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河儿女
主编: 贾芝
杜谈老师
李一克
刚走到影院门口,电灯骤然关闭,在一片漆黑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座位,银幕上就推
出了片名:《翠岗红旗》。小孙女扯了扯我的衣襟,轻声地讲:“奶奶,这是以前的老
片子,你已经看过了,干吗还要看呢?”我说:“影片生动、逼真、感人。”她噘着小
嘴嘟囔着:“老看,有什么意思?”“越看越有意思。你还不知道,这是我们延安中学
杜谈老师的杰作。”她不做声了,认真地看着。我却由影片想到老师、同学,想到延安
中学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岁月……
1945年7月,我和同学们迈入延安中学的大门。迎接我们的是两位男老师。他们二位
都是中等身材,一位穿着整齐,精神抖擞;一位衣着随便,不修边幅。他们满面笑容地
迎接着我们。那个挺精神的老师介绍说:“这就是你们的班主任杜谈老师。他从上海来,
原来在左联和周扬同志一起工作。”周扬是很有名气的人物,要不介绍,谁会想到身边
这位杜老师来历还很不简单呢!仔细看他,文质彬彬,说话和声细语,白净的圆脸盘上
有一双笑眼,倒真是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只是胡子不刮,衣着不整,显得有点老气横
秋。
杜老师一边热情地接过我们的背包,一边说:“你们告别了保育院小学,进入中学,
又长大了,要学会管理自己。”接着他给我们分配住房,直到一一安顿好我们后才离去。
我们毕竟还是未脱稚气的孩子,杜老师刚离去,一位同学便别出心裁地叫着:“杜老师
——杜谈。”然后恶作剧地做了一个怪样儿,“呸!”吐了一口痰——“吐痰”。于是
杜老师——杜谈——吐痰就被连在了一起了,“吐痰”成了杜老师的绰号。杜老师对此
知道得一清二楚,可他总是宽宏大量,容忍一切。一天下课时,杜老师刚迈出门坎,一
位同学就朝他身后吐痰,喊着:“吐痰。”全班多数同学看了很生气,为老师打抱不平,
指责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老师?”杜老师却回过头来憨厚地一笑,好像什么事都没
有发生一样。但是,对于同学欺侮同学的事,他却是严肃对待。一次,两位同学发生磨
擦,一位同学挖苦嘲讽地说:“你神气什么?谁不知道你是保小有名的调皮学生……”
杜老师听到后批评了他,指出应该好好帮助有缺点的同学,绝不能恶语伤人,并启发同
学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杜老师以他的言行使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爱心,
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我们住在桥儿沟山上的一排排窑洞里,食堂在山下,每天下课后,我们总是沿着弯
弯曲曲的小土路下山吃饭。一次,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山上的土路泥泞不堪,大家什么
雨具都没有。吃饭的时间到了,男孩子脱了鞋,挽起裤腿,有的穿着自制的木拖板,一
边说笑,一边像坐滑梯一样滑行下山。我们女孩子可真有点发愁,有的怕弄个满身泥水;
有的宁愿饿一顿,也不想下山吃饭;有的女同学月经来潮,怕秋雨淋湿着凉生病。这时,
杜老师来到女生宿舍,转了一圈,一声没吭走了。过了一阵,只见他头戴草帽,一手提
着瓦罐,一手拄着树棍回来了,挽起的裤腿下露出沾满泥巴的赤脚,浑身衣服湿淋淋的
还在往地上滴水。他一进门就满面笑容地说:
“快吃饭,趁热吃吧!”女同学正饿得肚子里咕咕叫,说了声:
“谢谢你”杜老师。”就不客气地打开瓦罐,盛出热腾腾的小米饭、南瓜菜,大口
大口地吃起来。杜老师看着她们吃得那么香甜,笑吟吟的。但当她们看到杜老帅满身泥
水,气喘吁吁的样子,都停止了咀嚼,两眼流出了热泪。
杜老师教语文,讲得很认真,让我们领会每一课的政治意义与写作特点。在一盏小
小的麻油灯下,他批改作业常至深夜,在每本作文本上都写下评语,对我们倾注了全部
心血和深深的爱。
李一克
女,现名史一克。延中十二班学生,国务院直属机关处级干部,中国第二届档案学
会理事。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