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名藏医、藏医院
- 目录
- 西藏自治区名藏医名单
-
-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
-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
-
-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就医指南
-
-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名录
-
- 昌都地区藏医院
-
-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
-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
- 那曲地区藏医院
-
- 阿里地区藏医院
-
- 林芝地区藏医院
-
西藏自治区名藏医名单
强巴赤列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占 堆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次仁巴珠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洛桑益尼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塔 青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班登旦增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伦珠旦达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洛桑罗布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阿旺平措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米 玛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贡嘎仁增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丹增平措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加央伦珠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白玛加措 西藏那曲地区藏医院
格桑平措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朗 嘉 西藏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身为“拉萨门孜康”始建于1916年。1959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将原“门孜康”和“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两处机构合并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通过几次改扩建,目前自治区藏医院占地面积6万5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分设门诊部、住院部、藏药厂、藏医药研究院和藏药材基地等五大区,设有12个职能部门、12个临床一级科室、19个临床二级科室、6个特色专科、5个医技科室,一个研究院,一个藏药厂。现有职工700人,含国家级专家1人、自治区级专家4人、藏医博士生导师1人,藏医硕士生导师7人。
医院拥有多台先进现代医疗设备,开放床位326张,年门诊量达到26万人次,年住院达到4300人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为一体,专业学科较为齐全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
医院以藏医药专科建设为重点,坚持以藏医特色的办院方向,做到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先后设立了胃肠科、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科、眼科、外治科等藏医专科。以独具特色的藏医专科诊疗技术和特效专科专药,结合针灸、推拿、按摩以及藏医特有的放血、火灸、慰法、药浴、涂擦、火罐、角吸、金针等藏医外治治疗手段,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各类肝炎、肝硬化、以及椎间盘突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医院制剂室是全区规模最大、藏药生产量最多、生产品种最多和拥有符合GMP条件现代化生产线的传统藏药龙头企业,年生产藏药达80多万吨,生产藏药350多个品种,其中已有54个国药准字号品种、15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个品种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4年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顺利通过了GMP认证并通过了国际质量ISO认证,“甘露”商标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随着医院整体建设不断加强,专业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有效保证,屡屡获得荣誉嘉奖。先后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奖”、“全国示范藏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群众满意单位”、“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特色专科方面
医院从挖掘藏医药诊疗特色入手,确立了“特色专科为龙头”的发展方向,自1980年开始,陆续建立了心脑血管、肝病、胃肠病、骨伤病、藏医外治、妇产科等重点专科,挖掘和总结出了独特的藏医专科诊疗技术和特效专药,在部分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为了加强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和突出专科优势,自2007年开始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建设心脑血管科、骨伤科等三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并相继已成功立项两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一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现正在建设发展中。
(一)藏医外治专科
医院藏医外治专科在“十五”期间列为国家的重点专科(专病)。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来单一的针灸科改造成既有中医的针灸推拿等诊疗措施,又有藏医全套外治功能服务的综合性外治专科。同时,为了挖掘藏医特殊的外治疗法,在外治专科没有设立住院病床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把骨伤专科也作为外治专科建设的组成部分共同收治病人,挖掘外治治疗技术的同时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使建设期内骨伤专科的住院人次等各项医疗指标年年都有上升。
(二)肝病专科
肝病专科建于1997年2月,为西藏最大的藏医肝病专科,也是区藏医院四大专科之一。
该科以藏医为主,以藏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为主要特色,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包括由肝硬化所致的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癌、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尤其在治疗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及脂肪肝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独特的藏西结合诊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三)消化专科
医院胃肠病专科是目前区内唯一的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专科。该科在1984年组建的原临床研究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于1987年10月正式成立。其主要以藏药特色为基础,藏西医结合为发展方向。在保持和发扬藏医特色的前提下,该科通过传统的藏医(望、问、闻、切)方法以及现代医学检测结合分析,可以对60余种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大大提高了诊断率和治疗率,疗效显著。
(四)藏医骨伤专科
本着“能藏不西,先藏后西,藏西结合”的观点,骨伤专科年门诊量5000人/次,住院病人350人/次,实施藏医特色疗法6009人/次,藏医治疗率95%,藏医治愈率85%以上。针对病情需要,该科还成功开展了胸腰椎结核、创伤、髋关节置换和离断、儿麻后遗症矫形术等手术。
在结合临床研究藏医药理论知识的同时该科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特别是在根据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原有配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剂改而成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藏药安神熏香散涂擦剂、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消炎天宝雷,以及针对骨折的延期愈合和骨不愈合而研制的八味秦皮丸等三种新开展的医院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科室邀请众多藏医专家制定了藏药治疗外伤性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技术规范,以及藏医夹板固定护理和跟骨牵引的藏医护理规范.使骨伤专科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心脑血管科
现有医护人员共16名,其中70%以上医护人员不同程度地具备了藏西两种知识,属医院四大专科之一。该科用藏医或藏西结合诊治各种脑血管意外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慢性高血压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病和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藏西医结合诊治水平处于全区领先水平。
医疗教学方面
医院始终把医疗教学作为医院的工作重中之重,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师带徒、院内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医疗教学活动。截至目前,共派送成人大专班38名,临床医师就读硕士研究生5名,进修学习达100人次。参加区内外学术活动40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达30人次。完成了第一、二、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4位继承人考核出师。
对外交流方面
藏医院始终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地参加外事活动。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交流和项目合作,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3200多个团队的参观访问。
2000年7月在拉萨召开的“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藏医药方面的国际会议,其规模和学术水均超过在国外召开的历次藏医药学术会议,在中国和国际传统医学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1999年,医院与美国塞瓦基金会签署了《双方合作建设眼科项目》的合作协议,并于2003年组织实施眼科医疗活动。2001年医院与美国犹它签署了《西藏农牧区妇幼卫生能力建设项目》科研合作协议,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以上项目为西藏地区培养了一批具有临床研究经验、熟悉高标准临床研究方法的医护人员。
带动全区藏医药事业发展
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特色为优势”的办院宗旨,继承和发扬优秀藏医药传统理论,突出藏医药特色和专科优势,重点抓好医院内涵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藏医专科建设。在四年内,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藏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管理规范科学、具有全国藏医医院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医疗机构。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
一、总体概况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其前身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研究所和天文历算研究所,始建于1974年,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单一的藏医药文献研究和天文历书的编辑工作。后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现已建制成为一家从事藏医药学研究的省级专业科研单位。
历经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研究院的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藏医学医史文献研究和天文历算研究,拓宽到了藏医临床研究、藏药生药研究、藏药药用植物研究、藏药植物化学研究、藏药药理毒理研究、藏药开发应用研究、实验动物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170多项研究项目和课题,其中省级以上有5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级科研课题24项,获得各级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25项。目前研究院内设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研究室两个,其中“藏药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重点研究室”是研究评价藏药方药临床疗效和评估安全性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室。整理、抢修、印刷藏医珍贵古籍文献200多部;出版发行了40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工具书,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在新旧两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二、总体科研工作情况
1.开展了6种濒危藏药材药材的人工种植栽培研究,在地理地质环境特殊、没有民间药农经验可循、研究技术难度大等艰苦条件下,已经成功完成和实现了3种濒危藏药材的人工种植栽培,其中濒危藏药材桃儿七的人工种植栽培,不仅成为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支持项目,更是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已经成功实施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管理(GAP),编制了适合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桃儿七药材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SOP)。
2.研究院早在2002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藏药材的质量标准,2006年开始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把“藏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列入“十一五”规划中,先后完成了近150个藏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研究。
3.从本世纪初开始,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已经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评价等现代化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并与内地高等院所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2005年国内首个在海拔3700米设立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所在院内成立。该研究所目前正在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种藏成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三、项目工作成效方面
从研究所建所以来,著名藏医药专家嘎玛群培、益西坚参等研究人员就致力于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挽救和收集、整理了大批文献包括手抄本、孤本、珍藏本等,还通过翻阅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编写、出版了各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藏医药巨著及大型工具书,为藏医药学这一民族瑰宝得以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上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根据藏医独特的理论和长期实践,编写了《新编藏医学》、《新编藏药配方》等新书,并对《秘诀补遗》、《甘露水滴》等十几部紧缺书籍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抄写、油印。
2.80年代后,先后出版发行了《中国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中华本草藏药分卷》汉文版、《藏汉英古今藏医药文献目录》、《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详释蓝琉璃之光》、《甘露本草明镜》等著作和工具书。
四、药物研制疗效方面
1.先后开展了大量的新药研究工作。该院与华西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调查研究藏药材的资源分布、品种鉴定,对传统处方进行遴选,对传统剂型进行改造,并从药效学、毒理学、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先后研制出了抗高山缺氧、抗疲劳的“索罗玛宝颗粒”,治疗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胆囊炎的“十味蒂达胶囊”,治疗胃病、高血脂症及便秘的“六味能消胶囊”,治疗贫血症的“补血宝口服液”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2.正在研究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治疗皮肤病的“藏皮康霜”及治疗妇科疾病的“藏妇康栓”临床前研究工作已顺利完成,目前已全面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3.区科技厅重点项目——糖尿病新药“糖康福”和治疗妇科疾病的“母难鼓炯”临床前的研究工作全部完成,正在申报国家临床批件。
4.先后完成了藏药材“茅膏菜”抗衰老的药效成分研究、“喜玛拉雅紫茉莉”化学成分研究、藏锦鸡儿的化学成分研究等。
5.先后承担了自治区藏药厂、昌都藏药厂、那曲藏药厂等6家传统藏药生产企业生产的主达品牌“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10种藏药保护品种续保工作,进行了药学、药效、毒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五、承办刊物方面
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于2002年承办了《雪域藏医药》杂志,以及时反映和发表藏医药工作者就藏医药理论问题所做的的学术研究论文,该杂志从起初的一年刊发展到现在的半年刊,具有较强的学术传播作用及评价作用,为藏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切磋的学术舞台。本刊物也被列入省级刊物。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就医指南
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重点藏医专科专病名单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外治专科
地址:西藏拉萨市娘热路26号
电话:0891-6323991
心血管病专科
地址:西藏拉萨市娘热路26号
电话:0891-6336024
昌都地区藏医院
肝病专科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城关镇昌都东路14号
电话:0895-4824097
山南地区藏医院
脑出血专病
地址: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格桑路16号
电话:0893-7820545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胃肠病专科
地址: 西藏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上海中路3号
电话:0892-8835027
林芝地区藏医院
心血管病专科
地址: 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八一镇建设路3号
电话:0894-5888183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级重点藏医专科专病名单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肝病专科
骨伤专科
胃肠专科
地址:西藏拉萨市娘热路26号
电话:0891-6335821 6323786 6324713
昌都地区藏医院
大骨节病专科
肝胆专科
骨伤专科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城关镇昌都东路14号
电话:0895-4824097
山南地区藏医院
消化专科
心脑血管病专科
外治专科
地址: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格桑路16号
电话:0893-7820545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心脑血管病专科
骨伤专科
地址: 西藏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上海中路3号
电话:0892-8835027
那曲地区藏医院
心血管病专科
地址: 西藏那曲地区那曲镇铃郭路53号
电话:0896-3822711
阿里地区藏医院
胃肠专科
地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森格居委会
电话:0897-2821771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名录
自治区级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地区级藏医院:
昌都地区藏医院
山南地区藏医院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那曲地区藏医院
阿里地区藏医院
林芝地区藏医院
县级藏医院:
地市
县级藏医医院
拉萨市
林周县藏医院
贡觉县藏医院
昌都地区
巴宿县藏医院
芒康县藏医院
山南地区
措美县藏医院
昂仁县藏医院
江孜县藏医院
日喀则地区
亚东县藏医院
拉孜县藏医院
索县藏医院
比如县藏医院
嘉黎县藏医院
巴青县藏医院
申扎县藏医院
班戈县藏医院
尼玛县藏医院
聂荣县藏医院
阿里地区
措勤县藏医院
工布江达县藏医院
察隅县藏医院
民营藏医院:
昌都地区
日通民营藏医院
中 医 科: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昌都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昌都地区藏医院
昌都地区藏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和藏药生产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建院于1987年,2005年10月通过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验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设,医院软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建院以来,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我院视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为我院亲笔题词。曾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藏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等多项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表彰奖励。
目前医院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3626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根据1996年机构改革的机构设置,编制110名,内设科室8个。目前,该院有专业技术人员8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44人。
门诊部设有心脑血管、胃肠、肝胆、骨伤、针灸按摩、风湿、药浴药蒸等藏医诊疗科室以及胃镜、B超、检验、放射等辅助科室,并设有藏西医结合门诊室和西医急诊室。高血压、肝胆、药浴药蒸、骨伤科为藏医特色科室,其中肝胆专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藏医药管理局批准重点建设的专科。
设有床位103张,实开床位80多张,近年,年均门诊量5万余人次,住院量900余人次,没有发生医疗事故及纠纷,群众口碑及社会评价良好。
医院设有藏医药研究室,专门负责藏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大力加强藏医药基础研究工作,建设藏医优势病种特色专科,已建成的藏医肝胆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重点建设的专科之一;研制出了一系列疗效显著、确切的藏药;组织编纂的藏药本草纲目《晶镜本草》荣获首届国家民族科技研讨会优秀论著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的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工作近年来连年被地委行署表彰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积极开展全区、全国学术交流,共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6篇,省级论文100多篇,地级论文110多篇。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成立于1982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医院从一个单一的藏医门诊发展成为如今集藏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生产和销售藏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医院。医院率先在全区同行业中争创成为了全国百家中医示范医院,率先在全区同行业中获得了二级甲等藏医院的荣誉称号。是西藏藏医学院教学医院和山南地区医保定点医院。医院先后被国家、自治区、地区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单位、山南地区民主评议行风满意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近20次。
目前全院共有132名职工,医务人员占全院职工的85%以上,其中藏医药技术人员占80%。医务人员中高级6人、中级48人;全院大专以上学历含藏医硕士研究生藏医在内共79名,藏医博士生导师2名。医院拥有加央伦珠、格桑平措、扎西次仁等一批享誉区内外的知名藏医药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人员56名。全院占地面积28134.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300平方米,医院业务用房11610平方米,总资产达4500万元。
医院目前已开设有内科、外科、心脑血管、消化、骨伤、理疗康复、药浴保健、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藏西结合临床一、二级科室近20个。综合住院大楼开设有藏医全科、藏西医结合、药浴康复理疗以及普外科现代手术治疗等一体化的住院病区。综合住院大楼现实际开放病床100张,拥有多种现代诊疗仪器设备。据统计,年门诊常规就诊人次6万余人。
医院依靠加央伦珠、嘎玛群旦等老藏医药专家优势,率先在全区藏医同行中成功研制了藏药原料配制技术中,技术含量最高,制药难度最大,承担风险性最高的“仁青坐台”。“坐台”称为药中之王和甘露,是配制“然那桑培”、“常觉”、“芒觉”等名贵藏药和普通藏药加“卡察”增效的必备原料,是藏药原料中的极品。20多年以来,先后成功完成了四次“坐台”的炼制,不仅填补了我地区藏医药历史上无藏药“坐台”炼制的历史空白,而且使我地区藏药炼制技术走在了全区藏医界前列。
医院申报的传统藏医“药浴”疗法与“尿诊”技术已被列为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藏医“尿诊”技术于2008年下半年进一步提升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成立于1982年,2003年国家投资1370万元,对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改扩建。目前医院占地面积为11241平方米:建筑面积117864.47平方米。设有职能及临床科室13个,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床位100张,年门诊病人达57901人次,住院病人1183人次。现有医疗及行政后勤人员共121人,其中高级职称1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36名,初级职称68名。设有骨伤、心脑血管、胃肠、特治等专科,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制药为一体的功能较齐全,以藏医为主、藏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民族医院。
1998年被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纳入重点藏医院三年建设计划,2001年通过重点藏医院建设评审。2007年正式通过“二甲”评审并挂牌,2008年被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确定为学院定点教学医院。2009年国家投资640万元,新建了急诊理疗药浴中心。
医院注重对专科(专病)的建设,设立了消化科、骨伤科、外治科、药浴科、眼科,经过二十几年的科学研究,并在我院全区知名专家强巴赤列、朗嘉的指导下,研制出治疗乙肝新药“舒肝月光丸”,对于各种骨折、骨质疏松症及骨髓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外治科运用放血、火罐、针灸等藏医传统疗法,实现了藏医外治疗法在临床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药浴科利用藏医传统药浴疗法,治疗各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突破;眼科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及口服藏药、眼科综合疗法,诊治各种眼科疾病。
那曲地区藏医院
那曲地区藏医院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来,那曲地区藏医院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始终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大力提倡“以病人为中心,树行业新风,创优质服务”的发展理念,全面系统地拓宽服务项目,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生产为一体的藏北龙头医疗服务机构。
2004年医院所属两家藏药厂(那曲地区藏药厂、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先后通过了国家GMP认证。2005年成功创建“二级甲等”藏医院。2007年安装配置了HISS系统,使收费管理制度步入科学化、信息化轨道。目前,那曲地区藏医院下辖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门诊部、内科、外科、医技科、藏药厂及心脑血管专科等。目前,医院占地面积为46048平方米,建筑面积12787平方米,其中门诊部建筑面积1524平方米,住院部建筑面积3377平方米。平均每床占地面积77.7平方米,每床病室使用面积7.4平方米。全院共113名在职职工,其中业务人员78名,副高级6名,中级28名,本科学历35名,业务量占地直机关的35%~40%,2008年门诊量2.6万余人次。
阿里地区藏医院
西藏阿里地区藏医院的前身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藏医科,1984年10正式成立了阿里地区藏医院。目前,全院总职工人数为5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8人,编制床位60张,实际开放床位为40张。
医院设有八大科室,即住院部、门诊部、护理部、医务科、天文历算研究所、行政办公室、岗底斯藏医学校、药剂中心(加工厂)。为了突出藏医特色医疗优势,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立了“骨外科”及“消化科”专科,实现了“专病专治”的医疗新格局。
同时该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藏药材资源自制药品。现申请注册药品202种,已审批注册药品125种。在原院长西藏自治区四大著名藏医药大师之一格隆·丹增旺扎的指导下,经藏医院多位主治医师的共同努力,经过5年的临床应用测试,研制出治疗血管痉挛等疾病藏药“珠母丸”。此药在2007年荣获“西藏阿里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该院创办的专门培训全地区乡(村)藏医医生岗底斯藏医学校,为基层输送一批藏医药技术人员,缓解了该地区基层藏医药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设有教学门诊,全年门诊量为3155人次(含国内外患者),医院开展的放血、针灸、火灸等特色疗法,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林芝地区藏医院
林芝地区藏医院为副县级事业建制,人员总编制35人,床位50张,年门诊人次4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次380人。
医院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的精神,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医治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心脑血管等治疗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院承担藏医学院和区内其他院校的实习生的培训任务,还承担藏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3期,共计32人。
地区藏医院制剂中心1994年正式投入生产,制剂中心总建筑面积3379.7平方米,共有21种国药准字号,制剂品种160种,已取得制剂准字号73种。
该院坚持“能藏不西,先藏后西,藏西医结合”的原则,确定心脑血管和风湿专科为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目标,主要目标有运用藏医理论对高血压等病种的机理、临床诊断、治疗、药物,疗效评价进行研究,并形成规范化操作规程以供推广使用。收集和整理、挖掘民间验方、古籍医典和单方,开拓诊疗上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