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一节 城市管理观念的欠帐

管理学中有一个成本法则,说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销售阶段解决,付出的成本之比是1:10:100!

观念存在于任何一个决策之前,观念上欠了一笔帐,要在建设中付出百倍的代价!

一、公共产品的短缺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消费公共产品在支出中的比重,会不断加大。简单说,吃饭穿衣将越来越不占消费的大头,而接受高等教育、享受艺术、文化,享受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等,在支出的比例会上升。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告别了短缺时代,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城市化开始进人加速阶段,而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消费品相反,越发显得短缺。

有统计说,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供水不足问题;约70%的城市尚未形成城市干道网,交通不畅、道路堵塞十分严重;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仅60%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10%。

如果考虑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短缺,是在本来就很低的服务标准下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更显严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的人均消费水平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城市燃气气化率仅60%左右;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还不足20%,供热标准还比较低,相当多实际上需要采暖供热的城市还未建立供热系统;城市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1/6~l/10;城市防洪能力普遍偏低。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和建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一般应维持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5%的水平上,或者为固定资产投资的10%~15%,这样才能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需求相协调。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飞阶段,保持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是十分关键的。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已达到很高水平、经济总量巨大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维持在l.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左右。而我国地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不足1%,最高年份也仅达到1.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长期不足3%.最高年份亦仅为4.1%。

依据国际经验,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城市交通、电力和电讯业投资的增长应快于加工工业投资增长,没有这些部门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成功起飞。在中国特定的体制背景下,公共物品的投资基本依靠政府进行,而政府财力又难以全部满足投资需要,这使得其供给严重滞后于加工工业发展,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障碍。

二、公共产品的短缺源于思路短缺

公共产品短缺的背后,是城市经营思路的短缺。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影响,并不是有形的工程和企业,而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提到城市水、电、气、热、公交等公共产品,长期都是财政补贴的行业,其商品属性被忽视,基本上被看作是无偿的福利性分配。政府以财政补贴方式来维持其低效运营。这样的公共经济建设的量越大,政府背的包袱就越重,形成"建设越多、亏损越大;投资越多,黑洞越深"的恶性循环。

公共产品的价格强制,使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价格调节机制失灵,对经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无吸引力,加之管理部门缺乏资产经营意识,不能将现有的存量资产盘活,使得依靠政府实现扩大再生产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公用事业沿袭了数十年的"输血机制",必然导致体能衰退,既没有竞争压力,更没有内在动力。如同康燕在《解读上海》中所说,试想政府拨给企业三分钱,要求为老百姓提供六分钱的服务,而让老百姓满意又要花九分钱的成本。其结果一定是,政府投入无结果,不满意;企业费力不讨好,没方向;老百姓需求没满足,不开心。

三、观念的差距导致基础设施的差距

基础设施的差距决定了城市在竞争中的位势,经济学是选择的艺术,一个保守的思路,也可能就错过了下一轮竞争的先机,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高波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对沪宁两地做了一个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浦东开发,大大促进了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的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如地铁的建成开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房地产开发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导致城市边缘和地铁沿线的上地开发迅速热起来,房地产价格空间扩大,使上海房地产市场加速进人大众消费阶段。

相比而言,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虽有较大进展,但大的交通框架尚未形成,规划建设的档次不高,直接影响了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房地产开发的进展,并未具备作为中心城市应有的地位和功能。与老城区仅一河(秦淮河)之隔的"长江新城",位于长江之滨,总规划开发面积为42平方公里,但最初功能定位只是一个大型居住区,而非有明确功能分区、实施综合开发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内地铁何时开工建设遥遥无期。江宁新城与亚东新城能不能迅速热起来,一个关键因素将取决于交通设施的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南京城市化、再城市化和房地产开发的瓶颈,制约了有效需求。南京的地铁一号线主要在老城区,虽将对南京城市发展产生一定作用,但对长江新城、江宁新城与亚东新城开发建设的直接推动力不强,如果先开工建设二号线或三号线也许效果将更好。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