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 > 医话
一、围刺配合循经取穴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的“蛇丹”、“缠腰火丹”,系湿热郁于肝胆,气血瘀滞,经脉受阻,复因外感风热而诱发。由于带状疱疹的炎性反应侵及相应神经节段,因而疼痛剧烈,每随神经同节段水平的肋间神经放射至胸胁部。我们应用“围刺”配合循经取穴治疗。
针刺方法:围刺即在疱疹周围外开二分处,向皮下透刺;少阳经取支沟、阳陵泉,兼及阳明经者加足三里,兼及太阳经者加委中。循经取穴的止痛效果优于局部围刺,而局部围刺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结痂愈合的效果优于循经取穴。因此,这二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疗效更佳。
二、针灸治疗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成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在中医学中属于“症瘕”、“积聚”范畴:它的发生可由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致气血瘀阻而逐渐形成。陈老师以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偏小最多的达2.4平方厘米,最小的亦有0.8平方厘米,其余偏小均在1平方厘米。临床症状均见改善或消失。尚未见肌瘤有增大的病例,可见针灸结合中药对本病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属气虚不能行血,而致血瘀成聚。故治宜益气行血,祛瘀散聚。所取之穴,关元为任脉经之穴,同时又是强壮要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冲任,扶正祛瘀的作用。提托、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女子宫腔疾病的经验之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其有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及强壮保健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针刺此穴能调整肝、脾、肾三脏的经气。内服益气活血中草药,针药并施,起到明显的“消瘤”效果。
针刺对性激素有明显影响,因此针刺对子宫肌瘤的效果,可能是有性激素调节机制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具体机制尚未分明。还有待于不断地收集病例,加以分析,总结,研究。
三、针刺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皮损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有时可相互融合成糊蝶状,称又有“蝴蝶斑”之称。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黧黑斑”、“面尘”等范畴。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以针刺为主,佐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辨证分型
(一)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有经前乳房腹痛或经临腹痛、经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质暗红或舌边瘀斑。
(二)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经行量少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
治疗方法
(一)针刺
1.工具:取32号1寸毫针,视皮损大小,取3~5根或5~10根不等。
2.取穴:局部皮损处。临床加减:属气滞血瘀型加取合谷、三阴交、蠡沟穴。属气血不足型加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
3.操作:用围刺的方法,视皮损的外周2~3分处向中心横刺0.5~0.8寸,留针20分钟左右。
4.疗程: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二)处方
1.气滞血瘀型
治宜:理气祛瘀
处方:炒柴胡、青皮、广郁金、三棱、莪术、赤芍、白芍、丹参、当归、川芎、生麦芽、熟麦芽、焦肉楂。
2.气血不足型
治宜:补益气血
处方:生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茯苓、赤芍白芍、川芎、制首乌、六神曲、生麦芽、熟麦芽、焦山楂。若苔腻食欲不振则去党参加姜半夏、川厚朴。
疗效标准与结果
(一)疗效标准
痊愈:色素基本退尽或仅有隐约可见的色素斑,皮损消失90%~100%。
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
有效:色素有一定程度变淡,皮损消退30%以上。
无效:皮损无明显改变。
(二)结果
经3个疗程的治疗结果,痊愈6例,有效11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其中最短者治疗8次,最长者为3个疗程。
讨论
关于本病的病因及病理。现代医学认为其与内分泌失调、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患有女性生殖器疾患等因素有关。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所致,黄体酮也可能促使色素沉着的发展。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辨证:大多认为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陈老师按照中医理论来分析,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络脉;第二类为后天失调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
在治疗上,从调整脏腑气血失调着手,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改善局部,达到根治本病目的。采用局部与辨经远道取穴相结合。局部围刺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再生,促进色素沉着的消退。合谷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针刺此穴能起到调整肝、脾、肾三脏的经气。蠡沟为足厥阴肝经之络,有疏肝调经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除能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外,还有强壮保健的作用。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面部色斑之效。
附:验
一、针刺听会,即刻平喘
1.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
2.主治:支气管哮喘。
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2根,针刺双侧听会穴,直刺0.5~0.8寸,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间隙运针1~2次。
二、爪刺乳根,消除乳疾
1.定位: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上。
2.主治:乳腺增生症、溢乳症。
3.操作:取0.38mm×40~50mm毫针1根,平刺乳根穴,进针深度为1~1.5寸,得气后将针稍退出,再向左、右两侧斜刺,形如鸡爪,即《内经》刺法中的“合谷刺”,并留针15分钟。
三、针对应点,疗四肢痛
1.定位:痛在上肢者,其对应点即在同侧下肢;痛在下肢者,其对应点即在同侧上肢。
2.主治:四肢痛症。
3.操作:取0.35~0.38mm×40~50mm毫针1至数根,在对应点垂直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
四、针三突穴,利咽开音
1.定位: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
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水突:人迎穴至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
2.主治:声音嘶哑。
3.操作:取0.35mm×40mm毫针5根,先针天突穴,进针后沿胸骨柄后缘平刺,再针双侧扶突、水突穴,均留针15分钟,在留针期间配刺合谷穴,并间隙运针。
五、针胸腔区,宽胸养心
1.定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cm直线。
2.主治:心肌炎后遗症所致的胸闷、早搏等。
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2根,针双侧胸腔区,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间隙捻转运针1-2次。
六、针刺安眠,宁心安神
1.定位:翳风穴与翳明穴之间。
2.主治:失眠。
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2根,针刺双侧安眠,得气后留针15分钟。
七、针灸脐下,理气通便
1.定位:脐下3分。
2.主治:便秘。
3.操作:取0.35 mm×40mm毫针1根,进针后留针15分钟并温针灸2壮。
八、针灸局部,治疗冻疮
1.定位:病变的部位。
2.主治:冻疮
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1至数根,在冻疮部位的中心处,直刺1针至基底部,然后温针灸2壮。若冻疮已溃破,则在溃破处上方循经取穴,针刺得气后留针15分钟,在冻疮溃破处则用艾条熏灸。
九、中脘梁门,专治胃病
1.定位:中脘:脐上4寸,在前正中线上;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2.主治:胃病。
3.操作:取0.38 mm×40mm毫针数根,先针中脘、梁门留针15分钟,期间温针灸1壮。再配合针刺足三里穴,亦留针。兼见积食不消者加取建里穴;伴腹泻者加天枢、上巨虚;伴便秘者加脐下3分;胃酸过多或胆汁返流者,则去足三里加上巨虚、阳陵泉。兼见恶心泛吐者加内关;兼见胃脘痛连及胁肋者加取期门;腹胀者加取阴陵泉。胃脘痛剧烈者,加取头针胃区。
十、围刺疱疹,再取少阳
1.定位:围刺:在疱疹外围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阳陵泉: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
2.主治:带状疱疹。
3.操作:取0.32mm×40mm毫针数根,在疱疹外周1-2分处向疱疹中心皮下围刺,一般少则3针,多则5针,并针刺疱疹相应夹脊穴,再针同侧少阳经穴支沟、阳陵泉,待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在此期间运转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