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活血化瘀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2日
“治未病”与活血化瘀
谷万里 史载祥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
所谓“未病”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尚无明显的症状。“治未病”思想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理念的重新提出
“治未病”思想源于《周易·下经》:“君子以思患而豫(豫,通预)防之。”正式提出见于《黄帝内经》,长时期以来,其思想逐渐被淡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这进一步确立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指导地位,为解决当前我国卫生资源不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亚健康与血瘀证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包涵:①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中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已有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主要以中年群体居多,约占48%~50%。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军人中普遍存在。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是健康的根本保障。因此,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状态的病机特点。临床中发现,气血失调是导致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的重要原因,可进一步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其中血瘀证是亚健康的主要中医证型之一。《黄帝内经》十分重视人体的气血流通,东汉名医华佗曾说:“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华佗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哲学理念为从活血化瘀入手治疗血瘀证提供了思路。
活血化瘀与“治未病”
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间的状态,一经提出即持续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医疗保健产业开发的热点。亚健康人群成为中医治未病的目标人群。临床实践表明,血瘀证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障碍已成为研究血瘀证实质的热点。检测病人血液中内皮细胞分泌相关黏附分子含量的变化,研究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改变与血瘀证气血辨证的相关性,可为血瘀证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是冠心病血瘀证病变的基础,内皮细胞激活后分泌黏附分子增加与血瘀证的形成,尤其是气滞血瘀证密切相关,气滞可能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有关,即气滞血瘀形成与细胞间黏附作用更为密切,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分子变化和冠心病血瘀证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治未病”思想在冠心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有专家在中药传统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精选川芎、赤芍中的有效成分制成芎芍胶囊,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观察了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血管再狭窄及临床事件,研究结果提示中药芎芍胶囊治疗组冠脉造影再狭窄发生率及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对照组,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三级预防安全有效。
中医的辨证是在“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基础上运用四诊方法的宏观辨证。针对微观辨证,我们在不断提高自己医疗水平的同时也必须吸收和采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从微观的角度挖掘“未病”的可查指征。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检测设备为手段,将中西医理论加以有机的融合,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才可能形成有创新性的、更便于临床应用的诊断“未病”和“治未病”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