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疾病预测》>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中医书籍



 《中医疾病预测》 > 篇八 癌先兆学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皮肤癌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危害性在于可以转移至内脏,尤其黑色素细胞瘤万分凶险,号称“闪电癌”,必须及早警觉。由于皮肤癌和内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皮肤癌又非常善于伪装,常以各种慢性皮肤病为掩体,因此掌握其癌变的报标信号更显重要……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皮肤癌是发生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我国2.37/10万人口,与日光、紫外线、X光等理化刺激密切相关。

皮肤癌包括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占30%)、基底细胞癌(占60%)三种,黑色素细胞瘤虽少但最为凶险,大约50万个痣中含有一个成为凶恶异常的黑色素细胞瘤。

祖国医学称为“黑疔”、“石疔”、“翻身疮”、“石疽”、“翻花疮”。《外科正宗》提到:“翻花者乃头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若菌,无苦无疼,揩损每流鲜血,久亦虚人。”《诸病源候论·石疽候》曰:“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血气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痤疖,如石,故谓之石疽也。”论述了皮肤癌的成因及症状。

皮肤癌主要为鳞状上皮癌及基底细胞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白种人尤多,我国仅占1~2%,发生率较高的部位为眼周,口周及裸露部位,如头、面、手背。恶性程度除黑色素瘤极高外,其余皆易根治,故早期发现的价值是比较大的。

皮肤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与女性的比为2∶1,皮肤癌的危害性在于可以转移至内脏,鳞状细胞癌,尤其恶性黑色素瘤能迅速转移至内脏。另外,皮肤癌中有一些是转移癌,即是由体内转移而来的,无论乳腺癌、肺癌或消化道癌皆可转移至皮肤。

皮肤还常作为内脏癌的体表标志,如黑棘皮病,尤其是恶性者,大多同时有内脏腺癌,特别是胃癌。又如皮肌炎,1/6患者内体都伴有恶瘤,主要为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不明原因的皮肤搔痒症可为白血病、消化系癌、生殖系癌的不祥之兆。此外,肢端银屑病、慢性荨麻疹也往往同时伴有内部癌变。可见皮肤癌显然不是简单的,局部的病变,而是和内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整体病变的局部反应。

发生机制

皮肤为人体脏腑的外镜,皮肤癌虽然生长在皮肤,但却是内体病变的局部反应,其产生因素为毒积脏腑,发露于外。皮肤与脏腑的关系都甚为密切,尤与脾肺关系最大,因肺主皮毛,皮为肺之“合”,脾主转输精微、荣养肌肤,如脾肺失调,脾失转输,肺失宣发,则毒积热蕴、郁于皮肤而生恶疽。此外,与心肝的关系也比较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如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毒热拂郁也能注于皮肤而导致癌。

另外,肾阴阳失调,如相火偏亢也可诱发癌,尤其是黑色素瘤。现代医学认为黑色素瘤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一定关系,主要与肾上腺皮质功能过亢,及雌激素的偏高密切相关,故年龄多发生于20~30岁的发育期及45~50岁的更年期。

现代认为皮肤癌与放射线、化学、物理因素及日晒很有关系,如长期接触砷、沥青、煤焦油、强紫外线照射等都有可能诱发皮肤癌,此外,长期慢性刺激也可诱发皮肤癌。其中,日光对鳞状上皮癌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基底细胞癌则最常见于面部,多继发于红斑狼疮损害及烧伤。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皮肤癌是一种非常善于伪装的疾病,常以多种慢性皮肤疾患为掩护,而隐匿进展着。

1.老年性变性皮肤痿缩 老年人皮肤逐渐萎缩,由于皮肤营养功能障碍,制约细胞异常增生的能力削弱,为生癌奠定了基础,如果再加上外来刺激,如化学、物理因素则容易致癌。

2.皮肤慢性炎症 经久不愈的溃疡、瘘管、瘢痕(尤其是烧伤瘢痕)、白斑:皆由于皮肤屏障被破坏,正常营养机制紊乱而易在此基础上癌变。

3.皮肤白斑 皮肤顽固性搔痒症、皮肤湿疹,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尤其皮肤白斑的危险性较大,如有疣状变化,更应引起警惕。

4.着色性干皮病 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皮肤疾病,主要特点为皮肤着色及萎缩。其危险性在于,有时皮肤癌外表并不典型而内里已发生转移,此病有一定癌变性。

5.老年疣或老年角化病 属老年人表皮细胞角化过度,有发展为鳞状上皮癌的隐患,日光及化学因素如煤焦油可作为诱因。

6.放射性皮炎 多为放射工作者的职业病,有一定的潜在癌变危险性。

二、早期先兆

原有的黑痣或慢性皮肤疾患,包括炎症、溃疡,或瘢痕、白斑、疣瘤,突然出现颜色改变,范围增大,或有渗出、搔痒,则为癌变的报标信号。

(一)皮肤黑色素瘤

1.概言 皮肤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极大的皮肤恶性肿瘤,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其危害性在于易迅速转移,且极为深远广泛,如易向肺、肝、骨、肾、心、脑等内脏转移,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形成千千万万个子瘤,对人体生命威胁甚大,因此是一种十分凶恶的皮肤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恶性黑色素细胞瘤,远在隋朝杨上善所著《黄帝内经太素》即提到“厉疽”、“脱疽”,所论与恶性黑色素瘤近似。如曰:“发于足旁名曰厉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不然则死矣。”提出了类似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演进及治则。《外科正宗·脱疽》亦曰:“多生于足,发在骨筋,初生如栗,色似枣形,渐开渐大,筋骨伶丁,乌乌黑黑,痛伤伤心,残残败败,污气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将倾……古人有法,截割可生。”指出了截割是救治性命的重要办法。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内分泌激素改变很有关系,妊娠期进展加速,更证实了与激素水平偏高的关系。另外,黑色素细胞瘤多发生于下肢、足底及头颈面部,尤其位于易受磨擦部位的黑痣,更应警惕。

2.癌前潜病

(1)交界痣:所谓交界痣,是指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之痣(位于基底层),其危险性在于长期潜伏后,可成为黑色素瘤的癌前潜病,尤其位于易受磨擦部位,如肛门、生殖器、足底、手掌、甲下等处的交界痣,其癌变的危险系数更大。特点为色黑褐,边缘不齐,不生毛发。恶变先兆为痣周围出现红晕,并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中央色素加深,痣体突然加大。

(2)皮内痣:皮内痣也是黑色素瘤的定时炸弹,当体内一旦出现黑色素瘤时,皮内痣即迅速发生反响性恶变。其特征为长期生长于上的毛发突然倒脱(表示毛囊根已发生质变)。

3.早期先兆 如黑痣突然敏感,增大,毛发掉落,颜色加深,或呈放射状,或突然出现花斑隆起,或局部刺痛、搔痒,或边缘变得模糊并有分泌液渗出,或周围出现红晕并有卫星状小结节(众星供月状)即为癌变信号。

(二)鳞状细胞瘤

1.概言 鳞状细胞癌是比较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占皮肤癌的80%以上,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长期的日光照射有关,并与放射、化学物质刺激有关。多发生于裸露部位,如头颈、四肢、外阴等处,与角化病、白斑有关,发展较缓,转移也较晚。

鳞状上皮癌,中医已有记述,如《医宗金鉴》曰:“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增大;……日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愈溃愈硬,色现紫红,腐烂浸淫,渗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突,形似翻花瘤证。”指出了该病发展迅速,转移较快的不良后果。

2.早期先兆 初起大多不痛不痒,只有一底部坚硬的斑块状丘疹,或疣状癃起。长期没有变化,在受刺激或一定的诱发因素下逐渐变色、增大,并有一定刺激。此时患者稍感不适,以后逐渐有渗出,但仍不易引起注意,继而糜烂、出血,呈菜花状,易淋巴结转移。

(三)基底细胞瘤

1.概言 基底细胞瘤恶性度较低,常见于老年人,其特点为局部有溃疡,生长缓慢,少有转移,好发于颜面、眼、鼻、耳周围。

2.早期先兆 早期无自觉症状,但见疖疣逐渐变色、隆起,质地较硬。是一种逐渐长大的蜡样结节。以后中央渐现盘形凹陷,基底凸凹不平,边缘隆起,如火山口状,并形成溃疡、覆盖以痂,抗炎治疗无效,经久不愈,就应考虑皮肤癌的可能,少有转移。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皮肤慢性溃疡 有较长的溃疡史,无突然变色、渗出增多及糜烂出血等状况。

2.色素痣 含交界痣、皮内痣及混合痣,其中,除交界痣恶变的可能性比较大外,皮内痣最多但并不易恶变,因此盲目的恐痣是不必要的。交界痣特点见前黑色细胞瘤。皮内痣,主要为毛痣、雀斑样痣。常长于躯干、四肢和面部。混合痣,是交界痣和皮内痣的混合,多见于儿童,上有毛发,可有“痣晕”,较小、呈小节状,此种痣可恶变,应注意。此外,疣状痣也很少癌变。

3.其他 此外,尚应与慢性肉芽肿,光照性角化病及角质棘细胞瘤等皮肤疾患作鉴别。

(二)现代检查手段

对临床症状可疑者,作病理切片即可确诊。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根治皮肤慢性溃疡、慢性炎症,以保护皮肤屏障及皮肤营养功能,以防癌变。

(2)及早治疗皮肤白斑、红斑性狼疮等癌前病。

(3)交界痣应及早切除,疣、鸡眼等应避免随便刺激、针挑、搔抓、腐蚀或随便切除。

(4)避免强日光照射,尤其中午11点到1点应避免直照,从事辐射及化学物质工作的人应注意防护。

(5)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酌选中草药,如龙葵、苦参、白藓皮、苡仁、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青黛、土茯苓等。

(6)外用20%蟾酥膏或皮癌净(以红砒为主的外用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