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名医大全
严世芸 > 学术观点二、调气活血,百病乃安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的运动。《素问·宝命全角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而《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因此,中医学中的气包含了两层意义:一为物质,即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为生理功能,即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血是由脾胃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因此,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濡养作用;而气血之间在生理上也相互影响,气为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而血则载气,使气不得涣散而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作为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气的活动能力很强,它不断的运动,周流全身,无处不到。而不同的气有其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指出了人体各个脏器都有升降出入的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各个脏器的气机升降出入活动,进一步协调了脏器之间的关系,使人体处于平衡的生理状态。如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等等。血液循行于脉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止,以供给机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需要。而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各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四脏器共同协调作用,以确保血液在脉管中的正常运行。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气血的运行和相互生化是相对平衡的。而一旦气的运行阻滞,或血的循行失常,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张景岳则进一步解释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姑百病皆生于气。”《素问·调经论》又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各代医家均十分强调气血在人体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古训,结合临床应诊经验,发现气血为病最为常见。或因外邪侵入、饮食劳倦,或为情志不畅,或由先天不足,而致气滞、气逆、气陷、气虚等证;进而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血不循经而出血,血行不畅而血瘀,生化不足而血虚等病变。三因致病,往往气先受之,进而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循行。所以,新病之人,或理气、降气、升气,或补气、益气。常用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等理气;以旋覆花、代赭石、牛膝等降气;用柴胡、升麻升气;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等补气;上述方法,有时兼而用之,以达调气之目的。如遇久病之人,或因失治,或因误治,其病必已侵入血液,致使血液泣而不行,姑常在调气之外,还用当归、川芎、丹参、桃仁、 红花等活血化瘀,如病久入络,则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针对久疾顽症,调气活血合用,至为重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平和”。此法运用于多种疑难顽症,常获良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