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三节 "旧城改造"中的权衡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肌体,最好的美容品是什么?是时间。

如果说人的美在于个性,城市的美就在于独特的历史。

近年来,对旧城改造中各种问题的讨论多起来。因为90年代以来,国家严格控制农用土地的征用,城市建设重点就转到了对旧城区的开发,开发商的动力在于经济利益,因此往往着眼于旧城中心那些传统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段,因为这样可以有较高的售房率。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建的速度很快,把那些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全部拆迁,盖起了风格雷同的新楼,许多名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失去了时间厚度。

一、从古城风貌着眼,旧城改造应慎重

大规模的改造,使古城风貌受到威胁。

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丽江,位于滇西北高原上,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丽江政府作出了"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没在"旧城改造"的概念下进行城市发展工作,从而使古城得以完整保存,古城与新城并存发展。古城中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淌遍全城的潺潺流水和古桥、充满了"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因为保护了古城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1999年旅游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3.3%。

丽江和平遥都是小城,对于那些特大城市来说,"保留古城,另辟新城"就很难。1990年以来,北京市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已经从分散的点、片改造发展到连点成片、连街成片的大规模改造的阶段,并且逐渐由城市中心区外围向中心区腹地推进。北京的旧城改造(包括危旧房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无疑给北京城市建设带来诸多好处,例如环境改善,住宅状况改善,交通设施改善等等。由于旧城拆迁量大、地价高昂、建筑成本高等原因,土地及房屋开发便千方百计追求容积率,拼命增加楼高,并已逐步形成高层建筑包围四合院的态势。

有人说,真正体现北京古都风貌是胡同和四合院,这些城市规划意义上的"旧城"构成了中心区平缓开阔的空间特色。但是随着危旧房改造迅速向市中心推进,随着商业大厦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区内的胡同和四合院开始被大规模地、成片地消灭。北京古老的历史痕迹正在逐渐地走向消失。

二、从经济的合理性着眼,也不要急于"破旧立新"

在全国各地的旧城改造中,我们看到太多的旧街区和旧房子在推土机轰鸣中灰飞烟灭,这不仅使许多古城失去记忆,而且也使太多的城市的有形财富化为灰烬。

有学者建议,应尽量保留城市中现存的廉价住宅区,以便在原有居民逐渐移往新区后,出租给外来民工居住。政府可对外来民工征税,将税收用于改善这些区的水、电、煤气的供应、下水道的铺设和学校、医院的扩建。对外来民工来说,这里的居住条件已经优于乡下条件,肯定愿意长期定居。他们中的成功者可以逐渐移往城中的其他好区。他们留下的空房。可由新的民工填补。这样,城市房产就能流动起来,并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住房容纳尽可能多的新来人口。(文贯中,2001)

100年前,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名著《明日的田园城市》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把田园城市和任何旧城市(如伦敦)相比,就会发现另一个起作用的大经济效果。伦敦希望表现出较完美的城市精神,因而打算建设学校,清除贫民窟,修建图书馆、游泳池等设施。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购置用地的产权,而且通常还必须购置原先在用地上建设的房屋。当然,购置这些房屋仅仅是为了拆除和清理场地,而且常常还必须满足防止业务干扰(business-distur-bance)的要求;为确认这些要求,还要支付昂贵的法律费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自伦敦学校委员会(LondonSchoolBoard)成立以来,它所购置的学校用地的总费用(即包括旧建筑、防业务干扰措施和法律支出等等在内的费用)已经达到3,516,072英镑的惊人数字,因而该委员会用于建设的用地(370英亩)的净费用平均达到每英亩9,500英镑。"。

三、从规划角度看,慎动"黄金地段"

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区往往是所在城市的中心区。因此当城市发展需要扩张、改造时,古城区就被视为"黄金地段"而首当其冲。高档次的商厦、写字楼和金融大楼等大型建筑有着高回报率,许多开发商就选择城市中心区,像北京的长安街、王府井、西单这样的重要地段投资开发大量高档建设项目。

改造的初衷是城市要发展,可是"黄金地段"大兴土木的结果是什么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罗哲文教授指出,古城区大肆开发的结果是,人流、车流依旧集中在老城区,由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仍然不能根本解决,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例如苏州原来走的就是改造古城区的路子,结果发现无法彻底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又回过头来再去开发新城区。但是2500年历史的古城风貌已经面目全非,河道大量被填,"东方威尼斯"也是徒具其名了。

四、勤"洗脸",慎"整容"

城市就像一个人,要活得有精神。

一个人不能不洗脸,但是要整容可就得慎之又慎。

战后西方大城市,如伦敦、巴黎、慕尼黑、纽约、波士顿等历史悠久的名城,都曾走过一段大规模整容式的"城市更新"之路。在市中心拆除大量被战争毁坏或者并未毁坏的老建筑,代之各种崭新的高楼大厦。我和你都会想像得出,当时改造的图纸和模型沙盘一定壮观无比,然而,改造后的城市空间却是一种单调乏味、缺乏历史感和人性的环境。例如莫斯科的新阿尔巴特街,被斥为"莫斯科的假牙"。"城市更新"运动后来被许多学者称为继战争之后对城市的"第二次破坏"。

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对此进行反思并进行抨击,J·雅各布认为,大规模改造计划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她通过对二十多个美国城市的调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

西方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历史街区老房子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后人可以不断发现并利用,中国的古建筑是"土木的史书",保护起来更为不易,可一旦拆除,将给后人留下无穷的遗憾。

中国的建筑界一直在进行给旧城"洗脸"的尝试,199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教授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这次改造。吴教授他们将胡同的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2~3层,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的改造荣获国内建筑界的六项大奖,还获得了亚洲建协的优质建筑金奖和联合国人居奖。

五、"医生出诊"最好,否则就要"住院"

古建筑的保护有"博物馆式保护"和"拼贴式保护"两种思路,西安建大教授刘临安形象地比喻为"出诊"和"住院":谁都知道医生到家里出诊好,可是在没条件的时候,就要住院。在旧城改造中,能将古建原地保护是上策,如果在原地保不住,退而求其次,异地保护总比推倒了之好。

博物馆式的保护也称作冻结保存,是指将地段的建筑进行复原与修复之后,将从前的生活场景也一起保存起来,作为供人参观、学习和观光旅游的重要设施。

威廉斯堡是美国独立前的英国殖民政权中心,20世纪初经过全面的整修复原后,现已把整个旧城的历史地段划为保护区,作为生动的美国历史博物馆。旧城的整个地段不大,保持着原有的街道形式与建筑风格,城郊也仍保留着那个世纪的风车磨坊、麦仓等以供参观。

拼贴式保护是针对有价值的古建或民居分布比较零散的城市而言的,其中可迁建的建筑可以按照环境的要求择地集中至一处,新建一个"历史地段",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改造的地段和历史建筑,包括保存良好的民居,与其被建设的浪潮所吞没或勉强、生硬地与新的建筑、环境凑在一起,倒不如易地重建。

日本从1966年起不断将"明治维新"中兴建的一些洋式建筑由各地迁建到名古屋犬山附近,统称"明治村"。而瑞士则将国内各处有代表性的古代民居集中迁到巴林拜尔,成为一个大型实物博览区。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年代较古的大多是单体,有些群体也往往是后世所添,不能代表原貌。中国建筑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空间的序列,所谓"成龙配套,以群体取胜",不但是皇室建筑、古都城的建筑群如此安排,在民居建筑中亦是如此。

所以,对于一些保存较好却又零散分布的民居建筑,可采取搬迁拼凑至一处的方法,按当地民居传统的组织体系安排至一处,即可以避免因城市的更新而消失或孤立于现代建筑群之中,又可以聚集一处而成气候,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也相对容易了。

七八十年代江西景德镇将一些分散在山村中不易保护的明代祠堂、住宅、瓷业作坊和瓷窑集中迁往一处新址,规划成古代瓷窑作坊区,以便于集中保护,又便于集中观赏,同时又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许多矛盾。甘肃省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也是将一些民居中可利用的部分搬迁到山西会馆,形成一处传统的建筑群。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