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名医大全当代名医陈作霖>证治经验
 
中医名医大全



 陈作霖 >

证治经验

 

一、针灸并用,消症化症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生殖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属祖国医学“症瘕”、“积聚”范畴。

(一)临床表现

本病可无任何不适,多数患者有月经改变,表现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可产生压迫症状,视肌瘤生长部位及大小不同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甚至排便困难等。

(二)辨证分型

按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于本病的辨证大致分为两大类,实者为肝郁,即肝气郁结,血行受阻,久成症瘕;虚者为气虚,即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瘀阻,久成症瘕。

1.气滞血瘀型: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可伴有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经行不畅,或夹血块,色为紫暗,平素烦躁易怒,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舌边有瘀点,脉弦。

2.气滞血瘀型: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可兼见经行淋漓,迁延难净。大多病已多年,伴神疲乏力,易感冒。面色无华,舌质淡,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三)治疗方法

1.针灸

(1)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虚血滞型加取阴陵泉、血海。

(2)操作:视患者胖瘦程度不同取0.32mm×40 mm~50mm的毫针,先针腹部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温针灸2壮。下肢穴位进行得气后亦留针20分钟。

(3)疗程: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处方:自拟方

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菝葜、石见穿、两面针、水蛭、虻虫、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生麦芽、白花蛇舌草等。

(2)气虚血滞型:

治则:益气行血、活血消滞

处方:自拟方

黄芪、炒白术、炒党参当归、川芎、红花三棱莪术、菝葜、石见穿、两面针、丹参、生麦芽、白花蛇舌草等。

(四)按语

治疗时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所取之穴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人体强壮要穴,具有调理冲任,扶正祛邪的作用。提托、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均是治疗女子宫腔疾患的经验之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本穴能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使气血生化有源,同时又能起到强壮保健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具有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具有疏肝调经之效。气虚血瘀型加取阴陵泉、血海,有健脾益气,统摄血液之功。腹部穴位用温针灸,能加强活血祛瘀的效用。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症瘕积聚之效。

 

二、面部围刺,祛除色斑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

(一)辨证分型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 “面尘”等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其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脉络;第二类为后天失调,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

1.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行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白质暗红或舌边有紫瘀斑,脉弦。

2.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夜寐不安,经行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

(二)治疗方法

1.针刺

(1)取穴:局部皮损处,合谷,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血不足型加取足三里。

(2)操作:视皮损部位大小取0.30mm×25mm的毫针10-20根不等。用围刺的方法从皮损的外围向中心横刺,余穴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均留针20分钟。

(3)疗程:每星期1-2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则:理气祛瘀

处方:自拟方

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红花桃仁赤芍当归、川芎、丹参、生麦芽等。若便秘者加生大黄,热甚、面红者加丹皮、桑白皮等。

(2)气血不足型

治则:补益气血

处方:自拟方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红花、生麦芽等。

若食欲不振,纳呆,苔腻者,去党参加姜半夏、川厚朴、陈皮等。

对不愿接受中药治疗及因特殊情况无法保证按时服药者,采用单纯针刺疗法。

(三)按语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辨证,大多认为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如气血不足,治宜补益气血;如气滞血瘀,治宜理气祛瘀。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着手,可改善局部气血循行,达到根治本病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围刺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细胞再生能力,促进色素的消退。合谷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古人云: “面口合谷收”。即为此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的交会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的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有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的作用。在针刺的同时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色斑之效。

 

三、行额三针,宣通鼻窍

过敏性鼻炎亦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指变应原作用于鼻腔粘膜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临床上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是常见而又多发的鼻病,约占鼻病的40%。其过敏原主要是吸入物、冷、热、日光等。本病属祖国医学“鼻鼽”范畴,或称“鼽嚏”。

(一)辨证分型

本病主要由于肺脾气虚,腠理不固,风寒易袭,上扰鼻窍;肺肾虚弱,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寒水上泛。

1.肺脾两虚:除一般症状外,兼见倦怠懒言,气短,纳呆,腹胀,苔薄白质淡,边有齿印。脉濡。

2.肺肾两虚:除一般症状外,兼见气短,自汗,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苔白润质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1.取穴:主穴为额三针。配穴取迎香、上星、合谷。兼有阳虚者加大椎;风寒侵袭者加风池;肺脾两虚者加太渊、太白;肺肾两虚者加太渊、太溪。

2.额三针定位:两眉中点分别向额上0.5寸、1寸、1.5寸处所引的三条水平线。

3.操作:取0.38 mm×50mm~75mm的毫针3根,针尖分别从额上平行线的一方与皮肤成10度夹角进针,向另一方透刺。再取0.35mm×40mm的毫针8~10根针刺配穴,进针得气后,均留针15~20分钟。

(三)按语

额三针为经验有效穴,针刺后使患者感到酸胀,即令鼻窍通利,眼目清新。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本穴又位于鼻旁,针刺能起到宣肺通窍的作用。合谷穴亦为大肠经穴,医古籍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其意是指本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因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通过面颊交叉于人中,分布在鼻孔两侧,故而针合谷有此功效。上星穴属督脉经,督脉主一身之阳,针刺本穴能温阳而通窍。

 

四、远道以穴,治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多因劳作闪仆或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使腰部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扭转、牵拉损伤所致。以伤后骤发剧烈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的临床表现。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腰部软组织损伤都可导致局部气血瘀阻、经脉不通。针刺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以辨经远道取穴方法治疗本病,在疗效方面较临床常见的局部取穴法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辨经分型

病在足太阳经:多为骶棘肌与腰背筋膜损伤,病在脊柱两侧,属足太阳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一侧腰痛,俯仰、转侧不利。检查时可在腰椎横突间或腰椎外侧骶棘肌处有明显压痛,局部肌肉紧张。

病在督脉经:多为棘间韧带损伤,病在正中,属督脉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腰椎棘突间疼痛,患者俯仰不利,坐卧、行动均感困难。检查时在棘间韧带处有压痛。

病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二经:多为骶棘肌及臀大肌损伤,属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在患侧脊柱外侧,连及臀部及大腿,患者转侧、俯仰及步行均感不利。检查时可在一侧的骶棘肌及臀大肌处有压痛。

(二)治疗方法

1.取穴:病在足太阳经,取后溪穴;病在督脉经,取人中穴;病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二经,取腰痛穴。

2.腰痛穴定位: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

3.操作:取0.35mm×25mm~40mm的毫针1~2根,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在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并间隙运针1~2次。视患者情况,若局部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有牵掣痛,可在局部痛点针刺,得气后立即起针,并拔上火罐,留罐5分钟。

(三)按语

若病在督脉经,故循经取用督脉经的人中穴,以疏通督脉经气。若病在足太阳经则循经取用手太阳经的后溪穴,功在疏通太阳经气。若病在足太阳涉及足少阳经脉者,即取腰痛穴,此穴为经验穴,在手针中称之为腰腿点,可疏通太阳、少阳二经气。在此同时因针刺在远道,患者活动局部,使局部气血运行畅通,紧张的筋脉松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对于远道取穴后局部仍遗留不适者,加刺局部痛点,得气不留针,起针后拔罐5分钟,可使局部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