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根
- 目录
- “黄杨根”在《*辞典》
- “黄杨根”在《中华本草》
《*辞典》:黄杨根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
Huánɡ Yánɡ Gēn
【来源】
为黄杨科植物黄杨或细叶黄杨的根。
【功能主治】
治筋骨疼痛,目赤肿痛,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附方】
①治筋骨痛:黄杨根五钱至一两,煎酒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目赤肿痛:细叶黄杨根一两,水煎,冲白糖或蜜糖,早晚空腹服。
③治吐血:细叶黄杨根煎汁,童便冲服。
④治声哑及腰痛:细叶黄杨根煎汁服。(②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黄杨根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
Huánɡ Yánɡ Gēn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Box, Root of Harland Box
【来源】
药材基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Buxus sinica (Rehd.et Wils) M.Cheng或雀舌黄杨Budxus bodinieri Lev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xus sinica (Rehd.et Wils) M.Cheng [B.microphylla Sieb. et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2.Buxus bodinieri Lev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1.黄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6m。树皮灰色,栓皮成有规则的剥裂;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cm。叶对生;叶柄长1-2mm,上面被毛;叶片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通常中部以上较宽,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基部圆或楔形,长1-3cm,宽0.8-2cm,叶面光滑,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穗状花序腋生,单性,雌雄同株,花密集,花序轴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mm,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mm,无毛,雄蕊连花药长达4mm,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mm左右;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萼片6,排成2列,长达3mm,花柱3,子房3室,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柱头粗厚,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蒴果近球形,长6-10mm,宿存花柱长2-3mm,由3心皮组成,沿室背3瓣裂,成熟时黑色,径约1cm。花期3-4月,果期5-7月。
2.雀舌黄杨 灌木,高3-4m。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薄革质,叶柄长1-2mm;叶片通常匙形,亦有狭卵形或倒卵形,大多数中部以上最宽,长2-4cm,宽8-18mm,先端圆或钝,往往有浅凹口或小尖凸头,基部狭长楔形,叶面绿色,光亮,叶背苍灰色,中脉两面凸出,侧脉极多。头状花序腋生,长5-6mm,花密集,花序轴长约2.5mm;雄花约10朵,花梗长0.4mm,萼片卵圆形,长约2.5mm,不育雌蕊有柱状柄,末端膨大;雌花外萼片长约2mm,内萼片长约2.5mm,受粉期间子房长2mm,花柱长1.5mm,略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3-1/2处。蒴果卵形,长5mm,宿存花柱直立,长3-4mm。花期2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山谷、溪边、林下,现可栽培作观赏用。
2.生于海拔400-2700m的平地或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辛;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咳;清热除湿。主风湿痹痛;伤风咳嗽;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
【附方】
①治筋骨痛: 黄杨根五钱至一两,煎酒服。(《湖南药物志》)②治目赤肿痛: 细叶黄杨根一两,水煎, 冲白糖或蜜糖,早晚空腹服。③治吐血: 细叶黄杨根煎汁,童便冲服。④治声哑及腰痛: 细叶黄杨根煎汁服。 (②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