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鹏 > 论文论文
标题:脉塞通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云南分会 1984年学术年会
标题:中风证型及治疗要点探讨(附178例临床分析)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4年3期13页
标题:不整脉的特征及中医治疗探讨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4年6期358页
标题:王清任瘀血学说与常见心脑病的临床探讨
出处:全国王清任学术思想讨论会 1984年7月 河北
标题:外感热病治疗要点探讨
出处: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4年4期18页
标题:中医科研思路管见
出处:新中医 1985年2期10页
标题:厥阴病中寒厥和热厥的探讨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年3期41页
标题:从《伤寒论》厥阴病探讨危重急症的辨治法则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5年5期5页
标题:应该重视抗衰老的临床研究
出处:实用科技信息 1985年1期13页
标题:益气活血法对老年病的防治
出处:实用科技信息 1985年4期11页
标题:《养老论》与老年消化系统功能观察
出处:实用科技信息 1985年5期14页
标题:卒中救治务求“清”
出处:《名老中医医话》 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5年326页
标题:眩晕证175例临床观察
出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第二次学术交流大会 1986年10月 成都
标题:心脑血管病应用虫类药临床探讨
出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第二次学术交流大会 1986年10月 成都
标题:清代名医“风温”医案选析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6年5期35页
标题:不寐的心理过程与治疗
出处:中医心理学论丛 1986年65页
标题:攻下法拾零
出处:长江医话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90页
标题:中风气血论
出处:长江医话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123页
标题:厥逆释义与临证
出处:长江医话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126页
标题:治温良机在气分
出处:长江医话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157页
标题: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专题座谈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88年4期51页
标题:清解活血法治疗病毒性肝炎240例临床观察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89年5期37页
标题:姜春华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90年4期74页
标题: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研究探讨
出处:上海地区“抗栓防衰”研讨会 1990年 上海
标题:张云鹏治疗乙型肝炎经验举隅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年9期24页
标题:姜春华学术观点与临床思路举要
出处:中医药研究 1992年2期5页
标题:治肝三步撷菁华 张云鹏治疗肝病出新招
出处:长寿 1992年5期27页
标题:张云鹏运用攻下法经验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93年5期46页
标题:中风调治重在气血 张云鹏治中风经验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93年6期241页
标题:张云鹏治冠心病验案
出处:江苏中医 1993年9期24页
标题:中风发病原委研究现状
出处:陕西中医 1988年9期422页
标题:中风的中医防治
出处:名医坐堂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期137页
标题:中风病治则研究述评
出处:中韩首届学术研讨会 1994 北京
标题:清除病毒调控免疫双管齐下治乙肝
出处:大众中医药 1991年1期16-17页
摘要:本文介绍我们如何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治则,在治疗肺结核病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临床科研,逐步创制出“芩部丹”等一系列新药,以冀探索中医临床开展科研的思路和途径。
一、正确认识“虚”和“实”的辨证关系,促进临床科研的不断深入
肺结核是慢性病,久病必虚。《内经》、《金匮要略》等古代医籍中已有“虚劳”、“虚损”等记载。后世朱丹溪、喻嘉言进一步发挥了“劳瘵主乎阴虚”以及“阴虚者十之八九”的论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古人的经验,是启发我们临床思路的宝贵源泉。但是时代在演变,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以来,许多抗生素和化学抗痨药物的大量应用,以及自然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病人的情况也必然有所变化。为此,我们制订了临床科研计划。首先根据拟定的辨证标准,摸清肺结核病的证型分布。结果在1000例各种类型的肺结核病人中,属阴虚者605例,占60.5%。这使我们体会到:阴虚在肺结核病中虽非十之八九,但也确实比较多见,古人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临床验证,我们有意识地对辨证属阴虚的病列采用滋阴方药为主来治疗。实践一段时间后,看到某些病例咳嗽、咯痰等症状有所好转,但痰中结核杆菌及X线胸片复查却改变不明显。由此我们感到必须广开思路,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内在联系和发病规律。
其实,任何一种疾病,没有绝对的“虚”,也没有绝对的“实”。肺结核病的“虚”和“实”也是相对而言,无非是在不同阶段有所偏重而己。何况本病病程较长,病情错综复杂,临床上反映为“虚中夹实”、 “实中有虚”的情况不少。我们应作动态观察,权衡以重,辨证用药。
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为我们深入思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晋唐以来,逐步以本病有传染性,进而创立了“内传毒气”、“骨蒸痨热”以及“痨虫”、“瘀血”等病因病机。此外,根据本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病变类型,提出了诸如“尸注”、“劳瘵”、“伏连”等等的病名。治疗方面也提出了“除蒸解毒”、“行瘀杀虫”等等法则。这些见解为我们进一步发掘有效中草药打开了思路。
我们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终于发现黄芩、百部清肺泻火,丹参、桃仁行瘀生血,用以治疗对西药抗痨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除临床症状好转外,痰菌阴转率达47%,部分病例空洞关闭。后来为了方便服用及推广应用,经过剂型改良,制成“芩部丹”,为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的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从“养阴保肺”到“泻火行瘀”,看起来提高了疗效,那么是否就说明“泻火行瘀”比“养阴保肺”更有效呢?事实上也不尽如此。“阴虚”与“火旺”本来就是有内在联系而互为因果的。滋阴可以降火,降火也可以保津,何取何舍,要视疾病的具体情况及病情的轻重缓解而定。我们在30多年临诊中,看到一些不规则治疗或用药不足的病例,虽然一时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可是往往容易复发,尤其是咳声低怯,动则喘促,头昏腰酸等所谓肾虚证候者,更易旧病重犯。如果及时补肾保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则可增强抗病能力,这为后来我们试制“保肺片”提供了依据。
当然,在肺结核发病过程中,往往是“虚实夹杂”,有时需要“攻补兼施”。我们体会,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因、病理和证候三个环节,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治疗效果就好,否则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则来看,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充实与提高。
二、通过“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开拓临床科研的途径
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样的治法来处理,这叫做“异病同治”。譬如说,青霉素可以治疗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性疾病。然而,中医在这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涵义。举例来说,“芩部丹”除了治疗肺结核病,目前已延用到眼科、喉鼻科、皮肤科、妇科、骨科等领域的结核病上去了。不仅如此,我们在遇到某些类似肺结核症状、经过细菌学及X线胸片等检查诊断为慢性纤维性变“机化性肺炎”的患者,用“芩部丹”治疗也收效。
反过来说,同一种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这就叫“同病异治”了。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某些肺结核病,胸痛,发热,痰黄或带腥臭者,X线胸片常呈现空洞壁较厚或有液平的所谓“张力性空洞”者,用“芩部丹”治疗往往效果不显,根据辨证,近似中医的“肺痈”症,我们应用鱼腥草、鹿含草、夏枯草等来治疗,进而试制了“三草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们在“三草片”治疗肺结核并发化脓性疾患的经验上,加入野荞麦根、黄芪等托脓排毒,用于比较难治的结核性脓胸,初步看到可喜的苗头。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辨证关系,引导我们的临床科研不断发展和深入。
三、“审证求因”,“探本求源”,提出新课题,扩大临床科研成果
一种疾病具有各种症状,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性。有的是本病引起的,有的则与本病的关系不大,或是间接地由并发症和附加症等所引起的,这就要求医者分清主次,提高“审证求因”和“探本求源”的水平,针对主症下药。这不仅为取得症状学上的疗效,更是为了治愈疾病。
当肺结核病呈活动性时,发热是主症之一,往往在午后体温上升,中医称为日晡潮热,是一种消耗性发热。治疗通常不用退热剂,因其仅起一时的作用,停药后热度又起。为此,尽量选择强有力的抗痨药物,以控制病程,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我们审证求因,从古今治疗“骨蒸痨热”的处方中,寻找和筛选治疗本病的强效药物。通过反复的临床探索和广泛验证,几年来创制了“雪花冲剂”(由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和六月雪等配制)及“复方功劳叶针剂”(由功劳叶、一见喜组成),除口服外,还采用了穴位注射等给药方法,为本病开创了新的治疗途径。
当然,治疗长期发热的肺结核患者相当艰巨,不少的病例疗效尚不够理想。但是我们看到,用药后如能达到逐渐退热的效果,则往往不再反复,说明疗效比较巩固。这是否意味着上述治法能调整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控制病情?还是这些中草药直接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又一课题。
同时,我们对本病另外一些主要症状也进行了探索性治疗观察,如用清热止血的侧柏叶、茜草根治疗咯血,进而又试制了“新芩部丹”等药。就这样通过不断的临床科研实践,为结核病患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新药,而且一般没有副反应,与西医疗法取长补短,充实了结核病治疗学的内容。
标题:肝硬化腹水治验----张云鹏主任临床经验举隅
出处:陕西中医 1995年8期359页
标题:中风治则的研究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95年1期42-44页
标题:降脂化浊汤治疗脂肪肝30例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年11期13页
标题:探求虚实把握要领治肝病----张云鹏治肝经验
出处:吉林中医 1995年增刊62-63页
标题: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肝硬化87例----张云鹏学术经验
出处: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5年5期11-14页
标题:张云鹏治肝验案四则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6年3期27-29页
标题:张云鹏运用攻下法治疗肝脏病的经验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6期250页
标题:张云鹏治疗脂肪肝经验举要
出处:中医函授通讯 1997年5期11-12页
标题:多向调节是治疗脂肪肝的关键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7增刊9-10页
标题:中风病中药康复治疗探讨
出处:WHO脑血管病中医康复学术讲座暨全国脑病专业委员会中风康复学术经验交流会议论文 1996 北京
标题:肝病辨治心法
出处: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暨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得奖论文 美国 1996
标题:脂肪肝防治思路新探
出处:世界传统医药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获奖作品文集 世界科技出版社 1998 11-13页 美国
标题:脂肪肝防治要领
出处:98世界医药成果博览暨现代医学论坛大会 1998 马来西亚 论文集98-99页
标题:张云鹏遣药特色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年1期14-15页
标题:张云鹏应用桂枝临床举要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 1998年4期
标题:中风痰瘀气血关系探讨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6期57-58页
标题:张云鹏老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经验介绍
出处:新中医 1998年12期9-11页
标题:张云鹏治热病学术经验举要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98年增刊350-352页
标题:张云鹏善用大黄心法举隅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99年2期84-85页
标题:张云鹏从肾论治杂病经验
出处:山西中医杂志 1999年2期9-10页
标题: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
出处:河北中医 1999年4期221-222页
标题:深思明鉴 广取巧配----擅治肝胆心脑血管疾病的张云鹏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11期
标题:审因辨证独到,秘方选药举隅
出处:《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荟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年版36页
摘要:我们对矽肺之具有肾虚见证的患者,通过补肾治疗,试图以冷压测验为观察指标,探讨肾虚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关系。兹将资料完整的34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经确诊的34例男性矽肺患者中,Ⅰ期的16例,Ⅱ期的13例,Ⅲ期的5例。年龄在37-66岁间。平均工龄为12.5年,工种为轧石、喷砂、清砂、坑道、砌炉、配料、造型、石匠、磨粉等。平均有7年左右气急史。分别具有喘息、耳鸣、腰酸(外伤、劳损等原因外),夜尿频数,畏寒,头昏眼花等三项以上肾虚症状,其中偏肾阳虚者30例,偏肾阴虚者4例。
观察方法 冷压测验检查前,静卧15分钟,左臂缚以血压波动不超出2毫米汞柱为止,以最后一次血压作为试前血压,然后将右手腕关节以下浸入0~4℃水中,分别于30秒及1分钟各测血压1次,并立即使手腕离水,擦干后,再在2、5、10、15分钟各测血压1次,直至稳定或恢复试前为止。刺激后各次血压与试前血压之差,即为血压波动幅度。
测定后,给以补肾治疗。以保肺片(补骨脂、川续断、当归、胡桃肉、熟地、甘草、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日服2次,每次5片。和补肾健肺糖浆(仙灵脾、黄精、女贞子、狗脊、桑寄生、海浮石、川楝子、陈皮),每日2次,每次20毫升。一般连续服药3个月为1疗程。
结果 治疗前后的冷压测验1分钟血压上升绝对值:治前最高50mmHg,平均为17.5毫米汞柱;治后最高24mmHg,平均为13.5mmHg。治疗前后血压波幅:治前20毫米汞柱以上的12例,以下的22例;治后分别为5例和29例,经T与X2检试,P值均<0.05,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血压波动幅度有明显下降趋势。治前出现负峰者23例,治后为22例,改变不大,但负峰幅度有所改善;双峰出现率较少;一般均在15分钟后恢复正常。但出现负峰者,除2例外,恢复期相应延长。
讨论
矽肺的中医治疗,一直根据石末伤肺的论点,补用养阴益肺,攻用活血散瘀和软坚散结等法。但久病除咳嗽、胸痛外,往往兼有喘促,气短,肺病及肾,肾不纳气的肾虚证。并出现腰酸,耳鸣,畏寒,夜尿,易汗等肾虚综合征,此时,治疗偏重于补肾,收效满意。说明补肾对植物神经功能有调整作用。
标题:张云鹏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出处:《名老中医经验精要》香港医药出版社 1998年版166-170页
标题: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 主编
出处:文汇出版社 1992年
标题: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 主编
出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年
标题: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 主编
出处:文汇出版社 1999年11月
标题:中风病 主编
出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 2000年2月
标题:心脏病基本知识 合编
出处: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4年第一版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7年第二版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三版
标题:历代中医学术论语通解 编委并统稿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年
标题: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 编委
出处: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4年
标题:全国专科特长名医选编 编委
出处: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标题:神经衰弱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探讨(231例临床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2年6期30页
摘要:我们对矽肺之具有肾虚见证的患者,通过补肾治疗,试图以冷压测验为观察指标,探讨肾虚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关系。兹将资料完整的34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经确诊的34例男性矽肺患者中,Ⅰ期的16例,Ⅱ期的13例,Ⅲ期的5例。年龄在37-66岁间。平均工龄为12.5年,工种为轧石、喷砂、清砂、坑道、砌炉、配料、造型、石匠、磨粉等。平均有7年左右气急史。分别具有喘息、耳鸣、腰酸(外伤、劳损等原因外),夜尿频数,畏寒,头昏眼花等三项以上肾虚症状,其中偏肾阳虚者30例,偏肾阴虚者4例。
观察方法 冷压测验检查前,静卧15分钟,左臂缚以血压波动不超出2毫米汞柱为止,以最后一次血压作为试前血压,然后将右手腕关节以下浸入0~4℃水中,分别于30秒及1分钟各测血压1次,并立即使手腕离水,擦干后,再在2、5、10、15分钟各测血压1次,直至稳定或恢复试前为止。刺激后各次血压与试前血压之差,即为血压波动幅度。
测定后,给以补肾治疗。以保肺片(补骨脂、川续断、当归、胡桃肉、熟地、甘草、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日服2次,每次5片。和补肾健肺糖浆(仙灵脾、黄精、女贞子、狗脊、桑寄生、海浮石、川楝子、陈皮),每日2次,每次20毫升。一般连续服药3个月为1疗程。
结果 治疗前后的冷压测验1分钟血压上升绝对值:治前最高50mmHg,平均为17.5毫米汞柱;治后最高24mmHg,平均为13.5mmHg。治疗前后血压波幅:治前20毫米汞柱以上的12例,以下的22例;治后分别为5例和29例,经T与X2检试,P值均<0.05,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血压波动幅度有明显下降趋势。治前出现负峰者23例,治后为22例,改变不大,但负峰幅度有所改善;双峰出现率较少;一般均在15分钟后恢复正常。但出现负峰者,除2例外,恢复期相应延长。
讨论
矽肺的中医治疗,一直根据石末伤肺的论点,补用养阴益肺,攻用活血散瘀和软坚散结等法。但久病除咳嗽、胸痛外,往往兼有喘促,气短,肺病及肾,肾不纳气的肾虚证。并出现腰酸,耳鸣,畏寒,夜尿,易汗等肾虚综合征,此时,治疗偏重于补肾,收效满意。说明补肾对植物神经功能有调整作用。
标题:中西医合作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观察及中医分型的初步探讨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年1期13页
标题:对《伤寒论》与《内经·热论》关于六经问题的我见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年9期13页
标题:急性发热的辨证施治探讨(附50例临床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年8期10页
标题:青木香治疗23例高血压病的初步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年1期19 页
标题:沉没培养灵芝与人工裁培灵芝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
出处:云南医药 1974年4期21页
标题:小红参针剂治疗冠心病的初步临床观察
出处:云南医药 1975年1期32页
标题: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分型及其治疗途径的探讨(100例临床分析)
出处:云南医药 1976年1期52页
标题:发热初议(100例分析讨论)
出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全国第一届中医学术会议 1979 北京
标题:肝炎辨治的探讨
出处: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78年4期17页
标题:发热辨治初探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0年1期29页
标题:《伤寒论》要义(连载七篇)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1(6):33 云南中医杂志 1982(1):53 云南中医杂志 1982(2):42 云南中医杂志 1982(3):45 云南中医杂志 1982(5):47 云南中医杂志 1982(6):51 云南中医杂志 1983(1):38
标题:攻下法在急症领域治疗中的地位
出处:全国中华中医学会首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 1981 武汉
摘要:支气管哮喘至今还是难于防治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之一。现将我院二年来的住院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的50例分析如下:
讨论
(1)关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见于中医书籍的喘急、气喘、喘咳、咳逆、喘逆、哮喘、哮吼以及上气、短气等门类中。《内经》中论及喘,咳之证者很多,《金匮》更有咳嗽上气篇专论;后世则多把“哮”与“喘”分论,“哮”是指呼吸时候间有痰鸣声为主,“喘”则专指呼吸急促。也就是把《金匮》所说“咳而上气”为喘,“喉中水鸡声”为“哮”,故中医书中所说的哮喘,事实上是包含了一种气急而伴有哮鸣音的症候群,它除了包括现代医学所谓支气管哮喘外,泛指一切能引起“哮喘症”的疾病、如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肾性哮喘及心性哮喘等,也概括了肺组织大面积损坏性疾病,以致肺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呼吸困难等。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甚为复杂,现代医学归之为过敏因素及神经体液学说等 。祖国医学多主张先天的禀赋体质,以及七情六欲所伤、饮食失节,起居失常等因素;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在饮食失节致病方面,以描述“哮”症的较多,如醋哮、酒哮、盐哮、糖哮等,《赤水玄珠》及《沈氏尊生书》等均有论及。至于病机方面,一般认为以肺肾二脏为主。巢氏《诸病源候论》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具体说明了因支气管痉挛(肺管不利)而引起呼吸道不通畅(气道涩)的呼吸困难。祖国医学理论中,按五行而论,肺与肾为母子关系;肺为气主,肾为气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支气管哮喘症久病之后,以致肺气虚而“金不生水”,损及肾的机能,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临床上往往见到在屡发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常伴有肺气肿甚至导致肺性心脏病的并发症。本文病例中有合并肺气肿者10例,亦或多或少具有近似“肾不纳气”之证,在治疗中亦往往要照顾到肾虚方面。叶天士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确是对本病纲领性的概括。
(2)关于辨证及其类型问题:祖国医学对“哮喘”的分类法很多,有以阴阳分,有主张寒热分,也有以五脏分为肺喘、脾喘及肾喘的,也有以六淫分为火喘、湿喘、暑喘、 痰喘、风寒外束喘等;这可能是各家对疾病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因而各有偏重。但各种分类均有其优缺点,要找出完整的分类,确也很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把疾病来归纳分类,目的是为临床诊治更好地服务,要易于掌握,所以必须删繁就简,但又必须照顾全面,具有代表性。本着这样精神,我们觉得张景岳所论哮喘,很为实用;张氏说:“气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张氏又把实喘分为寒热二种,概括为风寒及火邪,并对虚喘亦作进一步分析。本文所述的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际病例的症状、脉、苔等临床情况,参考张氏分类法,分为“发作期”与“不发作期”二大类;在发作期中,以虚实为纲,实喘中又分为偏寒、偏热,虚喘中又分为偏阴虚、偏气虚。对不发作期,则主要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及一般表现的症状,分为虚证与无虚证,虚证中也分偏阴、偏阳。
在临床所见,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往往不很单纯,有时寒热虚实相互交织,或虚中挟实,或寒热交往,或阴阳二虚互见,造成辨证分类中的困难;故分类不能太细琐复杂。我们根据其主症表现,权衡轻重,而作出“偏寒、偏热、偏阴、偏阳”等分类方法,主要在便于指导临床实践及总结经验。
本文所报导的50例中,入院时发作的33例,以偏寒喘为最多,占15例,偏热喘4例;虚喘中以偏气虚的略多,占9例,偏阴虚占5例。在不发作期的17例中,体质情况属虚证的13例,其中偏阳虚的6例,偏阴虚的7例,没有虚证表现的也有4例,此4例为入院作进一步检查及割治疗法的病例,一般为病程较短,年龄尚轻的患者,在发作缓解后尚无虚象出现。
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症状、脉象和舌苔方面,在发作的33例中,以气急及咳嗽为最多,各占33例(为100%),所以不少中医书籍中把喘咳放在一起讨论,也有其一定依据。咯痰方面,在发作时往往咯痰量少或不爽(有咯痰症状的28例中,21例是如此),但在缓解初期,则常因支气管痉挛解除而咯出多量痰液。此外胸痛为多见,各占23例及7例。
脉象方面,发作期33例有记载的31例,其中以浮滑数为最多,除2例细数脉外,其余均呈弦、滑或带数,但在不发作期的15例中,脉浮滑数者仅1 例,可见浮滑数脉在发作与否上有一定联系。在不发作期中,其脉象以弦滑为主;弦与滑均主痰饮,尤其在病期较长而有并发症的患者较为多见,这可能与久病体虚、痰饮不能及时运化有关,说明了不发作时要注意“扶正”的重要性。
在舌苔方面,白苔较黄苔为多见。45例中白苔占39例,白苔中薄白苔最多,白腻苔次之,厚而白腻苔者最少,这可能是本文病例以单纯性支气管哮喘为主有关;在临床上,我们的印象是: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严重的患者,其舌苔以白而厚腻者为常见。
(3)治疗原则及其疗效的探讨:
根据病人的体质、症状、年龄、性别、病期的长短以及不同的地区、条件而予以不同的治法,这是对任何疾病治疗的通则,但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有一定的规律。本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朱丹溪认为:“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我们根据“实喘在肺、宜清宜破、虚喘在肾、治宜补肾”的原则,制定了治疗原则。支气管哮喘是长期慢性疾病,“病久必虚”这个概念,在本病的情况体会起来倍觉深刻;所以在表散、攻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扶正;而且,正因为“正虚,”痰饮等不能及时运化,易致痰浊停留,故在不发作时病人的脉象亦多带弦带滑。我们很赞同曹惕寅老大夫治哮喘的三句话“表防伤正,攻防伤气,补防碍痰”,这确是经验之谈。
在疗效观察方面,33例发作期患者中,先后在1~31天内缓解,平均缓解日期7天;虽然,支气管哮喘有其自然缓解的可能性,但本组病例有1/3以上在1~3 天内缓解,且33例中包括了治前呈持续性发作的病例,所以疗效是肯定的。但是,本病除有自然缓解的特性外,尚有其反复发作及季节的周期性,本文资料随访期较短,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从缓解日期与类型看来,实喘中偏寒类,其缓解日期要比热喘为早,为3.7:7.4,且3/5病例在1~3 天内缓解,这是否与寒症尚在表在肺、而热症已入里入胃有关?过去,我们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经验:大凡支气管哮喘属寒喘的、而符合小青龙汤症的,效果较著。
在虚喘方面,偏阳虚的要比偏阴虚的缓解日期显著为快,为6.6:12.3;且偏阴虚的4/5病例,其缓解日期在8天以上。我们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概念:对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肺结核等)在治疗过程中,其偏阳虚的要比偏阴虚的容易见效、本文资料,也具体证实了这个情况。
小结
(1)报告本院住院支气管哮喘50例的临床资料。对发作期的33例,按临床症状、脉象、舌苔等分为虚实二型,实喘中又分偏热、偏寒,虚喘中又偏气虚、偏阴虚。实喘19例,其中偏寒15例,偏热4例,虚喘14例,其中偏气虚9例,偏阴虚5例。不发作期的17例中,属虚证的13例,没有虚证表现的4例。
(2)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治疗法则及应用主方,并分析治后观察及疗效。发作期的33例中,平均缓解日期为7天,有13例在1~3 天内缓解。并提出缓解后症状、脉、苔等的变化。
(3)讨论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扼要列举文献作为引证,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在祖国医学上对本病的分类方面,主张应以临床实用为主,分类不可过繁,但又须全面照顾而具有代表性。
(4)讨论了治后的疗效观察。在近期疗效上,以缓解日期及症状改善为主要依据,并对疗效及类型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
标题:日全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症状的影响
出处:科研论文汇编 上海中医学院 1980年1期8页
标题:日全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的影响
出处:科研论文汇编 上海中医学院 1980年1期14页
标题:高血压病临床初步研究(155例临床观察)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1年3期13页
摘要:支气管哮喘在广大农村发病率较高,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但如何及时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对减轻病人痛苦,预防并发症及肺气肿的产生,可有很大帮助。我们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发现镇平片对本病有一定控制症状的作用,体会如下:
1.镇平片是一种哮喘治标药,对哮喘发作有对症治疗的效果,但在哮喘治疗中,如何来考核该药对哮喘发作有控制作用,尤其在门诊病人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病人配了药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服?服药的时候哮喘发作程度怎么样?服药后多少时间感到好转?等等,隔了几天来复诊,往往讲不清楚,如果其间又同时服了些其它治喘药,再加上哮喘病本身就能自行缓解的特点,那就很难肯定该药的疗效。
我们估计到这些因素,因此,进行了一些设计,选择均是一次持续发作较长的病例(本文40例,最短3小时,最长已持续发作35天)作为观察对象,立即服药,并且在服药后一小时内复查,复查内容除主诉外,并配合客观指标(听诊及简单的肺功能),然后作出了即期疗效依据,是比较全面的考核方法。
考核哮喘的疗效,要尽可能全面,但哮喘病人在发作的时候,气已很急,不能胜任更多的检查负担,如其它各种肺功能项目的测验等,我们认为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及中期流速,是比较行之有效而省力的办法,操作简便,用一个筒单肺量计即可,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特别是中期流速它能在呼气困难的情况下,敏锐地反映气道阻力现象。
从上述考核资料看来,用镇平片能完全控制哮喘发作的占40%,有效率为80%,反映了一定的疗效。
2.镇平片由洋金花、远志、甘草三味药组成,主药洋金花别名很多,又称曼陀罗花,风茄花等,性辛温,功能祛风湿,止哮喘,并能镇咳镇痛,过量易引起副交感神经的麻痹作用,文献上亦有因服用过量而中毒的报道。我们认为成人一次口服镇平片不超过三片(内含洋金花生药四厘二),副作用一般不大,另外,适当的配伍亦很重要,远志能安神散郁,化痰通气,甘草缓和畅中,减少洋金花的毒性作用,可以相得益彰。
标题:日全食对人体有无影响的观察研究
出处:昆明科技 1980年2期1页
标题:日全食对心血管疾病有无影响的研究
出处:云南医药 1981年3期1页
标题:日全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影响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年11期45页
标题:攻下法治疗急症介绍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2年10期443页
标题: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
出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 1983年1期9页
标题:“透视”人体诊断疾病的验证与应用研究
出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 1983年3期122页
标题:从《滇南本草》探索心病之用药
出处:兰茂纪念会专辑《曲靖医药资料》 1983年2期53 页
标题:不整脉与心电图及临床诊断辨证相互关系的研究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云南分会 1984年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