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文学书苑现代文学朱邦复作品集智能学九论>第五论 人性论

智能学九论

作者: 朱邦复

目录
第五论 人性论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
      「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

系统定义

      系统名称:人性
       前系统:思维
       后系统:认识
       上系统:观念
       下系统:行为
      系统接口:语言、态度
      系统基因:利害
      系统结构:理性、自我、感性
      系统性质:攻击、独占、感同、矛盾、开创、觉悟
      系统应用:人性律
一、人性的系统关系

    本系统:人性-人之人。
      释文:「人」-象形,有智力之动物。
         「性」-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感受及情绪。字身:生,由无到有。
              *人感而生心,或事物因应变化必有的特征。
      定义:人所具备的性质。
    前系统:思维-人之天。
      人有思维,是人性之本体。
    后系统:认识-人之地。
      人能认识,是人性之功用。
    上系统:观念-天之人。
      观念是人性运作之准则,若无观念,则无人类。
    下系统:行为-地之人。
      人性支配行为,行为表达人性之果。



二、人性的接口关系

    系统接口:语言(理性接口)、态度(感性接口)
      释文:「语」-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吾,我。*个人口头表达的话。
         「言」-会意字,从二从舌,二,古「上」字;舌,舌头。*由舌头上
              所产生者,人所说的话。
      定义:人用概念表达所认知之事物,以语音与他人沟通者。

      释文:「态」-字身:能,作功的力。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
              *心所做的功,人的作为和举止,引申事物的变化。
         「度」-前缀:?廿,屋下之众。字身:又,手也。*屋下物众,人手
              持分寸,测量以求知,衡量也。
      定义:人以情绪、动作及声调表达自我立场。

    从宇宙进化的立场,人类是过渡的接口,由物质过渡到精神,由感知过渡到理智,
由兽性过渡到神性,以达宇宙真实。
    过渡的接口分为空间与时间两大类:在空间上,人体是渺小的;在时间上,人生是
短暂的。但是人类却能凭借时、空的观念,不仅前溯亘古,后究将来;而且内查微隐世
界,外探无垠的太空。这样透过时空接口,由个体的物质结构,与宇宙能量变化的现象
交连,是为物质过渡到精神。再经由感觉与变化的刺激,理解到环境发展的规律,感知
又过渡到理智。最后,当人终于能摆脱生命进化的原始阶梯,不再受物质生理驱使时,
则为从兽性到达神性,直趋宇宙真实。
    进化的旅程是双轨的,物质结构由单细胞生物出发,精神现象则由生命开始。当物
质结构的机体日渐精密时,生命现象也由简单的理化反应,进而有了生化的辨知效用,
直到抽象的感受、认识以迄理性思维。这种双轨的特性,在人性接口上,前级的感受,
可称之为「感性」,后级的思维,则称之为「理性」。
    是以,要论人性,绝不可断章取义。感性、理性本为一体,物质、精神也不过各占
一端。在客观立场,兽性与神性是相对的,人性则为两者之折衷。
    人是孤独的,必须藉彼此的「沟通」(详见〈行为论〉行为的接口)以扩充认知。
严格说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语言】一种接口,但是肢体动作、情绪表达也是一
种身体的「语言」,又称【态度】。为了讨论方便,下文凡指「语言」,仅限于人在经
过思维后、间接的理性接口;态度则指直接表达的感性接口。

    在进化过程中,到爬虫类出现时,大脑已经具备相当的贮存量及反应能力。继续进
化到人类,大脑的容量较爬虫类又增加了数十倍,但那只是在外围的皮质层,「爬虫类
脑」还保持原状。
    爬虫类脑位于延脑上方,皮质层则呈球形皱叠状,包在爬虫类脑的外面。胚胎发育
的前三周,所有脊椎纲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其成长过程完全相同。其后开始分化,人
类皮质层大脑要到胚胎发育后期,才开始明显增长,成熟则还要等到出生以后。但是爬
虫类脑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足证其功能已经固定,是动物遗传的一部分。
    爬虫类脑的功能,正是「食色」及安全之类,其位置离延脑最近,一旦有所需求,
直接就能产生反应。这种直接的反应,基本上纯属生理机能,只因人在经验中累积了一
些感受,在触发后产生心情的端绪,故称「情绪」。态度则是在有了情绪后,在沟通时
直接的、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令他人有所认知。
    态度与情绪的产生,系源于刺激唤起记忆中的某种感受时,根据经验中利、害的程
度,传到丘脑下部后,会分泌一种激素,刺激脑下垂体产生肾上腺皮质促进素,可通过
交感神经、或经由血液传到肾上腺。当肾上腺获得皮质促进素后,视情况分泌两种荷尔
蒙,一种由中心的髓质部分泌,可与脑下垂体直接沟通,以调节强度;一种则由外围的
皮质部,分泌肾上腺素到血液中。
    肾上腺素能刺激心脏神经,加强心肌的收缩压与扩张压,促使血液循环加速。同时
又能促使血醣增加,呼吸加速,以应付外来突发的紧急状况。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表
现在人体、或者在面部和器官上的,则是心跳、脸红、声粗、瞳孔放大、身体颤抖、呼
吸急迫等程度不同的现象。
    上述现象的发生,大约需时四分之一秒,此时受到血液加速的影响,大脑充血,神
经亢奋。感官对刺激的感觉特别敏锐,注意力休极度集中,以致大脑的网络功能受阻,
思考、判断能力连带受到影响。严重时,人的理性完全丧失,行为会失去控制,而做出
人类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事情。
    皮质层大脑的结构复杂,经过各种讯息的交集后,尚要透过语言区,利用概念网络
加以分析判断,才能思维。在进化的策略上,金字塔由下向上堆栈的结构,是最为稳妥
的方案。因此,大脑真正的功能,对金字塔中安全系数最高之多数人而言,祗是备而不
用。只有暴露在环境中的侧面或顶端,受到压力最大,全靠思维的反作用力,在怀疑、
理解、判断下,经过相互的沟通,能摆脱爬虫类脑的人,才会「更上一层楼」。
    人类实由禽兽演进而来,借着态度及语言,相互沟通,向下一个阶程探索。想跨越
这道亘古恒存的时空鸿沟,要经由悬挂在峻岭怒溪间、艰难巇险、步步惊魂的索桥,这
绝对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
    在桥的这一端,是不计其数、蒙眬无知的大众。上桥的人,有的惶惑惊惧,有的战
战兢兢,更有人犹豫彷徨、不知所措。而在桥的另一端,竟是空谷!空谷尚有足音,足
音亦为接口,问题不过是接口的理解而已。
    语言正是这种沟通的工具,将语言记录下来,即为文字。语言可供桥上众人沟通,
相互交换经验,由无知而有知,共同渡过难关。然而,真能有所帮助的,是那些已安然
渡过索桥,隐身在碎石堆中的前人。有心之人,早将各种人生的认知,书之于文,传衍
至今,更将传至千秋万世。
三、人性的基因

    系统基因:利害。
      释文:「利」-字身:禾,谷物。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禾苗时,刀
              须锐利,引申好处也,功效也。
         「害」-前缀:?,家也。字身:丰口,口盛,言多也。*家中言多,
              伤也,象征祸起于微,不利也,怕也。
      定义:某一系统对能量变化,达到该系统时空极限的判断结果。

    感官接收刺激,刺激能量若大于感官负荷的极限,就是「害」。若刺激能量符合感
官之默认值,则为「利」。害是直接的,立可辨知,利是间接的,有多种可能性:当有
害的情况发生时,将「害」去除即为「利」。若在无害的情况下,当感官电压增高时,
如能及时疏导此电势,则此刻的感受亦为「利」。
    比如食物之所以有利,是因先有饥饿之害,而食物能消除饥饿之害。金钱之有利,
是因为人困于贫穷之害。爱之有利,是基于身心压力之害的解除。
    又如「痒」是一种生理刺激,乃因生化电流的脉冲间,有明显而些微的连续中断变
化。这种变化很容易吸引注意力,令人难以忽略。要消除痒,必须藉压力化断续的电流
脉冲为连续电流。这时,感官所获得的感觉,就是「快感」。人以快感为利,是因为在
生理设计上,多利用「痒」来诱导一些本能行为的进行。
    生命体经过进化,对利害有自动调适的机能。害经历多了,对害的恐惧便降低;利
获得太多,感受变得麻木,默认值随之增高,利的条件也越来越难满足。
    这些经验的累积,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而对利害有了较高层次的认知,产生感性
或理性的意识型态。
    以个体为一封闭系统,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析如后:
      时间的极限为某一数值:感性接口,生存到极限为利,反之为害。
                 理性接口,对生存的认知为利,不知为害。
      空间极限为物质占有  :感性接口,物质丰富为利,少或无为害。
                 理性接口,以大环境安危之是非为利害。
      精神的极限为认知状态:感性接口,认知单纯为利,反之为害。
                 理性接口,认知完整为利,反之为害。
      生活的极限为变化状态:感性接口,变化多且大为利,反之为害。
                 理性接口,变化少且小为利,反之为害。
      社会地位的极限为尊卑:感性接口,自我被尊重为利,反之为害。
                 理性接口,尊重有能有德者为利,反之为害。
    由上可知,利害取决于判断者之立场,以及立场之大小。感性是以个体为立场,理性则以群体为依归,这是人性中最矛盾的关键,但也正是宇宙发展的动力。
四、人性的三才结构

    系统结构:理性、自我、感性。
      释文:「理」-前缀:玉,美石。字身:里,长度。*玉脉密实,有纹路有规
              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认知。
         「性」-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生,起始。*人
              所认知之起始,事物之本也。
      定义:因规律而有的性质。

      释文:「自」-象鼻之形,象征人反指其鼻,代表本人,来源。
         「我」-象持戈英勇之形,持戈者,我,本人也。
      定义:主观个体之反称词。

      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
              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
         「性」-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生,起始。*人
              所认知之起始,事物之本也。
      定义:因感受而产生的性质。
    在人性的三才结构上,人以【理性】为规律,以【感性】为基础,【自我】浮沉其
中,或上或下,有悲有喜,正是千古人生的剪影。人性决定了人的格局,有的深闭在精
雕细琢、不过方寸的堡垒之中;也有人能逍遥自在,来去自如。
    人之身体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原是宇宙进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一种方式。人体也
就是「体」,无「体」则无「用」。从另一方面来说,能量变化由压力产生质量,质量
是物质的基础,也正是能量的「体」,故能量也有体有用。
    因为人体建筑在物质基础上,所以「人体」能与「能体」在同一层次沟通,而得知
宇宙变化的脉动。这种沟通,是在生理预设的利害基因下,人有所感受,故称感性。感
性是封闭的、独特的,是在宇宙中无穷无尽的时空坐标轴上,对能量变化作巨细无遗的
侦测、记录之监督站。
    这个监测站必须是自动自发的,必须有足够的「利基」,否则监测站易设,而监测
人员难觅。在几十亿年的进化后,各种生命体之站址已峻工,这时「自我」粉墨登场。
「自我」的私心即为「利基」,水浑鱼自肥,进化大业欣欣向荣焉。
    待监测开始,人类最先学会的,是彼此间语言文字的交流。最后终于有人觉察到,
「自我」是观测者,也是被观测的对象。再经过几千年的观测记载,人类建立了无微不
至的精神文明,由「体」之「用」可知,最初单一的坐标,已联结为完整的坐标系统。
    于是,人又有了客观观念,客观是整体的规律,观念则来自「自我」的认知。这种
由自我中心认知到客观规律的性质,是称「理性」。人如不具理性,就相当于不能胜任
的观测站,站中人只顾观测,而不能与整体联网互通。
    人之初生,全赖感官接触世界,在其经验认知形成之前,绝对是唯物的。然而,物
质又是什么呢?除了维生之外,它也代表着一种讯息,这种讯息只有靠理性思维,人才
能认知理解。因此,人性的三才结构,也相当于由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的桥梁。
    感性是当前的、现实的,理性是开创的、无限的,自我则居其中,调和鼎鼐。感性
过重,将陷入漩涡,理性挂帅,则流于空洞,自我必须兼顾彼此,权衡轻重。感性又是
相对的、含糊的,理性则属验证的、分析的。不具理性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些特性,经
常追求一些似是而非的幻梦,更增人生的迷茫。
    最常见的是,很多人全力追求「快乐」,却不愿接受「痛苦」的洗礼。殊不知,如
同电磁场一般,快乐、痛苦只是两种不同的极性,互补互成,缺一不可。因为当神经紧
张,强度超过感觉阀时,对人的感受而言,即为「痛苦」。而神经由紧张到松弛的剎那
之间,人的感受称「快乐」,其目的是诱使人选择松弛的后果,以利生存。
    观察动物的行径可知,当血液循环加速时,其肢体动作快速激烈,感官反应灵活,
呈现一种兴奋状态。这必须先有不利的环境刺激,激起了生存的本能反应。不利的环境
刺激导致痛苦的感受,因为痛苦,生理才会调集血液,以提高肌肉及神经的反应效力。
而这种状态对人而言,即是「快乐」,它其实是一种生理诱饵,予人以求生的意志。
    因此,没有神经紧张的痛苦在前,就得不到血液冲击时的快乐。而痛苦的程度,适
与快乐的速度成正比,「痛快」一词,正是最佳的写照。
五、人性的性质

    人性的性质有六:攻击性、独占性、感同性、矛盾性、开创性、觉悟性。
      释文:「攻」-字身:工,善其事也。前缀:?,击打。*以击打为工作,用
              兵征伐,平服也。
         「击」-字身:殳,古兵器,用殳,施力。前缀:手,人的上肢。*以
              手施力,打也,系统之间接触施力。
      定义:一系统主动向外施力、作功的行为。

      释文:「独」-前缀:犬,狗。字身:蜀,虫之孤也。*犬喜相斗,家犬多随
              主人单一行动,引申为单。
         「占」-前缀:人,行为。字身:占,擅据。*人擅据之,取得也。
      定义:一系统维护既得利益的行为。

      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
              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
         「同」-字身:?一,合于一。前缀:口,出入口。*出入口合于一,
              相共,相等,一致也。
      定义:一系统与另一系统透过接口,发生共振现象。

      释文:「矛」-古兵器名,长柄,一端有利刃。
         「盾」-象古兵器之形,用来捍身蔽目,即「藤牌」。
      定义:系统中某些因素,呈相互对立的状况。

      释文:「开」-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幵,两干相并也。*门并列
              而动,系统之运作,时间始态,空间解放、远离,广大态。
         「创」-字身:仓,匆遽。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急用刀,伤也;
              又事件的开始。
      定义:一系统激活另一系统的时、空始态。

      释文:「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
              *见到自己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
         「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吾,我。*心认
              知我,引申觉醒也,明白也。
      定义:人意识到自我真实的感受。

    【攻击性】承袭自动物界,人的大脑与延脑之间,有一「爬虫类脑」,能激发肾上
腺素之分泌,藉以调动肢体能量,用以自保。骄傲、自大、狂妄皆属此类。
    【独占性】亦来自动物遗传,一方面是生存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母性的护犊本
能。攻击性是积极的,独占性则属消极,前者由雄性荷尔蒙所支配,后者则受雌性荷尔
蒙的影响。荷尔蒙虽然可以决定男女性别,但在人体中,两者只是比例上的差别而已。
人的依赖、迷恋、妒嫉等感性,皆属于此类。
    【感同性】源于能量的共振,是一种惯性,是生物学习的能力,也是群居生活的感
应后果。在长时期的进化中,感觉器官因相同状况的反复惯性,与运动神经导通,最后
直接相连。如在生活过程中,幼体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母体,母体的行为动作,会刺激幼
体先天相连的运动神经而重复之,是谓学习。感同性又具有影响力,例如在团体中,上
行下效、马首是瞻、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行为皆是。
    在感性上,人因感同而能「将心比心」,也可能「见贤思齐」。感同又是急功近利
的前奏,如见人之贤,不思得其贤,只求得人之尊重,且希望不付代价,就有成果。而
在理性上,它是一种疏导的力量,能感同该社会的文化思维。基于矛盾性与互补,人的
感性与理性经处常在挣扎与妥协之中。又基于感同性,人有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但难
免又把自我利益放在第一。
    【矛盾性】则源于人的结构,人有先天的生理机体,是为感性;又有后天学习的认
知,是为理性。感性唯我,是私心;理性趋向时空的极限,是公理。根据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矛盾性又兼具互补性,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在人类团体中,每一个成员
之意识行为,都有互补性的现象。
    比如说,在任何团体中,有人谋私图利,就有人愤而为公;有人牺牲小我,就有人
乘机渔利;有人唯唯诺诺,就有人坚决反抗;有人称王谋反,就有人高举保皇旗帜,斩
贼除妖。无怪乎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开创性】是人类意识的特性,在天理「组合律」与「作用律」中,宇宙进化到人
类意识,能量层次已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人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在适当的时空中,因排
列组合的机缘,将某些知识归并到适切的位置,以刺激意识进入下一阶段的状况。
    【觉悟性】是因人生各阶段不同,从经历中得到的认知。当人能「意识」到一个独特的中心-「我」,且以「我」利用经验,决定行为,是为人:
          人=机体功能+我之意识
    人之机体功能毋庸赘述,「我之意识」却是哲学上的一大难题。佛家认为「我」来
自虚无,归于空幻,此说无助于人的认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有
部分道理,但仍嫌不够透彻。
    〈思维论〉中曾经说明,思维是一个时空交叉点上能量变化的现象。对天理说来,
宏观上只有能量变化,能量变化必产生功率。在人的立场,时空是认知的基因,其中空
间是指当前的机体功能;时间则指经验累积的思维认知。这两种接口交集的一剎,对人
的认知而言即为「我」,因此,「我」相当于:
          我=当前的机体功能+过去的思维认知
    在「我」之中,有两个时间定义:一是当前,一是过去。相较于时间的三才结构,
其中少了未来。所以,在时间立场,人是不完整的。正因如此,时间是「我」所面临的
首要的问题。未来不可知,「我」即忐忑不安;时间不够用,「我」便焦燥烦恼;再若
时间太多,「我」无法面对未来,便逃回虚无的过去,逃之不尽,于是痛苦丛生。
    「我」只是全部能量脉动的一小部分,唯有各部分的总和,才是宇宙。当「我」的
思维贫乏,与宇宙本体隔阂,无法通达整体时,就是「迷惘」。人唯有努力学习,寻求
通达宇宙真实的途径,「我」才能臻完美、圆融的境界。
    人生之不幸,是惑于「我」的无知,不思努力,但求速成。有人以为斲灭感性,便
是神性;有人紧抱自我,以为得到「神通」、「福报」,就有神性;更有人信口雌黄,
满口经典,金装玉戴,旁人吹之奉之,便自命为「神」矣!

    前述人之性质,前三者攻击、独占、感同皆属感性,后三者矛盾、开创、觉悟则属
理性。即令人有理性,感性仍存,唯有控制感性,彰显理性,才能戮力思维,成为一个
「真人」。控制感性是指免于物质诱惑、权利束缚、自我膨胀、好逸恶劳。彰显理性则
为免于愚迷盲从、投机求速、固步自封、穿凿附会。
    在理性上,人即令深知「道」是宇宙真实、「神」是人的期盼、做人须守本分、求
学永无止境,但在感性上,基于身心结构,人难耐艰辛,遇到困恼,宁愿自我麻醉,诵
经打坐,停顿在虚无之中。
    人居于天地之间,生就这种理性、感性的矛盾本质,人生必须时时接受这种「天人
交战」的考验,直到「天人合一」,才算完成了这段历程。
    这一段历程,原则上可分六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人生的表现各有特色,大异其
趣。如以单一事件来分析,任何人在任一阶段中都会有雷同的反应模式。但对连续事件
而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行为轨迹,而且与各阶段连成一气。
    兹以时序为「经」,阶段为「纬」,将「人性」纳入下面各「格」之中:

  ?空白期:
      从初生到启蒙之前,纯然是生理的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环境、亲人习
    性等影响,逐步开始铺设个人的「心理」基础。
      在反应模式上,人在空白时期,食物的需求强烈,肢体活动持续不断,对新事
    物好奇而不能持久,自制能力阙如,自我认知不够明确。
      身心发展无绝对的进度,感官对动态刺激的适应性、灵敏度及活动量,端视周
    边环境所提供的讯息多寡而定。原则上,每一个体生理能量的大小,与环境中动态
    刺激的变化程度,应呈等比成长。

  ?启蒙期:
      一般儿童以六岁左右为启蒙期,启蒙期应该就学,如果失去就学机会,人的心
    智发展将受到阻碍,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多数人将无法进入第四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影响最大的,是学习的环境与玩耍的团队。心理上,人已经在
    学习中调适,诸如在团体中的地位,能力发展的方向,以及性格的形成等。
      由于社会早已是人为环境,而人又经常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识型态,所以启
    蒙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干扰。
      干扰之一,是师长的态度,其影响则是学习的得失。干扰之二是家长的地位,
    其社会价值观,经常左右子女的方向。干扰之三是同伴的行为,基于各人家庭环境
    的不同,每个人都已养成殊异的习性。而人在启蒙时期,没有判断能力,非常容易
    受到沾染,万一习性与自身之环境不合,会造成矛盾冲突。干扰之四,为大环境因
    素,诸如政治、宗教及社会意识等。
      此时感官发展迅速,好奇心盛,记忆力强,反应力极需锻练。但由于生理尚未
    成熟,心理也刚萌芽,各种刺激以略为超过其负荷程度为宜。过高会导致恐惧,过
    低则将失去吸引力。在反应模式上,食物及肢体活动的需求更强,环境的认同感增
    加,羞耻心触发了自制力,自我认知开始形成。

  ?青春期:
      地缘关系是影响青春期迟速的因素,在热带及亚热带,因为气温高,人到了十
    一、二岁,青春已经到临。早熟不利于身心的发展,但却有利于人种的繁衍。
      显然,在「组合律」下,宇宙有多种进化策略,本节仅就中庸的模式讨论之。
      从十六、七岁开始,大约十年的时间,是人的青春期,也是感性时代的高峰。
    这时人的生理成熟,性征刺激着「爬虫类脑」,几十亿年以来形成的遗传机能,逼
    使着每一个青春儿女,担起传种的任务。
      这时,人性的主导者,是性荷尔蒙,一种无法遏止的冲动,持续不断地在血管
    中冲刷。在感官上,性征的互补作用决定感受的好恶。在心理上,情绪的起伏成为
    调适的依据,故而幻思、憧憬,一切微妙的感受,都成为人生过程中,必要且不能
    避免的动力。在智力上,此时期几乎是停顿的,除非能将「性」的强大诱因,转化
    到怀疑思维的方向。否则,人生唯一的归属,便是散播下一代的种子。
      这个时期,是生命的分水岭,也是进化矛盾的开始。为了情爱的占有,人变得
    极端而多变。好争、好斗、好炫耀自己。把全部体力及精力,毫无保留地宣泄在取
    悦异性上。这个转折点的契机,几乎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只是前文也曾说过,人
    生的轨迹还要看每个时期的遭遇而定。
      在很多童话或文学作品中,作者都曾经历过这段青春的狂热风暴,为了讴歌这
    段极为真实,但却与整个人生大相径庭的感受,只好不得已地记录下他们难圆的期
    望:「从此,他们过着快乐美满的生活」。再不然,为了要表达春花之美,秋月之
    清,干脆让青春热恋中的男女,从此香消玉殒,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
      青春期是纯真的,感性是晶莹剔透的,理性则是青涩嫩柔的。此刻的人性,是
    感性也好,理性也罢,极易受到外在的感染。只要是新奇的、流行的、甚至于完全
    不了解的事物,都想尝试,轰轰烈烈地投入。
      最应注意的是,基于人性的矛盾及互补性,青春期最容易走上极端。此类极端
    亦必为该团体的极限,从事教育工作及青年辅导者,不可不知。

  ?成长期:
      人生到接近三十,经历了狂乱的内分泌洗礼,又回到了真实世界。此时,青春
    的纯情不再,生活尊严、物质价值、权势影响及前途认知,一一浮上台面。
      这时,在社会上是而立之人,眼观外界,心念自己。由于刚刚从青春期蜕变出
    来,除了特殊的机缘,否则,个人的利害中心,必然脱不出家庭、事业、团体、社
    会。当然,这个中心的中心,绝对是自己。
      自我中心又是什么呢?前提在于已经得到的要把握住,当前缺乏的要争取到,
    未来期望的必须开始规划……总之,生理的迷雾略散,心理的阴霾接踵而至。
      第一个面临的考验是现实,现实无非是生存、生活。在这个阶段,人未必了解
    自我或自我的需求。全力投入的结果,成功化为自信,自信又成为下一波努力的动
    力。就是失败了,也还有机会,总有一个成功的期望在眼前。
      第二个考验,则是欲望的膨胀,由于身心正值旺盛的高峰,纯情已随青春的憧
    憬化为幻影。物欲、性欲、权利欲、征服欲等,在在冲击着感官及心理。
      最后一个考验,是成长的方向,如果万事顺遂,此人便开始固化,成为进化过
    程中阶段性成就的标本。多数人是成败参半,人生变成战场,只求挣扎图存。万一
    有觉悟者,能利用这个时期,重新思维检讨,也有可能柳暗花明,理性渐生。
      人人多少都有理性,但超越感性的理性,必须建立在强制的压力下。一旦理性
    凌越了感性,人就不再是生命体的附庸,反而成为生命体真正的主人。这种理性超
    越感性的现象,即为人性的升华。
      成长期是平实的,是江河的中流,是山脉的半腰,也是缆绳松紧的关键。

  ?成熟期:
      每个人的成熟期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多人永远无法企及。原则上,由四十岁开
    始,五十岁是最后期限,因为日薄西山,为时不多了。
      此期间人生的目标确定,经验完备,观念成熟,事业欣欣向荣。
      由于人生过半,眼看一切有去无回,自然态度积极、步履坚定。可是再一眼所
    看到的却是夕阳美景,不期而然,贪恋、恐惧之心油然而生。
      能称成熟的人已经不多,迈向理性者更是难得。苟能勘破得失之心,这个阶段
    就可以开花结果。
      不论成熟与否,今人活到五十的比比皆是,至少,这已是人生旅途的末站了。
    如果观光的目的,就是观光,看光了,该回去了。
      其实,自出生开始,人人就都在回返的途中。只有那些存心来考察者,收获丰
    硕,带回去的,是无数无尽、各种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充实下一趟要来的考
    察者,如此代代相传。

  ?圆满期:
      有人目标明确,有人东纠西缠,而更多的人终生浑浑噩噩,宛如行尸走肉。一
    到了六、七十,有所成也好,无所成也好,观测完毕,一概称为功德圆满。
      功德有大有小,圆满有多有少。站在客观立场,有社会的风评,也有历史的公
    断。然而这种客观,不过是些主观个体,利用客观公器所表达的个人意见罢了。
      人若不自知,就只得睁眼外求。到了圆满期,还不知道此生有何得失,别的暂
    且不说,此圆满是否真圆满,不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附】南宋词人蒋捷之〈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六、人性的应用

    人若不知有人性,是无知无觉,再若不知人性应用之理,是不知不觉。无知无觉者
可谓至人,无所分辨,一切无动于衷,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可矣。不幸如今「自然」已
属奢侈品,连不知不觉之人,都难以应付人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
    下文以系统观的立场,由前题推出人性律:
        系统观             前题
      系统名称:人性         人的机体+此刻感受+过去认知
       前系统:思维         心理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整理
       后系统:认识         感官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了解
       上系统:观念         精神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累积
       下系统:行为         肢体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反应
      系统接口:语言、态度      人与他人的沟通
      系统基因:利害         人性的判断基础
      系统结构:理性、自我、感性
    以人为系统中心,可以看出其前、后、上、下各系统,皆属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以
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若以人性为封闭中心,从人对利害的感性出发,透过与他人的
沟通,以得到理性的认知,直达本体。
    由上述分析,可推论人性律如次:
    ┌──────────────────────────────────┐
    │人性律之一:人有感性,赖以生存,又有理性,得以认知生存的意义。   │
    │人性律之二:人以个体利害为中心,经人际沟通成长,直达全体的利害。  │
    │人性律之三:人居于宇宙进化中,物质贯通精神的阶段,故具有矛盾性质。  │
    └──────────────────────────────────┘

    人所生存的环境,为一变化的能量场,环境变化的向量,是为压力。人的感性能将
此压力转化为经验认知,使之成为更高层的能量形式。
    经验认知也可以直接驱动人的行为,产生立即的功率,以供维生之需,此种经验认
知与行为,即相当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更高层的能量形式,则如水坝一般,能贮
存累积,以便集中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率。对人而言,是为理性。
    人性律之一,指出个体在生存环境中,如果适应顺遂,则感性就是最后的依归。但
已知宇宙变化不断,排列组合无尽,不可能有任何一种系统,足以适应各种环境。人的
理性是已知的一种能量效益最高的组合,即当环境不利时,人可藉助理性的认知,压抑
感性的经验行为,选择长期且有大利的方向,以确保生存之无虞。
    感性是以个人一己之利害感受为中心,在时空交错的环境变化中,一种线性的连续
轨迹,理性则折冲于个体与整体之间。这种模式与物质成形于能量场中很类似,感性相
当于涡漩体的中心,理性是其外围,同受能量变化的影响。
    人性一如物性,只是复杂度增加了,能量变大了,而且进化向性相反。物性是由能
量的作用开始,万物因而形成,层次结构于焉奠定。人性是能量高层效用,认知于兹发
韧,回归到宇宙本体。对于宇宙,这一切只是一个组合数,人生则是数中变化的过程。
    人生变化的过程涉及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最原始的能力即「本能」,乃沿袭自生物
的进化。经过意识的洗礼,人的能力在知性累积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如同运动
轨迹一般,若非回归为圆,即呈拋物线式,最终遁入虚无。
    在本能层次,性别决定了人的功能,女性承担了生育的任务,男性则负责生存、生
活。到了意识层次,对生命、生存的认知,已不再是后代的孳生繁衍而已,而是整体生
态环境与进化方向的调控。尤其当体能已无关生存的指针时,男女之别只剩下传统观念
的障碍、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以及个体生理及习性上的依赖了。

    下文将不分性别、年龄及人种,统一对人性与人生的关系,略加探讨。
  ?人的能力:
      人的能力有五:体能、感能、技能、智能及意志能,前四种能力都需要经过学
    习阶段,在经验中靠现实或权威的肯定,及后始达到自我认知。
      因此,这四种能力相当于能量的传导,具有累积性、更新性以及适应性。
      体能是肢体的机构性,在胎儿时期,身体中细胞总数大致底定,器官也准备周
    全,基本上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但基于「用不用原理」,后天的使用与否,与使
    用的力度、频度,可加强或减弱原有的功能,只是幅度有一定的极限。
      感能是感官的功能性,与神经组织有关。感官接收刺激,辨识刺激,故感能高
    低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有绝对的关系。
      技能全靠学习,是体能与感官的综合应用。技能确保了生存的有利条件,但也
    正因生存有保障,人经常自满,反而停顿在技能的领域中。
      智能有部分是由学习而得,包括基本的技术及知识,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在于应
    用。应用是指因应接口的关系而有所用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先对问题的体用
    因果了解清楚,才可能灵活、适当地发挥知识、技术的效率。智能全靠环境因素,
    在各种机会组合下,智能与环境变化成正比。
      「意志能」完全与学习无关,也与前述四种能力截然不同,却是人类最为重要
    的能力。对人来说,意志能来自个人意识的坚持,实际上,意识的坚持力,与个体
    韧性、环境变化与能量压力之积成正比。

  ?环境压力:
      环境率指人所相处的家人、亲友、同事以及生存、工作、责任等等,一切环绕
    在时间、空间中,静止或变化的、与己有关的事物。
      所谓环境压力,则指人在有了意识以后,认识到上述各种变化与自我需求之间
    茅盾的感受。环境变化作用于人,有直接反应在情绪、行为上的,也有压抑在心理
    上的,都是反作用力之一种形式。心理压力属于意识或潜意识,是压力贮能的延后
    效应,也经常是人性最大的动力。
      古人观察验证事物,发现有一种无形无质的力量,在在支配着宇宙的脉动。再
    观察人,得知「气」、「血」之于人,尤其是「气」,其作用即相当于这种力量。
    以今日之概念,「气」即为能量、压力。
      前曾论述到,「体」是压力所作的功,没有压力,能量不能聚集。人性没有压
    力,人不能成熟;工作没有压力,进度无法达成;群体没有压力,势将瓦解溃散。
      若把环境压力视为系统,可知这是宇宙中共同的模式,从物质的形成,到运动
    的发生,其根本因子是压力。物质组合成生命体,生命体的进化,人类的出现,到
    人智的开悟,在在都是压力所做的功。
      再以河流为例,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无非是能量压力所推动的现象。人类因为
    生存需求,将河水拦截成坝,水坝对水形成压力,压力越大,水量越多,最后水的
    贮能便成为有价值的应用能。
      火有能量,石油有能量,木材有能量,水蒸气也有能量。但如不加压以限制,
    争这「一口气」,使其能量成为向量,人类文明怎有今天?
      符合自然之理是谓「道」,人生活在世间,举凡生存竞争,人际磨擦,如若抗
    之逆之,无一不是苦难重重。环境压力是宇宙本存的,人若能有真切的认知,自是
    顺之从之,即令有所不平不满,也能观察理解,以寻求解决之道。这种态度,是避
    免将能量无意义的消耗掉,贮之以为潜能,在适当时机再行释放。
      今人受到自由思潮的鼓动,一受压力只知立即向外发泄,无法累积成为潜能。
    水坝蓄水,令水力成为潜能,势必加压力于坝。坝基的强度高度,则决定了发电能
    量的大小。人亦然,自制力相当于坝基,环境压力则等于水。人若不能承受压力,
    不将水储蓄于坝中,则不可能得到有效能量。
      从系统立场来分析,环境压力决定了系统外之一切,但内部的反应,仍然决定
    于系统本身。环境压力是系统能量的来源,系统有三种选择,一是立即反射出去,
    没有任何累积;一是消化吸收,把能量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再不然,将能量转换
    成为更有效的形式,以便必要时发挥最高的价值。

  ?成败因素:
      佛家谓人生无常,一生的光阴转瞬即逝,且不知去向,是岁月之无常;昨日的
    浓情蜜意,宛似春花秋月,不意人面桃花,是感受之无常。瞄准目标,勇往直前,
    成功了,不过是霎时的欢欣,相较之下,平淡的岁月,更显空虚;至于失败,随时
    随地环伺身边,痛苦烦恼有如附骨之蛆。
      没有人不希望「成功」,但也没有人了解成功;人人惧怕失败,却也无人真认
    识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人的最爱与最恨,更是人生之大谜。
      释文:「成」-前缀:戊,茂盛。字身,原字为午,昼十二时,阳气正盛。*
              指茂盛之阳气,事情的终态,就也,毕也,善也。
         「功」-字身:工,作也,做也。前缀:力,象筋骨劲健之形。*工作
              之力,力的结果。
      定义:工作结果有茂盛之气。

      释文:「失」-象人恐慌状,不得,错也,损也。
         「败」-字身:贝,货币,财物。前缀:?,击打。*被财所击,反道
              失德,毁也,损也,破坏也。
      定义:损于受击,成功之反义词。

      人生若没有目标,无由判断,自然没有成功、失败。而在现实生活中,各人之
    需求略同,社会之资源有限,于是人际间竞争激烈,成者独一,失者无数。
      社会制度即为调适这种矛盾而设计的,其主要方向有二:一者尊成者为王;另
    一极端则强调败者为圣。
      在成者为王的社会上,人若不能为王,终必为寇。而在强调平权、保护弱者的
    正义社会中,人人无成无败,这对人性而言,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那么,人究竟该如何自处?须知成败当依目标判断,如果人将目标定为「专心
    一志地追求」,是则,只要能做到专心一志,就算是成功。事实上,人性最厉害的
    敌人是时间,不论做任何事,只要专心一志,就平安顺畅,否则多余的时间,徒令
    人心烦意乱,不能自主。
      事实上,人生存在宇宙中,唯一可行的目标,是顺从宇宙规律。既然时间是一
    能量的形式,专心一志地利用能量,「成功」当然是有成,「失败」又何尝不是另
    外一种成功?

  ?人格培养:
      根据「极限律」,一个动态系统,必将由一个极端运动到另一个极端。人类社
    会便是一个动态系统,个人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说,在不知道绝对
    正确的方向之前,人永远是在错误中学习与适应。
      如果把这种不断变化的系统,视为一种时空交错的「格子」,且其中每一格,
    各代表一种性质不同的变化。是则,此格中必然有其相对的极限,而人也将在其中
    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人是种结构体,根据「作用律」,人心必受环境压力作用,并与之达成平衡。
    人既然是可塑性极强的受体,经过长时期组合进化,也一定通过了生存的考验。由
    此可知,人之惊惧多疑、残暴凶狠,或者温柔体贴、坚强勇敢,不过都只是必要的
    生存手段中,各种极端的表现罢了。
      人的【人格】就是在所处社会、经纬交错的格子中,一个适当的定位。以社会
    利益系统为例,成功的生存者,就是个人人格与社会环境相平衡者。
      在早期部落社会中,人类甫由蛮荒进入文明,这时,自然界仍然危机重重,族
    人需要相互依存,自会珍惜这难得的平安。由于人少,个人的贡献很容易被彰显出
    来,故人格的定位,是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主。
      等到部落壮大了,自然环境改善了,环境压力消失了,社会功能于焉丕变。人
    与人之间的权、利分配,成为新的压力。利害系统因而形成,从权利中心到远离系
    统的外围距离,与既得利益的多寡成反比。
      在利益系统中,人格依利益的需求而定。例如在人人奉公守法的太平盛世,和
    小人当道、暴戾乖张之乱世,对人格的定位就大有分别。有时尊崇祥和,有时又强
    调对抗,是非曲直即使盖棺,亦难以论定。
      但以长远的宏观来看,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人性一如既往,仍在进化过程中扮
    演着沟通的角色。因此,从人性来讲,人格应有一定准则。
      人格之必要条件为「信力」,人无信,不能与他人相契合。信力如同磁力,建
    立在彼此的互信上。然因人受环境影响太大,信力的大小,实决定于社会环境与个
    体间之距离。社会环境越不利于生存,人越需要互信时,却越是不能相信他人。又
    因利害与人际距离成正比,故人与人之间越接近,其利害冲突越严重,彼此的互信
    程度也越低。
      释文:「信」-前缀:人,行为。字身:言,所说的话。*人之言,不应该被
              怀疑者,引申为消息也,函件也。
      在人生经验中,人起初信赖父母、尊长。及至成年,发觉人皆不可信,遂将信
    心转移到团体、制度上。但团体还是许多难以信赖的人合组而成,制度更是因人而
    定,两者皆不可信。直到有人发现了一种「信念」,自然界日出日落、月亏月盈,
    新旧交替、春去秋来,规律爽然,从不令人失望。
      于是「神性」产生了(请注意,此神性并非宗教之定义),一种不变的、绝对
    可以相信的力量,成为唯一的希望。因为神性无害,人人遂以「信力」相托,系统
    能量因人之聚积而增加,信众则因能量场的扩大而得利。
      当人具神性时,人称之为「圣」,人间有圣,则贤者众,无圣而有贤,人世亦
    安。基于「极限律」,社会系统中,极限必在两种极端的观念之间。圣与盗是人性
    的两种极限,若一群体之中,盗多圣少,则信心崩溃,场效降低,群体势将瓦解。
      基于这种心理,即令自己没有神性,亦必希望他人具备。盖神性即为信力,是
    社会的凝聚力,是人格必要的基础。人们期望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就必须标榜人
    格。时日一久,社会行为渐渐形成,人格要求也渐渐明确。
      在社会中,德、知、体、群、智是五大人格培育的要素。
      释文:「德」-前缀:彳,小步,行为。字身:直心,正直之心。*心态正直
              的行为,济人,有利于众者。
         「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之口,言也。*出口有如箭之
              快速,引申觉察也,理解也,认识也。
         「体」-前缀:骨,动物体内的硬质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指
              行礼者,引申为系统结构之本。
         「群」-字身:君,尹口,号令者,帝王。前缀:羊,家畜,喜群聚。
              *领导众羊,指多数聚集而形成的团体。
         「智」-字身:知,理解。前缀:日,原字从白,说也。*知者必言,
              因其理解彻明,通达事理也。
      人与人相处,心宜正直,是为「德」;反应宜速,是为「知」;行为有力,是
    为「体」;尊卑首从,是称「群」;明理达事,是称「智」。有格而后分品,二者
    合称「品格」,人生教育之首要任务,即为品格之培养。
      在品格的培养训练中,除非人果真具备「神性」(千百年始有圣人出,难),
    基于「组合律」的平衡性,这五种要素都可能呈互补式的变化。理想的方式,应该
    是五育并重,切不可偏废,否则人格将成为「手段」。手段系以谋利为主,人有利
    可图必将失信,失信则人格不存。
      不重视人格,人际间无信可言,生活有如梦魇,社会宛似地狱。而刻意标榜人
    格而有所偏废,其结果,有得必有失,有人成功,就有人失败。成者挤进核心,败
    者排至离心的边缘。如果一系统中得者属于少数,系统离心力便大于向心力,致使
    系统瓦解。瓦解之初,必有征兆,最显明的,是能量分布不均,系统接口失衡。
      假定此系统为人类社会,能量分配不均是因人之智能不足,对天理了解不够,
    既不知未来之存亡,只顾眼前贪得无餍。接口失衡指人性的接口,即为沟通的语言
    及态度。每个人生于不同的环境,如果没有共通的基础,自必相互矛盾,彼此猜忌
    怀疑,永无已时。
      东方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重视自律律人;西方则建筑在个人第一的观念上,
    以攻击、进取、独占为手段。当今西风东移,物质挂帅,自由成风,群体社会面临
    崩溃,而个人世界更是各自孤立在金雕玉砌的楼堡之中。人格无存了,人性也失去
    了依恃,正是系统失序的前兆。

  ?感情心绪:
        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认知。*
              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
           「情」-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青,天之本
              色,代表生机。*心的本性,人的感受。
        定义:因感而生情绪者为感情。因情而有所感受者,称为情感。

        释文:「心」-象形字,身体中央内藏泵血液之器官,能内感血中腺素,
              产生情绪及认知,并调整态度。
           「绪」-前缀:纟,细丝。字身:者,分别事物之词,象征所属之
              系统。*丝缕所属的线头,复杂的关系。
        定义:心中复杂的思虑。

      基于感同性,人对记忆中的人、事或物,都视之为自我的一部分。每当人唤起
    记忆,感受又再次袭来。感情有正有负,在意识清醒时,人经常趋正避负,但在潜
    意识中,两者出现机率相等。
      正负是相对的性质,全基于主观的利害认知,一旦利害条件改变,感情的正负
    立刻易帜,情感则视当前情况而定。其正负之强度,决定于需求的程度,需求强烈
    如「爱」与「恨」或「好」与「恶」者,常呈直线上达极限,经常只有尖锐的矛盾
    而没有灰色地带。
      感情是感性的源流,是以感性常趋极端。生物界也有感情,但因不具意识,所
    以没有正负,只有利害。利害是直接的生理感知,而正负则属条件假设,是间接的
    认知。生物界的感情是生存的工具,需要就有,不需要就无。
      到了人类,尤其是人之理性产生以后,感情便在原始兽性之外,披加了一块理
    性的遮羞布。人依赖它,又为它烦恼;需要它,却踟蹰难进,这也是矛盾之一。
      理性对感性的「情感」是称「心绪」,心绪经常只有一些复杂的感受,很难厘
    清。唯有当人将心绪整理得有条不紊时,理性才趋于成熟,成为意识的主宰。
      心绪之一为「兴趣」,是在「悬疑」之下,相关网络的电势高涨,令意识无法
    忽略的一种状况。在感性上,若对兴趣产生依赖,就变成「嗜好」。在理性上,兴
    趣是认知的动机,进而学习研究,形成潜意识能力。

    总而言之,绝大多数的人,其理性尚在萌芽阶段,既不能摆脱感性的羁绊,理性又
不够成熟。在这个时刻,如果失去了对感性的依赖,又无法获得理性的疏导,最容易产
生「空虚」的感受。心情空虚的结果,向感性靠拢者,会遁入自我的「幻觉」中,而逃
向理性者,则很容易因轻信而「迷信」。幻觉尚可能有清醒的一天,而迷信是理解的迷
宫,一旦栽了进去,很难有再回头的机会。
    理性始自怀疑,成熟于印证,无怀疑而相信是迷信,有怀疑而不求证则流于虚妄。
而求证又须目的判断,因此,若人生没有目的,则无从判断是非,其结果不仅得不到理
性,更可悲的,不是落入迷信,便是陷身虚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书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