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 李津逵 第四节 我们的城市需要"城市化"! 中国自古许多城市是有城无市,中国的城市缺少"市",尤其缺少"市民",缺少作为城市主人的公民。 如果把城市化看作是一个文化进程的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公布的30%。 一、城市文化在基层,管理重心要下移 随着我国各地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居民将从"单位人"变为"城市人"。城市社会的细胞在社区,城市的管理重心也应下移。 上海从1992年起,逐步推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完善城市管理。新体制基本覆盖全市微观层面,尤其是把居委会作为一级网络,予其社会救助功能,同时探索市民自治的组织体系。 上海市委书记黄菊说:我们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间,我们最不熟悉的是社会,我们最熟悉的是行政管理"一元化"、"一通到底"、"垂直行政领导"的一套模式,搞了几十年了。从体制转换过程积聚的一些问题来看,经济发展后,社会发展一定要跟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既要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更要通过社区管理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 1996年3月,上海市建立全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正式出台:拓展"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探索"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管理重心继续下移。第三级管理节点建立在以街道辖区为单位的社区管理层面,以街道为核心,以居委会为基础,专业管理部门同时配套相应的三级管理机构。这座城市的IO8个街道、237O个居委会,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体已开始注入新的理念。以管理学的眼光来看,这意味着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个是成立了保安队,治安好了,居民高兴了。二是成立了保洁队,居民区干净了,居委会干部不要经常去洗垃圾箱房了,精力可以放到为居民服务工作上去。第三,以前居委会忙着搭房子、找票子,否则我们奖金没有保证。现在我们的收人有了保障,居委会也不再搞"三产"创收了,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喜欢缴税,我用它来买文明 不同的税收对于国民具有不同的教化作用。古往今来,轻徭薄赋出顺民、横征暴敛出刁民、依法征税出公民。 黄有光教授指出:经济学者强调政府支出的低效率及税收的反激励作用,却大多忽视公共支出的激励作用与私人消费更大的无效性。税收若被丢进大海,则有反激励作用,因为工作1小时赚100元的激励比只赚被课税后的80元要大。但若税收用来提供公共物品,则情形可能相反。例如提供治安。使赚有保障的80元比赚没有保障的100元更有激励。 人们从个人的观点考虑,多有不愿多纳税的心理、而且受到上述因素的访响.即使集体选择(如投票),也有选择少缴税的倾向。这种心理是错的。只有大家多缴税,才能提供真正能提升人民福祉的公共物品,尤其是在教研、环保、公共卫生与交通、治安等各方面。美国HOLMES法官说,我喜欢缴税,我用它来买文明。 如果没有大逆转,以大陆现在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大城市,很快就可以在经济上超越台湾现在的水平。不过。如果到时也是蚊子丛生、到处臭气,则对人民福祉也没有很大的作用。应该从现在就重视环保与公共卫生等措施。也许有人认为大陆现在应该重视经济发展,将来有钱了,才来环保。当然;用于环保的投资,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不过,有几点必须强调: 第一,有很多情形,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补救的,或者将来必须用许多倍的资源才能补救。 第二,有些情形,对环境的破坏不但影响人们今后的福祉,也影响经济生产。 第三,环保不一定要有大量的政府投资,也可以通过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加以课税或限制来实现。 三、营造充满生机的移民社会 正如纽约是美国百年间的"移民第一站",从而在美国精神的成长中功不可没一样,上海、香港、深圳也都以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甚至是在一片"文化沙漠"的责难中,渐渐树立了一种新的文化坐标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并以文化融炉的方式,演起了民族精神动力复兴新的载体的角色。 21世纪中国需要更多的移民城市、移民社会。就像美国东部的纽约那样大西洋的移民社会、旧金山那样的太平洋移民社会一样。 这首先要使城市成为经济的中心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中心。只有经济中心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就业岗位。 1859年,在纽约52万人中,有60%是移民,这些移民多半很年轻,又有专门技术,如木匠、铁匠、鞋匠裁缝等。移民的增加,与美国经济与欧洲对比形成相对优势分不开。 今天,纽约商业、金融业、银行业与证券交易活动空前活跃,成为美国经济机会最多的城市,对世界各国的移民具有强大吸引力,使纽约继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中心。 太平洋西岸的上海异曲同工。上海在历史上是个"小移民社会",全国各地的人都到上海来,这就造成了上海以开拓、开创、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优势。几十年计划经济统得过死,对上海的影响也较深,留下了封闭保守的印象。这确实在上海人身上都同时存在。一位上海领导人讲,对上海自身的认识要讲点辩证法,既要看到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不足和阻力。我们要敢于开拓、开创、开放,善于开拓、开创、开放,改变自我束缚、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上海的人才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要在国际间流动和跨国使用。人才构成要国际化,要适当提高外籍人口的比例,力争2005年达到3%-5%,2015年达到7%-10%;上海人应当成为"国际人"。 有一次陪同来深圳讲学的茅于轼教授,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颇有感触地说,移民社会是深圳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得这个城市具有包容度、有创造的空间。 的确,在深圳生活的人都会有一种体会,在深圳生活不习惯,刚来的时候,葱不是葱味、酱油不是酱油味,可是一回家乡,却发现对自已从小长大的家又不适应了。于是精神家园没有了退路,就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这种动力就是移民社会的微观机制。把乡愁留给家乡,把梦想放在深圳,移民社会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家园情结。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不同于传统的礼俗社会,人与人都是"纯粹关系",它给人们构设了一个共同的起跑线。它不相信眼泪,它碾碎了旧日里专家、劳模、明星、官员的光环和从天之骄子到小家碧玉的矜持,搅拌着痛苦焦虑和失落,在一座温度最高的文化熔炉中无情地焙烧;但是深圳相信奋斗,源源不断锻冶出一批又一批高能态的生命,并神话般地展示给他们全新的视野和机会,让他们创造奇迹! 21世纪开始了,中国城市化的高潮到来了。再过二十年,中国的城市中会出现更多新的居民,相信那时会有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国人闯到四面八方的城市、包括世界各地的城市;而中国城市中也会居住着更多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他们会发现,中国的城市,是最能实现自己一生梦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