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谢子衡
 
中医名医大全



谢子衡

<a href=谢子衡为患者诊病"/>

图为谢子衡在为患者诊病

12月19日,北京中医药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学会最年长的会员之一——京城名医谢子衡获得北京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这位94岁的老人一聊起中医,就精神抖擞,谈及恩师汪逢春,恭敬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谢子衡不仅学得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还培养了志在济苍生的医者仁心。

师从名医汪逢春

生在京城,家境殷实的谢子衡是家中独子,从小迷恋水墨丹青,师从著名宫廷画师学习书画,还爱好摄影。

19岁,谢子衡从银行子弟高中毕业后,没有像同学一样继承家业、从商创业,而是听从父亲的建议,师从名满京城的名医汪逢春学中医。原是父亲为了让他能有一技之长,但他却与中医结下了近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谈起老师收徒的条件,谢老回忆:“最起码要有点儿文学底子,至少读过《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写得一手好字。”在京城西河沿,如今的正乙祠戏楼紧邻就是汪逢春医寓。拜师后谢子衡每天去医寓跟师学习,抄写底方、病历,都是几个徒弟份内的工作。“写方还不是谁都能行的,要有一定的资历,老师才允许。”谢老说起往事像孩子般语气中透着自豪。当时汪逢春的底方,大多由他书写而成。

汪逢春擅治时令病、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湿温病多有阐发。他教学方式独特,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让徒弟们聚在一起讨论病例。在谢子衡的建议下,学生们组起“同砚小集”,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主要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医籍。汪逢春最佩服清代的徐灵胎,常以“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教导学生诊断时要谨慎,不要只迷信脉,一定要四诊合参。

如遇疑难大症,汪逢春有时也邀请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谢子衡回忆,“汪老平时妇科会诊也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学生旁听记录。他常嘱咐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在恩师指导下,谢子衡还常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汪逢春教导学生,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承师道而效师行

除了扎实过硬的技术,汪逢春还教徒弟们要有一颗医者仁心。谢子衡说:“老师每天必定留几个免费号给看不起病的穷人。不但挂号费、诊疗费分文不取,开好方子,签上字,患者可去同济堂免费抓药。虽是施诊舍药,也都保质保量,一点不含糊。”

汪逢春行医多年,积累下无数病案、药方。谢子衡曾建议老师整理医案,可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汪老却总推说以后再议。一次,一个常来医馆的老病患就诊没带底方,幸好之前的底方保存完好,查验方便,诊治也快捷。借此机会,谢子衡再次建议老师编著医案,终于得到首肯,还再三叮嘱谢子衡“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回忆起编辑医案的经过,谢子衡说:“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商量,决定各自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汇总到我这里总体编辑。大家每晚回去抄录一部分,我再从中筛选。总结好一部分,请老师审查一部分。”1941年,初稿完成,因汪逢春书斋名叫“泊庐”,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师生们商定书名为《泊庐医案》。“老师不好宣传自己,由我们学生写了前言,在首页印制了18个徒弟的名字,当年3月份,付梓刊印。”

行医不图扬名立万,这是汪逢春一贯的作风。“有麝自来香,不必迎风撩衣裳”更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医者施的是仁术,对待病人像家人,这才是医生该有的品质。”深得老师言传身教的谢子衡感慨道,并且也常以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为人低调,始终如一,常自勉“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

苦心孤诣为苍生

谈及时下热门的中西医结合,谢子衡说:“当年京城四大名医就已有此主张。中医讲究辨证,西医则更倾向辨病灶。二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同,治疗手段也不同,互为补充。”曾学过两年西医的他,深知化验、影像检查等现代检验手段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诊病时,他常要求患者先检查,再来把脉开方,准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说到师从汪逢春最大的收获,谢子衡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金匮要略》、《伤寒论》背得烂熟,也不见得会看病,临床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病人个体差异很大,许多病人的症状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典型,甚至有病人的症状与疾病灶不符。许多刚入临床的学生,或年资尚低的医生,知识很丰富,但诊病没有思路。经验的积累,是要靠在临床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只有见过的病症多了,再面对相似的症状时才会有更广的思路,才不会遗漏疏误。

治学上,谢子衡继承了汪逢春的严谨、细腻,并将老师擅长的胃肠病、时令病发扬光大。他勤于探索,在中医治疗肝病的领域内,摸索出一套独到的治疗方法。中医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于是他提出,治疗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等顽疾,必须由脾入手。他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平安医院中医科时,与李振三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如何用中医治疗肝硬化。采用健脾益气,补肝化坚之法,对肝硬化、肝性腹水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其论文“祖国医学治疗肝硬变的临床观察”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获得广泛认可。

谢子衡常以《论语》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自勉,退休后依旧在同仁堂专家特诊、北京市鼓楼中医院等地出诊。即便已是90高龄,他每天依然要看20余个病人。后来,因患白内障无法开方,他还带上做医生的三儿子谢浡一同出诊,由儿子写方并辅佐辨识病人气色舌苔等。在谢子衡的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些有需求的病患。

 

 

返回名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