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河儿女
主编: 贾芝
长眠在朝鲜土地上的延安女儿
——王涛英
冯荣华 李凡民 王秀英 高耶夫 李 骏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郊区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坡上,有一个中国人民
志愿军烈士陵园。王涛英这位延安人民的好女儿,我们延安中学的校友、志愿军野战医
院的女军医,已经在这里长眠40年了。岁月如流,朝鲜人民每年祭奠她,祖国亲人一时
一刻也没把她忘记。
涛英,1928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绍三村。在她不到一岁的时候,她的家乡闹
灾荒,一家人随着逃难的人流,由父亲挑着她和弟弟,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历尽了艰
辛,终于在陕西延安县的桥儿沟落下了脚。
涛英6岁的时候,母亲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失去母亲的家庭就像断了梁柱似的,
日子一天比一天更难熬了。父亲被迫卖掉了她的弟弟,离家谋生(后参加了八路军)。
临行前,他把小涛英送给了一个有钱人家。走时,父亲流着泪说:
“孩子,你要是有个好歹,我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妈妈。还是找个能吃饱肚子的地
方去吧!”没料到,到了有钱人家里后,她受的气,吃的苦,比在家挨饿受冻还要难以
忍受。有一次,涛英的大妈把她接回家来,看到她脸上,身上挨打留下的伤痕,再也不
忍心把她送回火坑里去了。大妈带着她和自己的两个女儿吃糠咽菜都难以果腹。
延安解放,王涛英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幼儿园当保育员,那时她才11岁。后来又到
一位革命同志家里照看小孩。由于她工作积极,学习努力,组织上送她到延安小学读书。
1945年她便考进了延安中学,编入九班学习。
她在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加入了延安中学毛泽东青年团。
1946年,18岁的王涛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学习文化,还
是生产劳动、打扫卫生,处处走在同学前头。同学们劳动了一天,疲劳得不想动弹,她
却从山下把一盆盆热水端在同学们面前,让她(他)们洗脸洗脚。她经常帮助小同学和
男同学缝补和拆洗被褥,受到老师和班里的表扬。
1947年初,由于战争的需要,边区政府下令将延安中学改编为西北人民解放军第四
野战医院。王涛英同学也被分配到医院,做护士工作。她工作依然积极负责,做伤病员
护理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学习医疗技术也进步很快。不久她便被提升为护士长。后来,
医院成立了医生训练队,她被任命为医训队的副队长。医训队确是名副其实地在枪林弹
雨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了一段医疗技术的学习,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王涛英成
为一位年轻的女军医了。
尽管战争环境生活艰苦,但同志们还是非常乐观。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为了解放
战争的胜利!野战医院一边收转前方伤员,一边跟随野战军在前方转战抢救伤员。同时,
医院还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利用战争的空隙排练歌舞节目,为战斗部队、为伤员、为当
地的老百姓演出。涛英也参加了宣传队,并是一位活跃分子。她经常扮演剧中的重要角
色,也经常扮演别人不愿扮演的老太婆。她扮演秧歌剧《兄妹开荒》里的妹妹,尤其受
到欢迎。
艰苦的三年解放战争迎来了祖国的黎明。新中国成立后,王涛英和一位陕北籍的青
年军人在野战医院驻地陕西临潼县华清池畔结了婚,建立了他们的幸福家庭。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开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
一批批地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涛英所在的医院和她的丈夫都赴朝
参战。她因即将临产而不得不临时留在国内。但王涛英急切地想参加战斗。产期刚满,
她就把才生下两个月的女儿托付给在陕北绥德县的婆婆。就在她回婆家的时候,请去摄
影师,为她的公公、婆婆拍下了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张照片,为她爱人留下了珍贵的纪
念。她还为当地的老百姓治病,至今那里的老乡还怀念她。孩子安排好以后,涛英立即
向组织提出参加抗美援朝的申请。她说,战友们都在前方流血牺牲,我怎能呆在后方呢!?
领导上看到她态度那样坚决,便批准了她的请求。
朝鲜战场战斗激烈,伤员多,医生少。王涛英和她的战友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抢
救伤员。由于条件差,有些伤员的伤口已经溃烂,甚至生了蛆;有的伤员全身数十处伤
口;有的昏迷不醒;有的周身瘫痪,屎尿不能自理。她含着泪水,轻轻地把蛆一条条掏
出来,她亲自接屎把尿。重伤员不能吃饭,她就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为了尽快地给伤
员开刀治疗,她和战友们有时一天一夜不离开手术室。常常是敌机在头顶上扫射,炸弹
在地面上爆炸,她们置生死于不顾,为伤员同志取出了无数的弹片和弹头。伤员多的时
候,一天顾不上吃饭。
当时同志们的口头语是:“死了算,活着拼命干。”是的,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
里,随时随地有可能牺牲。因此,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张纸条
或纸片,上面写着本人的姓名,是哪省哪县人,年龄、部队番号,以便万一牺牲后,能
在墓前立一个小木牌。
在朝鲜前线,她的爱人问她:“苦不苦?想孩子不想?”她说:“这里虽然苦,也
算不了什么!我当然爱我的女儿,但我看到朝鲜儿童遭到屠杀时,我觉得我要为保卫朝
鲜儿童而战斗,也是为保卫我们自己祖国孩子的安全。越是想女儿,我越是要努力工作
和战斗!”她还告诉丈夫,在她出国前路过北京时,大姐在北京第二医院给她联系了一
个条件很好的工作,希望她留在北京工作。她笑了笑说:“我向大姐谢绝了。我决心和
战友们在朝鲜并肩战斗!”她在一封家信中写道:“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为了千千
万万个家庭的团聚,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王涛英同志入朝一年多,多次立功受奖。中国政府曾授予她一枚“人民功臣”奖章。
我们同学相聚时每当提起王涛英,都称她是我们延安中学的骄傲,是一位可敬可佩的校
友。
由于陕北生活条件很艰苦,涛英的女儿还不到1岁就不幸夭折了。丈夫怕她伤心,影
响工作,一直没有把这噩耗告诉她。直到涛英同志牺牲以后,在整理她的日记时,才发
现她当时早已知道了,但她也从来没有提及。然而,出于母亲的天性,她在多处的日记
里抒发了对孩子的思念和悲痛。她常常背着爱人,背着同志偷偷地流泪。事后她爱人回
忆,有一次曾看到涛英到河边痛哭,他以为她想家,想孩子。其实,那可能就是她发现
爱人藏在枕头下面那封有噩耗的家信的时候。王涛英和爱人不在一个部队工作。1952年
10月11日,她在给爱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这次到朝鲜来,是作了牺牲准备的!我如
果牺牲了,您不要悲伤,希望能把我的尸体送回祖国!如果不幸您牺牲了,我会妥善地
照顾您的一切,望您放心好了。”读着这封催人泪下的信,她的爱人不相信会发生这样
的不测。他盼望的是早日胜利地回到祖国,有夫妻团聚的一天。说来也太奇怪了,在她
五天前寄出的那最后一封信中,落款恰巧写的是“10月16日。”10月16日,是涛英爱人
收到她那封信的第五天,也是最可怕的一天。就在这天夜晚,涛英所在的部队遭到敌机
的轰炸。敌机疯狂地将几百颗炸弹投向事先测量好的目的地,将房屋和人一起翻上天空,
在两三丈的高空悬垂、下落,将房屋和人全部摔毁。涛英就这样被掀到半空中,又落下
来,她毫无伤痕地牺牲了。
轰炸发生以后,涛英的爱人和延中的几位同学一起赶到现场抢救伤员,大家喊着口
号,在废墟中扒人、救人。两个小时后,他们才发现涛英不在了。队长冯志歧拉着她爱
人,在山坡上兜圈子,说:“王医生在这……在这儿……在这儿……”边念叨,边找,
边跑。20多分钟后,才把他领到涛英牺牲的地方。其实这仅用几分钟就可以走到了。队
长是怕涛英的爱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故意拖延时间的。她的爱人又激动又悲痛地跑到
涛英面前,这时涛英的身上还热着。他赶忙去叫李凡民。李凡民赶到以后,一把推开他,
说:“你离开这,王医生的事由我们负责!”几个人把涛英抬到她原来的住处。房子没
有塌,床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土。她爱人为她抖落了浮土,把她放在床上。在这废墟中仅
有的一间小屋中,涛英的爱人陪伴着他心爱的妻度过了最后的一夜。
第二天,延中的同学纷纷赶来了,还有人为涛英拍了遗像。也许是由于异常的悲痛,
也许是因为战地无法保留遗物,涛英的爱人点燃了一把火烧尽了她所有的东西。在战场
上,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死人,所以人们已经没有眼泪,很少再哭了。
第三天,刘力学来了,抱住涛英的爱人大哭。涛英的爱人好像才被摇醒,一阵哭声
响起,再也停不住了。他想起涛英就流泪,对亲人的依恋,对烈士的怀念,对敌人的仇
恨统统汇入奔腾的泪水中直泻而下。
涛英的爱人在她生前曾答应,如果她牺牲了,要妥善处理她的后事。他为她找了一
个向阳的高坡,冯荣华找人用5寸厚的松木做了一副棺材。大家把暂时停放在防空洞中的
涛英的尸体重新入殓,在棺木中撒下许多酒和药品,并放入她生前喜欢的衣物,将她掩
埋了。
涛英牺牲时年仅23岁。为了尊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的愿望,涛英没有
回来,她和许多志愿军烈士一起埋葬在他们为之献身的国土上。
40年过去了,王涛英同志在战火中获得了永恒的青春。
她永远拥有23岁的青春年华!
她是延安人民的好女儿,是中国人民的好女儿,也是朝鲜人民的好女儿,人民是永
远不会忘记她的。
冯荣华
男,延中九班学生。曾任陕西省西安市冶金机电局劳资处处长。
王秀英
女,延中十二班学生。烈士王涛英的姐姐。曾任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卫科
科长,已故。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