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三节 城市乐章需要总谱

1998年,我参加综合开发研究院一个课题组赴日考察,友人大冢春慧女士特意安排我们住在距东京一小时车程的茨城乡下,日本乡村里的农舍都是东方古典样式,只有在《营造法式》和中国的宫殿和寺庙中才能见到的风格,彼此错落有致、俯仰向背,组成非常有韵味的村庄天际线。房前屋后的树木修剪得如同盒景,美不胜收。我们入住的一家民宿式旅馆,房间天花上装饰了一条木船,很有海洋民族的味道。于是我在写给友人的徘句中有这样的几句:

"多谢巧安排,唐时郊野江户宅,梦里船出海"。

其实许多中国古老的村落,其天际线也都是非常漂亮的,但是为什么一旦到了高楼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天际线就那样丑陋呢?

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时代,我们还有可能欣尝到优美的城市轮廓么?

一、城市规划理论的贫困

城市规划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有建筑规划专家以一些并不鲜见的现象为证:

一些青年学生难得读到一本理论著作,如获至宝,读后推崇备至,在以后的数月中逢人便提这本书,这位作者,无论针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引用其中一两句便飘飘然,更有甚者今后就此排斥其它规划思潮和理论。这对于这些青年的终生发展是有害的。

也常见到一些青年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大,大到开天辟地,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略有些心得,便夸夸其谈,其实尚没有了解规划理论史的框架和演进文脉。直至有一天发现某位学者百年前在该方面就有专著,做过深入的经验分析,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时才感无地自容,笑己年轻狂躁。

更多是在实践中的规划师,一方面长期在上级领导面前,他们是专家,必须为领导决策拿出有理论依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好不容易挖空心思找到几个概念:"有机组合"、"滚动发展"等等,明天领导比他说得还流畅,再向他讨新名词时难免捉襟见肘,真是难为。而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往往又藐视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视高校理论为象牙塔中之物,不读不知便认定与规划的日常实践的迫切需求相脱离,下意识地放走了"学院派"学术理论对他的日常工作可能带来的强有力支持。(吴志强,2001)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间的结合点,是一系列建筑物的选址。它牵动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公共经济结构的关系。选址是由企业决定的,由此带来城市建筑物在平面和立体上形成的空间,却不关企业的事,它实际上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经济结构。

现代的高等教育,使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对具体的道路、桥梁、高楼大厦等等的设计可以驾轻就熟,而对这些建筑物之间的毗邻关系、网络效应、羁留效益等经济意义则知之甚少。由于选址的随意性和不当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损失不胜枚举。

不能怪某个企业的建筑破坏了城市景观,不能怨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浅薄,也不能一般地怨管理者的短识。这是由于分门别类的学科设置,使城市建设者们没有机会了解有关城市的各种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城市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遭遇

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中药,至今仍在吃;可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风水理论,却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作迷信。城市空间的建设应该追求有特色和有魅力的空间布局。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不少城市对于地形、水域、文化、古建筑的利用缺乏认识,在城市更新中造成了许多"风水病"。

许多建筑不考虑继承自己城市的独特文脉,城市既无中心商业区,也无公共空间,只有市政府大楼和一片片住宅区。所以有专家疾呼,在城市化中如何建设生活优先、人性优先、感性优先的个性化城市空间,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生活环境的质量。

其实,许多风水理论,是经过了几千年城市建设经验印证的,例如河流的眠弓(河流弧线的内侧)比起反弓(河流弧线的外侧)更有利于人类社群的聚居。这种宝贵的经验总结虽然不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公理化形式,但如同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医学一样,是闪耀着中国智慧之光的。遗憾的是,风水理论并没有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获得中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或许是因为江湖上一些风水先生们在宣扬迷信,所以为了划清界限就不设这门课,可是江湖上卖假药的人也不少啊。

把风水理论拒斥于教育之外,就是把阵地让给江湖术士。

三、几十年"一贯制"的教材

千城一面已是今日中国各地城市面貌之最大诟病。曾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北地区城市结构研究"的西北大学副教授段汉明,在《城市学基础》一书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我国城市研究方面,由于与城市相关的直接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甚少,城市规划这样的专业一直被认为归类于建筑工程一类。学科设置的单一性,受工业化以来专业越分越细的影响,使以城市规划为代表的城市研究学科至今尚未走出建筑工程的阴影。城市规划中的主干教材《城市规划原理》,由于其内容的系统性、示范性、实用性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最佳范本和研究认识城市的最佳途径。

几十年来,这本教材培养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众多的城市规划人员,是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基本训练的最好的老师,至今还是我最喜爱的专业著作。然而事物总有着两重性,这部著作在被我们捧为圭臬,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使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趋于一个范式,"千城一面"与几十年"一贯制"的教材有着客观上的某种联系,我们却视而不见,成为城市规划专业及城市研究学科的自盲点。

夏祖华、黄伟康在《城市空间设计》中提出,需要反思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上的一些缺陷。古代和中世纪城市的设计者往往也是建造者,因而对三度空间有切身的深刻的理解,而能较好地控制、把握空间。由于现代设计与施工的分工,设计者仅在图板上进行创造,容易脱离三度空间的实际。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分离,建筑师们逐渐离开了城市空间的塑造工作。城市空间常常是由于道路的开拓,一栋栋不相干的建筑物竖起,自发形成、无人过问,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空间质量的下降。

城市规划决非仅是建筑工程问题,它关系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人口与交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区域与城市、经济与城市、全球化、国际化与城市等更为广阔的方面。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对于一个城市在未来的机遇面前,所有的准备中最重要的准备是领导者观念上的准备。

四、请教生活,师法自然

城市在所有人类创造的"消费品"中是最为经久的,但是这些年来城市的流行风格几乎比时装还要快,"各领风骚一两年"。

如何能使城市的设计几十年不落后?不在于选择什么风格、什么流派,因为任何流派都会见仁见智。不必迷信国际上的任何名城,因为从审美的角度,没有一个城市的美是不容置疑的定论。帕格尼尼的老师曾说过,不要去参加演奏比赛,因为艺术是无法比较的。全世界观没有两个处在相同环境中的城市,也就没有任何一种设计流派可以放之四海。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稳站千古,那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考虑到人的需求。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向设计师们建言:

第一.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氧,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五、在城市急剧变化中追求秩序

城市不怕乱,城市只怕无序。到北京的大栅栏、香港的尖沙嘴、南就的夫子庙去看一看,在单位面积的街区中有多少种生意、多少种消费者、多少种不同的职业?相反,在许多城市的仿古一条街中,你又能看到多少种?好的城市,社会生态的多样性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方可博士提出,在新的城市空间的创造中,需要摒弃以往的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规划师和建筑师要研究变化了的空间形态、流动的形态,要在城市急剧变化中,在混乱的空间中寻找和创造舒适宜人、赏心悦目的"场所"。要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对城市空间进行"整合",包括新与旧、新与新之间,也包括一些已遭破坏的旧与旧之间。要通过空间的"整合",在城市的成长中随时追求城市空间环境的相对的整体性,"乱中求序",追求秩序的真谛,促使城市空间从简单的混乱的拼凑走向复杂的精美的融合,在混沌中追求城市空间的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

方可博士以国家大剧院的规划建设为例,说明新建筑的规划和建设真正有益于增强城市整体的空间形象的塑造,而不是削弱。这就需要建筑师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也要有对城市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要探索建筑与地段、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要勇于在建筑与周边的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创造新的而且是美的城市空间。不仅是建一个漂亮的功能齐全的剧院,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其与地段周边的城市空间环境(如长安街、***广场)的关系,要通过新的建设增进这个地区的空间联系,追求一种复杂的整体性。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