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金匮悬解》>消渴小便不利淋 十三章
 
中医书籍



 《金匮悬解》 > 卷十一·内伤杂病

消渴小便不利淋 十三章

消渴、癃淋者,皆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之气,性主疏泄,泄而不藏,津液失亡,则为消渴,泄而不通,川渎瘀塞,则为癃淋,其标是燥,其本则湿,消渴者,肺胃之燥也,癃淋者,肝脾之湿也。燥胜其湿,则有消而无淋,湿胜其燥,则有淋而无消,燥湿相敌,上下不交,则消见于上,淋见于下,上下之机缄,总在乎厥阴。有合病者,有分病者,其分合之概,则有消渴也,有消渴而小便不利也,有消渴而小便反多也,有小便不利也,有淋也,有淋而消渴也。病机不一,而厥阴为病则一,缘厥阴乙木,位居水火之中,火盛于上,则风木疏泄而病消渴,水盛于下,则风木郁遏而病癃淋,无异故也。

 

消渴一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段见《伤寒·厥阴》。厥阴之经,以风木而孕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病而风动火炎,血液耗伤,津亡肺燥,则生消渴。风木不舒,奔腾击撞,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木郁克土,饮食不消,故胃口虽饥而腹不欲食。木郁蠹化,是生蛔虫。食下不消,必复呕出,蛔随呕上,故食则吐蛔。下之脾败肝郁,风木疏泄,故下利不止。

厥阴不病则已,病则必见诸证,外感内伤,无有不然。后世粗工不解,以为伤寒之病,《金匮》此条,系后人误从《伤寒》采入。是于伤寒、杂病,一丝不晓,何敢妄言无忌,一至于此!

 

消渴二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即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表气之虚弱,迟即为里气之劳伤,表阳虚弱,即卫气不足,里阴劳伤,则营血枯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阳气之盛,数即为消谷而大便坚,阳气盛则溲溺数,溲溺数则大便坚。大便之坚与小便之数相合,津液渗泄,即为消渴。

盖消渴之病,在胃不在脾,《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金燥则消水而便坚,足阳明从燥金化气,土燥则消谷而溲数。消渴者,手足阳明之合气,而燥结于肠胃者也。

太阴行气于三阴,脉候于寸口,阳明行气于三阳,脉候于趺阳。太阴主升,阴中之阳,升于脉络,则经气旺。阳明主降,阳中之阳,降于肠胃,则腑气旺。太阴虚而经中之气衰,是以寸口浮迟,卫气不足而营气消竭。此以虚劳伤其营卫,营卫耗弱,乃发热作渴之原,《伤寒》所谓诸弱发热,弱者必渴是也。阳明盛而腑中之气旺,是以趺阳浮数,戊土溲数而庚金大坚。此以燥热炼其津液,津液枯涸,及消谷引饮之根。故消渴之病,太阴衰而阳明盛,经气虚而腑气实,所谓壮火之食气者也。

 

消渴三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趺阳脉数,则胃中有热,胃热即善饥善渴,消谷而引饮。谷消水化,中气有余,则谷传于后而大便必坚,水渗于前而小便即数。便坚溲数,土金俱燥,是以消渴也。

 

淋四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之为病,溺孔艰涩,如粟粒阻梗而不利也。乙木郁陷,故少腹弦急,肝气贼脾,故痛引脐中。土升则木达,水寒土湿,脾气下陷,乙木抑遏,不能上达,郁怒而贼己土,是以少腹弦急而痛引脐中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盖化水者,肺金也,泄水者,肝木也,土湿则金逆于上,不能化水,木陷于下,不能泄水,小便所以不利也。木以疏泄为性,土湿木郁,疏泄不行,而强欲泄之,愈泄则愈梗,愈梗则愈泄,是以频数而痛涩。温气遏陷,郁而为热,是以黄赤而闭癃。此与痢家之坠痛一理,痢病于后而淋病于前也。其燥热在肝而湿寒在脾,后世庸工,专以寒泻而治淋痢,杀人多矣。

 

淋五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淋家土湿木郁,怒生风燥,汗之再亡血中温气,风木愈郁,疏泄失藏,必便血也。此段见《伤寒·不可汗》中。

 

消渴六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暍病”。

此段见《伤寒·阳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金被火刑,热伤肺气,不能化生津液,泽脏腑而润口舌也。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泻热而清金,参、甘、粳米,益气而培土,土旺金生,气充津化,解渴除烦之圣法也。

 

消渴七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水盛土湿,火升而刑肺也。文蛤散利水而泻湿,止渴而清烦也。

《伤寒》: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文蛤散证,即五苓散证之轻者。上燥下湿,故意欲饮水而反不渴,其渴欲饮水不止,实非真渴也。

 

◎文蛤散五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

文蛤散

文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消渴八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饮”。

此段见《伤寒·太阳》。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有停水在内,两水莫容,是以吐出。五苓散,二苓、泽泻,利水而泻湿,白术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消渴小便不利九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饮”。

此段见《伤寒·太阳》。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湿盛于下,火升而不降也。宜利小便以泻下焦之湿,发汗以泻上焦之湿。五苓散上下渗泻,使湿淫尽化汗溺而去,止湿盛发渴之神方也。人参白虎证,是燥盛作渴,文蛤、五苓、猪苓证,是湿盛作渴。

 

消渴小便不利十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阳明》。湿盛于下,阳气郁格,故脉浮发热。湿旺木郁,风燥亡津,故渴欲饮水。木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猪苓汤,二苓、滑、泽,利水而泻湿,阿胶滋木而清风也。

 

◎猪苓汤五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

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阿胶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消渴十一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凡消渴之病,率小便不利,缘土湿木遏,郁生风燥,上而津液消耗,则为消渴,下而疏泄不利,则小便不利。男子消渴而小便反多者,乙木善泄而癸水失藏也。

小便之通塞,司于膀胱,而膀胱之开阖,职在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溃溺。以水性下润而火性上炎,水欲降而火升之,则溲溺不至遗失,故三焦之火,能约小便。夫水性善藏,火性善泄,《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火盛土燥,则肺气降洒而化水,火旺水暖,则肝气升达而水泄。水土温燥,金生木泄,皆三焦之力也。膀胱主藏,三焦主出,乃火实而水虚,反闭癃而不出,火虚而水实,反遗溺而不藏,此何以故?盖蛰藏者,肾之能也,传输者,膀胱之事也,火藏于肾,则水道清利而不塞,癸水温暖,则乙木荣畅,善于泄水。火泄于膀胱,则水府热塞而不通。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不藏于肾而泄于膀胱也。夫三焦之火,本藏于肾,今何缘而泄于膀胱?则厥阴之咎也。以肾主蛰藏,肝主疏泄,水中之火旺,藏于少阴,是谓肾气。肾气温暖,木荣风静,则癸水善藏而木不能泄,肾气凘寒,木郁风作,则乙木善泄而水不能藏。风木疏泄,必由水寒,而寒有微甚之差,则泄有通塞之殊。其肾水微寒而相火未至极衰,则木陷于水而生下热,泄而不通,乃病淋涩。所谓实则闭癃者,木愈泄而水愈藏也。其肾水极寒而相火不存微焰,则木郁于水而无下热,泄而不藏,乃病注倾。所谓虚则遗溺者,水莫藏而木善泄也。

消渴者,厥阴风木之病。厥阴水母而子火,病则风木疏泄,火不根水,下寒而上热。上热则善渴,故饮水一斗,下寒则善溲,故小便一斗,“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而善溺是也。而木郁风动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由,全以水寒,水寒者,肾气之败也。肾气丸,附子、桂枝,温肾气而达木,山萸,薯蓣,敛肝气而摄水,茯苓泽泻,渗己土而泻湿,地黄、丹皮,滋乙木而清风也。

 

◎肾气丸五十九

肾气丸

附子一两 桂枝一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丹皮三两 干地黄八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内有水气,在下郁其乙木。其人若渴,是寒湿格其君相之火,上烁肺津也。栝蒌瞿麦丸,瞿、苓、附子,泻水而温肾寒,薯蓣、栝蒌,敛金而清肺燥也。

此与肾气丸证,皆上有燥热,下有湿寒,彼则小便反多,此则小便不利。缘彼无水气,则上燥偏多,此有水气,则下湿偏盛。燥多则风木上达而善泄,湿多则风木下郁而不能泄也。

 

◎栝蒌瞿麦丸六十

栝蒌瞿麦

栝蒌根二两 薯蓣三两 瞿麦一两 茯苓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十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小便不利,以土湿木遏,郁而生热。热传己土,而入膀胱,是以小便黄赤。黄者,湿土之下传,赤者,君火之下郁也。君火胎于乙木,故木郁则生下热。木气遏陷,泄而不通,故水道淋涩。蒲灰散,蒲灰咸寒而通淋涩,滑石淡渗而泻湿热也。滑石白鱼散,滑石渗湿而泻热,白鱼、发灰,利水而开癃也。茯苓戎盐汤,苓、术,燥土而泻湿,戎盐利水而清热也。

 

◎蒲灰散六十一

蒲灰散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六十二

滑石白鱼散

滑石一斤 白鱼一斤 乱髮一斤,烧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六十三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戎盐,即青盐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