是体用关系,垂直向的层次,则建立在因果关系
上。若以最基层的因,向上发展为果,层层相生的连续系统,统称为「生机结构」。意
为各层具有「生长、衍生」之功能,由低层次之基因,透过生机接口,衍生出上层的结
构。而各层的体用,则是生长、衍生的不同现象。
例如将人生探索作为层次,时间为接口,认知为基因,其生机结构如下:
┌────┬─────┬─────┬───────┐
│层次结构│系统之生机│关系之生机│ 条件之生机 │
├────┼──┬──┼──┬──┼───┬───┤
│刺激反应│能量│变化│压力│讯号│作用力│反作用│
│经验认识│记忆│过程│感受│认知│体、因│用、果│
│境界追寻│悬疑│动机│反省│觉悟│烦苦 │解脱 │
└────┴──┴──┴──┴──┴───┴───┘
五、层次的性质
层次是一种系统分类方法,具有四种特性:一是连续性,利用系统结构,各系统间
不可分割;二是极限性,同层次中极限相同;三是规范性,在统一规范下,以便理解及
应用;四是真实性,层次是整理,不能凭空虚造。
释文:「连」-前缀:?,乍行乍止,道途。字身:车,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道上之车,一辆接着一辆,相互接续也。
「续」-前缀:纟,细丝。字身:卖,交易。*丝绳互相交错,延接,
承也,连也。
定义:系统间承接不断的状况。
释文:「极」-前缀:木,木材。字身:亟,大。*屋脊的栋,象征最大值。
「限」-前缀:阜,土丘。字身:艮,止。*以土山为止,范围也。
定义:任一封闭系统最大的范围。
释文:「规」-字身:夫,大丈夫。前缀:见,得视也。*大丈夫之见,法度
也,一定的方式。
「范」-前缀:竹,竹子。字身:车?,车及人蜷曲状,限制也。*以
竹篱限制车、人,象征一定的法式、信符。
定义:有限制的法度。
释文:「真」-字身:匕,原字从匕,化也。前缀:目丌,会意字,象受气而
生目,生神也。*仙人变气而升天,确实不虚也。
「实」-前缀:?,室也。字身:贯,以绳穿货贝。*货贝贯穿室内,
内部充满之状,确有不虚。
定义:一系统之现象与其本态全同者。
人人都知道,当观察一件事物时,由于立场不同,所见也不同。俗话说:「见山不
见林」,意思是说,当看到「山」时,山上虽然有林,甚至全山是林,但此时人因注意
力集中在「山」上,眼中只有山,心难二用,因之「林」便被忽略了。
这是因为人忽略了系统的【连续性】,而将山与林分成两个系统所致,「山」与「
林」虽然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但在结构上原为一体。在理解上,有林之山与无林
林之山实大不相同。此外,连续性又指层次之间,层层相叠不断。
在〈天理论〉「极限律」中,曾说到系统有极限,「观察」、「认识」皆有极限。
至于系统层次,更是建立在认识的【极限性】之上。其实,人都有极限的观念,每个人
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的能力、社会权利、工作性质以及生存、生活等的种种极限。
然而,人就是无法把这个观念,统一应用到所有人生的领域,从古到今,人对宇宙
万象,都试图站在一个平面上,解释一切。而这个平面又只有一个立场,就像人站在地
球表面上,信心满满地用眼睛看到的现象,来解释宇宙真相。
比如说,人想知道时间的「始、终」,空间的「起、止」,物质的「本、末」。这
三者都必须在一个系统中讨论,且既为系统就有其极限。然而自以为是者,没有系统观
念,心无极限,人无立场,便口若悬河,把这些概念说得玄秘异常。
至于【规范性】,正是层次定义的主旨,系采系统的立场,将观察对象,依其性质
分成不同的层次,再作层次内及层次间的分析探讨。比如说,如果想要见山又见林,最
好的方法,是采用不同倍数的望远镜,依对象的距离,选取不同的镜头。层次,即相当
于多组倍数不同的镜头,只要分类妥当,则各种远近现象,都可以一览无遗。
【真实性】是事物之本态,层次分类仅为一种了解事物的方法,真实性之重要,不
喻可知。
六、层次的应用
以下列举数例,说明层次的应用。
?观念层次
释文:「观」-字身:雚,长于审视环境之鸟。前缀:见,观察到。*雚鸟之
见必细微无遗也。
「念」-字身:今,当前。前缀:心,人之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
*此时此刻心上所思;想也。
定义:人观察事物所得到之意念。
「观念」也可以用层次分类,因为人之观念源自环境,若对身处的环境有明确
的层次认知,则人的观念必将井然有序。尤其是各种观念相互交集,很难在一个平
面上表达得清楚,如果利用层次,当更完整。
下表是从宏观角度,将若干观念作层次分类。其中【因次】项是指层次高低的
序数,随着因次的增加,涵盖的层次更广,其内容也越复杂。唯有先彻底了解较低
因次之层次后,才有探讨更高因次的可能。【认知属性】项代表纲领,可以任意制
定。【讨论内容】则为细节。
┌──┬───┬──────┬─────────────┐
│因次│层 次│ 认知属性 │ 讨 论 内 容 │
├──┼───┼──────┼─────────────┤
│1 │科学观│ 事物道理 │ 人类处身环境的真实状况 │
│2 │人生观│ 个体经验 │ 个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3 │历史观│ 社会结构 │ 国家、社会的发展、变迁 │
│4 │文化观│ 地缘结构 │ 人类思想、行为的发展 │
│5 │宇宙观│ 进化结构 │ 宇宙的时、空变化等现象 │
│6 │本源观│ 时空结构 │ 宇宙的本源,知识的极限 │
└──┴───┴──────┴─────────────┘
?地质层次
释文:「地」-前缀:土,土地。字身:也,同。*土也,怀养万物之处。
「质」-字身:斤斤,二斤也。前缀:贝,贝壳,货币。*贝可论斤,
象征实在实有。
定义:地球表层变化的性质。
四十五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只是一团巨大的火球,及后能量逸散,逐渐冷
却而皱缩,球表形成一层固态的薄壳。在地壳覆盖下,地心仍为熔浆,且活动剧烈
频繁。每当地心能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时,地壳就随着变动,或隆起、或扭曲,甚至
于断裂,地心岩浆溢出地表,是为造山运动。凡全球性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称为「
地质变革」。地质学家以编年法记述之,称为「地质代纪」。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以及地球的自转运动,空气及雨水得到了动力,不断
地冲蚀地表,形成各种风化现象。各类生物孕育其中,生生死死,由原始演进到今
日。几十亿年来,这些变化的痕迹都残存在地表的土壤层中,科学家根据地层中发
掘的化石,得以认识地球。
生命的演进与地质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地质变革代表着地球生态环境的
变化,生命体是否能配合适应这些变化,是生存与绝灭的决定因素。
影响更大的,则是气温的日益降低。当地球还是一团火球时,其表面温度不适
于生命生存。开始冷却后,在太古时代,年均温约有摄氏四、五十度,仅宜耐高温
的原生物存在;及至原生代,约下降十分之一;到中生代,年均温尚接近四十度。
在中生代以前,由于温度高,冷血动物对能量应用的效率佳,所以蔚为主流,
其生存范围,几覆盖整个地表。
中生代以后,即距今约七千万年前,可能因火山爆发,或小行星冲撞地球,大
量灰烬遮没了阳光,地球表面温度大幅下降,几达数百年之久。各种大型生物皆难
以适应,纷纷死亡甚至绝迹。唯体积小,能够适应低温之哺乳类生物,得以大量繁
殖、茁壮,从而成为地球上之新霸主。
下表即为【地质代纪】层次分类与【生物进化】之关系。
┌──────┬─────┬──────┬──────────┬──┐
│ 时 间 │ 地质代纪 │ 地质层次 │ 生 物 进 化 │参考│
├──────┼─────┼──────┼──────────┼──┤
│四十六亿年前│无 │无 │未知 │物质│
├──────┼─────┼──────┼──────────┼──┤
│ 三十亿年前│太古时代 │罗伦提安变革│氨基酸、核酸、微生物│生命│
├──────┼─────┼──────┼──────────┼──┤
│ 十三亿年前│原生代 │阿尔戈曼变革│细胞、组织、神经 │感觉│
├──────┼─────┼──────┼──────────┼──┤
│ 六亿年前│早期古生代│恰尔念变革 │昆虫,腔肠、软件动物│感觉│
├──────┼─────┼──────┼──────────┼──┤
│ 三亿年前│晚期古生代│喀勒顿安变革│两栖类、脊椎动物等 │经验│
├──────┼─────┼──────┼──────────┼──┤
│一˙五亿年前│中生代 │阿伯拉契变革│爬虫类 │经验│
├──────┼─────┼──────┼──────────┼──┤
│ 七千万年前│新生代 │拉辣迈德变革│哺乳类 │学习│
└──────┴─────┴──────┴──────────┴──┘
【注一】从上表的「时间」栏分析,可以看出在经验层次以前,生物几乎是以倍数
的速率进化。到了经验层次以后,这种模式有了变化,速率增加更大。
【注二】由于目前的知识有限,我们对远古的地球史和古生物史了解的不多,时间
偏差极大。至于生物演进的时间表等,并非本表的重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
释文:「文」-象形之纹,引申为字,概念,思考工作,记述。
「明」-前缀:日,太阳。字身:月,月亮。*日月皆有光,故可见可
知,引申为下一个可知者。
定义:表示人类文化昌明的状态。
人类文明也可利用层次分类,据之即可推断未来的一些现象。下表由「时间前
后」栏可见系列演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后一时期仅需前一时期的十分之一。如果此
一统计大致正确,显然我们都将目睹下一个时期的来临。
表中「环境及能力」是指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概念的应用」则指人类文明
与信息概念的关系;「工具」系该一时期的物质基础;最后一栏的「每人工作效率
」,其中数据系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状况,以生产效率概估所得之参考值。仅用以说
明差距之倍数,并无实用价值。
┌──────┬─────┬───────┬────┬──────┐
│ 时间前后 │环境及能力│信息概念的应用│工 具│每人工作效率│
├──────┼─────┼───────┼────┼──────┤
│五百万年前后│自然环境 │应用声音概念 │启蒙 │ 1 │
├──────┼─────┼───────┼────┼──────┤
│五十万年前后│体力、狩猎│应用图形概念 │石器 │ 10 │
├──────┼─────┼───────┼────┼──────┤
│五万年前后 │技术、农垦│图形、符号 │铜器陶器│ 100 │
├──────┼─────┼───────┼────┼──────┤
│五千年前后 │权力、社会│文字概念记事 │人力器械│ 10,000 │
├──────┼─────┼───────┼────┼──────┤
│五百年前后 │知识、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动力机器│ 1,000,000 │
├──────┼─────┼───────┼────┼──────┤
│五十年前后 │智力 │概念应用于智能│计算机 │ 极高 │
├──────┼─────┼───────┼────┼──────┤
│ ?年前后 │???? │???? │?? │???,???,??? │
└──────┴─────┴───────┴────┴──────┘
?进化层次
场 ?
无机物 │ │ 时
有机物 │ │ │ 序
微生物 │ │ │ │ 与
动物 │ │ 三 │ 五 │ 二 │ 分
┌人 百 │ 六 │ 十 │ 十 │ 十 │ 百 │ 类
宇 ┌──圣贤─┴┤ 万 │ 亿 │ 亿 │ 亿 │ 亿 │ 亿 │
宙 ?│ ?│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层
本─境界┬─意识┬─学习┬─经验┬─本能┬─生命┬─物质┬─粒子┬─能量 次
体 觉悟 │ │ │ │ │ │ │
知识 │ │ │ │ │ │ 能 作
概念 │ │ │ │ │ 量 用
刺激 │ │ │ │ 压 力
反应 │ │ │ 力 反
生机 │ │ 作
时空 │ 用
力 力
不论从任何角度,比如时间、概念、因次、属性、认知及基本作用力等,皆可
作层次分类,以便分析了解。前表系以进化的立场,将已知宇宙视作一封闭系统,
分析在二百亿年之间,从最基本之层次展开,到回归宇宙本体的各进化层次,以供
人类当前定位之认识。
(请注意,层次定义应随需要而定,不宜拘泥,在〈观念论〉中曾说明,正确
与错误不是绝对的,应以便于理解为准则。)
由表中可见,由低层次衍生到高层次,适为一金字塔式结构。下面再就各层次
的特性,略作说明。
原始层次未知,可能为人类知识的极限,假设以能量为属性。
释文:「原」-前缀:厂,象高岸形。字身:,泉也。*泉来自高平之
地,本态也。
「始」-前缀:女,女性。字身:台,私之口也。*人由女生,心
由私生,祸由口生,是为时空之初态。
定义:时、空最初之状态。
?能量层次:属性为变化,依照可能的排列组合,能量间相互作用。
释文:「能」-象形,兽名,熊属,其骨节实而有力,引申贤能,有力。
「量」-字身:旦,白天。前缀:里,距离。*白天可知距离,引
申为观察、计算等心智行为,或统计数值。
定义:宇宙中所有变化、动力的基本来源。
能量充斥在宇宙中,其性质已超越人理解之极限。但根据已知现象,假设
此一宇宙之根本,即为推动宇宙运作之「能量」。
〈天理论〉之结构说明,能量作用产生涡漩体,涡流角动量之动态变化,
是本层次之属性。在能量压力下,有各种排列组合,相互作用。
其组合之一,是能量相互干扰的变化,由涡漩形成角动量。其组合之二,
是能量对涡漩体构成压力,遂有质量、力场、运动、电场、磁场等现象。其组
合之三,在涡漩系统之中,产生时间与空间的特性,是为宇宙。其组合之四,
能量压力与涡漩体保持平衡,在一段时空内呈稳定状态,是称「玻色子」。其
能量累积达到「量子」的能阶,即成为「夸克」。夸克之组合极多,比较稳定
者有六种,再与「轻子」、「胶子」组合,是称「粒子」。粒子有「位能」,
因而衍生了「粒子层次」。
?粒子层次:属性为角动量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及变化。
释文:「粒」-前缀:米,稻米。字身:立,站立。*如一颗米之形。
「子」-象人之形,生命孳息意,概念之后加「子」为名词化。
定义:物质最小的单位。
粒子受能量作用的干扰,在其角动量外围形成「能量扰流场」,能保持与
其它粒子间之距离。然因前述的「能量压力」,粒子受压,当压力大于扰流场
力,粒子即相互逼近。
压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粒子越近,能量压力越大,彼此间距不断缩小。
直到角动量中心与能量压力呈相对稳定状况,若多个粒子邻聚在角动量中心,
遂衍生为原子,而有「物质层次」。
稳定的粒子也只是一种概念,由于粒子半径与光速的比值相去甚大(约为
一比一亿亿倍),当光速在某一半径位置上保持恒定时,就不可能在其它半径
上维持相同的动态。结果能量一分为二,部分向中心陷缩,由于其半径极小,
为了保持角动量的平衡,其能量远大于半径较大之外围能量。
前者成为「质子」、「中子」组成的「核子」,有集中的倾向;后者则成
为「电子」,有倾向最大半径的特质。电子与核子组成「原子」,在能量压力
下,原子具有质量,原子与原子合成分子,是为物质基础。
?物质层次:属性是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变化。
释文:「物」-前缀:牛,家畜。字身:勿,标志,明显可辨之实物。*
古人计数以牵牛为始,故以牛为标志,象征有形体的东西。
「质」-字身:斤斤,二斤也。前缀:贝,贝壳。*贝可论斤,象
征实在实有。
定义:占有空间,具有形体质量,实存实有的系统。
原子组成分子,分子在能量变化下,有固定的反应模式。这些模式,对人
类感官而言,谓之实存实有,分别称之为「形」、「体」、「质」、「量」。
任何物质之反应模式,若属空间位置、形状或性质上的变化,则称之为物
理作用。其中发生在结构、质量或能量上的变化,属于高能物理。再若其变化
仅限于电子、分子间,做无机或有机的组合变化,则为化学作用。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因电子而有不同的特性。由于电子的活动力,遂将
物质界的时、空相连,成为各自独立、却又彼此相关的开放系统。【注二】
物质的分子结构渐趋复杂后,其中一种组合,基于碳原子完全对称特性,
得以利用电子的活动力,将同类结构重复组合,形成一个封闭系统。这种封闭
系统,以独特的能量应用为中心,是称「有机」化合物质。
有机化合物质能以其结构贮存能量,又可在适当的情况下,释出所贮存的
能量,并利用此能量,循环催化各种物理化学作用。
物质之物理、化学作用都严格遵守天理各律,因应外在环境,由最基本的
组合到复杂的结构,呈金字塔形,由下而上。其能量累积越来越高,影响力越
来越大,形成宇宙能量世界的架构。
这种现象,是能量排列组合的作用,上层组合利用下层的能量,并不断累
积堆砌。直到累积的量变产生质变,各结构体之时空便不再连续,各自独立,
超越了物质界的极限,衍生出下一因次。
【注二】:有关物质的构造,量子物理认为是由十二种基本粒子与四种力
所组成。十二种粒子中有六种属于夸克,六种属于轻子(Lepton)。作
用于粒子的力,都来自基本粒子。其中带电荷的粒子交换光子产生电
磁力;具有弱电荷的夸克,或者由轻子交换w粒子以及z粒子,产生
弱作用力;夸克间胶子的交换,则产生强作用力;重子交换重力。
又电磁力与弱作用力在高能量时,统一称为「电弱作用」,有四
种规范玻子。而在超高能量时,「大统一理论」可统一强、弱、电三
种力,亦即夸克与轻子可以互相转变,可是重力与前三种力目前尚无
统一的迹象。
?生命层次:属性为生命的时空极限。
释文:「生」-象草木长出,活着,起始也,不熟也。
「命」-前缀:,天地人三合,集也。字身:叩,以头碰触地。
*人叩服于天地间,奉令治事也。又人所禀受的生存规律。
定义:在能量空时中,由局部能量变化趋向于整体之封闭系统。
最原始的有机化合物,即为胺基酸。胺基酸由胺基组成,共有六十四种排
列组合,可以继续组合成更大的分子如蛋白质。在这些分子结构上,能量变化
互为因果,形成一种封闭系统。
环境是能量的来源,本系统能摄取能量,贮存体内,是称「生长」,生长
到本系统结构负荷的极限,部分机体乃独立为另一封闭系统,是称「生殖」;
生长与生殖交互进行,是谓「生存」;而全部的作用,则为「生命」。
生命现象建立在有机结构的特性上,即利用氧原子中电子的活性作用,交
换有机结构键上的其它原子,此称「氧化作用」。氧化作用产生热能,驱使机
体运动、摄食,并吸收热量,贮存体内,称为「还原作用」。
氧化作用使生命体能作功,还原作用则保证生命体有能量可资运用。两者
相辅相成,生命体得以存活于一段时空中,并藉另一生命体延续下去。
生命系统之所以成立,在于能量效率的体用组合。不论任何机能,有用才
能存在,无用即被淘汰。生命因此能够适应各种能量变化的环境,而且不断发
展进化,并迈向下一层次。
如将地球上的「生命体」视为一封闭系统,此生命体以「脱氧核糖核酸」
为接口,以生化能为基因,将前一生命体所累积的变化,复制到另一生命体。
在此过程中,能量不断累积,生命体也不断产生新的组合。
生命是一整体,有着不同的生命形式,相互间形成食物链的依存关系。生
命以个体为单位,体内有各种机能分工,其中细胞是生命体的基因,表皮是身
体的极限,神经是联系的接口。但也有例外,如群体生物的蚂蚁、蜜蜂等,其
机能分工大异其趣。每一只个体有一完整而独立的生理系统,但却只有生长、
生存的能力,仅蚁后、蜂后具备生殖力。
生命形式有一种组合,已超出了生命的极限,对能量的变化有所感应。其
组合基因,即为「神经系统」,此又衍生了「感觉层次」。
?感觉层次:属性是感官对刺激的机械反应。
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
*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
「觉」-字身:臼爻?,学也,蒙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
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
定义:由有所感而意识到的认知。
「刺激」系生命体内、外环境之能量变化,能量变化之大小,是生命体生
死存亡的关键。基于「组合律」,宇宙中能量的变化,有其一定的规律,在生
命层次中,其组合规律即奠定在刺激的感觉与生命体的反应上。
刺激的种类甚多,各有其物理、化学性质,生命体在能量交互作用中,兼
以体用的进化,局部结构遂形成刺激接收器,是称「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由神经原产生「生化电流」,电流控制运动器官,
根据刺激的性质强弱,而有所反应。早期的生命发展史上,感旋光性的微生物,
是以光刺激为感觉对象,乃「视觉」之开端。压力、温度、酸、碱性等刺激,
则是「触觉」的肇始。而对波的感觉,则形成听觉。
人类的感觉系统并不特出,但大脑皮层却非常发达。大脑皮层对应着各种
感觉,各有固定的区域,接收神经脉冲,保存记忆。一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感
官都有相关的刺激讯息传到,人能在瞬间得到完整的综合认知。
由对刺激的感觉到产生反应,其效率端视生命机能的复杂度而定,根据「
进化律」,复杂度高者,其能量组合的效率也较高。能量组合效率,相当于时
空变化中,能量消耗最少,功效变化最大,且符合进化目的之组合。对生命体
而言,感觉及反应有效的累积,称做经验,于是又衍生出「经验层次」。
?经验层次:属性是主体之利害关系。
释文:「经」-前缀:纟,细丝。字身:巠,水动在上下之间,垂直波。
*织丝时,垂直纵线为经,横线为纬,引申为随时空变化。
「验」-前缀:马,坐骑。字身:佥,检查。*乘马检查,求证。
定义:经历验证,或经过且验证过之事件。
生命的体用机能,随着生命体的复杂化,其能量变化的利害关系,已非立
即的感觉可以认知。举凡感官的视、听、味、嗅、触觉等,皆需要综合处理,
另外还需要配合时间、空间条件,以作最有利的反应。
基于这种需要,大脑的功能增进了,有着复杂的神经网络,以刺激所得的
感觉,重复导通神经,使其生化电阻降低,形成通路而有记忆。每当电流再度
经过该通路时,可得到类似原记忆的利害感觉,是为「经验」。有效的经验,
在生命体重复应用下,形成类似本能的反应,是为「习惯」。
经验及习惯仅适用于稳定的环境,当地球环境发生急剧的改变(尤其到了
新生代,地表温度大幅度降低),过去的经验模式不再适用,许多物种因而绝
灭。由于哺乳类动物在哺乳期有学习的机能,因学习而有了弹性更大的生存机
会,从而衍生了「学习层次」。
?学习层次:属性是机能的同步效应,进而达到仿真的认知。
释文:「学」-字身:臼爻?,蒙也。前缀:子,子女。*教导尚在蒙昧
中的子女,受教传业。
「习」-前缀:羽,飞鸟之翼。字身:白,了解状。*学飞以至明
白,反复熟练之。
定义:一系统之机能来自模仿与练习者。
在变化激烈的环境中,生命体的机能必须同步配合各种变化,以资生存。
这种同步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因视觉、听觉神经与控制中枢相连接,当外
来刺激发生时,会传至相关的运动神经,因而产生感应。
例如传入耳朵的声音频率,能与声带发生共振,此即「模仿」之诱因。因
共振而产生同步模仿,不断模仿的结果,控制运动的神经因而导通。视觉现象
比较复杂,其对象是一连串的影像,由影像刺激联想,从而采取同步动作。
学习可将一个体的有效经验转移到另一个体,这不仅扩大了时空接口,更
能有效地认知利、害。而在转移之际,许多抽象的认知及行为,必须有另外的
沟通接口。
这种接口,就是「概念」,仅能代表繁复经验中的一小部分。然而,经过
人类社会长时期、一代一代的交互应用,汰芜存菁,存同去异,最后形成一种
能藉之以思维的系统。
概念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生命,也具有生存、生活、生殖的三才结构,其基
因是宇宙能量变化,接口是人类。当人具备了概念思维的机能后,「我」便成
为人的感受认知中心,一旦人能思维「我」的意义,「意识层次」便产生了。
?意识层次:属性是「我」的自我认知。
释文:「意」-字身:音,发声。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
*音在心上,受到动静的影响,人所关注的。
「识」-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音戈,不同的现象。*言及
不同的现象,指有所体会。
定义:以「我」为中心,对自我与环境的认识状态。
人自称为「我」,这种「我」只是一种概念,习惯性的自称词。如不用心
去探索,「我」只是环境刺激的反作用,一个生命体的中心而已。
「我」是一种恒动的感受状况,是多种接口的交集。在结构接口上,是生
命机体与记忆感受之交集;在空间接口上,是一种能量状况到另一种能量状况
的变化;时间接口上,则是过去与未来的临界点;而在系统接口上,「我」是
宇宙本体与无限分割的个体间的桥梁。
正因「我」的多种面目,恰如宇宙的多样性,使得人生有似各种战场(请
参阅〈观念论〉)。「我」也正是进化过程中,最后一道试题。
意识是在强烈的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人的感觉以趋利避害为唯
一前提。而运用意识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所消耗的能量极高,对生理而言,
就是一种痛苦,是以人有避免运用意识的倾向(意识与物理上的功率,有异曲
同工之妙,要能量作功,必须限制能量的向量)。
然而,生命体具有一种有效的适应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已
经习惯成自然,形成直接反应。人只要能忍受一时的痛苦,令意识作用形成习
惯,就可以免除集中注意力的痛苦。这种作用称为「潜意识」,意识唯有在大
量的潜意识辅助之下,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
意识的媒介为观念,人禁锢在一己的时空中,所知所识有限。唯有透过古
往今来人类观念之同,去除「我」心之异,始能认识到宇宙真相,于是,衍生
了「境界层次」。
?境界层次:属性是回归宇宙本体。
释文:「境」-前缀:土,土地。字身:竟,终也。*地之尽,疆界也。
「界」-前缀:田,可耕之地。字身:介,人在两者之间。*土地
之接口,系统之分际。
定义:人的意识认知极限。
由人的层次分类可以看出,随着层次的升高,机能效率的激增,人生的意
义益趋明显。
不论从个人的终身生活,或者是成长的阶段来看,经验及学习层次都是难
以避免的。然而意识层次却彷佛人生的分水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识是种若
有似无的疑团,「我」就是我,无人不知,但「我」究竟是谁,却无人知晓。
如果「我」只是生生死死、吃喝玩乐的生理机器,那么进化的层次分类就
不可能成立。整个层次结构正如「进化律」所宣示,是由多到少的进阶,所以
期望人人能有境界,也是不符宇宙真实的幻想。
境界的属性是回归宇宙本体,当人停留在经验层次,还受到生理支配时,
回归根本不具意义。只有当「我」的生老病死、诸念无常,唤起人的意识时,
才达到「觉」的阶段。「我觉」以后,用意识不断去追求人生的本源,直到彻
底「了悟」,才能体会回归何处。
这种过程远远超越了感觉层次,所以不可能用感官求证,也无法用概念与
他人沟通。人所能凭恃的唯有信念,信念的力量大至无限,小到无存,端视个
人的境界而定。
境界是人类精神认知的极限,概念至此穷矣尽矣,万勉其难,兹附上前贤
人生境界之禅诗三首:
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至于其它层次,诸如政体结构、社会地位等,因无永恒价值,兹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