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赓 > 学术观点
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要点
1.定主证,辨病情轻重
首先通过详细问诊,了解咳、痰、喘、哮的轻重程度,确定主证,以便抓住主要矛盾。其定性、定量标准按《慢支诊断标准》。
2.定病位,辨脏腑所在
根据病史长短,发作时咳、痰、喘、哮的程度及缓解期的症状,可定肺、脾、肾所属。在肺者,以咳为主,痰不多,无明显气急,能迅速控制,病情较轻。在脾者,咳而痰多;在肾者,咳痰甚动则气喘,缓解期也气急明显,此属重证。
3.定病期,辨标本虚实
慢支根据病程可分三期,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迁延期虚实加杂,临床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4.定病机,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主证、病位、分期,而定病机,确定治则治法。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根据咳、痰、喘、哮的轻重程度及寒热之别,咳甚者治咳为主,或以宣法,或以肃法,或宣肃并用,日久可用敛肺止咳或三法同配;痰多者,以化痰为主,或以温法,或以清法,或温清并用;咳喘甚者,以平喘定哮为主,或以温肺散寒,或以清热宣肺,或以解痉通络。慢性迁延期扶正达邪并用。临床缓解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予益气、健脾、补肾为治,又应辨脏腑、阴阳虚损之理,或予助阳为主,或以滋阴为主。
5.定方剂,确定专方专用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肺系疾病的特点,确定专方专用。这些专方都是先生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如急性发作期治咳用加减止嗽散,化痰用加减泽漆汤,平喘用加减射干麻黄汤;慢性迁延期可用上述方药合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血府逐瘀汤,麦门冬汤加减;临床缓解期可用仙灵合剂、地黄合剂。
6.定药物,确定剂量变化
先生按咳、痰、喘、哮的症状轻重,寒热,分期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其中尤以麻黄、地龙、泽漆、柴胡、黄芩、半夏等的剂量变化较大,有独到之处。
7.定疗效,确定用药进退
在急性发作期,一般用药3-5天后见效,如果有效,病情较轻,则守原法逐邪。如果疗效不明显,则考虑三个方面的原因:(1)辨证是否正确?(2)选方是否针对?(3)药物选择及剂量是否适当?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治。当病情进入慢性迁延期,则可减少治标药而加入固本药,不必等病邪全尽后方施补益法。
8.定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通过四诊,对病情的轻重程度及发病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确定单纯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还是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一般的病人,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可以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加以控制。对年老体弱,气急明显,心跳快,感染严重的病人,要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一些特殊病人,如已曾经用过大量抗菌素及止咳平喘西药或中药,病情未减轻者,要仔细查找病因,分析病机,正确辨证,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常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二、重视肺脾肾气理论
痰饮阻肺是慢支、哮喘共同的发病机理;肾虚是慢支,哮喘的发病本质;善用经方,灵活变通:
(一)重视肺脾肾气化理论
人体津液的产生,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肺、脾、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器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水谷,水液的运行,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有关。肺主宣发,朝百脉而主一身之气,肺气充沛,则能把脾气上散之精气输布全身,以熏肤、充身、泽毛;肺又主肃降,通调水道,将水液下输膀胱;肺还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宣肃,有助大肠的气化传导功能。脾(胃)主运化,蒸津液,使肺肾生化有源,此乃脾为中流砥柱,有承上启下职能;肾系命门,内寓真阴真阳,主一身之水液,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肃,均需肾气的温煦、推动,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更离不开肾的“气化”功能。人全生化不息,源于命门之火,脏腑润泽,赖于真阴之水,而三脏之间关系密切,相生相g
“火生土,土制水,金水相生。”肾又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主通利,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由于肺脾肾等脏分别隶属于上中下三焦,所以古人把体内津液的升降,出入道路称为“三焦”,把津液的产生、输布和排泄的代谢过程,统称为“三焦气化”,三焦气化过程中,以肺脾肾的功能正常最为重要。
(二)痰饮阻肺是慢支,哮喘共同的发病机理
先生认为,慢支、哮喘在临床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哮,属于中医“痰饮”、“咳嗽”、“哮证”、“喘证”的范畴,而肺脾肾气化失调,痰饮阻肺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也是“异病同治”的基础。导致本病的发生,有内外两个因素,外因是邪,内因是虚;痰饮阻肺是标,肺脾肾功能失调是本;初起阳虚阴盛,久则痰饮化热,进而阳损及阴;反复发作,导致气血失调,甚至出现心脉瘀阻。
风寒---------- 上焦不治 -------- 肺失宣肃,输布失职,津化为痰饮
暑湿---------- 肺失宣肃 -------- 六淫外邪引动宿痰伏饮
燥火----------
寒湿下受------ 中焦不治 -------- 中阳受遏,脾失健运,津液聚成痰饮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 精不布肺,土不治水,停饮积痰
先天不足------ 下焦不治 -------- 肾阳水不化气,火不生土,水泛为痰饮
后天失调------ 肾气不化 -------- 金水不能相生,肺肾阴虚,形成阴虚痰饮
久病年老------ -------- 膀胱通调水道不利,促进痰饮内停
(痰饮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肾虚是慢支、哮喘的发病本质
慢支、哮喘均以病情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特点,哮喘病有宿根,常因先天肾气不足。慢支以老年人多见,迁延难愈,故虽以咳嗽、咳痰、喘息、哮鸣的肺系症状为主,其本质在于肾虚。《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生通过研究发现,慢支“肾虚”客观上反映在性激素水平、细胞免疫功能、肺通气功能的明显下降,而现代研究也证实哮喘病人无论有无肾虚见证,皆存在“隐藏性肾虚证”(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低下)。这是病情反复发作的根源。故对慢支、哮喘病人,在迁延期和缓解期,补肾益气,抗复发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根据“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精气互化”的理论,在治本药物选择上,辨别阴阳,偏阳虚者,以仙灵脾,锁阳,狗脊,续断温肾助阳为主,配以功劳叶滋养肺脾之阴,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全方温阳益气补肾,有温而不燥,阴中求阳,补气生精之妙。偏阴虚者,以生地黄、女贞子、功劳叶滋阴补肾为主,配以仙灵脾、续断温肾助阳,加黄芪、当归补养气血,全方滋阴补肾益气,补而不腻,阳中求阴,精气相生。两方既能使肾脏精气来复,又能健旺脾运,补益肺脏,正气得以恢复,减少咳痰喘哮的发作,使病情缓解直至消除。
(四)阴虚痰饮证的病脉证治
先生认为痰饮病早期多为“阳虚阴盛”,但由于长期咳嗽,大量痰液排除出,日久津液耗损;或由于痰饮郁而化热,耗伤津液;或由于反复感受风热或燥热之邪,损耗津液;或由于经常使用激素或平喘药物,而产生阴虚火旺之象;所以痰饮病日久,可以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并有痰饮内阻之候,先生将这类征候称之为“阴虚痰饮证”。常见症状为:慢性咳喘日久,咳嗽,痰多或不多,咯吐不畅或易咯,可伴气喘,胃纳欠佳,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多偏烂,或稍进寒凉则为腹泻,形寒烘热并见,自汗盗汗均有;苔花剥或少苔,或少津,舌质淡暗或暗红,有裂纹,脉细弦或带数。其中以舌质和舌苔为阴虚痰饮证之阴虚辨证要点。治宜益气养阴化痰肃肺,《金匮》麦门冬汤合泽漆汤加减。常用药:麦门冬、人参、南沙参、制半夏、泽漆、白前、紫菀、款冬花等。若伴气急,喘鸣,可加射干、麻黄;若伴痰多,可加苏子、白芥子;若伴痰粘不畅,可加竹沥、海蛤壳;若伴咳多,加百部、天竺子;兼痰热加黄芩、柴胡;阴伤甚加百合、生地;纳呆便溏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兼气血失调加丹参、郁金等。先生认为此证乃虚实夹杂,不能因为阴虚而大量使用养阴滋腻之品,而以甘寒养阴合健脾生津之品,使脾旺而津液输布正常,肺津得复,痰饮
三、肾虚是慢支、哮喘的发病本质
慢支、哮喘均以病情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特点,哮喘病有宿根,常因先天肾气不足。慢支以老年人多见,迁延难愈,故虽以咳嗽、咳痰、喘息、哮鸣的肺系症状为主,其本质在于肾虚。《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生通过研究发现,慢支“肾虚”客观上反映在性激素水平、细胞免疫功能、肺通气功能的明显下降,而现代研究也证实哮喘病人无论有无肾虚见证,皆存在“隐藏性肾虚证”(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低下)。这是病情反复发作的根源。故对慢支、哮喘病人,在迁延期和缓解期,补肾益气,抗复发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根据“金水相生”、 “培土生金”、“精气互化”的理论,在治本药物选择上,辨别阴阳,偏阳虚者,以仙灵脾,锁阳,狗脊,续断温肾助阳为主,配以功劳叶滋养肺脾之阴,加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全方温阳益气补肾,有温而不燥,阴中求阳,补气生精之妙。偏阴虚者,以生地黄、女贞子、功劳叶滋阴补肾为主,配以仙灵脾、续断温肾助阳,加黄芪、当归补养气血,全方滋阴补肾益气,补而不腻,阳中求阴,精气相生。两方既能使肾脏精气来复,又能健旺脾运,补益肺脏,正气得以恢复,减少咳痰喘哮的发作,使病情缓解直至消除。
四、阴虚痰饮证的病脉证治
先生认为痰饮病早期多为“阳虚阴盛”,但由于长期咳嗽,大量痰液排除出,日久津液耗损;或由于痰饮郁而化热,耗伤津液;或由于反复感受风热或燥热之邪,损耗津液;或由于经常使用激素或平喘药物,而产生阴虚火旺之象;所以痰饮病日久,可以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并有痰饮内阻之候,先生将这类征候称之为“阴虚痰饮证”。常见症状为:慢性咳喘日久,咳嗽,痰多或不多,咯吐不畅或易咯,可伴气喘,胃纳欠佳,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多偏烂,或稍进寒凉则为腹泻,形寒烘热并见,自汗盗汗均有;苔花剥或少苔,或少津,舌质淡暗或暗红,有裂纹,脉细弦或带数。其中以舌质和舌苔为阴虚痰饮证之阴虚辨证要点。治宜益气养阴化痰肃肺,《金匮》麦门冬汤合泽漆汤加减。常用药:麦门冬、人参、南沙参、制半夏、泽漆、白前、紫菀、款冬花等。若伴气急,喘鸣,可加射干、麻黄;若伴痰多,可加苏子、白芥子;若伴痰粘不畅,可加竹沥、海蛤壳;若伴咳多,加百部、天竺子;兼痰热加黄芩、柴胡;阴伤甚加百合、生地;纳呆便溏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兼气血失调加丹参、郁金等。先生认为此证乃虚实夹杂,不能因为阴虚而大量使用养阴滋腻之品,而以甘寒养阴合健脾生津之品,使脾旺而津液输布正常,肺津得复,痰饮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