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史济柱>医论
 
中医名医大全



 史济柱 >

医论

 

史济柱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经验

摘要:病因病机

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是全身性疾患在脊髓神经系统的表现,祖国医学称之为痿痹。本病多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或禀赋不足,房事不节,肾气亏耗,正气不足,阴寒之邪挟痰入侵,凝聚于骨缝隧道之间,以致气血耗损,久则伤及肝肾,经脉失其温煦濡养,发为痿痹。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局部供血不足导致脊髓软化等而致截瘫。

临床表现

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完全性截瘫临床表现为两下肢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脊髓损害平面以下皮肤浅、深感觉消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不完全性截瘫临床表现为两下肢痿软不能站立,步履及活动受限,脊髓损害平面以下皮肤痛觉消失或迟钝,排尿费力或尿潴留,便秘。全身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盗汗、消瘦、乏力、胃纳不振等。

治疗方法

史老认为,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应责之于肝肾二脏。自拟补养肝肾为主的“骨痨起瘫汤”随证应用。

骨痨起瘫汤组成:大熟地30g 淮牛膝、川续断、菟丝子(各)15g 苁蓉、知母黄柏(各)10g 宣木瓜10g 晚蚕砂30g(包煎),广地龙10g 葎草、泽漆(各)30g。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若两下肢时有痉挛抽搐者,上方加全蝎3只,蜈蚣2条,羚羊角粉2g(分吞)。小溲癃闭者,加肉桂3g。胃纳不振者,加潞党参15g 炒白术10g 砂仁3g(后下)。倘椎旁有脓肿则加皂角刺100g。

结语

胸椎结核所致截瘫机理复杂,虚为其本,痿痹乃其标。骨痨起瘫汤组方精当,具补肝益肾,填精生髓、强壮筋骨之功。治疗期间患者须卧硬板床,病除后尚须服骨痨起瘫汤6月以巩固。

 

史济柱治脊髓空洞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6年8期18~19页

摘要:脊髓空洞症以运动、感觉、营养三大障碍为主,并呈进行性发展。脊髓空洞症的中医治疗首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识其机要,方能效如桴鼓。治疗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论治。脊髓空洞症之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气血失和为病之标,治疗宜急则治标,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缓宜治本,以益肾填精、养肝健中为主,或标本兼顾。

临证用药,既选用大熟地、炙龟版、鹿角片、补骨脂、潼蒺藜、枸杞子、山茱萸肉、杭白芍等益肾填精、滋阴补阳、涵木养肝之品;又有全当归、紫丹参、参三七粉、络石藤、地龙干、蜈蚣粉、宣木瓜、骨碎补等养血活血、逐瘀通络、强壮筋骨之剂;兼备潞党参、炒白术、云茯苓、老苏梗、春砂仁、大红枣等健脾养胃之辈,并常重用陈胆星,认为能除久病顽痰,具温化痰瘀之功。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瘘管72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本文所称瘘管包括现代医学所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瘘管与窦道不愈合。我们应用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形成的瘘管7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一、临床资料

1.材料说明:本组72例瘘管患者均治疗三个月以上,主要来源于:第一为肺结核胸改术后切口不愈合或脓胸形成瘘管,有的并发有支气管胸膜瘘。第二为骨关节结核冷脓疡溃后或骨髓炎化脓穿溃后形成窦道。第三为软组织结核窦。

2.性别年龄:72例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7岁,30至50岁者最多。

3.瘘管分类及部位:脓胸瘘5例,胸腰椎结核瘘33例,颈椎结核瘘3例,四肢关节经核瘘27例,软组织核瘘1例,骨髓炎瘘3例;瘘口部位腹股沟8例,腹部23例,髋部13例,膝关节4例,胸胁部6例,腋下3例,前臂1例,颈部2例,颌下1例,臂部6例,腿部4例,锁骨下1例。

4.瘘管情况及全身症状:瘘管多数为脓水清稀,肉芽生长不良或无肉芽生长。瘘孔一个或数个不等,瘘管的大小深浅各有不同,大致椎体结核和脓胸的瘘管较长,四肢关节的较短,有的脓胸或椎体结核的窦道纡曲而长,可以从腹股沟或臀部开口。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但如瘘管较长,脓水较多,合并混合感染者,往往有低热、消瘦、食欲不振、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治法方药

内治以扶正败毒为主,外治以化管祛腐生肌为法。

(一)内法:扶正败毒汤加减

基础方:生黄芪30g 制黄精30g 全当归10g 云茯苓10g 川续断15g 连翘15g 生甘草10g

加减方:气虚者加党参10g;血虚者加杭白芍15g;胃纳不佳者加炒白术10g 砂仁3g 佛手片6g;肝肾亏者加熟地15g或制首乌15g;结核性加葎草30g 泽漆30g;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者加败酱草30g 白芨3g。

(二)外治

1.化管祛腐

(1)白降丹,红升药,用于瘘口较浅者。

(2)化管条:白降丹,红外丹面糊搓成条,用于瘘口较深者。

(3)闭管膏,用于瘘管过深者。

闭管膏方:乳香10 没药10 天虫10 蝉蜕10 白芨30 儿茶15 煅龙骨30 象皮10 象牙屑10 蜂房15 血竭30 刺猬皮15 黄蜡10 麻油1000g 煎熬成膏备用

2.祛腐败毒生肌

(1)黄外药 (2)五二丹 (3)七三丹 (4)九一丹 用于瘘管基本化除,肉芽渐生,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上述药物。

三、疗效

72例中痊愈者69例,好转者2例,无效者1例,治愈率占95.8%,有效率占2.8%,总有效率98.6%,无效率为1.4%。

四、讨论

(一)通过72例瘘管的疗效分析,骨关节结核瘘管虽愈合,原发病灶不稳定,我们在腐蚀瘘管的同时,内服扶正败毒汤,使原发病灶稳定,骨质得到较快的修复。

(二)对瘘管应有辨证的看法,瘘管既有实的一面,也有虚的一面。瘘管存在疮口不敛,必须去除瘘管,这是实的一面,瘘管有深浅大小之异,浅的瘘管我们用白降丹、红升等腐蚀(重的用白降丹,轻的用红升丹),较深的则用化管条插入,过深的另用闭管膏注入,这样才能达到化除瘘管的要求。这些情况都属于虚证范畴,内服汤药以扶正败毒为主,并根据不同脓证辨证进行加减,使在局部瘘管未处理前能加强体力,清解邪毒,为消除瘘管做好准备。

 

从临床实践对五痹、五脏痹的认识

摘要:《内经》“痹论”对后世关于痹症的辨证治疗,不但在上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在临床诊治中有的已列为准则。关于五痹和五脏痹的细致分类及与三痹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有一定的体会。

一、五痹是根据人体受邪部位皮、肌、筋、骨、脉分类;三痹是根据病因分类。它们的病因都是风、寒、湿,因此三痹和五痹是同种疾病的不同分类。而五脏痹是各种痹症深入侵犯内脏的表现。现代医学属于风湿病和某些结缔组织病变结合痹症分析,各类痹症既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又是一种疾病的一或数个症状的表现,各类痹症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风湿病及某些胶原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等。

二、120例类风湿关节炎符合“五痹”症状情况

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五例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根据皮麻、肌木、筋挛、色变、骨重等五痹症状的分析,具有关节僵硬肿大拘挛、活动不利等症状,符合“筋痹”“骨痹”者52例,具有肢节拘挛,软组织肿大变形,而骨尚未见异常,符合“筋痹”者31例,具有皮肌麻木,肢节拘挛,行动不利,符合“皮、肌、筋、骨痹”者2例,具有肌木、筋挛、骨重,符合“肌、筋、骨痹”者3例;具有肌木、筋挛,符合“肌、筋痹”者4例;具有肢节拘挛,骨重不举,伴有骨骼畸形,既符合五痹中的“筋骨痹”症状,又符合五脏痹中的“肾痹”症状者22例;具有骨重不举,又伴有脊柱强直畸形,符合“骨痹内舍于肾”症状者5例;另一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风湿性关节炎,又伴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具有筋挛、骨重、肢节游走性疼痛和上气而喘、胸闷心悸等,符合“筋、骨痹”、 “行痹”、 “心痹”症状。

(二)29例风湿性心脏病符合“五脏痹”症状情况

2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中二尖瓣闭锁不全和狭窄者13例;单纯二尖瓣狭窄者8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均有闭锁不全和狭窄者1例;二尖瓣闭锁不全和狭窄同时伴有心源性肝硬化者6例。这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有的伴有房颤,心功能大致在Ⅱ-Ⅳ级间。五脏痹症状分析,其中合并具有“肺痹”症状者21例,合并伴有“肝痹”症状者6例;合并伴有“脾痹”症状者2例; “心、肝、肺、脾痹”等症状均有者5例。根据病史及体征考虑为结体组织病变,初步诊断为“系统性硬皮病”伴“干燥综合症”,并得活检病理证实,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基本上符合“皮麻颊满喘咳而呕”“皮痹入肺”的入脏死证。

(三)系统性硬皮病符合“皮痹入肺”的入脏五症1例。说明二个问题:第一,无论五痹或五脏痹都不是单指一种病,而且多种同类病的辨证依据。第二,五痹和五脏痹可以在一个患者身上出现一种痹的症状,也可以出现二、三种痹的症,甚至五种都有。

 

辨证治疗急性胰腺炎81例疗效观察

摘要:诊断依据

一、症状 突然发作的脘腹痛,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发热,并有暴饮暴食史等,体征:上腹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有压痛及肌卫。

二、血、尿淀粉酶 尿淀粉酶或血淀粉酶512单位以上。

辨证分型治疗

一、气滞夹积 治以理气清热,通里化积:老苏梗、炒枳壳黄芩、姜半夏、白芍、生大黄(各)9g 大腹皮10g 软柴胡、制川朴(各)6g 元明粉5g。

二、肝胃实热 治以疏肝清热,通里攻下:老苏梗、软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姜半夏、元明粉(各)9g 姜竹茹10g 枳实、生大黄(各)15g 川厚朴6g。

三、肝胆湿热 治以清泄肝胆湿热,荡涤肠胃积滞:老苏梗、黄芩、生栀子、炒枳实、胡黄连白芍各9g 绵茵陈30g 姜半夏、生大黄(各)10g 软柴胡6g 元明粉5g。

四、气滞血瘀 治以疏泄活血、化瘀攻下。老苏梗、黄芩赤芍桃仁泥、五灵脂、红花、姜半夏(各)9g 生大黄、炒枳实(各)15g 软柴胡6g。

五、结胸坏死 治以泻热通结,软坚逐水:生大黄、红藤、生米仁(各)30g 败酱草15g 元明粉10g 甘遂3g 生黄连6g。

临床资料

本组81例,男性23例,女性58例,年龄自16~88岁,均有上腹较剧疼痛,呕吐泛恶,多数患者有发热,少数患者有黄疸等症状,尿淀粉酶500单位以上者23人,1024单位58人。

疗效分析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腹痛缓解天数为1~11天,平均3.7天;热退在0.5~12天之间,平均为3.5天;尿淀粉酶恢复正常为1~11天,平均3.7天。

讨论

一、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胰腺炎,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菌素、抑制胰酶活化药及镇静解痉药物等,在祖国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我们采取了以通利攻下为主的治疗方法,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提高了疗效,特别是对于出血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中为主,大大减低了死亡率。

二、胰腺既不属于五脏,也不属于六腑或奇恒之腑,但其功能类似于腑,所以当以腑证论治,腑以通降为顺,不通则痛。故大致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关键在泻,泻下之后,腹痛止可缓解,退热止呕,疗效明显。而方药中生大黄、元明粉实为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三、针刺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快速进针得气后电麻仪留针1小时,每日1~3次;针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更有立止剧痛的良效。

 

史济柱运用补肾化痰法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经验

摘要:胸腰椎结核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病变出现寒性脓肿(以后称脓肿)压迫椎管内脊髓或胸、腰神经根时并发截瘫。沪上名医史济柱用中医补肾化痰方法消除脓肿,防止截瘫并发,有很丰富的经验。

1 病因病机,肾虚寒痰内蕴化热成脓 中医对本病称为流痰、龟版痰、穿骨流疽等,属于“骨疽”“虚损”范围,肾气虚弱,或外受损伤诱发该病,多发于青壮年。此乃肾水耗损,骨骼失于滋养,阴寒之邪乘虚而入,久之化痰,痰浊凝聚隧道骨缝,使气血流行不畅,痰浊内蕴,暗耗肾气,肾阳虚弱,难以温化痰浊,日久化热,热则肉腐,肉腐化脓,骨质日益侵蚀破坏,正气虚弱则正不胜邪。邪盛深及正元,如此循环终致虚证,故病变中见虚实挟杂,但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的病症。

2 治疗原则,补肾化痰,扶正败毒 本病属虚,病在骨,宜扶正补肾,寒痰内蕴阻络,宜温化寒痰败毒,自拟“骨痨汤”主治,由熟地、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全当归黄精(各)15g 皂角刺、川芎、生甘草(各)10g 葎草、泽漆(各)30g组成。综合此方具有补肾扶正,化痰败毒之功。根据临床出现肾阴、肾阳偏衰之候,以骨痨汤加减,肾阴虚者加龟版、生地;潮红明显加知母;肾阳虚者加鹿角胶(或霜或片)、附子、肉桂等;脓肿未溃者重用黄精、皂角刺;脓肿溃破者外用八二丹、五五丹药线插入引脓液外流,促进伤口闭合。

 

史济注治疗结核性脓胸形成瘘管的经验

摘要:一、病因病机

结核性脓胸形成瘘管是全身性疾患在局部的表现。全身症状表现为赢瘦、低热、盗汗、纳呆等;局部则瘘口脓液淋漓,久不收敛。史老认为本病多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或禀赋不足,房事不节,肾气亏耗,正气不足,外邪乘虚内侵,留居于胸,日久化腐为脓,穿溃肌肤形成瘘管,迁延不愈致气血耗损,正虚邪实。

二、治疗方法

史老认为瘘管者形之于外,必根于内,治疗应以内外相辅,以内治为主,整体治疗须贯穿始终。根据正虚邪实之病机,自拟扶正败毒汤随证应用。

扶正败毒汤:生黄芪30g 全当归15g 云茯苓10g 制黄精30g 川续断15g 连翘15g 生甘草10g 葎草30g 泽漆30g。水煎,日服1剂,若遇感冒发热则暂时停服。共奏扶正败毒之功。

外治法:(1)化管条插入瘘管内,表面以消毒纱布覆盖,每日更换1次 (化管条药物组成:白降丹、红升丹等份,面糊成条,如火柴梗粗细,风干备用)。(2)全身情况改善,瘘管脓液减少,则注入闭管膏,促使瘘管闭合(闭管膏:乳香10g 没药10g 僵蚕10g 蝉衣10g 白及30g 儿茶15g 煅龙骨30g 象皮10g 象牙屑10g 蜂房15g 血竭30g 刺猬皮15g 黄蜡10g 麻油1000g 煎熬成稠厚液状。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收敛,促使瘘管分泌物吸收,加速新肉生长之功效)。使用时嘱患者平卧,用50ml注射器将闭管膏徐徐注入瘘管内,以满溢为度,表面以消毒纱布覆盖,隔日1次,注前以生理盐水冲洗瘘管。

三、注意事项

(1)结核性脓胸形成之瘘管,较为深长。全身症状尚未改善,脓水较多的情况下,切勿急于收口。此时若见瘘口缩小,或暂时闭合,乃为假象,若收口有反复外溃之可能,应及时扩疮剔除瘘口周围之腐肉,使脓毒排出畅通无阻。如患者全身症状好转,兼瘘口脓水基本消失,瘘口肉芽由苍白变为红润,并逐渐低陷成凹形,斯时乃收口之机。瘘口敛后尚须继续服扶正败毒汤3~6个月,以资巩固。(2)当全身情况好转、脓液逐渐减少,瘘口开始缩小时,须停用化管条,以直径为0.2~0.3cm之硅胶管,插入瘘管深处,直至不能向内推进为度,外端须盘曲并用胶布固定,覆盖消毒纱布。每日更换硅胶管1次,直至脓液基本消除,乃注入闭管膏,促使愈合。(3)若瘘口愈合,日后复又外溃,应及时扩疮使脓毒排出畅通,并作瘘管造影以探明深度,外治仍用化管条。

 

史济柱治疗红斑狼疮验案三则

摘要:史济柱认为,红斑狼疮的中医病机,以热毒兼风、湿、痰、瘀为标,以阴液亏耗或阳气衰弱为本。其治应采用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利湿或化痰瘀,配以滋阴生津或温补肾阳等法。

 

史济柱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经验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96年3期103~104页

摘要:骨与关节结核,属中医“骨痨”范畴。

1 辨证求因 明辨虚实

骨痨属“阴疽”,好发骨与关节,多损伤筋骨,酿成脓疡(流痰),形成瘘管,经久难愈,轻则残废,重则危及生命。其发生发展与“肾”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肾强则髓充而骨易合,骨质坚强则外邪不易侵袭;肾虚则髓少而骨失所养,骨质疏松则痨毒痰瘀乘虚深入骨缝隧道之间,阴寒之毒挟痰瘀凝聚,蚀骨损络,气血失和,经络阻隔遂成本病。故骨痨既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亏髓空之虚,又有风寒痰浊,痨毒瘀滞凝聚之实,日久则可寒邪化热,阴转为阳,或阴水愈亏,虚火愈旺致血肉腐坏,酿成脓疡,脓水淋漓不尽,又累及气血俱虚。骨痨证属虚实挟杂,以虚为本,变化多端,从整个病程发展来看,可分为初、中、后三期,大体上表现为始为寒,久为“热”,临床辨证应为局部为主,参合全身情况。病变中期全身可伴阴虚或阳虚的表现。病变后期又可出现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的症状。遣方用药应以辨证为基础,因人制宜,随症加减。

2 益肾温经 壮骨固本

治疗骨痨注重益肾温经的方法,处方中常选用鹿角胶、川桂枝、炮姜、大熟地、炙龟版、山茱萸肉等药,以益火之源、填精生髓,以期充实肾脉,温通经络,达到壮骨固本之目的。史师认为,益肾壮骨既要滋阴生髓,又要温通补阳。骨痨毒之初期,非大温大热之剂不能化。中期,症状以阴虚或阴虚火旺为主,则益肾以滋阴为主,配合和营通络之剂,如全当归,杭白芍,紫丹参,嫩桑枝等。慎用温热之品,并可酌加地骨皮,肥知母,粉丹皮,黄柏之类。而其它患者则应以益肾温经为主治疗贯穿始终,伴有阳虚,则更宜温通补阳,可应用熟附块、肉桂、补骨脂、菟丝子之类。史师认为,运用益肾填精生髓始能强壮筋骨,使骨质固密,补阳温经通络方能从速化痰败毒,瘀散络畅,使气血调和。

3 兼顾脾胃 生化有源

骨痨以虚为本,故治疗时应始终照顾脾胃。常以益肾法补先天不足之亏,健中法益后天失调之损。方中常选用潞党参、炒白术、生米仁、广陈皮、云茯苓、姜半夏、春砂仁等药健脾补中。益肾健脾在治疗骨痨中具有主导地位,病变后期,出现气血两虚症状时,健脾养胃则更显示出其重要性。

4 组方遣药 推陈出新

在阳和汤基础上自创史氏骨痨方与史氏消散膏(外用)取效满意。基本组成:鹿角胶9g 大熟地30g 炮姜6g 白芥子、嫩桑枝(各)15g 川桂枝6g 葎草,泽漆、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g 广陈皮6g 潞党参15g 生甘草10g 红枣15g。以益肾温经,散寒化痰。若脊椎结核酌加炙龟版30g 川杜仲15g 川续断20g 制狗脊15g;胸椎结核伴截瘫可酌加晚蚕砂、络石藤、宣木瓜各30g 骨碎补15g 白僵蚕10g;伴阳虚症状酌加熟附块9g 肉桂6g 补骨脂、菟丝子(各)15g;伴阴虚或阴虚火旺症状则去鹿角胶、川桂枝、炮姜之类,可合知柏地黄汤加减;伴胃纳不香,可去大熟地,酌加制首乌20g 炒白术、云茯苓各15g 春砂仁3g;伴气血两虚可合八珍汤加减。史师在史氏骨痨方中融入葎草、泽漆大剂投入是用其抗痨,起到加强疗效的作用。

在治疗各期骨痨时,还常配合应用斑蝥蛋。再配以补五脏,安心神的鸡蛋,具有扶正消解的作用,斑蝥蛋的制备与服法:在鸡蛋顶上挖一小洞,放入斑蝥7个,隔水蒸熟,去斑蝥,吃鸡蛋,每天1个,连服30~40个。可用六一散30g煎汤代茶饮之。

5 内外兼治 提高疗效

骨痨中后期,形成漏管或窦道,脓水淋漓不尽,经久难愈。史师推崇内外兼治,应用外治法直接作用于患部,常应用其自创史氏消散膏局部外贴,以消瘀散毒。消散膏由藤黄、乳香、没药、甘松、国樟(各)240g 山萘200g 细辛90g 松香、清药肉(各)2000g调制而成。形成漏管或窦道后,则可先后应用白降丹、五五丹、八二丹等散剂粘附药线,插入漏管或窦道,以拔毒祛腐,敛疮生肌,如漏管或窦道壁组织较厚,史师常应用三品一条枪腐蚀之。三品一条枪由白砒45g 明矾60g 雄黄7.5g 乳香4.5g调制而成。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