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六节 经营城市空间从观念开始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一旦想到要经营空间,就如同换了一个座标原点,方程立刻简单了:

一、从经济上计算

以旧城改造为例,如果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普通商品住宅成本价格构成进行对比,可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房屋标准(即建安工程费)相同。

2、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室外工程费和公共福利建筑配套费也相同。

3、旧城改造的征地拆迁费为480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49.3%;而新区开发的征地拆迁费仅为600元/平方米,只占总成本的16%。

4、旧城改造的大市政费、四源费、土地出让金总和为140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14.4%;而新区开发的这三项费用总和为80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21.4%。

5、旧城改造中管理费、贷款利息、利润和"两税一费"的总和为181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18.5%;而新区开发中这四项的总和为61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16.4%。

旧城改造的征地拆迁费、大市政费、四源费、土地出让金的总和为6200元/平方米(约占总成本的64%),而新区开发中这四项费用的总和仅为1400元/平方米(约占总成本的37%),两者相差4800元/平方米,由此可知,同样的普通商品住宅,危旧房改造投资为新区开发的2.6倍(王绍豪,1997)。

旧城改造资金平衡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周一星等城市地理专家发现,人口密度大是旧城的最大特点之一,拆迁工作量多,拆安比(拆迁面积和安置面积的比例)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崇文区虎背口住宅区,拆迁前人均建筑5.17平方米,拆迁后人均建筑面积增加到16.95平方米,人均增加建筑面积11.78平方米。危旧房小区的居民拆迁后,一般都能达到人均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这已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由于旧城改造的拆建比(拆迁面积和建筑面积)本来就远比新区开发的拆建比高得多,这样,拆安比与拆建比之间的差别就更大,对开发企业来讲,资金平衡上就会遇到更大困难。

二、从生态上划界

珠海市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同步,项目审批必须有环保局参加。《中国环境报》记者陈谦1999年2月4日报道,根据规划,珠海市要求沿海、河边80米不准修建筑物,而只能建景观路;山体等高线25米内不能建商业和住宅建筑;城市用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得超过8000人;对于每个城区段,要求高层建筑不能超过区域总面积的25%,多层建筑不超过28%,绿地不能少于总面积的35%,严格控制建筑指标,保证城市环境基数,预留下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从专业上综合

有些城市规划师习惯于把城市规划看成是图上作业。似乎城市规划方案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制图能力。他们并不十分关心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要有当地的地形图,再用几天时间大致看一下现状,就可以离开现场,回家伏案作图了。当时流行什么路网结构图案,就画什么图案。一旦有人创造出某种新图案,全国很快抄袭,到处似曾相识——金经元在《明日的田园城市》译序中痛陈时弊。

不反映现状特征的标准化设计,掩盖了原本客观存在的地方特色。难怪人们长期讨论地方特色而不得其解,最后不得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用行政命令主观地确定以清式大屋顶、唐风、灰墙黛瓦、坡顶红瓦、浅色墙面、深色墙面等等建筑元素、语汇来表现地方特色的固定、统一;或者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不准有两栋形式相同的建筑出现,有些地方命令在雷同的建筑物上画上各种奇特的花纹,"穿靴、戴帽、打领带",以表现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现在,有些"开明的"领导人想跳过这难解的死结,干脆提倡"欧式风格"。这些作法虽然令人莫衷一是,但又如出一辙。那就是把一个本该靠认识和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文化特征发展规律的问题,求助于某个特别聪明或特别权威的脑袋。

其实,特色是客观存在。所谓"千城一面",不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时代特色吗?问题只在于,过分强大的人为干扰,可能使客观规律暂时受到抑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可能持久,现实生活的教训将使人们最终把它抛弃。

城市面貌是当地自然、社会和历史演变的综合体现,工程技术成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金经元提出,城市规划必须首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许多重大前提问题:

我们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

城市如何具体体现这种社会?

我们规划的城市在全国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如何保护、发展、利用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优势?

如何避免、弥补、缓解当地的劣势?

如何使城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发挥地方经济、文化优势,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选择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以及,为此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制定哪些相应政策?

解决了这些大前提,工程技术问题才有依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在意识上超前

在城市空间的营造中,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意识是第一生产力。正象吴新雄在谈到无锡城市建设时说,经营城市,要考虑人们心目中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符合国际发展的城市方向是什么样的?

对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一是以人为本,营造一流人聚环境的城市。现在城市,应该是环境一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繁华中有宁静、有品味、有优雅。二是把优势最大限度积聚起来的城市。我们的优势是经济的辐射力、湖光山色、交通条件。要对历史负责,要有计划进行改造。中国城市最美的是大连、青岛、深圳、珠海。而无锡,从清名桥上看到的水弄堂,应该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景色,粉墙黛瓦,明清风格。五里湖应该成为无锡的内湖,要把它拉进来,但不是象西湖在市中心。在城市建设上,我们要有抱负,要有眼光,要有追求。第三,要形成城市的鲜明特色和魅力。无锡的特色是湖,有山有水有运河。如果建设得不好,没有特色,就会把遗憾留给历史,留给后人。

五、在建设中接力

这是城市史上一个永远感人的故事:讲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亚南泽塔广场的生长过程:广场的第一位设计者设计了右侧医院建筑,它建成于1427年;第二位设计者肯定了前者创造的形式,决定与之协调,采用了相同的拱廊,因为是教堂建筑,只做了些不同的处理,教堂完成于1454年;第三位设计者在充分理解了前辈的设计意图后,决心不表现他自己,而随从第一人创造的形式,最终构成了一处完美的广场,它完成于1629年。在202年间,先后三位设计者和谐地共同塑造了同一个城市空间。埃德蒙·培根在他的《城市设计》一书点评了这个故事:"正是下一个人,他要决定是否将第一个人的创造继续推向前去还是毁掉"。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所以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都要在自己这一代努力为城市"锦上添花",而不是"将遗憾留给人间"。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