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四节 多样性才是城市的天性 正如幸福是千姿百态的,而苦难是共同的; 城市有一万种多样化的表达,但是单调却是一样的。 在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方面,论述得最为到位的应属美国人简·雅各布。 一、补救城市生态的多样性 1961年,雅各布(Jane Jacobs)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生与死》,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40年间,这本书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筑系、规划系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影响了众多城市规划师。网上书店亚马逊评论说,"这本书出版已有35年,但它仍然是一部关于城市如何生存,规划师如何幼稚地破坏良性运行的城市的经典著作。" 简·雅各布在城市规划设计观念提出了革命性的见解。她发现了城市的活力所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城市足够的多样化。" 多样化,就是有多种功能、多种活动可供参与,使城市空间具有活力。 雅各布做了一个经典的居住区广场调查:在费城,有四个居住区广场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规模及建造时间均相同,起初用途也一样。几十年以后,发现四个广场上的社会生活状况很不相同。其中最好的一个赖登豪斯广场使用效率最高。 她写道,早晨"住在广场附近的一些起早的人匆匆溜达而过,随后是那些通过公园去其他地区上班的居民,然后是区外来此工作的,以后是跑腿办事者和带孩子的母亲们,还有不少购物顾客。中午以前母亲们离去,广场又成为周围餐馆进餐者的休息场所,下午母亲们再次出现,傍晚年轻的朋友们来此游乐,广场上自始至终有些孤身老人在闲逛。"这个广场利用率高,是因为周围的建筑有俱乐部、百货商店、教堂、图书馆、学校、住宅,因此多样性的活动在不同时间内交错进行,使广场富有生气。 而最差的一个名叫华盛顿广场,在它的周围都是些巨大的办公楼,而与广场相邻的街区居住人口密度又低,因此广场基本上是空闲的,只有午后天气好时有些人活动。这里曾成为堕落行为的场所,连吃午餐的办公人员都回避这个地方。 雅各布通过展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与场所的丰富多彩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而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生与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点补救措施: 1、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 2、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 3、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 4、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二、要有开放性不同的空间 北京的东华门大街,是一条闹市中的步行街。每到傍晚北京小吃排成长龙沿街叫卖,刹是热闹。置身其间,就如同过元宵节或是在赶庙会一般的兴奋。 可是向东走不远,故宫的高墙与这条街只有一箭之遥。在这里,你的心立即安静下来了,会看到筒子河上飘着的月影,掩映在扶疏柳叶中的角楼,和漫步在高高的宫墙之下星星点点的恋人。在这里,你能够听到这座古城心灵深处的声音。 相距如此之近的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觉会是如此的不同! 美国人奥斯卡·纽曼首先提出城市空间的概念。他研究了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确认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求有相应的领域,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及公共性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如果细心观察,在城市许多公共活动场所里,如在广场、街道和公园里,我们都会发现人们要求各种领域性不同的空间。例如在一个空旷的大广场上,如果你面临这个完全开敞公共性的空间,而寻找不到可以稍微安静休息一下、或与朋友闲聊一会儿的半公共或半私密领域,人们会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在一些四合院住宅群中,街坊邻里间的感觉真是胜过远亲,这就极好的体现了空间的领域性。 划一的街道、整齐的楼群、方方正正的广场,这样的城市只有其图纸看上去更有几何学的美,在实际空间中,是冷冰冰的。 深圳市彩田路万佳百货门前,两道绿篱隔开了机动车行路和商店门前的小广场,在一排园林椅间点缀着几盏园林灯,于是在暄闹的商场咫尺之遥,就营造了一个准私密空间。 三.个性鲜明的城市色彩 城市之美夜晚在于灯光、白天在于色彩。 在北京闭幕的世界大城市市长论坛上,有记者以同一问题采访了九位首都城市的市长,他们是巴黎、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雅典、曼谷、内罗毕、布加勒斯特、蒙特利尔和维也纳的市长。这个问题是:"什么颜色最能代表北京城?"结果,这些在同一时期来北京的市长们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给出了七种以上的答案,分别有红色、黄色、灰色、蓝色、玫瑰色、砖红色和绿色等等。 一个城市的主色调要在城市规划中加以明确。以城市名胜著称的日本神户,不仅确定了城市的主色系,还确定了与之调和的辅色系。中国的城市在历史发展中也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色系。如上海就形成了以灰色和灰红色为主的色调,里弄房子是灰红色的砖墙,而外滩一带万国建筑则是以灰色调的花岗石为主。北京具有北方城市的特征,灰砖灰瓦的民居与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形成了色调上的谐和,在国槐和杨柳的掩映下,一种"满城春色宫墙柳"的韵致稳重、大气、素雅,叫人终生难忘。 而滨海城市青岛则是以兰天、绿树、红瓦著称。 有专家认为,选择城市建筑物的色彩,首先要注意历史的延续,就北京而言,在800年的建都史中,已形成了和地域及气候特点相适宜的灰色调,这是北京的传统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物的色彩也应体现时代气息,应当多样化。今后,北京将形成以灰色系为主的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环境。 四.要有功能不同的道路系统 不同道路在功能上的有机配合是一门艺术。 近代西方国家商业中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过程。 首先,在步行和马车为主时期,城市中建设了一些尺度小而亲切的步行商业街道; 20世纪初汽车交通大发展以后,沿城市主要道路发展绵延两侧的商业街道。由于街道环境恶化,致使商店迁移,有的街道在改造; 于是又发展新的步行商业街道,他们与汽车交通线路相衔接,改善了商业中心的环境。 随着私人汽车占有量的增多,又发展城市郊区商业中心,即大片海洋似的停车场包围的室内和室外岛状商业中心,而原有的城市商业中心渐渐衰落;为复兴、重建原有的城市中心,又着手改建各类步行街道,包括全步行街、半步行街等,从平面人车分流发展到立体人车分流。 城市道路从功能上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道路的交通功能越强、服务功能就越弱。北京平安大街的建成贯通了北京市区东西交通,大大地缓解了城内堵车难题,但是,长度与长安街相仿的整条大道,商业气氛不浓,路两边的不少商业用房长期闲置,主要原因在于道路的交通功能压抑了两侧的服务功能,栏杆多、停车场少,隔断了商业所需的车流、客流。 五、大规模改造是多样性的大敌 在湘西地区的一个县城里,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仿土家吊脚楼建筑,我曾经请教湘西地区土家文化专家向澜泉先生,这个楼建得如何?向先生说"不伦不类"。他的道理是,这种建筑样式与它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向老不愧是土家文化专家,据说天下的吊脚楼没有重样的。每一座都是因山形水形和路形而建的"单件性产品",这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简直就是一种唯一性的对应。难怪他看不惯这种用现代材料仿古样式、挤在闹市的"火柴盒"中的假古董。 中国有近百个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面临城市更新课题。当人们要保护建筑物历史风貌,保留城市文脉时,很容易去建设一些仿古人文景观,这种努力多造成"唐不唐,明不明",使人不知道置身于哪个朝代的街景中。 这其中,大规模的改造是多样性的大敌。因为这种改造更多的是有关部门和地产开发商在进行,而开发商为了尽快回收巨额资金,必然让旧城的各种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北京危旧房改造中出现的"三光"现象(树砍光、房拆光、人搬光)。也正因为开发商的利益冲动,大规模改造的地段首先考虑的是有经济收益的繁华、临街地段,这些地方质量很好的房屋也会被拆掉,而代之以大而无当的崭新建筑,就象砍掉原始森林而种上单一树种的人工林一样。原来多样化的城市生活被割断。而一些危旧房情况非常严重的地方因无利可图反而得不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