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艺术天地油画首页艺术资讯艺术百科 > 米勒——穷苦人家走出来的艺术大师

米勒——穷苦人家走出来的艺术大师

  1814年让-弗朗索瓦•米勒(以下简称米勒)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半岛海滨城市瑟堡(Cherburg)附近一个叫格鲁什(Gruchy)的乡村。父亲是一个自耕农,家中共8个孩子,米勒是长子。18岁时,米勒来到瑟堡,先后跟随两个不是太有名气的画家习画。23岁时,米勒获得瑟堡市议会的一笔奖学金,前往巴黎求学,在学院派艺术家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的画室中习艺。1840年第一次参加沙龙展出,作品为一幅肖像画。在巴黎的这段时间,米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卢浮宫中陈列的名画,米开朗基罗普桑及17世纪荷兰画家和18世纪法国画家对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米勒在巴黎度过了几年艰苦、困顿的生活,之后便于1849年移居巴比松,在那里发展出他艺术的主流——农村题材的绘画,并在此地度过了余生。

  19世纪40年代,米勒的绘画富有明显的洛可可之风,那些充满欲望的裸体和壮丽的景致令人想起了狄亚兹(Diaz de la Pena)的作品《斜倚的裸体》(RecliningⅣude)中的风格,《水浴》一画就是米勒的一件早期的试作于木板上的小画。他用大笔触表现了一对在沐浴后举足登岸的男女,人物形象粗放、简率,未作细节上的刻画,手、脚的形状和轮廓只是一个粗略的印象。后来米勒展出这幅裸体画时,有人对这幅画表示了嘲讽,这些话让米勒感到不快,但同时也加强了米勒移居巴比松,转向农村题材绘画的决心。

油画:播种者,画家:米勒

油画:播种者,画家:米勒

  米勒早年虽然也曾画过农村题材,但直到1850年他的油画杰作《播种者》问世时,他的艺术才开始成熟。法国学者罗瑟琳•巴扎曾这样解释过米勒的思想:厌恶都市生活,回到自然中去,尊重体力劳动。大自然赐予每一个观察它的人以无穷无尽的壮观,而站在大自然中心的则是含辛茹苦的农民……这就是他要表现的人——悲惨的、孤独的,与命运苦斗的人……跟浪漫主义画家不同,米勒从不转向文学、历史或遥远的东方,把它们当作逃避现实的手段,对他来说,内心世界是他唯一可以逃避的地方。《拾穗者》作于1857年,目前存世的素描草图就有20余幅。从这些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米勒创作思想的深化过程。《拾穗者》最早的构思是《八月》,要表现的是一个夏季丰收场面。之后画家逐渐改变初衷,在定稿中前景中的三个妇女已不是在进行收获工作,而是正在拾穗了(在法国的丰收季节,一直还流传着拾穗的风俗,法国人用古希伯莱宗教来解释这种风俗:“你在农场收获时,不可拒绝拾穗者……主是你的神,他会使你的田地得到丰收。”)。在油画《拾穗者》中,三位农妇在一片庄稼收割后的平坦田地里辛勤地劳动,她们的行动缓慢、吃力,米勒着力强调了她们宽阔结实的体形和不慌不忙的动作。映衬着阳光妩媚的平原,她们的形象被塑造得坚实稳定,轮廓简单,这样,米勒的三个农妇形象具有一种比学院派英雄形象更真实、更自然的气派。乍一看,画面布局好像漫不经心,其实却加强了安定、平衡的感觉。在人物的动作和分布中存在着一种刻意安排的韵律,使整个设计保持稳定,让我们觉得画家把拾穗工作看作是具有严肃意义的场面。

油画:拾穗者,画家:米勒

油画:拾穗者,画家:米勒

  米勒对风景的描绘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自然风景不再像是一个舞台:有几棵树像柱子一样支在那里,然后在远方点缀上几丘山峰。米勒笔下的风景平坦而开阔,地平线渐渐地向天空退去,在这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无形中被赋予了纪念碑式的庄严。人们一般认为,米勒的风格介于杜米埃库尔贝之间。当时有人指责他是描绘生活阴暗面的画家,对此,他解释说:“告诉你吧,冒着被视作社会主义者的危险,这些画表现了人性的一面,真正人性的一面,这些在艺术上最能打动我。如果我能做我想做的事情,那么除了复现从自然得来的直观印象外,别无它事,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我所知的最愉悦的事情就是和平、宁静,在森林、乡野或被犁开的不管是不是适合播种的土地上,都充盈着这种气息……”米勒并不是一位户外写生画家,而是一个靠自己的记忆、来自生活的习作和画室里摆放的模特作画的画家。米勒笔下的形象大都具有室内光线的效果——冷调子的受光部和偏暖的暗部与投影,米勒对光影的精心描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18世纪静物画及风俗画家夏尔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