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许帼光>学术观点
 
中医名医大全



 许帼光 >

学术观点

 

一、脾胃为先,肝肾为本,调和气血,勿忘安神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五脏之源,胃为六腑之本,《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医宗金鉴》曰:“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脾胃系统具有熟腐水谷运化精微,传送糟粕,调整水液吸收与排泄的功能,具有调节气机升降,使之趋于平衡,控制血液和津液保持流畅的能力。总之,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如脾胃不健运则气血无以生化津液无以输布,故医者治病应以脾胃为先。

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水液,主脑髓,主生殖,人的生长发育繁衍生殖,精神情志,记忆思维均离不开精血营养,故中医素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肝阴下藏于肾,肾阴上滋于肝,补肾可补肝,泻肝可泻肾,肝肾同盛同衰,其联系密不可分,既可互为补用,又可互为制约。总之肝肾为人体生命之根本,此治病之大法要法也。

机体的生存与死亡决定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存亡,气血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四肢百骸的滋润濡养,均依赖气血的作用。不论气虚,气滞,气逆,气陷,不论血寒,血瘀,血热,血燥,均离不开气血的调和。气机调达通畅,血运循环如常,也就是说气血的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必备条件。生理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可伤气”。气虚则血无所依,血脱则气无所归,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化生,互相依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气血一旦失和,则疾病丛生,故治病当以气血为纲。

睡眠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古人曰:“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睡者能食者能长生”。生命过程是离不开睡眠的,人疲劳了,就要休息,而睡眠是最有效的休息,如疲劳过度,休息不好,就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失调,并造成严重的身心障碍。故睡眠与生存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中医一贯认为睡眠与调节七情,延缓衰老,有密切关系,古人云:“世人欲识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佳,顺理修身去烦恼。”今人说:“欢乐使人少,烦恼催人老。”“心胸宜开不宜郁,郁则百病生,开则百病除。”尤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处于十分紧张与忙碌的状态,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压迫感,环境的噪音,交通的拥挤,工作的繁忙,事业的竞争,人际的纷杂,失业的威胁等都会使人的心理感到难以适应,此时首先出现思虑多,随之睡眠也立即会受到影响,长期失眠,又可导致忧郁寡言,急躁烦恼等情绪波动,与人交往时因不易沟通而造成隔阂与误解,由此又加重失眠,如此反复恶性循环,从心理失控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精神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症状。因此安神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是有效治法之一。

 

二、针灸治病,重在督任,八脉交会,配合“特定”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人身阴阳十二经脉均由督任统帅。任督二经通达顺畅则十二经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升降如常,邪不及入,病无以得。

阴(足乔)、阳(足乔)qiao、阴维、阳维、冲、任、督、带统称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有八个交会穴,组成四海有特殊主治部位与功能的穴位,列缺、照海主治前额、鼻、咽、气管、肺、膀胱等疾患,外关、足临泣主治颞颌、颈项、胁肋、髋、肝胆系统疾患,后溪谷、中脉主治后颈项脊柱尾骶等疾患,内关、公孙主治心、胸、胃、腹等疾患。主治范围广泛,主治功能确切,取穴少而精,常可穴到病除,应予重用。

四肢末端起,自下而上有98个特定穴,为井、荣、俞、原、经、合、络、郄,除阴经原文与俞穴为同一穴位外,其它特定穴均有其独立性,每一类特定穴,名称不同,功能各异,和“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即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郄主漏痛证,血证。临床应用颇多,还应继承开发,拓宽应用范围。

 

三、针灸剂量,重视个体,因病而宜,因人而行

疾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年龄有老小,性别有男女,体质有强弱,痛域有高低,神经类型有紧张,有脆弱,总而言之,由先天而来的和后天而得的个体差异极大。配穴处方如同配药处方一样,穴位刺激量和用药物剂量一样,不同的个体,弱要采用不同的刺激量。一般而言病轻的、女的、年龄小的、体质弱的、耐受差的应采用弱刺激,病重的、男的、年龄大、体质强的、耐受好的应采用强刺激,总之应以病人能耐受的强度为最佳刺激量,尽量避免恶性刺激,才能取得理想的针效,否则太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太强适得其反,故针灸刺激量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