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培初 > 用药特色
一、甘遂
甘遂为大戢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神农本草经》载:“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中国药学大辞典》:“...大泻经隧水饮,概用作治水药”。《本经》:“...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疒 )积聚,利水谷道”。《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水痞气肿满”。
1.治疗急性尿潴留
尿潴留为泌尿外科常见病,须导尿方解危急。但导尿后常伴有尿路感染,所以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都在寻找治疗急性尿潴留的良药。尿潴留在中医范畴中称为“癃闭”或“小便不通”,《内经》有“膀胱不利癃”以及“膀胱病小便闭”的记载,明代张景岳云:“...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而甘遂具有破(疒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的作用,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尿潴留取得满意效果。然而生甘遂刺激胃粘膜,食后常引起恶心呕吐,临床上用枣泥裹服甘遂末,可以缓和其胃粘膜毒性刺激,并同样起到大小便俱出的目的。
2.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属中医“胰瘅”范畴,表现为急起中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伤寒论》:“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而大陷胸汤的主药即甘遂,经治临床每每见效。
3.治疗慢性阻塞性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气管炎属中医“饮”的范畴,主要表现是咳嗽、痰涎多而色白,日夜痰量在100ml以上,痰涎盛于杯中每见上层为泡沫,中间为水液,下层为粘性涎痰。作为逐饮之剂,配合棉花根、米仁根、野荞麦根、陈胆星、海浮石、皂荚、制甘遂、大枣,一般服药1周痰涎可减少一半,咯痰亦随之爽利。
4.治疗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不完全性幽门梗阻属中医“癖囊”,表现为食入即吐、大便干结不通,推动上腹部有振水声,以中焦水饮阻隔为其病机,取用生甘遂1.5g逐水导下,得泻后上下畅通而梗阻缓解,随后以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旋覆代赭汤加减以善后。
按: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是胰腺管堵塞而产生水肿,幽门不完全性梗阻亦是幽门局部粘膜水肿而通道受阻,而前列腺增生引起急性尿潴留则是下尿道粘膜水肿而引起,经临床于动物实验证实,生甘遂具有明显消除粘膜水肿的作用,同时有消炎的作用,三者异病同治,实则是生甘遂逐水作用的机理所在。
二、五倍子
五倍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所寄生的盐肤木、青敷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味苦酸涩、气平无毒。本品形似海中文蛤,故又名文蛤。李时珍《本草纲目》论五倍子曰:“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乌鬓发,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小肠坠下”。
1、治疗糖尿病
五倍子对消谷善饥者有明显效果。《世医得效方》:五倍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治消渴饮水。《金匮要略》:消渴者,文蛤散主之。
后人不知文蛤即五倍子。经临床应用五倍子研吞可降低血糖,抑制饥嘈,改善消谷善饥。由于五倍子副作用太大,对胃粘膜有损伤,彭老师根据五倍子酸涩之特点,加入黄精、附子、菟丝子、茯苓组成复方,既消除了五倍子的副作用,又加强了降糖的效果,可谓一箭而双雕。
2、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
尤其对干咳夜剧者有显著的效果。元代朱震亨云:五倍子,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味、五倍敛而降之。五倍子佐他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用附子、黄精、五倍子、甘草以治夜半咳嗽,用麻杏石甘汤加五倍子以治过敏性哮喘性支气管炎。
3、外用治风癣痒瘙,敷脐可治盗汗
以土大黄、土槿皮、细辛、硫磺、蛇床子、五倍子制成酊剂治疗真菌感染顽癣瘙痒。单味五倍子少许研末,均匀洒在暖脐胶上,晚上敷,治疗盗汗确有良效。
4、治失血久痢
五倍子固涩止泻,对于久泻脱肛无腹痛者,应用每见效果。
按:五倍子为昆虫的分泌物凝结而成,临床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因其味酸涩,刺激胃粘膜而为医家所弃,但其对于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当是一味很有前途的好药。过去有百药煎应市,该药制法好,即用茶叶发酵和五倍子调匀而成,保留抗过敏作用可扬其长,酸涩皆去而避其短,治哮喘力不减。另外五倍子治消渴(糖尿病),尤其对消谷善饥效果确切,正合《金匮》之说:消渴病可由五倍子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