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二节 在大城市群中借势成长 世界进入城市间合纵连横的战国时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可以表述为世界城市间竞争力转化的历史。今天,全球的城市从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有许多小的县城和集镇,无一例外地都处在竞争之中。 加入到一个大城市群的分工协作,就是加入了城市竞争的专业队,加入长江三角洲或是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就是加入了国家队!珠江三角洲的市长们都是"市场中长大的市长"。市长要识市场的"水性",才能驾好城市之船在竞争中冲浪。 一、瞄准龙头定战略 过去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多是从本地资源入手。今天由于运输半径的变化,资源的位置已经大不同:一个地方的资源,完全可以视作其邻市和邻省的资源。国际市场的资源,完全可以视作中国沿海的资源。那么,今天一个城市的战略依据什么?是这个城市所处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假如这个城市距离上海、北京或是广州100公里,那么沪、京、穗就是它制定战略的首要的依据。找到了龙头,就有了感觉。 对于众多中国城市来说,城市定位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以所处的大城市群为中心,必须跳出城市本身来规划城市,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大城市群的分工体系。大城市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会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中小城市,带动它们的发展,形成分工协作的城镇体系,发挥群体效益,这对所有位于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条件。 1、镇江:接轨国际先接轨上海 新一届镇江市委市政府班子,半年中两度到上海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镇江人说,镇江不同苏州、无锡比大小,主要比特色,镇江要建成一个清新秀丽而又充满灵气的城市在IT、生物工程等行业上要跟上上海。镇江市委书记张卫国说:"我们始终坚信一条:与国际接轨,首先要跟上海接轨!尽管镇江已处于接受上海辐射最佳的100公里半径的'边缘',但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已使两地的时空关系大为改观,我们将借助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运输中心的优势和外国驻沪机构、商社、公司众多的特点,进一步寻求合作机遇,谋求共同发展!" 2、浙江:跨海大桥接通沪浙"4.5小时经济圈" 沪杭高速铁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目前正在筹建中,如果建成通车,沪浙之间"4.5小时经济圈"的形成将指日可待。根据我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到2010年,浙江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浙江是国内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城市体系欠完善,大中城市发育不足,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浙江为此出台这项规划,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速城市化。根据规划,新世纪初浙江将呈现崭新的城镇格局: 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的3个区域将形成大都市区,杭州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宁波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贸易口岸和工业基地,温州将成为浙南的中心城市。 沿沪杭甬交通走廊,杭州湾两岸将形成"V"型城镇连绵区;以104国道和沿海高速公路为骨架,温州、台州附近将形成"I"型城镇连绵区。 以金华为节点,沿浙赣铁路和金温铁路将形成点轴状城镇发展区。浙南、浙西北、浙东及舟山群岛上将按点状发展城镇。浙江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特别关注时空距离:到2010年,杭、甬、温三个都市区内将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杭州湾"V"型和温台"I"型城镇连绵区,一般节点城镇之间的时空距离不超过1.5个小时;而省会杭州到浙江各城镇的"4小时经济圈",到2005年就将形成。 3、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 我国城市从发展路径来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城兴市,如北京、西安、一种是由市兴城,如天津、上海。前者之间是行政网络相连。后者则是市场的网络相连。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市、镇都是由市场的发展带出的城市。那里的市长们都是"市场中长大的市长"。这些城市的生机活力很具启发性。市长要识市场的"水性",才能驾好城市之船在城市竞争中冲浪。 近年来一直关注"大城市圈理论"的周牧之博士,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组成了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开发调查团,把辽宁海城、江苏作为城市化试点,分别对当地的地域综合计划、城市开发政策、环境管理计划、综合交通计划等进行考察和研究。 研究中发现,海城、锡山、张家港等9个中小城市虽然都属于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但只有顺德市充分利用了周边城市广州的优势,就拿招商来说,顺德人一提就是当地离广州多远,这就避免了经济运营上的分疆而制。其实,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4、向发展轴靠拢 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扩展顺序,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带"就出现了。当城市之间的联系需求大于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需求时,城市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就会导致城市群出现。 中国的中小城市,处在不同经济区域中,其发展的条件不同: 而在湘、蒙、豫、闽、赣、皖等省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首位城市不突出,中小城市较多,且相对分布均匀,二级中心城市如合肥、芜湖、南昌、郑州、柳州、南宁等市自身经济实力尚比较薄弱,导致整个城镇体系的等级水平比较低,加之长期缺乏明确的空间发展轴线,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这些省区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处在这些省区的中小城市,应密切注意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级开发轴线,和重点突出发展的一两个二级中心城市,把握机遇承接其辐射力,主动进入城市区域经济协作区。 二、张扬个性打品牌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顾客?这是竞争时代里,每一个城市须回答的问题,它实际在问:我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我凭什么让跨国公司、各地企业来本城落户?我凭什么让游客选择本城来观光度假?我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什么? 1、昆山:按国际惯例营造"仿真"环境 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机遇,江苏省的明星城市昆山,在营造"仿真环境"上打出了知度,使"外向带动战略"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吸引外资,除政府变管理为服务,实行"招商"、"安商"、"富商"、"亲商"等政策外,良好的"硬件"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开办之后,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亿元,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硬件"服务。硬件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目前区内基本实现了包括供电、供水、供气、通讯、通邮、排污、土地平整等在内的"七通一平"。设立了通关点和江苏省第一个陆路二类口岸,近年又设立了出口加工园和留学生创业园,新建了软件创业衔。另外,为适应外商生活需要,还兴建了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外商公寓等生活设施。正是由于昆山市政府和开发区能以美化环境为基础.以优化服务为中心,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努力营造"仿真"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招商引资新优势。到1999年底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0.5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20多家。 2、顺德:不求体系但求支柱 顺德的"两家一花"占顺德经济总量80%,这是顺德的一个特色。"两家一花"是说家用电器、家具和家具开发相关产业,包括木工机械和精细化工,还有花卉。顺德市委书记、市长冯润胜说:别的地方总是企图要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们感觉这个提法不准确。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这样提,但作为一个小地方就不好了。从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就明确了工业立市的思路,走的是一条以工业为主,根据自身的条件,大搞轻工产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的道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有家就有电,有家就要用家用电器。顺德的支柱产业比较明显,其它地方就没有我们这么清楚的战略思考。 从战略来看,顺德不能为了追求时髦的行业而丢掉今天的优势产业。全国各地都搞大学城,都搞软件产业,那是不现实的。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利用和支撑大学城和软件产业。现在搞太多没有实用性的东西,是在交学费。IT行业是未来产业,是好东西,顺德的思路就是要利用好这个好东西。顺德的发展战略调整重要的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个就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升主导产业,尤其是家电业。 第二要发展信息产业的制造业。 信息产业的制造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现在它的比例正逐步上升,已有100多亿的规模,是顺德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预计今年要达到200个亿。 第三个方面就是发展社会信息化建设。 顺德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率,扩大家庭上网,建立综合信息平台等等,并逐步通过资源共享方式来加快信息化的普及,现代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 3、青岛:面向未来树优势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定位,一个好的城市似乎也应有自己的品牌。曾任青岛市市长的王家瑞认为:青岛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这里有着秀丽的风光,宜人的海洋性气候,有崂山,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美丽建筑,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所以有人讲青岛是一个旅游城市。历史上,青岛曾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所以有人称青岛为纺织城。青岛啤酒声名远扬,说它是国际啤酒城也可以。另外,青岛家电在全国迅速崛起,海尔、海信、澳柯玛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也有人讲青岛是家电城。 城市的定位可以是多方面的,但要综合考虑到它的地理优势、历史沿革、发展潜能,看看它的过去,评论它的现在,更要看到它的将来,这个将来是在过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这个意义说,王家瑞认为,海洋优势是青岛最大的优势。不单单是海水养殖、海洋生物,还包括港口。青岛港口1997年吞吐量达到694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3.3万箱,位居全国第二。通过海洋向世界辐射带动青岛的对外贸易,促进青岛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上面讲到的青岛的海洋科研力量,如何将海洋科研转化发展为海洋产业,至关重要。所以我将青岛定位在海洋科研城。既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还是一个海洋科技城,这就是青岛的品牌形象。 4、宜昌:"大打三峡牌" 解放前,宜昌作为长江水路转运中心,港口的物资客流集散作用是其主导功能,大约有近10万码头工人;解放后,随着长江三峡航道条件的改善,其转运中心功能逐渐丧失,开始主要发展工业及地方性中心服务功能;80年代随着葛洲坝水电工程的建设,水电工业成为其主导经济部门;90年代三峡工程的上马,使其水电中心功能更进一步强化;同时,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三峡作为中国旅游的最大热点,使旅游业也成为其主导经济部门。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主导功能还要发生变化。宜昌市不仅会成为国际知名的"水电之都"、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而且还会成为区域性金融。贸易中心。因此,宜昌市政府在制定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要"大打三峡牌",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突出水电中心的主导功能,全面加快宜昌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三、竞争中谋求"双赢" 1、合则两利 美国纽约港和新泽西港原来分属两州,因过度竞争导致两败俱伤。从1921年起,两州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港务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促使两港合理分工,有序开发,成为世界上少数著名的港口群之一。 "荷兰的鹿特丹成为德国的大海港",也是成功的例子。德国人完全可以把汉堡作为主要港口,只要挖一条运河与莱茵河相通即可,但聪明的德国人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会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不良交通系统的限制。鹿特丹与香港、新加坡齐名,是世界级大港。德国人理智的选择,不但充分利用了鹿特丹的大港优势,还从容地加快了自身的发展。 有专家指出,日美有行政区,但没有类似中国的行政经济区。无庸讳言,跨行政区域协调必然要涉及敏感的经济利益问题。采用市场化办法协调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生在浙江省的国内第一笔成交的水权交易,就是一个城市间以市场方式协调的例子。义乌市耗资2亿元,向毗邻的东阳市购买约5000万立方米清洁水源的永久使用权。义乌市市区常住人口达35万,未来10年,该城有可能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水,成为了做大"中国小商品城"的头号瓶颈。而东阳市的人均水资源比义乌市多出88%,仅一个横锦水库就相当于义乌市山塘水库总库容的1.86倍,而且水质优良。2000年11月24日,两市正式签订了协议。对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商定如下:从横锦水库到义乌市引水管道工程由义乌市规划设计和投资建设,其中东阳市境内段引水工程的政策处理和管道工程施工由东阳市负责,费用则由义乌市承担。义乌和东阳两市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城市间"市场运作"要考虑到:一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以契约方式确定有关各方的权益义务;二是政府投入均应委托给政府投资公司,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均按法人制度要求运作;三是注意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四是加大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比重。通过城市间的协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 2、学会合作 今天的城市之间,不仅平级城市,而且在上下级城市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常见在不同的城市、城区之间争税源、争项目;推包袱、推责任。经济学家张仲梁曾以经济学中"囚徒困境"对比城市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认为通过反复的博奕,人们将学会相互合作、互不背叛,实现双赢。在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是这样,不要嫉妒;不要先背叛;不耍小聪明;当然遇到对方先"背叛"的时候要一报还一报。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在于营造出差别化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城市群要争团体冠军 行政经济区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而经济区往往跨越几个行政区。苏州无锡与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大于与南京之间的联系,作为经济区的江苏其中心在上海还是在南京?而拥有两个直辖市的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不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津之间没有达致协调是否也是重要原因呢? 中国的大城市群要在全球竞争中夺团体冠军,就一定要在体制上有所突破。 1、离开大城市,谈不上"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在"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中小城市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单打冠军,但由于在城市群中缺乏协调,难以产生团体冠军。于晓明在《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建设部俞正声部长在一次会议中提到广东的佛山和南海"两个市的界限就是一块牌子,但规划是各搞各的"。像这样两个甚至几个城市连在一起,界限就是一块牌子而规划却各搞各的情况,在珠江三角洲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将广州作为一个应积极发展的特大城市而把它周围的中小城市作为它的卫星城,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城市经济圈来规划建设好呢?还是把广州看作一个"必须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大城市",让它挣扎局限于固有的规模,而任由它周围的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好呢?从单个的城市讲广州周围这些中小城市的发展都是合理的,但从这些彼此相连,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各搞一套重复低效建设的情况看,这其中又有哪一个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合理的呢? 在一个经济区内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发展上各自为政,个个都"合理发展",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既功能不全又造成浪费。以山东、广东这两个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为例,仅机场建设一项造成的重复建设低效使用就让人瞠目。建设部俞正声部长指出,如果区域规划不加强,城市的分工,土地的保护和重复建设问题就很难解决,就说山东半岛的机场,威海有机场,烟台有机场,青岛有机场,潍坊有机场。如果以莱阳为中心,方圆150公里全都有机场。港口问题同样如此。珠江三角洲建了六七个机场,不仅大量资金积压,而且利用率也很低。尽管如此,仍有几个城市在筹建新机场。更不要说全国范围内,各中小城市各自强调自己的合理发展,一哄而起搞开发区。 2、在城市群规划中彻底杜绝"阎锡山"遗风。 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有赖于建立一种推动地方政府间协商合作的机制。这种机制如要获得成功,根本之点又在于必须遵循"双赢"或"多赢"的原则。在我国,本应通盘考虑的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各省市区都在那里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例子屡见不鲜。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应当不但从思想上而且从行动上,彻底杜绝"阎锡山"窄轨铁路"式的"土围子"遗风——浙江省计委副主任刘亭如是说。他认为,整个长江流域成为一个研究的基本单元固然可以,但区域经济关联度更大、需要紧密地加以联系考虑的是我国经济核心区即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即苏南、上海和浙北共14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城市带。在可以预期的不远未来,这一地区将和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一道,成为中国大陆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圈或现代都市群。在这一地区率先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跨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机制,将会对全国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国际化的大都市,应积极牵头开展对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协调工作。成立政府间的混合委员会也好,设立有政府背景的高层次论坛也好,甚至建立政府综合部门层次的联席会议加上政府主要领导碰头会议也好,总之,要推出一个载体,一种组织形式,使相关地方的政府及部门的同志能够定期坐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能达成共同共识的主通过纪要等形式固定下来,一时达不成共识的也不要急,可以继续沟通,在沟通中增进乃至最终达成共识。最糟糕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地方间既缺乏参与规划协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家有关部门又没有领导和撮合各地方走到一起的责任心和现实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关起门来自成体系、分散孤立地搞建设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这不仅对于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浪费;而且作为先导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其非理性的规划布局将会对该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呼吁下,中央政府和上海市能顺势应时,适时把这件事摆上工作日程。 今天,当上海市规划将在宁波北仑港之外的大小洋山再建集装箱枢纽港的时候,刘亭的上述建议显得更加紧迫。 3、建立城市功能分工体系 在我国各大城市群中,作为城市化工作重心的首要环节,即城市分工体系,至今尚未展开。浙江省体改委体改研究所所长颜春友提出,目前浙江热烈开展的城市化战略研讨,也还只是停留在大中城市的优先序列上,而尚未就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功能分工体系和组合效应深入探讨,说明推进城市化的准备工作尚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抓城市化,容易产生盲目性,误以为加快城化就是加快企业往里移,农民往里进,而不知城市化的质量体现在功能的集聚与辐射上。这里,从决策角度看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讲城市的科学规划就是指单个城市的建设框架规划和定点规划,而忽视了城市的功能分工体系才是城市规划的龙头和总依据。这后一项规划工作所要求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前一项规划工作所要求的很不相同,不宜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这后一项规划工作需要像北大的城市与环境学系、浙大的区域与城市科学系这样的队伍参与,多学科协作。还有一点必须予以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工,有的因已形成特色优势,能较准确把握;有的因尚处初期发育阶段,特色很不明显,尤其是因工业化水平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不少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相当突出,使得如何经调整、重组、培育体现特色分工难以判定。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长过程,城市的功能分工体系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跟踪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