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刘树农>验方
 
中医名医大全



 刘树农 >

验方

 

一、紫圆治痰癖

[组成]赤石脂、代赭石(各)30g 杏仁(去皮尖)50粒,巴豆(去油)30粒。共捣为散,巴豆、杏仁另研为膏,再捣相得,若质硬,再入蜜少许同捣为丸。30日儿每服麻子大1丸,乳汁少许化下;百日儿每服小豆大1丸。成人服梧桐子大3至5粒。

[功效] 降热、除蒸、下痰癖

[临床应用] 主治痰癖、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腹水。唐·孙思邈采用本方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腹中有痰癖,先寒后热。方中含有巴豆,人皆畏其毒,故后世医家罕用。刘氏善于通变,将其用于疑难疾病,取得奇效。如1935年5月,刘氏诊治唐生智将军眩晕、吐涎顽疾,根据舌、脉及症状,诊断为清阳不足,浊阴上泛,阴邪乘于阳位,先投以苓、姜、术、桂、乃至茸、附等温阳行水之剂,但收效甚微。嗣后获知病家患有休息痢每月必发一次,因联系《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之语,再断其肠间除宿垢蓄积外,还有寒湿痼冷胶柱,乃按《千金方》“下腹中痰癖”的“紫圆”原方配制。先服梧酮子大3粒,得微下,隔日用10粒,分2次服,下水液杂脓血数次,越2日头晕即大减,灰腻滑润之苔亦渐化,继进调补脾肾两阳之剂,体渐康复,休息痢亦不复发作。刘氏认为“紫圆”方中巴豆含有毒性,能攻下,排除病家体内之水毒、食毒,治大腹水肿,又能杀虫,疗蛊而驱虫毒,故又可应用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腹水。

 

二、当归芍药散治漏经

[组成] 当归90g 芍药480g 茯苓白术(各)120g 泽泻240g 川芎90g。上六味,杵为散,每服1.5g~3g 每日3次,开水送服。

[功效] 养血活血,健脾行水。

[临床应用] 主治妇女漏经,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轻中期病人也有防治作用。本方据《金匮要略》原用于“妊娠腹中 痛"及“妇女腹中诸疾痛”等。刘氏自30年代起则用于妇女漏经(漏下),效果良好,有效率达90%以上。但必须注意几点:⑴必须排除妇科器质性疾病;⑵药物必须照《金匮》原方配制,生药作散剂吞服,煎服无效。具体服法:每次1.5g~3g 一天2~3次,连续服2~7天。刘氏认为漏经的病机是血瘀与血虚并存,血分与水分同病,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利水,正合契机,故而有效。刘氏曾指导研究生进一步观察本方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临床有效率达90%,显效效达70%,而以经期延长、经水淋漓(即漏经)、中医辨证无明显寒热偏胜者为佳。经本方治疗后,“功血”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甲皱微循环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以上提示本方对病家血瘀与血虚并存的病理状态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三、紫金锭治流火

[组成]山慈菇60g 五倍子60g 千金子30g 朱砂15g 麝香6g 红芽大戟30g。共研细粉,研数百转后,渐加糯米浓粥,口服每次0.6~1.5g.外用蜡磨调敷患处.

[功效]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主治流火。紫金锭为古代流行甚广的成药,又名玉枢丹。可以外涂,可以内服。临床上主要用于暑湿郁阻、烦闷欲吐及痈疽发背、喉风肿痛等证,被徐灵胎誉为“秘药中第一方”。刘氏用以治疗反复发作的“流火”(丹毒)病家,甚为有效。其方法为在流火停发期间,每天服玻璃管装的紫金粉1/10,连服3管,可以预防复发。

 

四、控涎丹治痰饮袭络

[组成]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10丸(1.5g~3g),姜汤送下。

[功效] 祛痰逐饮。

[临床应用] 主治痰饮袭络。本方原用以主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胸背,腰胯隐痛不要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刘氏认为本方3味皆为痰水要药,合用能使躯体各处蓄积之痰水驱逐于体外。曾治一男性患者,约50岁,嗜杯中物,一夜突发右股外侧剧痛,彻夜不眠,日轻夜重。刘氏见其面色鲜明,脉弦沉。断其为痰饮袭于经脉之间,嘱服控涎丹1.5g 施得水泻3次,疼痛顿失。

 

五、神术丸改制方治痰饮咳喘

[组成]生茅术(洗净晒干)480g 切成小方块,分作3份,一份以黑芝麻120g拌炒,一份以补骨脂120g拌炒,一份以陈皮120g拌炒。共研细末,水泛丸如小豆大,每服3g 日服2g。

[功效] 健脾化饮,兼补肝肾。

[临床应用] 主治痰饮咳喘。宋·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载有神术丸方,曾治愈其本人由于“膈中停饮”而引起的胁痛症。神术丸原制法:生茅术712g 去皮研末,另用生芝麻18.7g,水2盏,研滤取汁。大枣15枚,煮烂去皮核,与麻汁匀研成稀膏,和术粉入面中,杵匀为丸如梧子大,晾干,每早空腹用淡盐汤吞下50丸,递增至200丸。刘氏40年代改制其法如上,用以治老年人发作于冬季的痰饮咳喘,即所谓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多例。均于秋季起制方服用,颇有效果。病程较长的,连反2年,多有效。

 

六、桂枝加苓术附汤

[组成] 川桂枝9g 杭白芍9g 生甘草6g 熟附块(先煎)4.5g 焦白术9g 茯苓15g 生米仁15g 杏仁9g 生姜1.5g 大枣4枚。水煎服。

[攻效] 温阳化湿,和营解表。

[临床应用] 主治上海地区称之为“湿温伤寒”属于阴证类型的患者。本方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第一方桂枝汤加味组成。桂枝汤原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能调和营卫,又可用于多种内伤杂病,如病后、产后、素体虚弱而致营卫不和者。刘氏更以该方加茯苓白术、附子、米仁、杏仁,兼具温阳化湿的功效。1981年刘氏应上海中山医院之邀,会诊治愈一例高热起伏月余不退的青年人,根据患者有畏寒、脉浮数、自汗出、舌质淡、苔白腻等症,辨证为阳虚、气虚之体,风寒湿之邪留而未去,属于湿温伤寒中之阴证类型,前医给桂枝汤治疗无效,刘氏辨证后给服上方,再加白人参6g另煎代茶,连服3剂,体温逐日降至正常。

 

七、风引汤治小儿暑痫并发脏结

[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12g 桂枝甘草牡蛎(各)9g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18g。上十二味杵粗末。每取三指撮,水煎服。

[功效]泄热下火,息风镇惊,温中和营。

[临床应用] 主治夏月小儿感受暑热之邪,引起壮热、烦躁、神昏、抽搐,中医称为暑痫或暑风,用清营汤加减治疗,烦躁、抽搐可止。壮热神昏不解者,切不可用大剂苦寒撤热之品,亦不可因其神昏频投芳香开窍之剂。刘氏根据切身体会,认为此时可予《金匮》风引汤,不须妄事增损,二、三日即痊愈。本方不仅泄热息风,并能温中和营,故无遏邪内陷之虞。若因高热神昏不解,而恣用寒凉,以至暑邪内陷,则病转阴症,刘氏对此深有经验教训,他早年曾治一患儿,暑痫,初用清营汤加减,烦燥,抽搐得止,继用苦寒撤热、芳香开窍,结果高热、神昏如故,旬日后病儿于昏蒙中用右手频掐阴器,去其手,复如前,促眉呈痛苦状、问其故,则不能答,三、四日后竟死于内闭外脱。刘氏尔后痛定反思,确认此系因误药而致“脏结”险证,以致不治。如用风引汤一类寒温并行药物或可解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