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名医大全
张学文 > 运用经验价廉效佳豨莶草
□ 李军 周海哲 陕西中医学院 豨莶草是价廉易行的祛风湿药,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谓其“味苦,寒,有小毒”,“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迄至宋代《本草图经》始首次记载其有“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已明显指出其具有祛风湿,补肝肾之功。明代《滇南本草》进一步明确指出其“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从其所列症状看,至少在明代已发现其具有治中风、通脉络的功效。 张学文临床应用豨莶草多年,对于前人言其“有小毒”却又有不同体会。它虽属苦寒之品,但药力比较平和,临床多用至每剂30克,亦未见有何毒副作用。豨莶草古人有生熟两种用法,生用则苦寒之性较强,主要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瘙痒,内服外洗皆可。若加黄酒蒸制,则苦寒之性降而温通之性加强,故可用于风湿痹证,代表方剂如豨莶丸、豨酮丸。但目前药房所供者,大多属生品,为加强治痹疗效,可让患者自己加黄酒蒸制为佳。《本草正义》说:“豨莶草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询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真是对豨莶草作用的真知灼见之语。豨莶草临床主要用于以下病症。 高血压病 豨莶草之浸液已被证实有降压作用,对于高血压病人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尤宜。张学文临床常将之与川牛膝、天麻、草决明、地龙、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等同用,剂量一般用30克左右,似有较好的改善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的作用。由于其性苦寒,对有肝阳上亢夹肝热者也甚相宜。 中风 对豨莶草之用于中风,古人早有认识,临床体会主要用于风中经络之肢体麻木瘫痪、口眼㖞斜等属气虚血瘀型病人。常加入补阳还五汤中应用,配伍路路通、桂枝、水蛭等有较好作用。豨莶草因有祛血中风湿及解毒功用,似有活血畅通经络之作用,故缺血性中风用之甚当。朱良春认为“考之于古,验之于今,豨莶草有解毒活血之功,勿以平易而忽之”。 风湿痹痛 实验已证实:豨莶草与臭梧桐组成的豨桐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兼腰膝冷痛者,常配伍威灵仙、秦艽、桑枝、桂枝、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等。对虚寒性风湿痹痛一定要用黄酒蒸制,以改变其苦寒之性,加强温通之力。(全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