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张云鹏>一、热病力创分期分类论治
 
中医名医大全



 张云鹏 > 证治经验

一、热病力创分期分类论治

热病辨证,历来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先生认为:三种辨证方法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虽名称各不相同,但它们讨论的基本内容同是热病,立论的基础都是辨证施治,思想方法均从整体观点出发,因此,它们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是受《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启发,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的,而历代温病学说在病因、辨证、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则羽翼了《伤寒论》的不足,是对《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长期以来,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争论不休,前者强调六经,后者强调卫气营血;前者强调用药必须辛温,后者强调用药必须辛凉;前者强调阳虚,后者强调伤阴等等。先生认为,两种学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故主张“统一溶化论”,各取所长,补其所短,综合运用。

先生在伤寒与温病的争论中,参古酌今,博采众议,敢于创新,结合自己治疗外感热病100例的经验,提出以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三者相结合的独特的热病五期八类辨证纲要,以指导临床实践。观察的100例均为体温在38℃以上急性发热的住院患者,临床疗效就发热而言为96%。

 

1.恶寒期

一般多见表证。即太阳病,卫分证,上焦手太阴肺证。

(1)表寒类乃感受风寒之邪,客于皮毛肌肤而成。主要证状:翕翕发热,恶寒较甚,口不渴为特征,头痛、骨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为原则。100例中属此类者3例。具体病案从略(下同)。

若有汗,脉浮缓,为风邪客表,肌腠空虚,宜桂枝汤,辛温解肌。若无汗,脉浮紧,为寒邪束表,玄府闭寒,宜麻黄汤,辛温发汗。若发热、恶寒、头痛,而脉反沉,则为素质阳虚,太少合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

(2)表热类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毛,肺与表卫同时为病,或素质阴虚,受寒化热。主要证状:发热,微恶寒,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为原则。100例中属此类者21例。

若头痛、咽痛、口干引饮而恶寒极轻,为表热较甚,上犯清窍,宜银翘散加减,辛凉清热。若咳嗽,胸闷,鼻塞涕多,为风邪犯肺,清肃不行,宜清风宁嗽汤加减,辛苦宣肺。若发热微恶寒,而下利不止,为温邪化热,下陷于肠,宜葛根芩连汤,逆流挽舟,解表清热。若头重、肢倦,胸闷苔腻,脉濡而浮,为湿邪伤表,宜藿香、佩兰、苏叶、米仁、茯苓之类疏表化湿。

 

2.化热期

病邪由表入里,此期常见于少阳病,阳明病,气分证,中焦实证。

(3)半表半里类:

此为少阳病,属邪正交争,相持不下的局面,病邪不全离于表,又不全入于里。主要证状:寒热往来,胸胁闷痛,食欲不振,口苦心烦,舌苔白腻或淡黄腻,脉弦数,治以和解少阳,宜小柴胡汤为主方。100例中属此类者5例。

若大便秘结,宜大柴胡汤,表里双解。

(4)气热类

病邪在表,若不外解,邪从热化,由表卫而入气分,温邪内袭,肺胃应之。主要证状:发热炽盛,不恶寒反恶热,有汗热不解,烦渴,舌苔白或黄,小溲黄赤,脉浮数而有力,治以清热解毒为主。100例中属此类者39例。

若身热口渴,心烦懊侬,苔黄白相兼,脉数,为气分初热,宜栀子豉汤加味,清透邪热。若高热,咳嗽,气急,为热壅于肺,肺气上逆,宜麻杏石甘汤,清热开肺。若大渴引饮,蒸蒸发热,汗出,脉洪大,为热炽阳明,无形热结,宜白虎汤加味,大清气热。若烦热,口燥咽干,烦躁不宁,为温热炽盛,漫及三焦,宜黄连解毒汤加减,清热泻火。若发热肢倦,胸闷口渴溲赤,舌苔黄腻,为湿热留恋,三焦不畅,宜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化湿。

(5)里实类

外感六淫之邪,由表入里,盘踞肠胃,热毒内结为患。主要证状:高热,神昏,腹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腻,脉数,治以清热通里为原则。100例中属此类者19例。

若潮热,神昏,抽搐而便秘者为阳明内实,腑气不通,宜承气汤加味,荡涤积热。若高热,神昏,下利频迫,为热毒蕴结,血分受灼,宜白头翁汤,清热止利。若发热、黄疸,胁痛便秘,为湿热郁结,宜茵陈蒿汤,清泄湿热。

 

3.营血期

病情严重,则进入营血期。出现营分证,血分实热证,上焦手厥阴心包证。

(6)血热类

此为温热时疫之邪,传入心包,营血热炽,甚则扰乱神明。主要证状:高热烦躁,舌质红绛,脉数,甚则昏迷,抽搐,动血,治以清热凉血为原则。100例中属此类者4例。

若高热、神昏、烦躁,为热入营血,神明受蒙,宜犀角地黄汤加味,凉血解毒。若手足抽搐,脉象带弦,为热极动风,宜犀角、羚羊之类,凉血熄风。若肝火炽盛,可参用龙胆泻肝汤,泻肝经实热。

 

4.伤阴期

热病后期,邪留正虚,可出现伤阴期,包括血分虚证,下焦证,厥阴病,少阴病。

(7)阴虚类

患者素体阴虚或热邪久羁,真阴受灼,由实转虚。主要证状:咽干口燥,齿黑唇裂,手足心热,神倦瘛从,舌质红、绛或紫晦,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为原则。100例中属此类者5例。

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口干唇燥,脉细数,此为热自阴来,宜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若下午发热,颧红口渴,此为阴虚生内热,宜清骨散加减,养阴清火。若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绛,脉细,此为阴虚火旺,宜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若便坚难行,舌红欠润,此为阴亏液涸,宜增液汤,增水行舟。若口干心悸,汗多,舌质红,脉虚软,此为气阴衰微,宜生脉散,益气敛阴。

 

5.

疾病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少阴病,太阴病,下焦证,中焦虚证。

(8)阳虚类

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致虚,正气衰弱,邪气易受。主要证状:发热不高,头昏肢倦,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治以扶阳扶中为原则。100例中属此类者4例。

若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脉微欲绝,为心阳暴脱,宜独参汤或参附汤,扶正救逆。若发热自汗,神疲食少,脉虚大无力,为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若终日倦怠有恶寒者,为阳虚或气血不足,宜十全大补汤或合龟鹿二仙胶加减,峻补气血。

先生治热病从临床出发,认为关键要抓住化热期。先生治疗100例发热病中,辨证属于化热期的共63例,占63%。这与有学者对1896例热病的统计,化热期为52.32%接近。化热期在热病中占的比例,反映了疾病性质和总趋势。可以这么说,抓住了化热期的治疗,也即抓住了热病治疗的大多数。其次,化热期是正邪相争的关键时期,如能准确大胆地用药,截断疾病的传变,既可以控制病邪蔓延深入,还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从临床角度来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生认为:化热期临床表现为:有热有毒,热由毒生,毒不除则热不去,热不去则必生逆变,故强调要重用清热解毒药。对外感热病的治疗,其实也充分反映了先生祛邪为本的学术思想。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