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网摘 2009年8月26日
邢斌 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中医科 (上海 200072)
金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0032)
提要: 20 世纪上海地区存在着一个以擅用附子为学术特点 , 具有学术继承关系的医学流派。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是祝味菊 , 徐小圃同为第一代人物 , 陈苏生是祝味菊的弟子 , 徐仲才是徐小圃哲嗣、祝味菊弟子 , 章次公受祝、徐两位的影响 , 陈耀堂很可能受祝味菊的影响。并具体介绍了六位名医运用附子的成就和渊源关系。
附子一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当推张仲景。近年来笔者对近现代名老中医运用附子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 20 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者也不乏其人 ,其中有六位名医在运用附子经验上最具特色 ,享有盛名 ,且存在一定学术渊源关系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医学流派。他们是祝味菊、徐小圃、陈耀堂、章次公、陈苏生和徐仲才 ,均长期在上海地区行医 ,而名满全国。
上海地处江南 ,长期受温病学派的影响 ,临床上敢用、广用、善用附子的医生不多。由于上个世纪上海逐渐发达、国内社会动荡、民众迁徙频繁等诸多原因 ,使上海逐渐成为一个名医荟萃的地方 ,由于人才的广泛交流 ,也冲击着固有的医学思想。所以祝味菊的由川入沪 ,带来了一股医学新风。
他来沪后 ,又将其应用附子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于友人徐小圃 ,门生陈苏生、徐仲才 ,后者还是徐小圃哲嗣。而章次公用附子受到祝味菊、徐小圃的影响。陈耀堂也很可能受祝氏影响。正是由于这样薪火相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敢用、广用、善用附子为主要特色的医学流派 ,一度在国内颇有声势 ,可惜在今天这些宝贵经验已泯而不彰。
祝味菊(188421951)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他童年随父入蜀 ,1917 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 ,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1926 年由川入沪 ,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 ,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时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广泛运用附子于各科杂病 ,剂量常在 15~30g ,尤精于配伍 ,或师法先贤 ,或独出心裁。如附子与羚羊角同用 ,古方资寿解语汤有之 ,后世用之不多 ,而祝氏则常用之。尝谓:羚羊角治脑 ,附子强心 ,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附子与石膏同用 ,治高热屡效。二药一以制炎而解热 ,一以扶阳而固本。《千金》之越婢汤 ,即石膏与附子同用 ,一以制亢 ,一以强心。附子之温配大黄之攻下 ,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伟 ,乃祝氏独特经验。他认为治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 ,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用 ,效力方著。又以二药治风疹块 ,尤有特效 ,此皆师法先贤而别有会心者。
祝氏还独创了一些配伍。如附子与酸枣仁同用具有强心之效力。祝氏认为此二药之效能 ,胜于西药之毛地黄 ,对伤寒及杂病病人的心脏衰弱 ,无不在处方中重用二药。附子与柴胡同用 ,此法祝氏用得最多。寒热往来与疟疾 ,以附子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肝肿大胁肋胀满 ,附子配柴胡、当归、芍药 ,重则三棱、莪术 ,可使肝肿逐渐消失;附子配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有特效 ,则为祝氏独得之秘。他还常以附子配伍瓜蒌、薤白治风湿性心脏病。他说: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 ,近世所谓风湿性心脏病颇类乎此 ,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 ,其效更彰[ 1 ]。
此外祝氏根据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立温潜之法 ,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等之潜而成 ,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遗精、梦交甚验[ 2 ]。其实在祝氏医案中 ,常可见到附子与潜阳药或安神药并用 ,其意是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 ,勿致躁扰不安 ,可谓深得配伍之妙[ 3 ]。
徐小圃(1887 - 1959) ,上海宝山人 ,儿科名医。徐氏行
医之初 ,曾偏重于“小儿纯阳 ,无烦益火”的理论 ,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 ,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 ,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 ,乃虚心向祝氏求教 ,此后广泛应用也成为擅用附子的大家。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 、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 ,但见一、二症 ,便放手应用。他认为既有所见 ,自当大胆敢用 ,以求心之所安。常谓: “宁曲突徙薪 ,勿焦头烂额。”“阳虚症端倪既露 ,变幻最速 ,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 ,必待少阴症悉具而后用 ,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 [ 4 ]因此 ,他临床应用附子的范围较广 ,且果敢及时 ,毫无患得患失之心 ,而以辨证精细 ,审证明确为前提。其用附子 ,也常与潜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 ,这一经验应得之祝味菊。
《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选录了徐氏大量医案 ,充分反映了他应用附子范围之广、认证之精、配伍之妙 ,尤其是一些寻常医生不会想到或不敢应用附子的地方 ,值得后辈反复揣摩。如治丹痧、湿温等热病身热肢冷 ,温清并用;暑热渴饮溺长 ,温清潜涩兼施;噤口痢虽涕泪俱无 ,口渴引饮 ,亦毋需专事养阴而以附子建功;盗汗、不寐气阴两虚 ,寓温阳于育阴中;走马牙疳腐烂出血 ,口气秽恶 ,并兼小便清长 ,乃胃火炽盛而肾阳不足 ,寒药中加一味附子一剂即效[ 5 ]。
徐氏用附子之经验虽得自祝味菊 ,但在儿科中广为应用 ,也深有造诣而影响深远。江西名医杨志一 ( 1905 -1966) ,20 世纪 30 年代客居上海时 ,其子患湿温重症 ,经徐氏用附子治愈。杨氏受此启示 ,在临床上亦用附子等温药迭起湿温重证[ 6 ]。徐仲才在儿科应用附子是继承其父经验 ,章次公也受其影响 ,章次公又传于朱良春[ 7 ]。笔者恩师颜德馨教授临证运用附子也曾受益于祝味菊、徐小圃两位先生。故徐氏与祝氏一样 ,成就为世所公认 ,影响及于全国[ 6 ,8 ,9 ],同为这一流派的第一代人物。
陈苏生(1909 - 1999) ,江苏武进人 ,长期在上海地区行医。陈氏临证继承乃师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经验 ,并结合多年之实践 ,善用温阳四法[ 10 ]。
温潜法 ,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 ,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作用。潜镇药常用三甲(牡蛎、鳖甲、龟版) 、磁石之属 ,潜其阳而制其虚亢。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显然 ,此法渊源来自其师祝味菊先生。
温滋法 ,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如生地、白芍)同用。适用阳衰而阴亦不足 ,证见虚烦懊 、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
温通法 ,即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 ,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因为痰饮为阴邪 ,最易伤人阳气 ,正因阳气不足 ,所以召致阴邪凝聚。常用附子配伍泽泻、带皮苓、大腹皮 ,淡渗利水;配苍术、川朴、陈皮 ,燥湿健脾;配牡蛎、白芥子 ,消饮散结。遂使阳气得复 ,脾运得健 ,留饮自除。
温泄法 ,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常用于阳气衰微 ,秽浊凝聚诸症 ,一方面是阳气之不足 ,一方面是阴霾之凝滞 ,故益火温阳与解毒泄浊同用 ,扶正而不助邪 ,祛邪而不伤正 ,有相辅相成之功。解毒泄浊常用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
此外陈氏常将附子与镇静安神、安抚中枢药磁石、枣仁、远志配伍[ 10 ],对安抚中枢、调节神经有良好疗效。附子有强壮兴奋之功 ,伍磁石之镇静 ,能抑制虚性兴奋 ,合枣仁之滋养、远志之安神益智定心止惊 ,无论对失眠还是嗜睡 ,皆有调治之效。这其实是祝味菊温潜法的具体运用。
徐仲才(191121991) ,上海宝山人。是徐小圃先生哲嗣 ,祝味菊先生高足 ,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 ,曾任上海龙华医院副院长。
徐氏在谈及运用附子经验时曾说: “我应用附子时不一定要肾阳虚等诸证悉备。对于典型的阳虚病人 ,当用附子者 ,自必用之;对附子可用可不用的 ,只要无特别禁忌症 ,我认为也可用;若确属附子禁忌症范围的 ,则不宜用” [ 11 ]。“可用可不用的 ,只要无特别禁忌症 ,我认为也可用” ,此说足以说明他对附子一药的喜爱和应用之广。
徐氏对附子的应用得自家传和师授 ,又有他自己独到的经验。如他以附子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合并心衰与清热药同用 ,就是对其父经验的继承。脱水见明显阴虚征象 ,他认为阳亦随之而虚 ,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附子治疗血证 ,除面红赤、脉洪大等实热症状明显者外 ,他以为都可以用 ,如支气管扩张见有咳血的病人 ,常在宣肺化痰的同时 ,配附子以温肾阳 ,黄芩、茜草之类清肺止血。高血压病人中脉细、夜尿频数者不少 ,特别是第二、三期病人 ,常常表现为“上盛下虚” ,他用附子温下 ,常可使“上盛”减轻 ,此即“引火归原” [ 11 ]。慢性荨麻疹 ,久发不已 ,症情顽固 ,具有虚实寒热夹杂的特点 ,法当寒温补泻并施 ,重用附子振奋机体抗病能力 , 三黄泻火泄浊 ,即《伤寒论》附子泻心汤之意[ 12 ]。看来这一经验是他对祝味菊先生附子、大黄同用治风疹块有特效[ 1 ]的继承。而附子与磁石、龙骨同用这样的配伍方法 ,则在医案中屡屡出现 ,从中可以看到祝味菊、徐小圃先生对他深深的影响。
章次公(1903 - 1959) ,江苏丹徒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毕业后长期行医沪上。人多知章氏是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革新家 ,对虫类药很有研究 ,却不知章氏也是擅用附子之大家。笔者对 1999 年出版的《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所收录医案作了番统计 ,共有医案 726则 ,其中运用附子者有 144 则 ,占 1918 %。医案分内、妇、儿、外 ,四科共设 56 个门类 ,而附子涉及四科 34 个门类 ,占 5916 %。可见章氏运用附子涉及病种之广。
章氏用附子的学术渊源与他和祝味菊、徐小圃交往较多有一定关系。他曾在祝氏与陈苏生合著的《伤寒质难》的序言中自称佩服祝氏的“心狠手辣”。章氏医案中也有用温潜法而获效的。如治唐幼 ,受惊 ,入寐惊惕 ,因汗多而小溲少 ,手足不温 ,就予温潜法。并在案语中明确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 13 ]。笔者曾请教章氏弟子朱良春先生。朱老说这是章氏与徐小圃先生接触较多 ,并虚心向其学习的结果 ,并说当时医界同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而风气纯正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章氏用附子经验颇多 ,这里简介在温热病中的果敢运用。温热病用附子并非治疗之常规 ,而是权变之法。因“体弱之人 ,而病极严重之温邪 ,缠绵时日 ,正气更伤” , “夫正气旺盛则生 ,衰竭则死” [ 13 ],此时“医者当权衡其轻重缓急 ,不可墨守成规” , “在此惊涛骇浪之中 ,只有扶持正气最为紧要” [ 13 ]。而“苦寒香开之药 ,势难再进” [ 13 ], “纯用清温开泄 ,祸不旋踵” [ 13 ]。在此紧要关口务必辨证明确 ,而要点在于神色和脉象。如见面寒黄晦、脉搏细数[ 13 ](暑温、湿热门李案) ,面黄神萎 ,两脉浮数[ 13 ](暑温、湿热门施案) ,神气萧然、两脉沉细不鼓指、两脉不整调[ 13 ](暑温、湿热门潘案) ,脉微欲绝[ 13 ](温热门陈案) ,面容黯淡[ 13 ](温疫门金案) ,必须着力扶正强心 ,保护阳气顾护阴液。用药则常以附子配生地。因当此局面 ,常常一面津液干涸 ,一面心脏衰弱 ,若专用附子强心 ,则其津液益干涸;若专滋津液 ,则心脏衰弱无效 ,于此只有采用两全之法 ,即以附子与生地同用 ,强心滋液 ,双管齐下 ,心脏既得维持 ,津液亦不至于涸矣[ 13 ]。或径用全真一气汤 ,改熟地为鲜生地。还有将全真一气汤与紫雪丹并用 ,一面育阴扶正 ,一面慧神祛邪 ,颇具新意。而用药后确能收热渐退、心脏已无问题之疗效[ 13 ],不得不让人佩服章氏认证之准确 ,投药之胆识 ,配伍之巧妙 ,效果之优良。
陈耀堂(1897 - 1980) ,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 ,丁甘仁先生入室弟子 ,长期在上海行医。陈氏开业后曾向一四川来沪而善用附子的老中医请教用附子之法[ 14 ],此后临床也习用附子治疗疑难杂病 ,终成为善用附子的一代大家。至于这位由川来沪的老中医究竟何人 ,笔者曾请教陈氏哲嗣陈作霖教授 ,据陈教授回忆很可能为祝味菊先生。
陈氏曾撰文介绍其运用附子之经验。笔者认为下述经验独具特色:陈氏用附子配当归于阳虚失红便血等症。盖脾土虚弱 ,不能统血 ,血去阴伤 ,阳气亦虚 ,此等症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 ,其内有瘀阻 ,瘀血得热而行 ,其悟之于仲景侧柏叶汤 ,吐血而用干姜 ,故遇瘀血证辄用附子、当归加去瘀之品 ,多能见效。还常用附子配白薇、银柴胡治低热、虚热。患者形寒怯冷虚汗倦怠 ,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 ,他每以附子加白薇、银柴胡、生牡蛎、浮小麦及生姜、大枣 ,投之辄能应手奏效。陈氏认为用附子配石决明、牡蛎治阳虚头痛颇佳。一般头痛症 ,人多不敢用附子 ,惟恐厥阳独亢 ,用附子以阳助阳。但不知肝脏体阴而用阳 ,故有阴虚头痛 ,亦有阳虚清阳不升之头痛 ,他用附子使清阳上升 ,用石决、牡蛎以使浮阳潜降 ,治之多有愈者[ 15 ]。这一方法即温潜之法 ,可能渊系祝味菊先生。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 ,这是一个在 20 世纪上海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的具有学术继承关系、共同学术特点的医学流派。这一流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极为宝贵 ,值得今人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 1 ]王云峰1祝味菊运用附子的经验 1 浙江中医杂志,1984 ,19(8)∶ 248~249
[ 2 ]王云峰1试述祝味菊用温药经验1吉林中医药,1991 , (7)∶ 7~8
[ 3 ]王兆基,江克明1祝味菊先生医案选(续) 1 中医杂志,1982 ,23 (11)∶ 20~23
[4 ]上海中医学院1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 2 版) 1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278
[ 5 ]陆鸿元,邓嘉成1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 1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 :38 ,64 ,74 ,107 ,136 ,143 ,146
[ 6 ]杨扶国1杨志一医论医案集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88~92
[7 ]朱步先,何绍奇,朱胜华 1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增订本)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11
[8 ]潘澄濂1附子在《伤寒杂病论》诸方配伍中的作用探讨 1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 ,14 (6) :4~6
[ 9 ]胡翘武1附子十配1辽宁中医杂志,1982 ,6 (5)∶ 15~16
[ 10 ]陈熠,陈明华,陈建平1陈苏生医集纂要 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00~106 ,155
[11 ]徐仲才,郭天玲,徐蓉娟 1 附子应用的体会 1 中医杂志,1986 ,27 (10)∶ 23~24
[ 12 ]上海市卫生局1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1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208~209
[13 ]朱良春 1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1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371 ,165 ,152 ,157 ,156 ,157 ,159 ,160 ,165 ,168 ,82 ,159
[14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 1 名老中医之路(一) 1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53
[15 ]陈耀堂,陈泽霖,陈梅芳 1 附子在临床上之运用 1 中医杂志,1962 : (6) 27~28