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长荣 > 证治经验
一、治疗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经验
邵师从医40余年,擅治呼吸系统疾病,学验具丰,临床精于辨证,衷中参西,思路独特。现将其治疗慢支等疾病的特色经验初步归纳如下。
1.久咳木郁,疏肝润肺以达之
久咳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他受《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启发,在灵活的辨证中,重视从肝治咳是邵师的一大特点。他认为,久咳常为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以致肺失宣肃,气血、津液流通输布受阻,痰饮停聚。其状咳嗽胸闷、两胁胀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面红头昏,舌边红,苔薄白或薄白腻,脉弦。与《医醇(月 )义》指出的“肝经之咳,痰少,胁痛,易怒,头眩”基本相一致。此证投以常规的宣肺止咳之品往往不能奏效。对此,邵师则喜用柴胡配前胡,以柴胡疏散少阳郁热,转动少阳枢机;配前胡宣达肺气,润肺化痰,并可防柴胡燥烈伤津。临床根据不同症状,还可灵活化裁。如兼风邪可与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配伍,取荆防败毒散之意;兼表虚证可与桂枝、白芍配伍,取柴胡桂枝汤之意;兼痰热内结者可与黄芩、枳实配伍,取大柴胡汤之意;兼肝气郁结甚者可与枳壳、香附、青皮、陈皮配伍,取柴胡疏肝散之意;凡此种种,不一枚举。
2.痰湿恋肺,健脾益气以化之
呼吸之机,全赖胸中大气之鼓动,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聚湿生痰,痰湿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祖国医学认为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久则聚为痰浊。治病必求本。健脾才能使其运化功能恢复。可起到除湿消痰的作用。邵师认为脾虚湿滞的现象,可采用健脾化痰之法。方用陈皮4.5g,姜半夏9g,苍术、白术(各)12g,黄芪12g,川芎9g,旱莲草12g,车前子12g,陈葫芦30g,江剪刀草30g。方中半夏除湿痰,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因为痰从湿生,配用白术、川厚朴、陈葫芦加强健脾利湿之功,黄芪益气补脾,以促进培土生金的作用,使元气恢复,而邪不侵。值得一提的是邵师在方药中加用车前草及江剪刀草,凉性药与半夏、陈皮温性药相配,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
3.久咳伤肺、肾不纳气,宣肺纳肾以平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上则上焦气壅而为喘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宜填之精也。”慢性支气管炎病程日久,见喘促者众多。邵师认为喘有虚实之分,但临证所见,常虚中有实,实中夹虚。治当攻补兼施,宣肺纳肾兼之。只是根据临床情况有所偏重耳。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证属气逆痰阻,肾气不足。治拟宣肺化痰,补肾纳气。方用:黄荆子9g 桑叶、桑白皮各9g 青皮、陈皮各9g 姜半夏9g 嫩射干12g 胡颓叶12g 川芎9g 石菖蒲12g 鹅管石18g 冬瓜仁9g 炙紫菀9g 桑寄生12g 桑椹子9g 杜仲9g 女贞子9g。
本方中的黄荆子是邵老用药的独到的经验积累,体会较深。对于年老体弱而患有高血压、 心脏病者,他常用黄荆子易麻黄,盖黄荆子.功同麻黄而无麻黄之加快心率、升高血压之弊。射干和胡颓叶及川芎和石菖蒲为二对对药:射干利咽降气,胡颓叶敛肺平喘,两药相配降气平喘效颇佳;川芎活血化瘀,石菖蒲化痰开窍,二药相配化痰瘀之郁而使气调喘平。肾阳不足者,常选用补骨脂、仙灵脾,两药都具有补肾壮阳、温肾纳气之功,且二药均可降低气道高反应,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阳虚畏寒偏甚者加用附子、 肉桂以温阳平喘。肾阴不足为主者,常选用桑椹子、桑寄生、杜仲、牛膝、女贞子等以填精、纳气平喘。医学证明:慢性肺气肿患者常有抗蛋白酶减少或缺如现象,而邵师从80年代的一项临床实验表明运用补肾药等可增加此酶,改善肺功能,防止肺气肿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肾主纳气”理论提供了微观上的依据。
4.“咳、喘、肿”并作,宣通三焦以利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咳喘,胸闷,短气,不能平卧,痰量多,其形如肿,浮肿可见面部或下肢,中医称之为“喘肿”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后期及肺心病阶段。邵师认为“喘肿”的病理基础是久病五脏俱损,三焦气化失利,导致痰饮、水气等诸邪互结,形成正虚邪实的局面。治疗重在助三焦气化而通利水道。通过宣肺、温肾、疏肝、健脾等 诸法以助三焦气化而水道通利,从而可以消水气,化痰饮。而且利水不伤气,乃本治法的优越之处。
对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早期肺源性心脏病。症属肾阳不振,三焦气化失权,水饮内停。治拟温阳而助三焦气化,通利水道,化饮平喘。方用: 熟附片9g 川桂枝6g 赤芍、白芍各18g 细辛4.5g 嫩射干12g 胡颓叶12g 青皮、陈皮各9g 姜半夏9g 姜竹茹9g 车前草12g 猪苓、茯苓各18g 防己9g 鹅管石30g 仙灵脾12g 川芎9g 石菖蒲9g 陈葫芦30g。
5.气郁痰壅、腑气不畅,解郁通腑以顺之
气郁痰壅常伴有腑气不畅之症状,邵老治疗此类病证除了解郁调气外,还要加入通泻药物。“肺与大肠相表里”以承气汤为代表的通下药能通腑气,开导阴邪,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起开门逐盗的作少。腑气一通,全身的气机也随之而畅,痰浊亦随气而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大黄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促进肠蠕动,从而加速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在用药剂量上则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耐受量调整,既不伤正气,又可达到治疗目的。对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多次反复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辨证为气郁痰凝,腑气壅塞,治拟解郁通腑导痰法。处方: 柴胡、前胡、赤芍、白芍、平地木、细辛、蚤休、半边莲、全瓜蒌、大黄、枳壳、枳实、江剪刀草、野菊花。
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
1.从体质论治哮喘
哮喘病情错综复杂,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存在,“喘有夙根”,综合临床种种情况发现“夙根”和体质有一定关系,邵师认为凡是体质呈“虚寒”、“痰湿”、“瘀郁”型者,哮喘往往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治。所以治疗上不失时机地纠治体质的虚实偏颇,确是哮喘治疗上的经验之谈。
(1)虚寒体质
虚寒体质的病人,哮喘往往自幼发病,经常有畏寒怕风,自汗,容易感冒,晨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涕症状。并且常常因气候变化、过于疲劳诱发。邵师认为病起幼年,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有关。先天不足,体质虚弱,必然容易感受外邪;外邪又最容易损伤肺,肺伤气耗,就难以司其实卫固表,宣发降之职。而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肺肾亏虚则气无所主,气无所归,哮喘必然不治,临床每遇这类病人,邵老师多在哮喘急性发作控制后,及时用温肾补肺之品从本论治。温肾常用: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之类,温补真阳,使肾气充足,气能归元。早在80年代邵师就以临床和实验的详实资料证明:温阳补肾之品不仅可以祛寒强身,还可以增强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而气道高反应正是现代医学所证实的支气管哮喘反复发病的重要因素。补肺则以玉屏风散为主,可以起到补肺固表,抵御外邪的作用,使感冒次数减少,也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2)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者,哮喘病期较长,缓解期仍咳痰不止,并伴有胸闷不适,身重乏力,口淡乏味,胃纳不振,泛恶欲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舌体淡胖,脉濡细。且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喘。这类病人往往脾胃本虚,运化无力,饮食不归正化,湿从内生;又不耐饮食之寒湿生冷相侵,内外湿相聚,凝集成痰,上阻于肺,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性胶固,湿性粘滞,痰湿形成,每多迁延难却。邵师在治疗这种体质的病人时,无论是在哮喘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加入健脾化湿,和胃利湿之品,如青皮、陈皮、姜半夏、苍术、白术、姜竹茹、厚朴、吴茱萸、毕澄茄、谷芽、麦芽、焦六曲。若寒湿日久难化,则酌加湿阳散寒之品,如附子、肉桂之类,以助除湿之功。
(3)瘀郁体质
瘀郁体质者,多见于哮喘顽固性发作的病人。这类病人经常出现情绪烦躁,胸满胁痛,气促紫绀,口干作苦,头眩目糊。舌质紫黯,脉弦涩等症状。且常因情志不畅而症情加重。久病不愈,往往使病人气躁郁闷,多思多虚。正气留而不行则为“气结”。
邵师对这类病人治疗时通常在平喘药中加入疏肝解郁、宽胸理气、行气活血之药,如:柴胡、黄荆子、郁金、川楝子、平地木、粉丹皮、 川芎、赤芍、白芍、当归、丹参等,使气机通畅,气行血流,呼吸自然,为根治哮喘创造条件。邵师曾对气行活血的川芎嗪研究发现,川芎嗪在平喘的同时,还能改善哮喘患者发作时的肺动脉高压状态,降低哮喘发病的重要介质----血栓素的作用。
哮喘从本质论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特色,是从本论治哮喘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2.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经验
祖国医学认为哮喘自幼发作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有关,邵师应用补肾法有独到见解。补肾的中药不仅用于培本,逐渐解除对激素的依赖,同时也可纳气平喘,用于治标。在临床过程中,有许多哮喘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来控制哮喘发作。但有些病人由于用量大、周期长,往往形成激素依赖,容易产生多种副作用。对这类哮喘患者,邵教授近年来使用平肝纳肾法治疗取得独特效果。因为大多数顽固性激素依赖型哮喘,常有虚肿、疲劳、易汗且大便干结、情绪烦躁、易激动等症状。邵师认为,这类患者往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木g金,肺气不降之病机。另一方面,追问病史自幼有奶癣史及鼻炎等先天不足之宿根。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纳气”,“肝主条达”是邵师使用平肝纳肾法的依据。
三、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经验
1.清肺通腑抗感染:支气管扩张是一种反复感染性疾病。病人多有反复长期应用多种抗生素的经历,然而临床上并不能完全控制症状,咳吐浓痰、绿痰,反复咯血。伴有发热、口渴、口臭、便干结。常发生在肺部感染时。舌苔黄腻,脉细滑数。证属肺热壅盛,胃肠热结,热伤肺络。治拟清肺通腑法。药用:鹿衔草、黄芩、侧柏叶各18g,鱼腥草、开金锁、败酱草、白茅根各30g ,连翘、蚤休、炒藕节、枳壳、枳实、生大黄各9g,桔梗6g,辨其原因,邵师认为由于痰热壅遏所致,更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胃肠之热熏蒸于上,痰热壅肺不解,肺失宣肃而致咳痰不止。鹿衔草为祛风湿药,民间多用于肺热咯血。邵师用此药合大剂量黄芩取其清肺凉血之功,再配以蚤休、鱼腥草、败酱草增强清肺热、化脓痰作用,加入桃仁、生大黄润肠通腑,达到祛痰消炎的效果。
2.软坚消结祛顽痰:临床上经常遇到痰浊阻肺,缠绵难愈的支扩病例,常用的清肺化痰药物疗效平平,邵师认为此乃老痰也。因为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常可影响血脉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邵师常用自拟的三海汤,即海浮石、海藻、海蛤壳。其中海浮石、海蛤壳入肺经,具有软坚化痰清肺之功。《本草衍义补遗》称此药具有“消积快、化老痰”之效。
3.平肝清火疗咯血:肝脉上注于肺,肝失疏泄,肝火偏旺,木火刑金,灼伤肺络,而出现肝火肺热之咯血症状。邵师认为,支气管扩张咯血除了疲劳、用力过度引发外,还与患者情绪抑郁或性情急躁有关。支气管扩张的急性发作,患者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证属肝火犯肺,血逆妄行,治拟平肝清肺,凉血止血法。药用柴胡、前胡、青黛、丹皮、炒蒲黄,六月雪、茜草根各9g,平地木30g海蛤壳,野菊花12g。胸胁胀痛明显者,加瓜蒌皮、徐长卿、郁金各12g,以疏肝通络解郁。对于少量咯血,长期不愈的患者,邵师认为,反复咯血往往有瘀血交叉存在,治疗要在平肝清火的基础上加入几味活血祛淤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这是行血和止血的辨证关系,往往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邵师经常告诫我们:治疗支气管扩张是一个缓慢过程,用药宜渐消缓化。如果猛剂急攻,则痰未消正气已伤,必须权衡邪正虚实,缓急轻重。必要时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可酌加功劳叶、仙鹤草益气补虚,提高免疫力。
4.副鼻窦炎与支气管扩张同治:副鼻窦炎,中医称之鼻渊。慢性副鼻窦炎经久不愈,浓涕沿着咽喉,气管壁向下流,沉积于小支气管,使反复感染,久而久之造成支气管扩张的重要原因。以右下肺多见。而支气管扩张又常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复发,尤其是合并副鼻窦炎者,使支气管扩张的防治更为复杂。在处方中适当加入治鼻的药外,应嘱病人去五官科同时治疗为宜。
四、肺科疑难病症辨治经验
邵师认为,任何一种疾病,没有绝对的“虚”和“实”,而无非是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偏重而已,而对于疑难病症而言,则更常常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并常可见寒热相夹、表里并存之象。通过反激逆从法,即用性味功效及作用趋势相反的药物配伍,从而相辅相成,突破单相治疗的局限,以双相调节的方式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效应,为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门路。
(一)肺间质纤维化验案
蔡姓女患者,52岁,患间质纤维化病史1年余,激素治疗半年无效。症见咳嗽气促,胸闷,面潮红,头昏心烦,口苦怕冷,腰酸乏力。易感冒,苔薄质瘀暗,脉沉细。邵师认为此乃本虚标实,寒热夹杂,治拟温肾柔肝,清热活血,化痰散结。方用:桑叶、桑白皮9g、黄芩12g,丹参15g,石菖蒲12g,赤芍、白芍各18g,海藻12,海浮石18g、莪术9g、牡蛎30g、黄荆子9g等。方中攻补兼施,温清并用,治疗近半年,咳嗽、气促明显好转,其他诸症也见不同程度的改善。CT显示:其肺间质毛玻璃样改变较半年前有明显改善。
(二)肺结核球治验
早在60年代初,邵师开始摸索对西药产生抗药性或有药物反应的肺结核病例运用中医治疗,他使用清肺泻火法使部分病人除症状改善外,痰菌也转了阴性。但对于那些痰多、痰黄、病灶纤维化较多患者,效果却不佳,按照西医理论,这些病人因肺部病变造成的大量纤维增殖和干酪样坏死,病变局部淋巴血管破坏和瘀阻,从而造成病变不易愈合而疗效不高。为此邵师在原有的清肺泻火基础上大胆加入活血化瘀法治疗许多难治性肺结合,提高了疗效。一些常咯血的病人用了活血药后反而血止了,有的病人不仅痰菌转阴,多年的空洞也闭合了。曾治一蔡姓男患者,因咳嗽、痰血、易患感冒而就诊。胸片见右上有4cm×4cm结核球,曾用西药抗药,因药物反应而中止,西医考虑肺病应予以手术切除。患者要求试服中药,即予黄芩、百部、丹参、功劳叶等组方煎服,每日1剂。1年后复查胸片,病灶未缩小,但咳嗽明显好转,咳血消失,不再经常感冒。仍以上方加减,继服1年,复查胸片见病灶缩小至2.4cm×2.4cm。随访10年,病情稳定。
(三)顽固性气胸(多发性)治验
一般而言突发性气胸起病较急,来势较猛,而且都在剧烈的运动或其它诱因下突然发作,初起多属实证。而气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来势缓慢,有时在无任何诱因下发病则往往因肺气虚损,以致肺性胸泡薄弱,容易破裂,肺气不能肃降,气促而喘,反复发作后常成气阴二虚。
病例:患者柳×,男性,17岁,学生。住院号71756。于1985.9.24因胸闷、气急伴肢体乏力,自汗盗汗,大便干结。肺部检查发现左下肺呼吸音明显降低,X线胸片检查:左侧自发性气胸,肺压缩约25%~30%左右,伴左下积液而入院。同年6月份以来,左侧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而且发作频繁,短则半月,长则一月,发作时以胸闷气促为主,三月中抽气8次,作左侧胸腔封闭引流术数次,因不愿手术,休学在家疗养。经人介绍来我院服中药治疗。邵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多次气胸发作,结合脉细小无力,舌苔薄白,舌质偏红等,辨证属肺气亏损,肺阴不足。审证求因,故以补气养阴着手,处方如下:黄芪30g 黄精12g 孩儿参12g 玄参12g 白术18g 丹参9g 五味子4.5g 平地木15g 功劳叶15g 桑寄生9g。每日一剂,服药一周,胸闷,气急明显好转,大便通畅,胸透复查左肺基本复张,左下积液吸收,继服上药,随症加减。月后患者又感胸闷,胸透示左侧气胸复发,继续上方,加重黄芪量18g 莪术12g 丹参12g,胸全片复查,情况良好,以后门诊随访中,随症加减,邵师在养阴基础上加入补肾纳气的狗脊、补骨脂、杜仲等药后,体重增加,全身情况良好,恢复上课,随访数年左侧气胸未再复发。根据“虚则补之”这个理论,采用益气养阴法,方中大剂量黄芪及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明显增高血清IgG。配合黄精、太子参、玄参、五味子补肾润肺之品滋补而不腻。至于多次发作病例必要时加入丹参,活血生血;莪术健脾通络,往往可以提高效果。邵师认为肺为上焦,比较娇嫩,易伤肺阴,所以在气胸吸收后,还需服用些中药如生脉饮、玉屏风散,补益元气,养阴敛肺,有利于疾病痊愈、肺泡的修复,巩固疗效,减少气胸的复发。
(四)机化性肺炎的验案
田××,男性,50岁,干部。1971年初因发热,胸痛,咳嗽,时带痰血而就诊。X线检查发现左中近肺门处有一个团块状阴影,经一般抗炎处理,阴影无变化,乃疑为肺结核病,用过链霉素100余g,对氨基水杨酸钠及异菸肼等治疗近2年。1972年底肺片复查,左中块状阴影依旧存在。后经上级医疗单位会诊,进一步用肺部分层摄片及碘油支气管造影术等检查,诊断为机化性肺炎,需作手术切除。患者有顾虑,乃于1973年7月要求中药治疗。来诊时病人体质一般,伴有咳嗽、痰血、胸痛、胸闷等症,纳食尚可,脉象小滑,苔薄黄腻,舌质红少津。因患者家住沪郊金山县,交通不便,邵老用自拟的治疗肺结核有效中成药“芩部丹”(黄芩、百部、丹参)及“三草片”(鹿衔草、鱼腥草、夏枯草)带回交替作用。服药一年后,诸症见改善。胸片复查左中块状阴影大小如前,粗阴影密度已变淡解疏,继续用上二方,三年后左中块状阴影基本吸收消散,仅留少纤维条状阴影。1980年停药随访十余年情况良好。
按:本例以久咳、痰血、胸痛胸闷、舌红苔黄为见症,证属痰热伤肺、阴液耗损。所用中成药所以见效,是因为其方剂配伍:黄芩、百部清热润肺;鱼腥草为民间治肺痈验方,能够化痰排脓;鹿衔草、大丹参活血止血,祛痰生新:夏枯草除清热解毒外,尚能软坚散结,用于肺结核的“芩部丹”和“三草片”辨证确切同样可以治机化性肺炎,体现了中医“异现同治”治则的优越性。
(五)肿瘤型肺门淋巴结核验案
竺××,男性,39岁,干部。1970年4月来我院门诊就诊。1969年7月,患者因低热、消瘦、纳减、盗汗等症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胸透及拍片,发现二侧肺门阴影增宽,呈团块状。侧位片显示肺门处有一卵圆形巨大块状物(4.5cm×6.5cm)。阴影致密。曾诊为“纵膈肿瘤”,经化疗,放射等治疗,病灶未见缩小。同年8月,右上锁骨下发现1cm-2cm肿大的淋巴结,乃作活体检查,病理报告为淋巴结核。用链霉素、异菸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合并治疗,半年后肺门阴影依旧存在,乃转我院肺科中医治疗。当时患者主诉胸痛、咳呛、消瘦。即停用链霉素及对氨基水杨酸钠,维持异菸肼口服,并加用我院治疗淋巴结核的验方小金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2月后胸痛、咳呛等症稍有改善,但胸片复查未见好转。继服小金片3月,复查胸片,2上肺门横径为7.0cm,侧位片显示卵圆形阴影大部分吸收消散,乃于同年10月停药(共服小金片6月),恢复工作。12月胸部正、侧位片复查:二上肺门横径6.0cm,已恢复正常;侧位片肺门肿块已完全消失连续随访11年,于1981年6月随访胸片示:二肺野及肺门阴影均呈正常X线相,病情未见复发,并一直正常工作。
按:1.本例虽维持应用异菸肼口服,但开始就合并应用三种抗痨药物达6月之久,未见疗效,而改用小金片5月后,肿块即完全消失,说明小金片对淋巴结核是有显著功效的。2.本方组成药物中,有几味是有毒性的,如马钱子等。但如果配伍确切,用量适中,炮制得法,如本例虽用药半年之久,亦未见副作用。
(六)结核性脓气胸治验
结核性脓气胸是比较难治的疾病,往往伴有支气管胸膜瘘的形成,病情缠绵,外科手术也不易根治。我们应用祖国医学清热解毒等发攻其邪,以益气托脓等法扶其正,兹报道如下:
病例汪××,男,54岁。门诊号:80-19381。肺结核病史40年,左上空洞形成,先后经卫生营养疗法及2次人工气胸术共6年,以后又服异菸肼等治疗,空洞愈合。1980年1月起,长期发热,痰多稠黄,兼带脓性,胸片检查发现左侧脓胸伴左上液平存在,经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及链霉素注射乏效;又经利福平、乙胺丁醇及卡那霉素等治疗,发热未退,乃停用西药,胸片显示脓气胸同前。
1980年5月29日来我院中医治疗,主诉日晡潮热,体温38℃左右,黄痰多,胸闷不畅,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脉滑,舌质红剥少津。胸片显示左侧胸膜广泛增厚粘连、左上液平存在。拟清肺育阴,宽胸化痰法治之:
鹿衔草、鱼腥草、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功劳叶、平地木各30g,玄参、全瓜蒌、广郁金、川楝子各9g。
药后身热未清,易汗,仍宗前方去川楝子,加沙参、青蒿、地骨皮各12g,糯稻根60g煎汤代水。上方加减连服一月,6月25日复诊,午后低热稍减,但仍有37.7℃~38℃左右,少气,动则喘促,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脉来濡细。呈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之象。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光凭攻邪不能奏效,必须加入益气和中之剂,攻补兼施:
黄芪9g 炙甘草4.5g 鹿衔草30g 半枝莲30g 蚤休9g 白花蛇舌草30g 连翘9g 鱼腥草30g 青蒿9g 银柴胡4.5g 秦艽9g 牡蛎30g 野荞麦根3g。7帖。
药后二周,低热已减,最高在37.5℃左右,易汗,眠少,前方佐以孩儿参9g,大枣5只,淮小麦30g 脱力草15g。以后在上方基础上,根据辨证,稍有加减,连服两月,咳痰均减,潮热明显好转,同年8月胸片复查,左上脓腔阴影明显吸收好转,液平消失。治后1年随访,情况良好。
体会 结核性脓气胸,根据其不同的临床阶段,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急性发作时类属中医的肺痈病,慢性阶段又近似于肺痿症。《金匮要略》把肺痿、肺痈等归纳在一起介绍,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原文说:“肺痈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实际上已是对这类疾病两个阶段的描述。
本病例除痰多黄稠等症外,潮热经久不退,因此首选清热消痈的鱼腥草、鹿衔草与夏枯草。此三药是“三草片”的组成内容,我们用来治疗肺热痰多,空洞形成的肺结核患者。同样考虑到本例脓腔较大,病情远较空洞复杂,因此配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等加强其解毒排脓的作用。
此外,值得提一下的是,邵老重用野荞麦根除清热解毒的作用外,尚有活血散瘀之功,于本病有一定疗效。
本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病程长,易导致体质亏损。如何调理其整体,托脓排毒,不失时机地运用攻法和补法相辅相成,对这些难治性疾病是很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