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经济管理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一节 精神的储备决定城市竞争

一、上海:"城市精神资源储备最充足的一个城市"

"上海轿车工业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上海是城市精神资源储备最充足的一个城市"。长篇小说《汽车城》的作者殷慧芬说,上海是一个奇异的城市。开埠百年,它始终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就说轿车吧,它是中国最早拥有私人牌照轿车的城市,是最早出现出租车的城市。在30年代,上海就有了自己组装生产的德国奔驰汽车了。发达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上海培育了中国最早的市民阶层,上海它不贵族,不封建,相对中国其他城市而言,它更趋平民化,更崇尚秩序和法制、更开放。在50年代末,当长春一汽开始制造元首级的红旗牌轿车时,上海搞的却是层次较低的上海牌轿车,它填补了闭关时期公务车和出租业的用车空白。80年代末,当中国的轿车工业方兴未艾之际,上海轿车业最早一丝不苟地引进和实行了国外先进的质量标准,并由此而趟出了一条国产化之路,进而在全国八大轿车工业基地中独领群雄,占据了全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何理解和赞美上海的城市精神,我觉得轿车是一个比较好的象征。轿车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东西。国外的轿车工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因为它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普通家庭,它改变了人们对速度和距离的概念,进而改变了生活和文化的形态。在我国,轿车的内涵就比较复杂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承载了不同的政治概念,甚至一度成了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象征。因此在80年代中期,当上海率先引进了外资,合资生产轿车的时候,从一开始,它就充满了争论和非议。合作双方在质量观念,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冲突以及文化理念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妥协还是对抗,是让步还是固守传统,中方各阶层由此引发的争论,从说纷纭。一时间,轿车工业的发展成了各种思想观念激烈冲撞的场所。

殷慧芬将饱蘸深情的笔触,投向那些最早接触国外先进的生产方式,站在开放前沿的汽车界的精英们,因为她认为,正是他们用生命具体地阐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历程。他们的故事,他们身上所涵含的上海这个中国最奇异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小说家描绘当代社会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

二、深圳: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

  如果留心注意一下,在深圳街头人们的精神面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一个发自内心在微笑的城市。按照我的同事、综合开发研究院刘宪法研究员的话说,深圳依然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当许许多多的人们依然到这里来寻梦的时候、她就一定能让许许多多的人梦想成真!

在二十年中国社会转型巨变之间,深圳扮演着精神拓荒的角色。没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作为城市的灵魂,深圳就不过是一个长高了的渔村。

深圳精神的成长不是少数精英启蒙的结果,它是社会经济生活巨大变迁的产物,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史上一次壮丽的远征。深圳蒸腾着一种特殊的生命力量,邓小平说深圳"敢闯",实际上许多人把自己这一段人生选择称为"闯深圳"。"闯深圳"不是国家分配也不是行政调动,完全是自主选择。选择就有目标,就有预期、就有梦。深圳是有梦的深圳人"自愿组成"的社会。这座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里程的城市,也许是人类历史上风景最为秀丽的战场:所有的拼杀、僵持、冲锋都发生在人的心中。

深圳是一个迅速变换的场景。这里的生活不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深圳人的心理结构与此这个变化的场景同构,接受变化,喜欢变化,寻找变化,所有因应变化的探索和创新在深圳都具的天然的合法性。

深圳人中创业者的比例最高。在深圳你会见到许多不断从零开始,永不言败的人。曾经失败过在深圳是司空见惯的,英雄不问出身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深圳人的心态也最为从容,对命运的罹难具有足够的承受力,经得起摔打和磨炼。

那个被众多老板拒之门外的会计师,怎样从擦地板、刷厕所干起,直干到外企的办公室主任,却又炒掉老板,自己创业;来自北大的博士、硕士,为什么抛妻别子选择深圳创建中国的生物谷?每一个深圳人都是一个故事,深圳对每一个深圳人都是一个谜。最初,她不是家,她只是人生的驿站、舞台和战场。渐渐地人们对她产生认同,视之为精神的家园,心灵的依归。

不管有多少未竟人意的地方,在深圳,人们有预期、有梦想。

三、大连:城市的魅力是市民的精神

2000年夏天,香港凤凰卫视记者以大连城建为题,在星海湾畔随机采访一名中年妇女。面对镜头,她充满深情地夸赞大连党政领导真抓实干,城市山美水美,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记者随后打听身份,她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是下岗女工,正准备重新上岗。

2001年初春,《长春日报》的一名女记者来连搭乘出租车出外采访,当路经一段不很平整的路面时,她不经意地说:"这个路段就不漂亮了。"没有想到,司机的回答却很认真:"过不了几天,这条路就会修好的。"那口吻俨然是城建系统的"权威人士"。透过这两位市民的话语,我们感受到他们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大连这座城市的精神状态。

凡是大连市民或是有着"大连情结"的人们,谁能忘记这些虽然有点"直白"但颇具深意的口号:"不能轻轻松松当官,必须实实在在干活","要想大发展,就要出大力","要以少睡觉、多干活,少花钱、多办事,少享受、多奉献的精神,为全市人民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多干活"、"多办事"、"多奉献"的内涵,就是要勤政为民、决策民主、创新高效。每天从大连各类媒体上、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里,市民们可以发现市党政领导的匆忙身影;每年从市人代会上的市长《工作报告》和《新年献辞》及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条目中,市民们可以知道市党政领导勤政务实带来的各项进展。

当然,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组成城市主体的市民。大家以自己文明的举动、崭新的风貌和无私的爱心,托起了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精神。从防止绿地被践踏的铁蒺藜被撤掉,到国际服装节数万人在广场集会寸草没伤;从防止横穿马路而设的铁栏杆被撤掉,到宽阔的马路再也很少有本地行人斜穿;一项敬老认亲工程,全市就结成对子2.7万个;从1996年至今,全市党政机关利用星期六开展的义务奉献日活动,每月一次,活动内容常换,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主题不变;全市2300多支青年志愿者小组,30多万人参与其中;全市上千万平方米的绿地,块块都有护绿使者,其"司职者"是十多万市民……修建奥林匹克广场,正月里动迁700户居民,时间仅有7天;新建民兴花园,动迁1170多户旧区居民,时间仅有10天……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更是城市的希望所在。(仇宝红,2001)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