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邵长荣>论文
 
中医名医大全



 邵长荣 >

论文

 

1000例肺结核的中西医辨证

出处:上海中医学院科研论文汇编 1960年3期1页

 

中医药治疗对抗痨药物产生耐药性后的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年9期4~8页

摘要:祖国医学对肺结核的发病、病机和治疗等有一定的认识。我们根据中医治疗肺痨的经验,曾采用清肺泻火、配合扶正法治疗肺结核23例,效果尚好。但这些病例的病灶新旧不等,轻重不一,有些病例还配合西药治疗。为了进一步观察疗效,除结合抑菌试验及动物实验性结核病研究外,选择长期应用西药而痰菌仍为阳性、具有耐药性的空洞型肺结核复治病例,进行了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观察。

结果表明:(1)长期应用抗痨药物后、痰菌检验仍为阳性、且具有耐药性的空洞型肺结核34例,经用清肺泻火、苦寒祛邪为主,佐以祛瘀通络、适当照顾扶正及对症治疗后,在1~3个疗程中,痰菌阴转者16例(47%),空洞缩小或不显者6例。临床症状改善以胸闷为最佳。(2)肺1号合剂在试管中抑菌试验及豚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观察,说明本合剂有中等度抑菌及治疗作用。(3)略述祖国医学对肺结核发病认识的发展,以及祛邪与扶正的治疗原则。在疗效考核方面,强调痰菌检验阴转的重要性。

 

中医中药治疗开放性空洞型肺结核93例疗效观察

出处:中国防痨杂志 1966年第7卷第1期27-29页

摘要:一年来我们以同样治疗方法又积累了一些病例,包括以前的34例共有93例(全部都是门诊病人)。兹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告于下。

治疗方法:以3个月为1疗程,复查胸片、血沉及痰,痰菌阴转标准一般为每隔3月浓缩2次、培养1次,结果均阴性者,作为阴转。

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例,一律停用西药。根据祖国医学“邪正兼顾”的治疗原则,用下列方法治疗:1.祛邪:以清肺泻火为主,重用百部黄芩,配以丹参,桃仁。2.扶正:养阴或益气,辨证应用,如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沙参,麦冬等。3.随症加减:咳剧:前胡,杏仁,海浮石,陈皮,半夏等。气急:苏子,桑白皮等。咯血:仙鹤草,茜草根,侧柏叶,藕节炭等。盗汗:玉屏风散加浮小麦,糯稻根,左牡蛎等。

由于本病为慢性病,病程较长,病情变化较少,所以一般病例或病情较稳定的患者,给服百部黄芩、丹参、桃仁4味做成的浓缩煎剂,每服20毫升,日服3次。

浓缩煎剂每日量60毫升,内含原药为:百部18g,黄芩9g,桃仁9g。

讨论:肺痨是传染病,治法要从“祛邪”入手;肺痨又是一个慢性病,久病多虚,或因原来体质虚弱,而招致结核的,则适当予以扶正补虚,这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扶正就是维护正气之虚,祛邪就是祛除病邪之实,而扶正又有助于祛邪,即所谓“扶正达邪”祛邪又有助于安正,即所谓“邪去正安”,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关系。

在临床实践的逐步摸索中,我们参考了《本草汇言》的百部汤,《理虚元鉴》的清金百部汤及百部清金汤,以及《本草纲目》的一味黄芩汤,重用百部黄芩、丹参、桃仁,清肺泻火,除蒸祛邪及杀虫祛瘀;对虚证较重病人,则配合养阴或益气之品,邪正兼顾。

上述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自觉症状有所改善。但多数患者的咳嗽容易反复发作,尤其伤风感冒季节,这可能与本文病例多属慢性纤维空洞型病灶有关。症状改善中以胸痛,胸闷,盗汗,潮热见效甚为显著,胸痛,胸闷的改善,对方内有祛瘀通络药物有一定关系;至于盗汗,潮热的消退,应归功于清肺泻火除蒸祛邪,而使结核的中毒症状得到控制。

肺结核疗效的考核指标,除自觉症状外,很重要的是客观的指标如X线胸片、痰菌、血沉及体重等等。但从本文病例来说,X线胸片上病灶改变不大,这是意料中的事,因本文病例多数为长期用过抗痨药而持续排菌的顽固性空洞型患者,病灶多呈纤维化,空洞多为厚壁空洞,病灶已属不可逆性,相反向播散或恶化的机会则比较多,本文93例有2例恶化。我们以痰菌阴转为疗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本文93例均为痰阳性的患者。对这种病例,如能达到症状改善,痰菌阴转,已是最好的效果了。

本文93例,在3个月到1年半内,痰菌阴转者44例,占阴转率47.3%,与1964年底总结的34例痰菌阴转率47%很接近,从34例到93例,病例数扩大了,阴转率保持相似水平,初步体现了疗效的稳定性。

 

养阴法治疗阴虚型肺结核及其对细胞免疫的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年2期19~20页

摘要:我们在以清肺泻火法为主治疗肺结核病的基础上,同徐汇、卢湾、黄浦等区结防所的同志协作,有意识地选择一批中医辨证有显着阴虚症候群的肺结核病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兹将资料完整的24例报导如下。

治疗方法:病例选择以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眩晕、潮热、升火、盗汗等为主,至少有三个以上的主症,再结合脉搏、舌苔,符合阴虚标准者填写专题表格,经各项检查后,给服中药协定处方,同时停服西药。

肺阴虚基本方:玄参9g,南沙参、北沙参各9g 麦冬9g 百部15g黄芩9g 丹参9g 夏枯草9g。

肺肾阴虚方:上方加黄精9g 首乌9g 女贞子9g。

兼气虚方:上方加黄芪(或党参)9g 白术9g 功劳叶18g。

日服1剂,水煎服用,服药3个月为一疗程。药后均无明显副作用。

讨论:肺结核俗称肺痨,中医辨证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往往虚实夹杂,寒热交叉。本病为慢性病,所谓“久病必虚”,临诊中阳虚、阴虚均有,以阴虚较多见。朱丹溪曾言:“痨瘵主乎阴虚”清·喻嘉言也认为“阴虚者十之八九”。早在1960年,我们曾对1000例肺结核病患者作了分析,从五脏虚辨证,阴虚病例占66%左右,经过中医辨证用药,临床症状均有显著的好转。本文病例也具体反映了这一点,但机体免疫情况有无改变?我们以淋转率作为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从结果来看,治疗后转化率有明显提高,P值<0.01,且转化率的提高以母细胞为主,说明转化作用较强。

再从肺结核主症潮热与盗汗来分析,治前潮热13例,治后11例消失,2例好转,其淋转率平均增加10.9%(61.8%~72.7%);而治前无潮热的11例,其淋转率基本无改变,仅增加0.8%(63.9%~64.7%。治前盗汗14例,治后有2例减轻,淋转率增加7.6%(64.4%~72%);而无盗汗的10例,治疗前后淋转率改变为4.5%(60.6%~65.1%),亦不显著。

 

肺结核阴虚证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6年1期43~44,28页

摘要:1980年我们观察了阴虚型肺结核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用阴虚型基本方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提高。两年后,我们又测试了浸润型肺结核病人的T淋巴细胞100例及B淋巴细胞50例。结果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低于正常值,呈虚证的更进一步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近年来,我们选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作为观察指标,分析肺结核病阴虚证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

讨论:肺结核病是一个慢性传染性疾病,体质虚弱和病邪入侵,是中西医共同认为的两个发病原因。体质虚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导致抗痨能力低下,免疫功能的减退和失调,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结核杆菌是属于胞内菌的范畴,其毒力与细菌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存活和增殖能力有关。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结核患者的病情和疗效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有关,而与体液免疫反应无关,病情重疗效差的无反应型患者几乎无抗结核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个体差异对结核杆菌的免疫效应和疾病表现可以有所不同。细胞侵入人体后,由巨噬细胞吞噬,经过处理提纯细菌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使其转化,增殖为致敏T淋巴细胞,遇到相应抗原时,即可释放多种免疫效应因子,来激活和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这是T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介导细胞毒性试验,能在体外直接检测效应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方法仅3小时短期培养,该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以直接杀伤为主,但也不能排除通过效应细胞分泌介质进行杀伤的可能性。我们在上海肿瘤研究所《简易短期细胞毒试验》的启示下,进行了上述方法的测定。本文56例浸润型肺结核,其杀伤率为32.1±8.2,显著低于正常值,这与我们过去所做过的肺结核病人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和严碧涯等测定的活性T淋巴细胞,总T淋巴细胞和吞噬百分率均低于正常值是相一致的。

阴虚型肺结核患者,其CMC平均为30.5±7.6,较正常值更为低下,治后阴虚症状好转,而杀伤率亦提高到35.6±7.2,我们以其中效果较好,而又能不同程度反映结核病中毒症状的盗汗和潮热为例分析对照CMC的变化情况,治前盗汗12例,治后11例有效,及CMC有一定提高(32.125±-35.76±6.5)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而潮热13例,治后12例有效,CMC也有提高(29.05±6.8-34.62±7.5,T=3.14,P<0.01)统计学有非常显著差异。

我们认为运用中医阴阳虚实的理论,调理其虚证,平衡其阴阳,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本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基本方中的沙参、麦冬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玄参除上述作用外,现合黄芩百部(黄芩百部、丹参原为芩部丹的组成方),夏枯草以加强清肺降火的作用。这对本病潮热升火,脉象细数者所谓阴虚兼有火旺的症候来说,更为确切。

 

肺气肿74例临床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年5期18-20页

摘要:(1)祖国医学对肺气肿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肺气肿分为代偿性、间质性、老年性及阻塞性等。本文资料以阻塞性者为主,一般发病缓慢,往往病变弥漫,常呈进行性发展;然本文病例有慢性喘咳史长达40年之久的,且多数有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由于久咳及喘促频作,导致肺内压增高,而引起肺泡过度膨胀破裂,且肺泡间微血管受挤及退化,肺部血管床减少,呼吸功能不足而出现气急、紫绀等缺氧症状。

根据其长久的咳嗽、气急、咯痰等主要症状,似可概括在祖国医学“咳喘”、“短气”、“咳逆上气”等范畴中,如有浮肿等情况,则又与《金匮要略》中所说的“支饮”相近似。

巢氏《诸病源候论·久咳逆上气候》说:“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久咳逆气。”指出了久咳而致气急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又说:“虚则邪乘于气逆奔上也,肺气虚极,邪则停心,时动时作,故发则气奔逆乘心,烦闷欲绝,少时乃定,定后复发,连滞经久也。”这更确切地写出了因久病体虚,病邪易侵,多见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肺气肿的病程很长;由于久咳伤肺,势必造成肺气不宣、肺阴亏损;肺金不足,引起肾水亦亏;况本病多属高龄患者(平均51岁),更易招致肾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气,重加痰浊的逗留;造成恶性循环,而呈进行性的发展。

临床所见,本病多以肺肾两虚为主,但患者平时痰浊素重,全身抵抗力减低者,尤与脾土不振有关。脾阳不足,则不能及时运化津液,温化痰湿,进一步可导致水湿泛滥;又因土不生金,形成肺气更虚;子病及母,而肾阳更虚。所以在治疗中,除以肺肾为主外,有兼以实脾的必要。

(2)关于辨证分型问题

肺气肿发病缓慢,经过久长;“久病多虚”,故辨证中要特别重视其“虚”。一般在无外感、感染及其它并发症情况下,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气、呼气延长、声怯、乏力、虚弱等“肾气不纳”的症状,这是肺气肿的基本类型。但临床所见属单纯“肾气不纳”的例子并不很多(74例中占14例),我们认为正气不足者,易受外邪侵袭,故容易得感冒;本文病例“兼感外邪”者有13例,且较素来健康而得外感的患者,其病情重而经过长。本病患者,又多见排痰不易,痰液积滞,表现为“上盛下虚”之症,“上盛下虚”型,根据其兼症不同又分为痰湿、痰热2个亚型;痰湿型的主要表现为:在下虚的基础上,有痰盛胸痞、气逆喘鸣、纳呆倦怠等症状,本型比较常见(74例中占31例)。痰热型的病机主要为痰热恋肺,招致肺部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痰稠壅肺、胸痛发热、喘不得卧等症,近似“肺胀”症候,本文病例较少(仅3例)。

肺气肿患者因肺内压增高,右心负担加重,常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甚致以心力衰竭而急诊入院的不在少数。本文病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有23例,心力衰竭的有7例,临床见症为咳逆、心悸、气上冲胸、端坐呼吸、下肢浮肿等属“阳虚水逆型”,与《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症状很相似。巢氏《诸病源候论·水肿咳逆上气候》说:“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流散不已,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与现代医学所说:肺郁血、全身水肿之病理机制及喘咳之由来相符。

肺气肿病人的脉象以弦滑及小弦滑为多见,其次为沉濡及细弱等虚脉。小沉濡及细脉弱均表示正虚,弦滑是痰浊重,反映了肺气肿病人正气不足、痰浊逗留。带数的脉象除表示肺气肿病人因呼吸功能障碍,增加心率以代偿外,与外感及继发感染亦有一定关系。至于少数(3例)结代脉,则主要发生在兼心脏病的患者。

舌苔方面,一般以腻苔为多见,白腻较黄腻多,尤以根腻为显著,当与痰湿有关。舌质以质紫及质红为多见,舌质紫与缺氧有关,同时肺气肿病人因呼吸代偿的需要,血红蛋白一般偏高,本文病例亦然,有高达18g之多者,是否与舌质紫、红有关,因记录不全,未能肯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对治疗及治后观察的体会

肺气肿病人体质素亏,痰湿又重,兼感外邪时,发表药温散或寒凉太过,均非所宜。在痰热喘满患者,泻肺药宜适当掌握。

再从类型来观察气急改善情况,无效例以肾气不纳为多(5例中有3例),这说明治本的艰巨性;治标中以兼感外邪型见效最佳,其它二型次之,风寒外袭,病尚在表,而“上盛下虚”或“水湿泛滥”诸型,病情当更进一层,疗效不够满意。

在脉象改变方面,治疗前后相比,数脉显见减少,由30例减为11例;而相对地弦滑及沉濡等虚脉增多;数脉的减少,与气急改善及兼症除去有关;弦滑及沉濡等虚脉的相对增多,正反映了肺气肿的一般基本脉象。

 

以中医补肾法及保肺功为主治疗阻塞性肺气肿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1966年3期188~189页

摘要:我们以中医补肾法及保肺功(中医气功,参合现代医学的呼吸操)为主,来治疗阻塞性肺气肿,兹将治疗三个月以上资料完整者30例的结果,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

接受中医及保肺功治疗病例,均排除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原则如下。

一、辨证用药:

1.治标:短期应用,一般在1~2周左右,痰湿重者以治降气化痰或健脾燥湿之剂;痰热重者治以清肺化痰;兼外感者治以宣肺达邪等法。

2.治本:以补肾法为主,一般应用3~6个月左右。1)偏肾阴虚者,症见气逆喘息,耳鸣目眩,心悸少寐或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腰酸遗精等,脉细弦滑或弦细,舌质红见剥。治以保肺1号片(首乌、女贞子、龟版、熟地、桑椹子、当归陈皮等制成)。2)偏肾阳虚者,症见动则气急,怯寒,夜尿频而清长,面色苍白无神,脉沉细或濡细,舌质淡胖或青紫。治以保肺2号片(熟地、五味子、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蛇床子、大茴香)。3)肾阴阳两虚者,兼见上述二者主证者,治以保肺3号和(补骨脂,胡桃肉,菟丝子,杜仲,川续断,熟地,复盆子,当归甘草)。

二、保肺功:病人入院后,经过各项检查及初步处理后,即由专职护理人员教功带功,每日二次。每一周学会准备功(第1~3节)锻炼腹式呼吸,配合吐纳练功,为今后各节主功打下基础;第二周开始教练主功(第4~9节),每天教一节,全程二周教完。第10节为结束功,其中各小节内容可穿插在各节主功之后附教。

以后每日早晚各练功1次,教练人员在旁领功,并及时纠正姿势。

讨论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肺气肿病名,但依据患者均有长久咳嗽的历史,以及它的主要特征为动则气急,甚则不动亦喘,似属中医“虚喘”范围。前人所说“咳喘”“短气”“咳逆上气”中,也往往包括本病在内。

肺气肿发病缓慢,病程缠绵,势必“久咳多虚”。正虚又易感受外邪,不少病人往往虚实并见。在邪实方面,则以肺气不宣,痰浊逗留,痰热互阻等较为多见。在正虚方面,则以肾虚为主,其病机为肾气不纳,也有少数病人兼见中虚气弱,我们在治疗上也适当予以照顾。前人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这一论断,极有参考意义。

本病的治疗,当咳嗽、咳痰等症适当控制后,治疗则往往着重在治虚培本方面,其中补肾法为最基本常法。

肺气肿时治肺补肾,固然可以减轻症状,增强体质,但无论中西医治疗,对这种组织衰退性疾病来说,究竟还是迂迥徐缓。要使病人呼吸状态迅速有所回升,早日恢复劳动能力,不使病情进入完全不可逆的地步,一般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呼吸能力的锻炼,特别是膈肌运动的锻炼(膈肌为主要的呼吸肌,占整个呼吸量的3/4)。

我们除了用中医补肾法作为基本治疗外,特以中医气功参合现代医学的呼吸操,动静结合,整理出一套操练方法,把练意志、练吐纳和手足躯体的体操活动配合起来,使呼吸运动深、长、细、匀,中医气功着重练丹田吐纳,其中包括着锻炼腹式呼吸,在肺气肿的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经上述治法处理后,病人气急症状有很大改善,一般病例在1-2个月后见效。治疗前Ⅳ级气急者有13例,治疗后减为1例(该例X线胸片示纤维条纹阴影较广泛、横膈粘连,.对疗效有影响),且多数病例减为I级和不气急的范围。膈肌活动度左右两侧都有非常显著的改善,膈活动上下1厘米,可有270~350ml空气出入,这对气急病人呼吸生理的调整,有很大帮助。杨氏、汪氏等亦有类似报告。此外,肺功能复查中,亦有一定改进。今后拟加强随访,争取病人主动合作,坚持练功,及时服药,防止感染及伤风感冒,生活规律。总之,以上结果说明,中医补肾法及保肺功不失为一个防治肺气肿的有效方法。

 

温阳化饮法治疗阻塞性肿气肿

出处:中医杂志 1985年11期33~34页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痰液中SIgA的研究,已有散在报道,但对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痰液SIgA则介绍不多,尤其是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更属少见。我们选择中医辨证属阳虚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22例,用温阳化饮糖浆治疗,以观察治疗前后痰液SIgA的改变情况。

痰液SIgA检查结果:治前平均877.30微克/ml,治后平均821.27微g/ml,治疗后降低56.03±92.6微克/ml(P>0.05)。

讨论

阻塞性肺气肿以其久咳喘促等证候群的表现,在祖国医学中往往概括在“咳喘”、“短气”、“咳逆上气”等范畴中,笔者已有论述。因本病有较长的病史,久病必虚,在临床上以阳虚为多见,其虚象 肺、脾、肾三脏为主。患者体质虚损,导致抗病能力低下,其主要病机是“阳虚饮停”,患者肺气不宣,脾阳不振,肾阳亏耗,不能运化水湿痰饮,蒸化水气。而且,本文病例大多系老年患者,平均年龄达61岁,阳气渐衰,尤易痰饮积聚。

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在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一般是减退的,温补法可以提高其水平。但是,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更有其重要意义。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是呼吸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由呼吸道上皮细胞所分泌,具有凝集颗粒抗原,中和病毒,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而局部SIgA水平的下降,则往往招致感染的结果。

至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人,其痰液SIgA的改变如何,各说不一。我们用温阳化饮糖浆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好转。从痰液SIgA动态观察来看,不同年龄组差别不大,是否与本组病例一般多偏于高年有关。但从病程来看,病程在16年以下的12例,治后SIgA的平均值明显降低,考虑是因为病程在16年以下者,病史相对较短,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破坏尚轻,当肺气肿发病时,IgA分泌增多,温肺化饮糖浆治疗后,咳、痰、喘等症改善后,其SIgA也相应下降。同时,从痰认SIgA与病情的关系来看,也反应了这个情况,起病较急,症状较多的一组,其治前SIgA有所增加,治后下降。相反,治前发病较缓,症状较少的一组,其治疗前后改变就不明显。关于病程在16年以上的病例,其痰液SIgA治后有明显增加,考虑是与随着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程的延长,反复感染使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损伤较多,以及鳞状上皮化生, “分泌片”生成遭受部分或全部破坏,致使SIgA减少有关,应用温阳化饮糖浆治疗后,可能对支气管粘膜起到一定的修复和保护作用,有利于促进IgA的分泌,这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阻塞性肺气肿培补肺肾后α1抗胰蛋白酶及纤维结合蛋白的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 1990年2期39~41页

摘要:α1抗胰蛋白酶(简称α1AT)及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简称FN)系高分子糖蛋白。不少学者认为α1AT的缺乏与肺气肿的发病机理有密切关系,而FN的降低并可导致机体抗病能力的损害。本文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8例中医治疗前后上述二项指标变化的观察,探讨和分析培补肺肾后在阻塞性肺气肿方面的有关机理。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治疗结果:观察组48例中, 获临床控制2例,显效15例,好转2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8%,显效以上率为35.4%;对照组20例中,获临床控制1例,显效4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和显效以上率85%和25%。两组相比较,其临床主症的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往往反复发作,久咳久喘,为造成肺内压增高而导致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理。本文68例,平均有慢性咳喘史15年左右,久病必虚,健脾补肾为本病扶正治本的一个大法。

鉴于患者往往因体质虚弱,经常容易引起感冒及肺部继发感染,因此,我们在拟定协定处方三参养肺汤中,除孩儿参、玄参、沙参、黄芪补益肺气,滋养肺阴外,配以黄芩地龙清热解痉,款冬花、车前草、海蛤壳等止咳化痰,胡颓叶更是平喘补肺兼效的一味中草药;三桑肾气汤中除桑椹子、桑寄生、五味子及黄精,补骨脂补肾平肝外,佐以桑白皮、鹅管石、老苏梗泻肺通气,平地木、昆布等豁化老痰,攻补兼施。

用补益肺肾方药后,观察组的治后情况,以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和显效以上率分析均高于对照组。所以笔者等认为在平喘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上,加入培补肺肾等方药,对有较长病程经过的患者来说是可取的,尤其对容易反复发作或易感冒者更为确切。

分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α1AT变化结果表明,治后的平均增加值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补益肺肾法治疗肺气肿不仅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而α1AT的提高亦与症状改善相呼应。

早在1963年及1965年,瑞典化学家Laurell及Eriksson已经发现α1AT缺乏与肺气肿有一定关系。不少学者认为分叶核粒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在完成其防御作用时,可释放蛋白溶解酶而损伤肺组织,而血清中另有一种酶抑制物,尤其是α1AT能抑制蛋白溶解酶,使二者保持平衡,这是防止肺气肿发生的决定因素。当然,肺气肿的病理、生理甚为复杂,涉及的因素也很多,而三参养肺汤及三桑肾气汤对肺气肿的防治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FN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和血浆中,由纤维母细胞和血管上皮细胞所产生,因其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活力有密切的关系,是维持机体完整和防御功能的重要物质。FN降低与感染有关,感染控制后可回升,其水平严重降低则可能提示预后较差。本文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影响FN的升降有关因素很多,诸凡病程的长短、感染的程度以及病情的轻重,有无并发症等均有一定关系。

 

宣肺利水治疗伴有浮肿的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的动态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 1988年4期33~34页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常因呼吸困难,气道阻力增加,久则右心负担加重,静脉回流不畅,往往出现浮肿,尤以午后下肢肿、晨起眼皮肿胀为明显,中医称为“喘肿”.我们在专科门诊中,对此类患者除治以宣肺平喘辨证用药外,还重用健脾利水消肿之剂,收到良好效果,并进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动态观察,现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经辨证往往以肺气不宣、脾肾亏损为其主要病机,在临床上出现了痰浊阻滞、水湿逗留的症状,治疗方法除宣肺平喘纳肾外,重用健脾利水之剂。

基本方:炙麻黄4.5~9g 川桂枝4.5~6g 大白芍18g 嫩射干12g 北细辛4.5g 炙款冬12g 巴戟天9g 补骨脂9g 云茯苓15g 陈葫芦30g 木防己12g 车前草15~30g。畏寒甚者加附子9g;热重者去桂枝细辛,加黄芩12g 鲜芦根30g;顽痰不畅者加海浮石18g 平地木18g;高血压者去麻黄 巴戟天,加黄荆子9g 杜仲9g。每日一剂,水煎服。疗程一个月。

服用上述处方时,除个别患者于发生继发感染时加用有关抗生素外,一般均停用西药。

讨论

气喘而兼浮肿者与祖国医学有关书籍记载的“喘肿”较为相似,久咳伤肺,肺气闭塞,失于肃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上则为喘,下则为肿,说明其喘、肿病机的一元性。

这类病人往往伴有痰声漉漉、懒言少气等症候,脉象小滑或弦滑,舌苔白腻,尤以根腻为多见。所以除望诊所见的下肢、眼皮浮肿外,还出现肺部水湿滞留的见证。因此,我们在宣肺平喘外重用利水之剂,治疗后其咳、痰、喘、肿四个主症有明显好转,而且无一例产生副反应。从基本方中可以看出:陈葫芦、茯苓防己、车前草四味,具有健脾消肿、利尿散结之功,消肿利水而不伤正气,临床证实确有良好的消肿效果。

阻塞性肺气肿伴有浮肿者,除通气功能减退外,往往也有换气功能的障碍。从本组测定结果看,患者已属重度肺气肿。

本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治疗后均无显著性改善,可能与治疗时间较短有关,但从临床症状的改善,尤其是气急和水肿的消退,可能与换气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联系。

A-aDO2是测定肺泡与动脉血氧分压的梯度,可以作为综合性反映肺内气体交换效率的一项指标,A-aDO2增大说明肺的氧合机能降低,尤其对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本文病例治疗前A-aDO2的增加是多因素的,但联系“喘肿”的情况看来,肺间质水肿的形成除解剖分流因素外,势必影响VA/Q分布不均 中医宣肺利水法治疗后,随着下肢和眼面浮肿的消除,静脉回流受阻现象改善,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本组病例治疗后PaO2有所提高,尤其是A- aDO2降低非常显著(P<0.01),肺部水饮也必相应减退,与祖国医学“肺野清轻,肺气宣通”则气道流畅,咳、痰、喘症改善的认识是一致的。

 

支气管哮喘50例临床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年11期13~16页

摘要:支气管哮喘至今还是难于防治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之一。现将我院二年来的住院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的50例分析如下:

讨论

(1)关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见于中医书籍的喘急、气喘、喘咳、咳逆、喘逆、哮喘、哮吼以及上气、短气等门类中。《内经》中论及喘,咳之证者很多,《金匮》更有咳嗽上气篇专论;后世则多把“哮”与“喘”分论,“哮”是指呼吸时候间有痰鸣声为主,“喘”则专指呼吸急促。也就是把《金匮》所说“咳而上气”为喘,“喉中水鸡声”为“哮”,故中医书中所说的哮喘,事实上是包含了一种气急而伴有哮鸣音的症候群,它除了包括现代医学所谓支气管哮喘外,泛指一切能引起“哮喘症”的疾病、如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肾性哮喘及心性哮喘等,也概括了肺组织大面积损坏性疾病,以致肺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呼吸困难等。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甚为复杂,现代医学归之为过敏因素及神经体液学说等 。祖国医学多主张先天的禀赋体质,以及七情六欲所伤、饮食失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在饮食失节致病方面,以描述“哮”症的较多,如醋哮、酒哮、盐哮、糖哮等,《赤水玄珠》及《沈氏尊生书》等均有论及。至于病机方面,一般认为以肺肾二脏为主。巢氏《诸病源候论》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具体说明了因支气管痉挛(肺管不利)而引起呼吸道不通畅(气道涩)的呼吸困难。祖国医学理论中,按五行而论,肺与肾为母子关系;肺为气主,肾为气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支气管哮喘症久病之后,以致肺气虚而“金不生水”,损及肾的机能,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临床上往往见到在屡发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常伴有肺气肿甚至导致肺性心脏病的并发症。本文病例中有合并肺气肿者10例,亦或多或少具有近似“肾不纳气”之证,在治疗中亦往往要照顾到肾虚方面。叶天士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确是对本病纲领性的概括。

(2)关于辨证及其类型问题:祖国医学对“哮喘”的分类法很多,有以阴阳分,有主张寒热分,也有以五脏分为肺喘、脾喘及肾喘的,也有以六淫分为火喘、湿喘、暑喘、 痰喘、风寒外束喘等;这可能是各家对疾病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因而各有偏重。但各种分类均有其优缺点,要找出完整的分类,确也很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把疾病来归纳分类,目的是为临床诊治更好地服务,要易于掌握,所以必须删繁就简,但又必须照顾全面,具有代表性。本着这样精神,我们觉得张景岳所论哮喘,很为实用;张氏说:“气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张氏又把实喘分为寒热二种,概括为风寒及火邪,并对虚喘亦作进一步分析。本文所述的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际病例的症状、脉、苔等临床情况,参考张氏分类法,分为“发作期”与“不发作期”二大类;在发作期中,以虚实为纲,实喘中又分为偏寒、偏热,虚喘中又分为偏阴虚、偏气虚。对不发作期,则主要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及一般表现的症状,分为虚证与无虚证,虚证中也分偏阴、偏阳。

在临床所见,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往往不很单纯,有时寒热虚实相互交织,或虚中挟实,或寒热交往,或阴阳二虚互见,造成辨证分类中的困难;故分类不能太细琐复杂。我们根据其主症表现,权衡轻重,而作出“偏寒、偏热、偏阴、偏阳”等分类方法,主要在便于指导临床实践及总结经验。

本文所报导的50例中,入院时发作的33例,以偏寒喘为最多,占15例,偏热喘4例;虚喘中以偏气虚的略多,占9例,偏阴虚占5例。在不发作期的17例中,体质情况属虚证的13例,其中偏阳虚的6例,偏阴虚的7例,没有虚证表现的也有4例,此4例为入院作进一步检查及割治疗法的病例,一般为病程较短,年龄尚轻的患者,在发作缓解后尚无虚象出现。

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症状、脉象和舌苔方面,在发作的33例中,以气急及咳嗽为最多,各占33例(为100%),所以不少中医书籍中把喘咳放在一起讨论,也有其一定依据。咯痰方面,在发作时往往咯痰量少或不爽(有咯痰症状的28例中,21例是如此),但在缓解初期,则常因支气管痉挛解除而咯出多量痰液。此外胸痛为多见,各占23例及7例。

脉象方面,发作期33例有记载的31例,其中以浮滑数为最多,除2例细数脉外,其余均呈弦、滑或带数,但在不发作期的15例中,脉浮滑数者仅1 例,可见浮滑数脉在发作与否上有一定联系。在不发作期中,其脉象以弦滑为主;弦与滑均主痰饮,尤其在病期较长而有并发症的患者较为多见,这可能与久病体虚、痰饮不能及时运化有关,说明了不发作时要注意“扶正”的重要性。

在舌苔方面,白苔较黄苔为多见。45例中白苔占39例,白苔中薄白苔最多,白腻苔次之,厚而白腻苔者最少,这可能是本文病例以单纯性支气管哮喘为主有关;在临床上,我们的印象是: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严重的患者,其舌苔以白而厚腻者为常见。

(3)治疗原则及其疗效的探讨:

根据病人的体质、症状、年龄、性别、病期的长短以及不同的地区、条件而予以不同的治法,这是对任何疾病治疗的通则,但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有一定的规律。本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朱丹溪认为:“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我们根据“实喘在肺、宜清宜破、虚喘在肾、治宜补肾”的原则,制定了治疗原则。支气管哮喘是长期慢性疾病,“病久必虚”这个概念,在本病的情况体会起来倍觉深刻;所以在表散、攻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扶正;而且,正因为“正虚,”痰饮等不能及时运化,易致痰浊停留,故在不发作时病人的脉象亦多带弦带滑。我们很赞同曹惕寅老大夫治哮喘的三句话“表防伤正,攻防伤气,补防碍痰”,这确是经验之谈。

在疗效观察方面,33例发作期患者中,先后在1~31天内缓解,平均缓解日期7天;虽然,支气管哮喘有其自然缓解的可能性,但本组病例有1/3以上在1~3 天内缓解,且33例中包括了治前呈持续性发作的病例,所以疗效是肯定的。但是,本病除有自然缓解的特性外,尚有其反复发作及季节的周期性,本文资料随访期较短,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从缓解日期与类型看来,实喘中偏寒类,其缓解日期要比热喘为早,为3.7:7.4,且3/5病例在1~3 天内缓解,这是否与寒症尚在表在肺、而热症已入里入胃有关?过去,我们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经验:大凡支气管哮喘属寒喘的、而符合小青龙汤症的,效果较著。

在虚喘方面,偏阳虚的要比偏阴虚的缓解日期显著为快,为6.6:12.3;且偏阴虚的4/5病例,其缓解日期在8天以上。我们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概念:对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肺结核等)在治疗过程中,其偏阳虚的要比偏阴虚的容易见效、本文资料,也具体证实了这个情况。

小结

(1)报告本院住院支气管哮喘50例的临床资料。对发作期的33例,按临床症状、脉象、舌苔等分为虚实二型,实喘中又分偏热、偏寒,虚喘中又偏气虚、偏阴虚。实喘19例,其中偏寒15例,偏热4例,虚喘14例,其中偏气虚9例,偏阴虚5例。不发作期的17例中,属虚证的13例,没有虚证表现的4例。

(2)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治疗法则及应用主方,并分析治后观察及疗效。发作期的33例中,平均缓解日期为7天,有13例在1~3 天内缓解。并提出缓解后症状、脉、苔等的变化。

(3)讨论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扼要列举文献作为引证,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在祖国医学上对本病的分类方面,主张应以临床实用为主,分类不可过繁,但又须全面照顾而具有代表性。

(4)讨论了治后的疗效观察。在近期疗效上,以缓解日期及症状改善为主要依据,并对疗效及类型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

 

镇平片对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疗效观察

出处:中医杂志 1966年4期15 - 16页

摘要:支气管哮喘在广大农村发病率较高,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但如何及时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对减轻病人痛苦,预防并发症及肺气肿的产生,可有很大帮助。我们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发现镇平片对本病有一定控制症状的作用,体会如下:

1.镇平片是一种哮喘治标药,对哮喘发作有对症治疗的效果,但在哮喘治疗中,如何来考核该药对哮喘发作有控制作用,尤其在门诊病人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病人配了药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服?服药的时候哮喘发作程度怎么样?服药后多少时间感到好转?等等,隔了几天来复诊,往往讲不清楚,如果其间又同时服了些其它治喘药,再加上哮喘病本身就能自行缓解的特点,那就很难肯定该药的疗效。

我们估计到这些因素,因此,进行了一些设计,选择均是一次持续发作较长的病例(本文40例,最短3小时,最长已持续发作35天)作为观察对象,立即服药,并且在服药后一小时内复查,复查内容除主诉外,并配合客观指标(听诊及简单的肺功能),然后作出了即期疗效依据,是比较全面的考核方法。

考核哮喘的疗效,要尽可能全面,但哮喘病人在发作的时候,气已很急,不能胜任更多的检查负担,如其它各种肺功能项目的测验等,我们认为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及中期流速,是比较行之有效而省力的办法,操作简便,用一个筒单肺量计即可,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特别是中期流速它能在呼气困难的情况下,敏锐地反映气道阻力现象。

从上述考核资料看来,用镇平片能完全控制哮喘发作的占40%,有效率为80%,反映了一定的疗效。

2.镇平片由洋金花、远志甘草三味药组成,主药洋金花别名很多,又称曼陀罗花,风茄花等,性辛温,功能祛风湿,止哮喘,并能镇咳镇痛,过量易引起副交感神经的麻痹作用,文献上亦有因服用过量而中毒的报道。我们认为成人一次口服镇平片不超过三片(内含洋金花生药四厘二),副作用一般不大,另外,适当的配伍亦很重要,远志能安神散郁,化痰通气,甘草缓和畅中,减少洋金花的毒性作用,可以相得益彰。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补虚后气道反应性测验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年10期21-22页

摘要: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的特点,2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剂一个半月后,症状改善,气道反应性明显降低。说明补肾法对根治本病有良好作用。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年11期685~687页

摘要:治疗措施

支气管哮喘在急性发作时,当务之急是止喘问题,一般病史不长,发作程度尚轻的患者,常规的是给以氨茶碱及其复方制剂。病情较急,要求止喘快效,则往往采用氨茶碱针剂静脉注射或0.25~0.5g氨茶碱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静脉给药,切忌推进速度太快,否则易引起心悸、心律失常或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对氨茶碱过敏或心动过速的患者,可改用喘定,它是一种二羟丙基茶碱,优点为副作用较小,但效果也较弱。

对茶碱类药物耐药或失效的哮喘患者,进一步可选用交感神经受体兴奋剂,常用的为盐酸麻黄素,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邻氯异丙肾等,而羟甲异丁肾(舒喘灵)0.25~0.5%雾化吸入,每次200~400ug,止喘作用快,心悸等副作用小,常为优选之品。此外,双氯醇胺(NAB365)对β2受体兴奋作用有良好的选择性,解痉作用的持续时间亦较长为其优点。

中医治喘的方法与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尤当上述西药乏效时,可互相取长补短,根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分为:

一、寒喘:辨证要点为起病急骤,白沫稀痰,畏寒流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滑带数,治疗常以小青龙为主方;炙麻黄9g 川桂枝4.5g 大白芍15g 细辛4.5g 姜半夏9g 炙款冬12g 咽喉不利者加嫩射干12g,取麻黄射干汤之意。咽痒打嚏严重者加辛夷4.5g 苍耳子9g 往往可提高抗过敏及解痉作用。

王氏曾以小青龙汤及其主要组成药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发现其有松弛作用,并有抗组胺、乙酰胆碱等作用。其平喘作用。而且细辛、五味子和桂枝的组合煎液,其平喘作用较麻黄、半夏等为佳。另外,曲氏等发现细辛油有类似醋酸可的松样的作用,可抑制组胺及PGE2引起的组织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至于款冬花一味,笔者等已作过报道,它除了润肺止咳外,尚具平喘下气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减慢呼吸频率及加深呼吸幅度的功能。

治疗寒喘的单方验方很多,有些学者善用含砒制剂,著名的古方“紫金丹”即由砒石配伍明矾、豆豉等组成,俗称“砒矾丸”,每服5ú6粒,每日三次,儿童酌减。对有出血倾向,肝肿大及肝硬化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曼陀罗花做成烟卷吸入,有较好的即刻平喘作用。它是抗胆碱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类。笔者曾以曼陀罗花流浸膏1厘4,远志1分4,甘草1分做成“镇平片”,每服2~3片,药后半~1小时平喘有效率为80%。但有口干、皮肤潮红、目糊等副作用,要严格掌握剂量。

二、热喘:辨证要点为胸膈喘满,声高息粗,咯痰黄稠不畅,不恶寒而烦渴,或伴便秘尿赤,苔黄腻,舌质红,脉象弦滑带数。常用方为麻杏石甘汤加减。笔者曾在这二方的基础上,加入一味胡颓叶9~15g,胡颓叶又名蒲颓叶,性味酸平,治咳嗽上气,取其酸涩轻散收敛肺气之功。兼肺气虚者加入人参等分,名“清肺散”,有补益肺气之效,尤其对青少年患者,往往疗效更好。

用于热喘的单、验方不少,如地龙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姜春华老大夫善用单方蛞蝓以大贝粉作赋形药,做成绿豆大丸子,每服10丸,日3次,辅以牛黄解毒片,疗效一般尚可。

支气管哮喘因其个体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复发的频率以及有并发症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出现了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的情况,则需要温凉并用,或攻补兼施,辨证加减治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用中西药物后稍见减轻时,往往根据患者的体质,笔者喜用二个经验方:

1.三参养肺汤:组成药为孩儿参12g 玄参12g 沙参12g 黄芪皮12g 车前草12g 胡颓叶15g 地龙9g 苍耳子9g 海藻12g 海蛤壳18g 款冬9g 黄芩9g。用于肺虚型喘咳。

2.三桑肾气汤:组成为桑椹子12g 桑白皮9g 桑寄生12g 五味子4.5g 黄精12g 补骨脂12g 平地木12g 功劳叶9g 鹅管石12g 老苏梗9g 防己9g 昆布12g。适用于肾虚型喘咳。

上述两方做成浓缩煎剂,平时服用补益肺肾,可预防及减轻哮喘的发作。色甘酸二钠对外源性哮喘的防治方面也有较好效果。其主要作用为稳定肥大细胞的膜,使其在各种过敏原刺激下不易释放介质,用量为每次20ug,日3~4次吸入。近年来研究成功的酮替芬,每次1mg,每日二次口服,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其它活性介质自肥大细胞释放,因而可减少外来因素对哮喘的诱发。

平时痰多湿重的哮喘患者,笔者则经常加用川厚朴4.5g 苍术9g 陈皮4.5g 姜半夏12g 制成糖浆,名“平咳合剂”,平胃散合二陈汤之意。健脾可以除痰,痰去则肺管通畅,有利于哮喘的好转。这就是中医肺病治脾的理论。

哮喘而兼咳痰不畅,胸闷,面部或下肢浮肿的患者,或合并肺气肿者,方中可加入车前草9~15g。车前草甘寒利水,清热祛痰,用于治喘,乃取其除湿消饮的功能。面部或下肢浮肿消退了,同样也反映在肺部水饮的去除,减轻呼吸道的壅塞,起到宣通肺气的作用。配伍陈葫芦30g,则收效更著。

中医治喘除口服用药外,尚有针灸、耳针、敷贴、气功等方法。针刺取穴多以大椎、肺俞、天突、喘息等为主穴。也有报道针刺内关、迎香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者,获效满意。由于剧咳而引起哮喘发作者,针刺鱼际穴,往往收到咳定喘止的速效。

治哮喘常用的为化脓灸法,又称发泡灸,能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提高细胞免疫的功能。一般在大伏天灸治。在大伏天除灸治外,尚可采用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敷贴法,涂料用药主要为细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等四味。

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这是临床上比较疑难的课题。患者对一般平喘药物往往已经失效或低效,经常依赖皮质激素来减轻症状。皮质激素自应用于治本病以来,确实挽救了不少患者的危象和生命,常用的为氢化可的松100~400mg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5~20mg静注或滴注。在静脉给药后往往需要口服强的松5~10mg ,每日三次作短期维持。但是,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不少缺点和副反应,其免疫抑制作用常使感染扩散。长期使用会引起垂体-肾上腺功能的减退。因此,使用激素应限于严重发作时,控制症状后应尽快停用。

对“激素依赖者”如需较长时间使用,一般主张采用最小的有效量维持外,近年来应用局部作用较强的二丙酸氯地米松,它是地塞米松的同型物,每次100ug,作雾化吸入,每日3-4次。此外,也有不少学者用中医补肾法来逐渐戒除对激素的依赖。而且根据中医脏腑内在联系的理论,补肾的中草药不仅用于培本,同时可以纳气平喘,用于治标。如谭氏等报道补骨脂对豚鼠完整气管的解痉率为63.8%,临床上止喘近期有效率为81.8%。中草药往往有多功能的作用,补中有攻,攻中有补,也是其优越之处。

关于哮喘呈持续状态的抢救,张氏等应用参蛤散或人参胡桃汤配合西医西药,治疗16例次发作病人,结果临控9例次,显效3例次,好转3例次,作者等认为服用中药后,除哮喘好转外,同时患者安然入睡,皮肤色泽恢复,肌力有所增进,心率减慢, 这些表现单用西医西药难以达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疗效。

 

款冬花治疗哮喘及其药理实验的初步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年10月12~14页

摘要:讨论

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是反复发作性疾病,病期往往延绵甚久,虽有不少抗过敏及镇痉药可以对症治疗,但久用后容易产生耐药性。

从我们用款冬花醇浸膏治疗36例的观察中,属显着有效者8例,但远期疗效不理想,有的服药时哮喘停止,停药后又复发;多数系一般好转病例(19例)。哮喘有自我缓解及季节气候等因素,本文病例用款冬花醇浸膏后缓解程度不显着,缓解时间亦较长,所以疗效尚难肯定。属无效的9例,一般都是大发作病例。

根据36例的治疗经过来看,我们初步认为:款冬花醇浸膏对哮喘有缓解作用,但作用较弱,尤其是对大发作病例无效,故仅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款冬花醇浸膏对呼吸的频率及深度有减慢加深作用,但对支气管的解痉作用不明显;本文中有效病例的缓解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款冬花醇浸膏治疗哮喘取得发作缓解的病例来看,一般咳痰很多者,经加用燥湿化痰的药物(如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效果甚佳;这与哮喘病人在发作缓解后,大量痰液需要清除有关。

服款冬花醇浸膏后较普遍的反应为恶心;从药理实验对血压及支气管的作用来看,有部分成份为升压,亦有部份降压;药物本身就含有拮抗成份,对支气管作用亦然,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及减少副作用,有进一步提纯和改进的必要。

 

硅肺患者甲皱微循环变化及补肾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年6期31~32页

摘要:近年来,微循环研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国内已有报导的,诸如冠心病、肺心、流脑、流行性出血热、脉管炎、胶原性疾病等。我院在用中医中药治疗硅肺的过程中,结合中医肾虚理论的研究,通过甲皱微循环的检查,观察了硅肺病人的末梢微血管变化,并作了中药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

讨论:从52例硅肺患者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分析,各期硅肺患者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在管腔清晰度差、外形畸变、面色暗红、流速减慢、对冷刺激呈挛缩反应等。我们初步认为,这些微循环障碍的变化,与矽肺本身的病理变化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早期由于淋巴瘀肿,水肿、肺门淋巴结肿大,所以外周末梢血循环因水肿渗出而使管腔显示不清。Ⅱ期矽肺时,因机体适应代偿,水肿消退,故外周血管之管腔清晰可见。三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同时随肺部阻塞性病变加剧,异形管腔出现率亦增高。另外,由于肺部纤维组织增生,出现代偿性肺气肿,导致气体交换不足,造成机体慢性缺氧。所以表现为外周末梢血管之血色由鲜红逐渐转为暗红。同时,外周微循环变化在某些指标上与肺部病理改变反映出一定的相关性。52例资料指出;各期矽肺间有一定差异,即随肺部病变加剧,外周微循环障碍越明显。如外形上,Ⅰ期矽肺以正常管腔为主,Ⅱ期矽肺以异形管腔为主;从血色上看,Ⅰ期矽肺暗红仅1例(占9.1%),而Ⅱ期矽肺暗红5例(占35.7%),血流速度上也有差别,表现为流速减慢,Ⅰ期矽肺11例中有6例,而Ⅱ期矽肺14例中有11例,要占78.7%。矽肺患者甲皱微循环的上述变化提示,矽肺发病过程中有微循环障碍存在,且与病情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因为微循环的这些变化缺乏特异性,因此,能否作为矽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值得进一步探索。从补肾法治疗前后,32例矽肺甲皱微循环的动态观察分析,在形态学方面清晰度的好转,长度及乳头下静脉丛的增加,可能与补肾药有关。从甲皱微循环改善及肾虚症状的好转来看,两者符合率较高(84.6%),似乎有一定的相关。矽肺病人出现气急、胸痛、胸闷等症候群,祖国医学认为“石末伤肺”,“肺络受阻”,以致气血瘀滞,聚成结节,日久则肺病及肾,导致肺肾两虚,临床上出现“肾不纳气”之症。补肾可以健肺,同时肾气充沛,亦可以调整全身血液循环,促进血脉运行。因此,我们初步认为,甲皱微循环的检查,可以作为中医中药治疗矽肺疗效的考核内容之一。

 

从“芩部丹”等治疗肺结核病系列新药的诞生谈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和途径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年7期28~29页

摘要:本文介绍我们如何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治则,在治疗肺结核病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临床科研,逐步创制出“芩部丹”等一系列新药,以冀探索中医临床开展科研的思路和途径。

一、正确认识“虚”和“实”的辨证关系,促进临床科研的不断深入

肺结核是慢性病,久病必虚。《内经》、《金匮要略》等古代医籍中已有“虚劳”、“虚损”等记载。后世朱丹溪、喻嘉言进一步发挥了“劳瘵主乎阴虚”以及“阴虚者十之八九”的论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古人的经验,是启发我们临床思路的宝贵源泉。但是时代在演变,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以来,许多抗生素和化学抗痨药物的大量应用,以及自然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病人的情况也必然有所变化。为此,我们制订了临床科研计划。首先根据拟定的辨证标准,摸清肺结核病的证型分布。结果在1000例各种类型的肺结核病人中,属阴虚者605例,占60.5%。这使我们体会到:阴虚在肺结核病中虽非十之八九,但也确实比较多见,古人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临床验证,我们有意识地对辨证属阴虚的病列采用滋阴方药为主来治疗。实践一段时间后,看到某些病例咳嗽、咯痰等症状有所好转,但痰中结核杆菌及X线胸片复查却改变不明显。由此我们感到必须广开思路,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内在联系和发病规律。

其实,任何一种疾病,没有绝对的“虚”,也没有绝对的“实”。肺结核病的“虚”和“实”也是相对而言,无非是在不同阶段有所偏重而己。何况本病病程较长,病情错综复杂,临床上反映为“虚中夹实”、 “实中有虚”的情况不少。我们应作动态观察,权衡以重,辨证用药。

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为我们深入思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晋唐以来,逐步以本病有传染性,进而创立了“内传毒气”、“骨蒸痨热”以及“痨虫”、“瘀血”等病因病机。此外,根据本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病变类型,提出了诸如“尸注”、“劳瘵”、“伏连”等等的病名。治疗方面也提出了“除蒸解毒”、“行瘀杀虫”等等法则。这些见解为我们进一步发掘有效中草药打开了思路。

我们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终于发现黄芩百部清肺泻火,丹参、桃仁行瘀生血,用以治疗对西药抗痨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除临床症状好转外,痰菌阴转率达47%,部分病例空洞关闭。后来为了方便服用及推广应用,经过剂型改良,制成“芩部丹”,为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的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从“养阴保肺”到“泻火行瘀”,看起来提高了疗效,那么是否就说明“泻火行瘀”比“养阴保肺”更有效呢?事实上也不尽如此。“阴虚”与“火旺”本来就是有内在联系而互为因果的。滋阴可以降火,降火也可以保津,何取何舍,要视疾病的具体情况及病情的轻重缓解而定。我们在30多年临诊中,看到一些不规则治疗或用药不足的病例,虽然一时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可是往往容易复发,尤其是咳声低怯,动则喘促,头昏腰酸等所谓肾虚证候者,更易旧病重犯。如果及时补肾保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则可增强抗病能力,这为后来我们试制“保肺片”提供了依据。

当然,在肺结核发病过程中,往往是“虚实夹杂”,有时需要“攻补兼施”。我们体会,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因、病理和证候三个环节,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治疗效果就好,否则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则来看,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充实与提高。

二、通过“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开拓临床科研的途径

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样的治法来处理,这叫做“异病同治”。譬如说,青霉素可以治疗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性疾病。然而,中医在这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涵义。举例来说,“芩部丹”除了治疗肺结核病,目前已延用到眼科、喉鼻科、皮肤科、妇科、骨科等领域的结核病上去了。不仅如此,我们在遇到某些类似肺结核症状、经过细菌学及X线胸片等检查诊断为慢性纤维性变“机化性肺炎”的患者,用“芩部丹”治疗也收效。

反过来说,同一种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这就叫“同病异治”了。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某些肺结核病,胸痛,发热,痰黄或带腥臭者,X线胸片常呈现空洞壁较厚或有液平的所谓“张力性空洞”者,用“芩部丹”治疗往往效果不显,根据辨证,近似中医的“肺痈”症,我们应用鱼腥草、鹿含草、夏枯草等来治疗,进而试制了“三草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们在“三草片”治疗肺结核并发化脓性疾患的经验上,加入野荞麦根、黄芪等托脓排毒,用于比较难治的结核性脓胸,初步看到可喜的苗头。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辨证关系,引导我们的临床科研不断发展和深入。

三、“审证求因”,“探本求源”,提出新课题,扩大临床科研成果

一种疾病具有各种症状,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性。有的是本病引起的,有的则与本病的关系不大,或是间接地由并发症和附加症等所引起的,这就要求医者分清主次,提高“审证求因”和“探本求源”的水平,针对主症下药。这不仅为取得症状学上的疗效,更是为了治愈疾病。

当肺结核病呈活动性时,发热是主症之一,往往在午后体温上升,中医称为日晡潮热,是一种消耗性发热。治疗通常不用退热剂,因其仅起一时的作用,停药后热度又起。为此,尽量选择强有力的抗痨药物,以控制病程,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我们审证求因,从古今治疗“骨蒸痨热”的处方中,寻找和筛选治疗本病的强效药物。通过反复的临床探索和广泛验证,几年来创制了“雪花冲剂”(由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和六月雪等配制)及“复方功劳叶针剂”(由功劳叶、一见喜组成),除口服外,还采用了穴位注射等给药方法,为本病开创了新的治疗途径。

当然,治疗长期发热的肺结核患者相当艰巨,不少的病例疗效尚不够理想。但是我们看到,用药后如能达到逐渐退热的效果,则往往不再反复,说明疗效比较巩固。这是否意味着上述治法能调整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控制病情?还是这些中草药直接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又一课题。

同时,我们对本病另外一些主要症状也进行了探索性治疗观察,如用清热止血的侧柏叶、茜草根治疗咯血,进而又试制了“新芩部丹”等药。就这样通过不断的临床科研实践,为结核病患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新药,而且一般没有副反应,与西医疗法取长补短,充实了结核病治疗学的内容。

 

川芎平喘合剂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年8期465-468页

摘要:川芎平喘合剂是我们长期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实验研究证实,其能明显拮抗由组胺和乙酰胆碱所介导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哮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在此基础上,扩大临床观察样本,川芎平喘合剂组100例,对照组50例。结果表明,川芎平喘合剂能明显提高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和降低血浆血栓素B2(TXB2)值,总有效率为9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合剂具有拮抗TXB2的合成和释放,松弛平滑肌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辨证用药心法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5年2期33-35页

摘要:“哮喘”在中医学范畴中含义是比较广的。医书载有“咳而上气为喘”,“喉中水鸡声为哮”。下面就其治法结合笔者的临床所得加以概述。

一、发作期的治疗

(一)寒喘:多采用温肺散寒,疏风解痉法。

1.小青龙汤(《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治疗“寒喘”有名的古方。往往在轻、中度发作时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对本方的研究也有所深入,首先是在用量和配伍方面的变化。如麻黄的用量有由3-5g逐渐加到9-15g的趋势,但也带来服本品后性躁、发汗、心悸的副作用。因此,我在加强麻黄用量的同时,加重芍药,五味子的用量,敛肺降气,并有协调平喘,宽胸之功能。而且以我的临床经验认为:赤芍白芍往往同用,取白芍理气,赤芍理血,这对病程较长者来说,气血同治,但可防止麻黄发汗心悸等副作用,而且可提高平喘效果。至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麻黄仍须慎用或不用。我常采用黄荆子,黄荆子是马鞭科,牡荆属黄荆的果实,性温,味辛苦,有祛风化湿,降气定喘的功效,但无麻黄的副作用。

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我认为有探讨的必要。因为古代有细辛的用量不过钱(3g)的说法,主要指的是细辛末直接吞服,用水煎也可用到6~10g。一般可掌握在4.5g左右,有时加入杜衡同用,与细辛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杜衡别名马蹄香和土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有特殊的辛香气,其性二微苦温,可散寒止咳,祛风平喘。

在小青龙汤中加入射干一味,取“射干麻黄汤”之意,对咽喉不利,痰声漉漉者甚为适宜,伴有咽喉耳鼻发痒,及易打嚏流涕等情况,可加入辛夷、苍耳子、藿香、茵陈等品,后二味一般用于治疗哮喘不多见,但我在临床中遇到有胸膈烦满,气机不畅者,加入藿香,茵陈,常可增加芳香解痉,疏理顺气,宣窍宽胸的作用。

遇到痰湿重的病人,小青龙汤效果不甚理想。在临床上多见于哮喘而并发慢性支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在辨证中常有“痰饮”、 “寒饮”的见证,可加入健脾化痰或温肺化饮之品,如桔皮、姜半夏、姜竹茹、熟附块、肉桂等。我常用石菖蒲、苍术、川厚朴等,可以加强辛开宣窍,化湿逐痰,使气道通畅,有助于哮喘的缓解。至于有“支饮”的见证,除葶苈大枣泻肺汤外,我常加陈葫芦、猪苓、茯苓、车前草等利水湿而不伤正气。

(二)热喘:治疗热喘,常用的有白果定喘汤及麻杏石甘汤等。我则常加入黄芩、蝉衣和地龙苦参等味。但在临床上,治疗热喘往往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感到治疗热喘,除注意到热的一面外,还应着重看到有无挟湿、挟痰等另一方面。如痰湿不去,热亦难清。此外,热喘患者往往有口苦、烦躁、胁痛等肝气郁结之象。因此,根据辨证,我常加用疏肝宣肺,通腑泻火等法可以提高效果。

二、缓解期的治疗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扶正固本,历年来报道很多,常用的治法是益肺、健脾和补肾。

(一)益肺 一般用于哮喘病史不长,发作症状较轻,周期较短的患者,以“参芪汤”及“玉屏风散”为代表,常用处方为孩儿参,黄芪白术防风,可以补益肺气,祛风固表,增加免疫功能,防止哮喘复发,对感冒亦有预防作用。也可选用黄芪,南枣,即“芪枣汤”的组成,服用方便,一般作为缓解期的保健食疗方

(二)健脾 哮喘病期较长,缓解期常伴有咳痰不适,并常伴面色萎黄,胃纳不佳,身疲肢软等症,根据辨证,采用健脾和中法或健脾化痰法。常用处方为六君子汤加减,或用朱丹溪的“参术饮”(人参白术陈皮、半夏、甘草当归、熟地、芍药)。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强肺,乃培土生金之理论。

(三)补肾 哮喘病情经常反复,久则导致肾元亏损,肾气不纳,即使在缓解期也常伴动辄喘促,腰酸耳鸣,夜尿清长等肾虚见症。这些患者,往往并发肺气肿的存在。在临床上有肾阴亏损和肾阳不振之分。

肾阴亏损以补肾阴法为基本法则,常用药物有熟地、女贞子、鳖甲、龟版、黄精、枸杞、桑寄生、桑椹子等。成方有“七味都气丸”及“左归饮”等。

肾阳不振以温肾纳气为主,常用药物为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鹿角,胡桃肉,仙灵脾,何首乌等。成方有“金匮肾气丸”及“右归饮”等。

我曾以验方“保肺片”(其组成为补骨脂、胡桃肉、菟丝子、杜仲、川续断、熟地、覆盆子、当归甘草等九味)作为补肾法,并配合保肺功(一种以气功结合呼吸操的吐纳运动),动静结合以治疗哮喘缓解期合并有肺气肿的病例,取得很好效果。

补肾药物中,我曾选巴戟天,仙灵脾配合生甘草三味,用来解除激素的依赖。此外,补肾可以增加肺功能。我们的科研资料指出,尤其是小气道功能的康复,防止肺气肿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补肾可以改善气道高反应性,这对减少哮喘的复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补肾法对硅肺疗效的冷压测验变化探讨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1年1期

摘要:我们对硅肺之具有肾虚见证的患者,通过补肾治疗,试图以冷压测验为观察指标,探讨肾虚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关系。兹将资料完整的34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经确诊的34例男性硅肺患者中,Ⅰ期的16例,Ⅱ期的13例,Ⅲ期的5例。年龄在37-66岁间。平均工龄为12.5年,工种为轧石、喷砂、清砂、坑道、砌炉、配料、造型、石匠、磨粉等。平均有7年左右气急史。分别具有喘息、耳鸣、腰酸(外伤、劳损等原因外),夜尿频数,畏寒,头昏眼花等三项以上肾虚症状,其中偏肾阳虚者30例,偏肾阴虚者4例。

观察方法 冷压测验检查前,静卧15分钟,左臂缚以血压波动不超出2毫米汞柱为止,以最后一次血压作为试前血压,然后将右手腕关节以下浸入0~4℃水中,分别于30秒及1分钟各测血压1次,并立即使手腕离水,擦干后,再在2、5、10、15分钟各测血压1次,直至稳定或恢复试前为止。刺激后各次血压与试前血压之差,即为血压波动幅度。

测定后,给以补肾治疗。以保肺片(补骨脂、川续断、当归、胡桃肉、熟地、甘草、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日服2次,每次5片。和补肾健肺糖浆(仙灵脾、黄精、女贞子、狗脊、桑寄生、海浮石、川楝子、陈皮),每日2次,每次20毫升。一般连续服药3个月为1疗程。

结果 治疗前后的冷压测验1分钟血压上升绝对值:治前最高50mmHg,平均为17.5毫米汞柱;治后最高24mmHg,平均为13.5mmHg。治疗前后血压波幅:治前20毫米汞柱以上的12例,以下的22例;治后分别为5例和29例,经T与X2检试,P值均<0.05,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血压波动幅度有明显下降趋势。治前出现负峰者23例,治后为22例,改变不大,但负峰幅度有所改善;双峰出现率较少;一般均在15分钟后恢复正常。但出现负峰者,除2例外,恢复期相应延长。

讨论

矽肺的中医治疗,一直根据石末伤肺的论点,补用养阴益肺,攻用活血散瘀和软坚散结等法。但久病除咳嗽、胸痛外,往往兼有喘促,气短,肺病及肾,肾不纳气的肾虚证。并出现腰酸,耳鸣,畏寒,夜尿,易汗等肾虚综合征,此时,治疗偏重于补肾,收效满意。说明补肾对植物神经功能有调整作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