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现代文学朱邦复作品集老子止笑谭>章十四

老子止笑谭

作者: 朱邦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起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承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转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合

◆起-定义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
  注
  概念分析: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
  客观真实1:动物为侦测外在事物的能量变化,进化出感觉器官。
  客观真实2:宇宙中能量变化之本源,为「体、用、因、果」等相互作用。
  客观真实3:故能量变化之根源,实非感官所能侦测。
  解
  老子认为:看不见的光,听不到的音,摸不着的形体,这三种现象混而为一,无从
    探讨追究。
  通
  ●《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释
  感觉有其极限,无色、无声、无形之事物,皆可视之为「观念」。观念者,观察后
    所认知之体、用、因、果也。
  道为宇宙之本,「本」起于微末,非微末之极,不足以称之为「道之本」。人以视
  觉、听觉及触觉认知事物,而感官所能接受者,统称为刺激。不论是光、声或
    形体刺激,其最基本之状态,都只是能量的变化。所以,要想了解「道之本」
    ,绝不可执着于表象,应该细究其根源,求出最基本的因素,再来加以探讨。

◆承-现象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
  注
  概念分析:皦:明亮清晰。昧:模糊不明。绳绳:玄也。
  客观真实1:人对事物之认知,以视觉影响最大,凡不可名者,概指难以视明。
  客观真实2:人应用的概念中,有关刺激者,80% 以上与视觉有关。
  解
  老子认为:此体既非一目了然,也不是含混莫明,它绵绵不绝创生万物,很难用言
    语表达,最后又归结于无一物。
  释
  「能量变化」为一粗略的概念,还要再加细分,直到能说明能量变化的最基本状态
    为止。当今的物理中,以「量子」理论最接近根本,量子既为物质结构之基础
    ,却又不具物质之特性,与本文颇有不谋而合之妙。
  「原子论」公诸于世后,世人皆以「唯物」为真理,然廿世纪以来,物理界又发现
    ,原子尚可分解为粒子,今已发现有十二种基本粒子,其中六种是夸子,另六
    种是轻子。粒子则来自能量之量变。能量则如本节所言:『其上不皦,其下不
    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怪乎The TAO of Physics一书,讲的虽是
    量子力学,却以「道」名其书。

◆转-认知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
  注
  客观真实:人对视觉辨识之依赖甚深,凡见之不明者,心中常生怀疑。
  解
  老子认为: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难以言喻,有如惚惚恍恍的
    状态。迎面而来,看不见其头,跟随着去,亦不见其后。想要具体地掌握,更
    是毫无可能。
  释
  海森柏格在实验中,原想预测电子之行为。不料电子之能阶太低,在观察时,如果
    明确地计算出其位置,却因受到观察时所施能量的影响,其位置立即改变;若
    是事先计算好其正确的能量,则又无从得知其可能出现之位置,故提出「测不
    准原理」之假说,震惊科学界,后其假说得到证实。
  人之六识中,眼以辨有无,耳以闻动静,鼻、舌供生存,身则察安危,唯意识职司
    最繁复,须综合各种刺激,兼摄经验,以资利、害之判断。
  凡视觉无法察知之刺激,大多无立即之利、害,因而受到忽略。然宇宙真理正为隐
    藏在感官所无从测知之『惚恍』中,唯有用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法
    则,始可理解。

◆合-结论-进一步分析「章一」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注
  客观真实1:人一生所能见者有限,只有经由世代累积之经验,始能得知全貌。
  客观真实2:宇宙若无规律,事物之变化即无常态。察古观今,可知事物之变化,
  亦可知宇宙有无规律。
  解
  老子认为:用这种亘古长存的道,就可以正确地处理当今的事物。能够了解过去的
   因果,就可算是认识「道」的规律了。
  通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
  人虽无预知之能力,却有判断之智能。但凡宇宙间事物之变化,无不有因有果,且
    因、果相生。「因果律」之得知,即依赖观察、分析过去事物变化之轨迹,以
    求得一通用之规律。此一规律,实为知识之体,有体始有知识之用。
  故智者不需强记所有知识,但明其因果、体用,即可根据过去,蠡测未来,事物变
    化之理尽在其中。
  人过于相信感官,往往把感官之刺激视为真实,而忽略了真正的本体。对一般人而
    言,生存的目的,仅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满足感官的刺激。「道」在其眼中
    ,只是幻象,真理也毫无价值。
  尤其可悲者,今人自以为是,不重视历史。不知今日之是与非,正与误,皆建立于
    过去与现在各种观察资料的比较上。苟今日是,当知昨日之所以非,以此增一
    智、减一愚。换言之,苟今日非,则昨日之资料,正所谓「殷鉴不远」,足供
    参考。
  不识此者,乃匠也,仅知今日之饱暖,未虑明日之饥寒。
  例
  人类所有的发明,无非肇因于需要。再以过去经验中的素材,加上新的认知,利用
    各种排列组合,测试而得,并非凭空想象而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