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人物传记延河儿女>艳红的青春旗——延安中学毛泽东青年团

延河儿女

主编: 贾芝

艳红的青春旗——延安中学毛泽东青年团


王黎明
美国精良武器装备的蒋介石30万大军,在胡宗南指挥下云集在延安南大门一线,正 是弩张待发的时刻; 被誉为保卫党中央近卫军的西北野战军的一部分,也正严阵以待,迎战敌人突然袭 击延安。 在延安东郊桥儿沟的延安中学校园里,一个20世纪40年代中国先进的青年学生组织 在时代的风暴中诞生了,同学们自己命名为:延安中学毛泽东青年团。 “我们的团,是毛泽东旗帜下的积极进步的青年组织,为团结一切思想进步的青年, 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并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努力向毛泽东指引的方向迈进……为了 完成人民革命事业而奋斗……” 这是我们的《团纲》中的首语,它旗帜鲜明,它表明了我们青年团以“毛泽东”命 名的重大意义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1946年12月9日,桥儿沟东山腰前岭拐渠作为校部会议室的大土窑洞里,正中悬挂着 毛主席像,四周墙上贴满了团员们书写的各人的贺词、祝词、他们的心愿与感想,一派 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12·9”的火炬,这时在我们立志要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献 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青少年们心中熊熊燃烧着。我们一致通过了团章,站在毛主席 像前宣誓: “我们毛泽东青年团团员,誓为毛泽东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我们……在团内过着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为团积极工作,把自己锻炼成为毛泽东旗帜下的坚强 不屈的战士……若在行动上违反了我们的诺言,我们愿受团纪的一切处分。” 铿锵之声,飞出窑洞,好似严寒中的一声春雷,震撼着黄土高原的冬野。 我们这批宣誓的队列里,有继承父志的烈士遗孤,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他们是 这支队伍中的前哨兵。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原延安大学校长江隆基,满腔热忱地祝贺毛泽东青年 团的成立。他的一席讲话,将先辈们青年时代的革命生涯同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的前进 道路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画卷。他说:“当我们这一辈还是青年 的时候,就没有你们今天这样幸福。那时,马列主义理论还没有发展得像今天这样深入、 普遍,又比较缺乏导师,所以虽有热情,有理想,也难以实现。我在学校时,曾和几个 同学组织了一个青年励进社。可是,我们一毕业,也就烟消云散。这说明没有正确的途 径,就不会成功。你们今天比上一辈人幸福,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引,有党中央开辟的道 路。 毛泽东青年团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青年革命运动史上的又一个盛典,对解放 区的青年运动,对全国的青年运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它将在挽救民族危机的 斗争中发挥作用。当前,毛泽东青年团的神圣使命是:积极投身到保卫延安、保卫毛主 席的战争准备工作中去……” 我们背负起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前进…… 在“不给胡匪军留下一粒粮、一寸布”的口号下,团员们首先积极投入了延安的坚 壁清野工作。学校把教学用具、粮食等各种物资转移到后方或埋藏在山洞里。团员们不 怕苦,不怕累,自动背运东西到安塞县吊儿沟和离学校不远的一些村庄,他们带动其他 同学,迅速地完成了任务。鲍克明同志是六班年纪最小的团员,只有14岁。他在伸手不 见五指的黑夜中,也和大同学一样,背着一张课桌送到20里以外的捻庄隐藏。往返整整 一夜,他累得满头大汗。同学们赞扬说:“鲍克明背东西,顶一个大人。”后来他参加 了第四野战医院后,主动要求当通讯员,也总是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情况艰险, 都勇敢负责地完成了任务。 这时,军事训练替代了往日的数理化课程。打靶、射击、投手榴弹,轻装演习等等, 成为每个同学的必修课程。团员当然义不容辞地要以身作则。六班17岁的团员李凡民在 打靶比赛中名列榜首。女团员杜芳枝也打中9环。十二班团支部书记韩秉义和同学们一到 驻地,就利用间隙时间带动同学架起单杠,锻炼身体。六班每天晚饭后,大都进行练习 瞄准、刺杀、投弹等活动。 我们毛泽东青年团员,在保卫毛主席的战斗里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1947年3月,学校改建为战时第四后方医院,全校三分之二的团员,报名参加了医院, 踊跃为前线服务。3月15日,成立了医院团总支,也是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团组织。苏红 同志在医院担任团总支书记有两年多之久。团员王涛英最后英勇牺牲在抗美援朝前线。 十三班的团员高耶夫,50年代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工作,救死扶伤,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到了80年代,他年过五旬,还毅然到云南边疆老山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又一次受到部队 官兵的热烈赞扬,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团员中干部子弟很多,但 他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著名的白衣战士李兰丁为典范。15岁的小团员齐翔安,是著 名学者齐燕铭的女儿,体弱多病,有时发着高烧还坚持在重病房工作,给重伤员喂饭、 换药;有时还背着重伤员上厕所。后来她患了伤寒、回归热,她宁肯躺在担架上随军转 移,待病愈后护理伤员,也不肯到后方去休养。为了提高医疗技术,她抓住一切机会学 习,在行军中,她和另一位女团员李骏,每人拿着一块死人骨头,边走边互相问答,熟 记解剖学的名称。休息时,她们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写着做练习。每次考试她们都名列 前茅。 在最初试建青年团和正式建团以后,我们始终强调团员必须响应党的号召,在各方 面发挥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保证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团员们都要在实际斗 争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我们一直注意加强团的思想建设,巩固团的组织。延中青年 团员们实现了自己入团的誓言,为团组织争得了荣誉,同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提高了 团的战斗力,我们真正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的后备军。 努力学习是青年闭员的首要任务。团员不仅自己积极参加文化与时事政策的学习, 而且要带动同学们一起努力学习。 例如六班有一个同学平日比较调皮,不爱学习,团小组就分配团员李夫星帮助他。 他们经常一起生活谈心,打消了他只埋怨别人帮助不够的想法,后又指出他的毛病,并 为他指出了改正的方法。经过两个月的耐心帮助,他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他说:“我 今后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愿意加入青年团。” 后来他积极参加学习,进步很快。他到西北第四野战医院去做护理工作时,工作积 极负责,并且当了护理班长。这时他参加了青年团。二十班同学呼延福,入团后不仅对 自己的学习抓得很紧,而且经常和同学在一起研究,相互帮助,使他们的小组成为全班 的模范学习小组,带动了全班。在加强战备教育,突出时事政治学习中,团员们个个情 绪振奋,踊跃发言。原来有些不看报纸,不爱参加政治学习的同学,在团员们的影响下, 也天天看报,关心政治大事了。 建团过程中,我们始终很重视团员的思想教育,把它放在首位。开始主要抓了共产 主义理想的教育与团员应起模范作用的教育。后来又抓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教育,抓了 时事政策学习,坚定战争必胜信心的教育,还抓了行军中的纪律教育。先后请冯文彬、 范长江、卢勤良、贾芝等同志作报告,这些报告受到大家欢迎。女同学还请了三五九旅 参加过中原突围的女干部汪志平同志,讲他们是怎样突围的,特别是她自己是怎样闯过 渡河、爬山、同敌人打遭遇战等一个个难关的动人事迹。在抗议美军暴行的活动中,团 总支召开了女生座谈会。女团员们从抗议美军暴行联系到妇女的解放问题。美军可以任 意蹂躏中国妇女而逍遥法外;相比之下,她们感到边区妇女是受尊重的,切身体会到妇 女的权利受到保护的幸福。但就全世界说,妇女的解放仍然是一个长久才能解决的大问 题。座谈会不仅对女同学,对全体同学都是一堂深刻的政治课。 在团内,我们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一些歪风邪气。例如有的团员在行军中,发脾气, 打人,甚至强拉了老乡的毛驴,骂老乡,影响很坏。团支部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 个别情节严重的还给了警告处分。 团员在战时宣传中十分活跃。延中宣传队演员四十多人,其中不少人是团员。宣传 队演出的主要节目有《战斗舞》、《石头开花》和《女游击队员》。1946年12月到1947 年2月,在延安、安塞演出数十场,观众达1万多人。他们的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那年,西北文工团、民众剧团等专业文艺团体都到外地演出,延中秧歌队,一时间成为 延安最活跃的秧歌队了。 根据上级号召,团员们所到之处还经常向群众宣传时事政策,帮助当地群众识字和 生产,并进行农村调查,开展群众工作。例如,学校住在安塞吊儿沟时,政治课老师贾 芝与语文课老师宁汉戈合作带领同学们下乡,教农村儿童识字,调查陕北革命领袖刘志 丹的事迹,宣传时事政策。在这些活动中,起带头作用的仍然是团员们。他们刚到农村 时,老乡有顾虑,不乐意让娃娃们学识字,一些同学见此情况有些灰心丧气。但团员郭 韬等同学并不气馁,而是设法接近老乡,帮助他们干活,后来人熟了,老乡终于改变了 对他们的态度,欢迎同学们到他们家里来。参加识字的娃娃,从两三个增加到二十多个, 甚至大人也要求办夜校了。一个多月之后,这些娃娃们都能认识200~300字了,群众非 常高兴。 二十六班的五个团员由于经常帮助同学,团结同学,与群众关系密切,威信提高, 在选班学生会时,五个团员全被选为委员,形成了全班的领导核心。在他们的带动下, 五天的生产突击,收获棉花22斤,达到全校生产的最高纪录。 为了推动团的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加强时事政策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团成立大 会后,很快就创办了油印的、不定期的团刊《团内生活》,每期印几十份。1946年12月 23日出版第一期,到1947年11月,共出了13期。它是团员们自由论述、民主讨论的园地, 也是团总支与团员和群众联系的纽带。团刊由苏红、王黎明、张珍、鲍克明等同志负责 编印。 当时全解放区从中央青委到基层团组织主办的团刊共9种,《团内生活》是其中之一。 这个团刊内容包括批评团内的缺点错误,表扬各种先进模范行动,政治学习讨论,对指 导、推动团的工作和提高团员的觉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请贾芝老师在《团内生 活》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谈进步》,对团员们提出三点建议:一、做事要 切实际;二、要富有朝气;三、要与工农兵相结合。这篇文章受到了团员们的欢迎。 团刚成立时,强调“巩固自己,建立团的威信”。但因怕团员的质量低了影响团的 威信,对积极分子要求过高,加上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人员变动频繁,对发展团 员的工作一度有些忽略。从成立到1947年3月15日,3个月才发展了12名团员。新班和地 干班100多个同学,连一个团员也没有。团总支发现这个情况以后,立刻发布通知,强调 应重视发展团员,克服关门主义。同时,高鸿文同志专程去安塞县吊儿沟,帮助新班和 地干班发展团员。从此,各班都抓紧了发展工作,使团的队伍不断壮大。从3月到7月发 展新团员二十多名,新班和地干班也建立了团支部。到7月,学校和医院的团员已达到1 22名,团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7年7月初,学校和医院都转移到子洲县马蹄沟一带,院、校两个团总支总结了成 立7个月的工作,由我写出了一份书面总结,经贾芝、康勃老师修改后,苏红等同志刻印 出来分发各支部,并报中央青委,同时在党团员大会上作了报告。从此,青年团的工作 走上了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的道路。 延中青年团,作为建团的学校试点,不只为解放区学校建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而 且也培养了一批干部。1949年,延属分区就有三个团县委书记是延中的团员和建团工作 者。苏红、鲍克明、王升学、张三保等同志,先后在学校、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和 陕北区团委、团中央从事建团工作,对建团做出了贡献。 转瞬之间,45年过去了。当年的这批青年团员和建团工作者,现在多数已是五六十 岁的中老年人了。有的已经离休,有的还战斗在祖国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成为各行 各业的专家和各级领导干部。例如: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力贞,海南省常务副省 长鲍克明,核工业部三局局长王升学,原《外国戏剧》主编苏红,原法律出版社党委副 书记韩秉义,陕西省渭南地区行署副专员刘凤鸣,人民文学出版社纪委书记张三保,最 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李凡民,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李骏,北 京宣武医院党委书记齐翔安同志等等。 延中一年多的建团工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美好的记忆,这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1947年冬到1948年春,我曾在米脂县印斗区六乡土改工作组任组长,在工作中认真 执行政策,未发生大的差错,把土改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边 区《群众日报》在1948年5月报道过该乡的工作。可以说,这与我当年在青年团和学生会 工作中的锻炼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些在校的学习和开始做领导工作的锻炼,一个19 岁的青年学生担任一个乡的土改组织工作,恐怕是很难胜任的。                 1991年6月19日
  王黎明
    男,曾用名王利民,延中十二班学生,延中党总支干事,青年团总支书记。解放后
在轻工业部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任党委副书记、顾问。高级经济师。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